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冀州市第一實驗小學的科學教師王春銘。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科學上冊第19課《地震》,它與《地表探秘》、《火山》、《巖石》共同組成了《地表劇烈變化》這一單元,在學生了解了《地表探秘》內容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來自地球內部的信息。
我的電子教案的結構安排如下:(出示課件)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認識,教材分為三部分(課件出示),其中重點是指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活動和避震演習,了解地震知識及危害。難點是弄清楚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有層次的學習,對地震有真實的感受,并真正的學會一些避震常識。
因為我國剛剛經歷四川汶川大地震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學生對地震這一現象可以說還是刻骨銘心。因此,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新課標課程標準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課件出示教學目標分析),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我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是“質疑猜想—觀察實驗—結論應用”,以激趣導學為主線,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網上現有的資源把抽象的、學生倍感陌生的現象,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并利用資源適時的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創設合理的模擬情境游戲讓學生樂學、愛學。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動手實驗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實驗結合自己的推理想象能力,自主探索地震的形成。因此選用了如下教法和學法(課件出示),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為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我的教學安排如下:(課件:教學過程)
一、質疑猜想,感知地震
上課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美麗的地球”、“美麗的汶川”和“5。12大地震”圖片資料并配上聲音,使教學媒體真正成為激勵學生情感的工具,我從聽覺、視覺入手,調動學生的眼、耳、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陌生的地震現象再現于他們眼前,通過形象、生動的圖像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地震時會有什么現象,會帶來什么災難?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課件出示)第一個問題是可以讓老師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從地震這種現象中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也充分體現出科學這門學科問題多樣性和以學生發展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學生的疑問是多樣的,對于這些疑問師生共同梳理篩選出適合本課研究的內容(課件出示5個問題),通過師生交流,把探索地震帶來的災害作為研究的重點。
二、實驗探討,推想地震
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和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實驗和實踐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身邊隨時可以找到的物品,如托盤、書本、鉛筆盒、積木、橡皮泥等和我為他們準備的薄、厚不同的木片,讓他們根據這些材料去設計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選擇實驗材料,記錄實驗現象和結論,遇到困難可以向其他同學或老師討教,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的實驗氛圍。有的小組仿照課本搭建模型,有的小組折斷薄木片,有的小組折斷厚木片。有了這些感性的體驗,我進一步組織學生四人小組分層討論,(課件出示討論題)這是一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討論題,讓學生由表面現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去思考,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思維的訓練中。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很順利地實行了地震形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認識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課件出示)培養了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的科學品質,使他們真正成為信息加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三、科學演示,認識地震(播放多媒體片)
我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圖、文、音、動、色的功能,為學生準備了“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危害”的課件,學生在欣賞自己的想像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和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利用計算機直觀演示的功能把抽象的知識形象、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在學生對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看有關地震的紀錄片,再次直觀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加深學生對地震危害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地震:人們通常把那些會讓人感到大地上下顛簸、猛烈搖動等地動現象叫地震。成功的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四、運用知識,拓展延伸
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把教材知識與生活、生產及科學技術的運用聯系起來,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進行實踐活動。在這個環節中主要通過學生自己查閱和相互交流來完成。我為學生準備了資料庫,方便學生查閱,有地震預報、地震前的征兆、避震知識等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上去點擊相關的標題,查閱相關的內容,這樣就打破了傳統的統一提出問題,統一解決問題的課堂模式,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來實現了教與學的多元化。
在學生了解了避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室內避震演習,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隨即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進行避震小游戲的練習(課件出示),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設計了以下的思考練習(課件出示),練習的設計是對學生自學能力、探究能力的綜合培養,體現了鈴聲止而思維不止,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為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把地震的危害作為板書的主線(課件出示)?傊,我的教學設計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既遵循了學生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知規律,又符合學生想獲取知識,努力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悅的心理活動規律。我相信通過這樣的教學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主動的探索,能動的發展。以上是我對本次教學一些粗淺的理解,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抨指正。謝謝。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2
《動與靜》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七課,該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運動,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一、教學分析
。ㄒ唬┰O計理念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學生勤于鉆研、持之以恒、合作學習的情感態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創造性地感受、鑒賞科學知識。
。ǘ┰O計特色
圍繞"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的這一焦點,教師恰當運用多媒體VCD進行師生對話。
(三)教學目標
1、探究目標:學生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生愿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2)學生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的描述是相對的。
3、知識目標:學生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4、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判斷實際生活環境中物體的運動情況,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的動與靜。
二、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就提出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我們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會有什么發現呢?"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后,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課堂上,于是回憶起坐車時的體驗,"坐在車里看見地面上原來不動的房屋和樹木都往后走","實際上是車在地面上行駛"等。這時我又提問"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引起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接著我又播放多媒體VCD《汽車的運動》(動畫片)讓學生觀看,看完VCD,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更濃了。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后,我讓學生默看課文中"蕩秋千"這一部分內容,并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從秋千上女孩的角度來看,秋千上的男同學和她自己的位置關系沒有改變,所以她認為秋千上的男同學是靜止的;而對于地面上的女同學來講,秋千的男同學對于自己來講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認為秋千上的男同學是運動的。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課文中判斷秋千上的男同學是否是靜止的,是將秋千上的男同學和判斷者自己作比較,看兩者的位置發生變化沒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作出判斷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說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是相對于一個參照物來說的,人或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人或物體是運動的;反之,位置沒有改變就是靜止的。接著我又播放VCD《汽車的運動》,讓學生再次熟悉判斷物體動與靜的方法。
