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說課稿(經典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歷史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課在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對此后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皇帝制度中的世襲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
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初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初中的知識點重復,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于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提煉教材信息:(本環節約8~10分鐘)本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提煉本課的主要信息,為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基礎。大部分知識點初中已學過,避免占用大量時間。
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系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后貫通;對于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復。
探究(二):秦朝為什么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后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于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后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并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后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于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鑒之一。
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后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后,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后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s1~2分鐘)
秦朝以后,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并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不僅僅要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后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約5~6分鐘)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
。ㄒ唬┱f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后世的影響?
。ǘ┯酶寮垖懴卤竟澱n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節設置突出對本節課主題的測評,測評
(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布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鑒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歷二世而亡,成為后世重要的史鑒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說法?請說說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說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于課后"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并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布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高中歷史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聯系和學生之間的橋梁,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人教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第二單元第5課的內容,本課一共兩個框題:“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工業革命生活方式的變化”。這兩個框題之間是因果邏輯關系,生產方式的變革使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課作為近代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上承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下啟現代新科技革命。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學生經過高一階段的學習,對兩次工業革命已有了解,但對于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對社會的意義則認識不深,需要在史料實證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史料和小組合作,歸納工廠制度的特點,理解工業革命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革,提高分析史料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結合紀錄片和工業革命前后的對比照片,理解工業革命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形成一定的時空觀念。
3.通過學習本課,深入理解生產方式變化導致的生活方式變化,辯證看待工業革命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利弊。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立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近代以來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的出現以及社會生活出現的變化。
【難點】
生產方式導致社會生活的變化。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诖耍覍⒉捎脝柎鸱、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部分。
環節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多媒體導入法。我會給學生播放勞工號子《The Work Song Nanocluster》,讓學生思考:這種流水線上的勞工號子最早出現在什么時候呢?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聽歌的形式有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部分。
(一)大機器生產與工廠制度
首先,我會在多媒體上出示工業革命前后生產對比圖,提問學生:工業革命后生產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明確:實現了機器大生產,工廠替代了工場,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緊接著,我會提出示英國工廠制度的相關史料并請學生結合教材思考工業革命后的勞作方式發生了什么變化?有什么特點?在學生回答之后,我會進行總結:工廠取代工場是生產力的變化,工廠制度的誕生是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工廠制度的發展也使得生產過程分工明確、管理科學、便于集中管理工人等,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片,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變革,有利于學生理解不同歷史時空下的生產方式變化。
(二)中國近代工業
首先,我會出示我國洋務運動時期的相關史料并請學生結合課本和所學知識思考:我國的近代工業出現在什么時期?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有誰?標志性企業有哪些?學生交流發言后,我會總結:我國的近代企業誕生于19世紀中后期洋務運動時期;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有張謇、范旭東等人;標志性企業有漢陽鐵廠、江南制造總局、天津永利堿廠等。世界工業革命也影響著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史料分析和復習舊知,可以增強學生對中國近代工業的理解和對舊有知識的回顧。
(三)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
首先,我會在多媒體上出示工業革命后人們生活方式變化的相關史料,請學生思考工業革命后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哪些好處?并由學生扮演19世紀的倫敦市民,我扮演小記者,分別從城市、交通、人口、鄉村、觀念、教育等幾個領域的變化采訪學生。通過學生回答可知: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運河、公路、鐵路交通發展迅速并形成水路運輸網,出行便利;人口快速增長;城鄉差距不斷減小,人們的眼界逐漸開闊;人們的時間觀念加強;初等教育得到發展。
接著我會提問:生產方式的變化帶來了很多積極影響,它有沒有什么消極影響呢?并在多媒體上展示電影《摩登時代》的相關片段,請學生結合教材和所學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5分鐘的探究:工業革命帶來的消極影響有哪些?工人階級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最后,在學生討論發完言后,我會總結:生產方式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生活的變化,工業化推動了城市、交通等多方面的發展但也造成工人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和階級對立嚴重。
【設計意圖】史料教學和小組討論相結合,既提高了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又能讓學生養成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為了檢驗本課教學效果,我會采取問答方式加以總結。
2.作業:請學生搜集工業化背景下中國的教育變革資料,下節課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
高中歷史說課稿3
說教材:
此課《偉大的抗日戰爭》是高一歷史(人民版)上冊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第三部分內容。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這百年時間內,列強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船堅炮利的軍事優勢,屢屢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嚴重踐踏中國主權?谷諔馉幍膭倮侵袊嗣竦谝淮稳〉昧朔磳Φ蹏髁x侵略的完全勝利,成為中華民族再次振興的轉折點,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抗戰開始時間的問題。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
二、抗戰階段: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局部侵華。中日逐漸上升,中國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偉大的抗日戰爭開始了。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面大舉侵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民眾志成城,同仇敵愾,顯示出了無堅不摧的民族凝聚力。中國開始了全民族抗戰。
三、抗戰特點:中國抗戰的特點是"全"、全體現在各階級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各地區、各種作戰方式各種正義力量的支持。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如何體現。其次是一場持久戰;最后是屬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中國抗戰的偉大體現:從抗戰的歷史意義分析出,國內意義:中國的抗戰是中國近代最偉大的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捍衛了民族尊嚴,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際意義有:中國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五大國,并擔任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說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情境模式,圍繞重點、難點及亮點精心設計問題群,促進學生互動討論、辯論糾誤,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將本課內容設計為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形式展開教學,教師本人將擔任抗戰紀念館館長,并在課前布置好預習課題。
說學法:
學生以參觀抗日戰爭紀年館的形式來學習《偉大的抗日戰爭》這節內容,四位同學將擔任抗戰紀念館分館館長并做好為其他同學講解的課前準備。其余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作業。在課堂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在體念中自主、互動學習,進行知識的辨析和遷移。
說教學手段:
制作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以學生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方式完成對本課的教學。
說教學理念:
1、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的聯系,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2、教學過程中滲透教學評價,教中有評,評中有教,體現一種過程引導、及時反饋和激勵鞭策的教學理念。
3、注重情景體驗和理性分析、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4、屏棄原來的以教材為中心,一綱一本的觀念,樹立新的教材觀,以課標為依據,參照教學指導意見,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的課堂教學觀可以概括為"六點論",即凸顯重點、破襲難點、呈現亮點、追蹤熱點、教的'有效點、學的輕松點。
說教學目標:
在"六點論"課堂教學觀的指導下,制定合理的三維教學目標。主要是體現"合理"性,可能性,避免"假、大、空"、
知識與