3、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各個方面得到發展這才算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在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之后,我就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這時我播放多媒體VCD《奔跑中的狗》,讓學生判斷VCD中物體的運動情況。然后又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分析課文中自動扶梯上、公共汽車上、旋轉餐廳里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最后讓學生分析電風扇工作時各個部分的運動情況。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三、教學體會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運用多媒體VCD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同時我也感到,跟采用傳統手段教學相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輕松。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3
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果實累累的季節》。下面我分七部分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于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范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于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通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征,并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愿意了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于本課內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征。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于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探究果實的特征。難點確定為: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兒童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為一體。為此我倡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提問,善于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為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里,老師也同樣帶著喜悅的心情來上這節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著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并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里,我首先采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接著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助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后續探究活動】
環節二: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并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后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游戲"感知果實"。
2、講述游戲規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并且教師參加其中。蒙眼做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拿出果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游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了課堂氣氛,還達到了師生互動。這個游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節我采用了發現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么是果實,什么不是果實。
1、表揚并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里,它們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并詢問學生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并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著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生方面。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在匯報中對表現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征,并板書: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后通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發現。我想,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在以后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欲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征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并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著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卜,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游戲,并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游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接著詢問蘋果:"為什么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后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么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并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為什么呀。接著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并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角色扮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游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的教學也體現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為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道實踐作業:采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
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卜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4
一、說教材
。ㄒ唬┙滩捏w系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與《巖石和礦物》、《認識礦物的性質》、《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共同組成"巖石與礦物"單元,本單元屬于"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內容,是小學科學教材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同時也為后續學習"地球運動和地表變化"作好鋪墊。
。ǘ┙虒W內容
本課教材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巖石組成地球的外殼,覆蓋在地球表面通過圖片導入,提出問題"對于巖石,你了解多少"?為后面學習巖石的特征,巖石的種類建立聯系,作好鋪墊;第二部分:引導學生仔細研究各種巖石,多角度了解巖石的特征,并對巖石進行分類;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形成過程。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巖石可以說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巖石是一種大家經常能見到的東西,說陌生是因為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于學生來學,還處于表面的認知狀態,()只是一些零碎、雜亂、單一的片斷,對于巖石的特性,還沒有形成比較清晰、科學的認識。
。ㄋ模┙虒W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會用感官和工具認識常見的巖石,并能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巖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夠用相關的分類標準(如顏色、形狀、軟硬等)對巖石分類;
3、能查閱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形成的有關資料;
4、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觀察結果,能夠用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實驗等探索性活動。
科學知識
1、知道常見巖石在顏色、結構、軟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應中的不同特征;
2、認識巖石有三種類型: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初步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形成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自然界巖石的美麗,產生喜愛祖國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識到巖石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搜集各種巖石
教師準備:
1、分組觀察用巖石村本
2、工具:放大鏡、小刀、錘子、滴管、稀鹽酸
3、課件
說教法、學法:
本課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圖——賞石頭——設質疑——引導提問題
通過學生的觀察,了解巖石分布——接觸自己搜集的實物賞識自然美→產生質疑
第二部分:采用設計研究方案——選擇實驗方法——組織分工——分組操作——觀察討論——組織交流——比較分類
第三部分:采用與信息技術課相結合,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查閱資料
教學過程
一、關于巖石的話題
1、課件出示圖片,學生欣賞后提問:從圖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欣賞完圖片,同學們會產生疑問:這些美麗石頭哪來的?
出示另一幅圖告訴大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蓋,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卻裸露在外,這種裸露在外的物質,就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巖石,剛才我們看到了美麗石頭都是巖石。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巖石
2、了解學生對巖石的已有認識
學生欣賞自己搜集到的石頭
提問:(1)關于巖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通過這個活動了解學生對巖石已有的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調節、調整教學預設的方案。
。2)關于巖石,你還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3、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板書
二、研究各種巖石的特征
1、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今天我們在課堂上先對巖石的特征進行研究。
2、你們打算采用什么方法對這些巖石進行研究呢?
引導學生回顧三年級水、土壤的研究方法,讓他們自己說出觀察巖石的方法,進一步鞏固、深化三年級下冊所提出的用多種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的手段。學生會提出用放大鏡看,用手摸,用刀刻,把巖石放入水中等方法,這些方法我們以前都已接觸過,不必作詳細指導,只要提醒大家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安全。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3
一、說教材分析和處理
1、教材簡析: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后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為三部分:(一)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二)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三)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2、教學目標:
科學學概念: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過程與方法:
學習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處理信息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選擇食物的能力。
3、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學難點:
探究怎樣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5、教學準備:
課件
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二、說學情分析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各樣的小食品都出現在了學生面前。食品包裝袋是學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徑,然而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往往不會關注包裝袋上信息。讓我高興的是本校四年級的學生有較好科學習慣和科學思維,對科學課的熱情程度還是相當高的。所以,我覺得這堂課組織起來應該比較容易。
三、說教、學方法及手段
1、說教法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采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
2、說學法
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通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并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四、說教學過程
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布置學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同類型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于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結構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該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第二個板塊: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致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怎么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匯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對信息的觀察、收集、整理、匯報,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份、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內容。注意:凈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志、質量合格標志等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為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第三板塊:我是最聰明的研究生
(1) 研究什么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同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并且完成老師給的統計表。
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嘗美味可口的達能餅干,然后,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并把探討內容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 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 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第四板塊:我是最精明的消費者
首先,通過電腦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欲。然后,讓學生運用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了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簽別偽劣食品的能力及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最后,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況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己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 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通過對內容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后形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包裝上,信息多,同項歸類整理好。
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
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
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六、說教學評價與教學保障措施
本節課一開始,我確定“三星”標準,通過“星星伴我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師生互評等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激勵學生。通過摘星活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為了保障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針對四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努力地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愉悅地氛圍,如爭當小設計師、吃餅干、看動畫等。以此使學生快樂地動眼、動口、動手、動腦,快樂探究科學的奧秘,快樂地攀登科學的高峰。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4
一、主題確定
我們確定了以教科版科學四上教材《天氣》單元為教學內容;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途徑;以學生實際觀測、記錄分析為重點;以提高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能力為主題的教研課題。
本次四位一體教研活動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即:課題制定階段;課題實施階段;課題延伸及成果展示階段。《我們觀察到的天氣》一課,是我們對第二階段中開展關于云量、風和氣溫方面教學研究的階段性匯報。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欲和參與科學活動的愿望明顯增強,具備了初步搜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證據,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而《天氣》單元需要學生利用所學的關于對天氣現象的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對一段時間的天氣現象進行分類的統計和分析,還要利用柱形圖等做出關于這一季節天氣變化的一般規律,可以真正提高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天氣是不斷變化的,對一段時間內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2、過程與方法:對一段時間內收集到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長時間進行科學觀察和記錄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對一段時間內觀察到的天氣信息(氣溫、風向和風速、云)以各種形式進行匯報。
2、難點:學生根據觀察到的天氣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
五、主要活動方法分析
本課題探究以對觀測結果進行記錄、分析、加工整理為主要研究方式,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實踐研究和分析交流。重點解決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提高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的問題。采用的具體活動方法有:
1、數據記錄法:
學生每天記錄電視或報紙中天氣預報內容,利用所學的天氣符號畫在自己的《天氣日歷》中;在每天跟蹤記錄天氣的過程中,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天氣是在不斷地變化著,激發研究天氣的興趣。
通過參與觀察的途徑,采取小組合作用學生們的感官和自制的觀測工具對天氣現象進行持續觀測,獲得天氣特征和記錄數據。同時進行較全面的記錄,用以作為感知和分析秋季天氣變化特點的依據。
2、資料查詢法:
通過上網、查資料、詢問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與學生自己觀測到的天氣現象進行對照,加深學生對天氣現象的理解。比如:只依靠教材中的圖片資料,在對云的認識上,學生很難區分拍攝到的云屬于那個種類,這時教師指導學生上網查找不同種類云的相關圖片,與自己拍攝到的關于云的圖片相對照學生不但能區分不同種類的云,還對不同種類云預示不同天氣有了更深的理解。
3、持續觀察記錄法:
對一株植物、一種動物以及周圍的人群在這一段時間內的變化進行觀察,利用文字、圖片加以記錄,感受秋季天氣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影響。
4、數據統計分析法:
利用柱狀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統計表對這段時間里觀測、記錄到的有關云量、氣溫、風力和風向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學生生活地區天氣的概括性認識。
六、活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和應對策略
此次教研活動要求學生對較長一段時間的天氣進行觀測、記錄,由于學生對于觀測方法、測量儀器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難免在實踐觀測中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對每一天布置的內容第二天都及時的檢查,發現問題團隊成員集體討論,分析原因,找出解決的最佳方案。而后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在過去一段教研中對一下問題進行了研討:
(一)各個小組同一時間的溫差較大。
分析原因
1、測量的位置不同,有的在向陽、無風的地方氣溫就高。
2、溫度計質量差、不準確導致較大誤差。
3、讀數時生沒有水平視線看讀數,讀數據方法錯誤。
4、發現有的小組沒有實地觀測,只是憑感覺確定溫度數值。
應對策略
1、在背陰的地方氣溫就低。教師給予及時的指導:必須在背陰、通風的地方測量。
2、教師對每一組的溫度計進行檢查,更換誤差大的溫度計。
3、教師又重新演示讀溫度計的方法。
4、教師及時進行糾正,教育學生必須用科學的數據說話。
5、教師再次重申測量的時間分別為7:00—8:00、12:00—1:00、2:30—3:00、4:00—5:00。
。ǘ┎荒軠蚀_的確定風向、風速。
分析原因
1、觀測地點選擇在了建筑物中間或高大植物附近。
2、風向標、風速旗制作不規范。
3、觀測時風向不定。
應對策略
1、帶領學生選擇空曠地帶測量風向、風速。
2、指導學生選擇符合教材要求的材料制作風向標、風速旗。
3、教師親自帶領學生實地測量,并指導學生測2分鐘之內保持時間最長的風向就是本次要測的風向 。
。ㄈ⿺祿庸ふ砗头治霾粔颉皽蚀_”和“到位”。
分析原因
1、受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征的影響,使得我們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流失了許多寶貴的資源和成果。
2、個別學生不能持久、認真地進行觀測、記錄,應付了事。
3、學生觀測、記錄、數據整理、分析能力不強。
應對策略
1、提供給學生有結構材料。
2、課堂上教會學生觀測、記錄方法;觀測儀器的使用方法,課后和學生一起觀測,對出現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
3、對學生制作的圖表及時檢查、評析,指導學生對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科學分析。
在整個前一個階段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對天氣進行了一定時期的實地觀察、記錄并利用所學方法對所得數據進行了整理和分析,這些活動使他們懂得了用科學的數據可以證明天氣變化的規律,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提高了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能力。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02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02
小學科學說課稿(集錦15篇)11-24
小學科學說課稿(精選15篇)11-24
小學科學說課稿(集合15篇)11-24
小學科學說課稿通用15篇11-02
小學科學說課稿合集15篇11-02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11-04
小學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稿范文01-30
小學四年級《長城》說課稿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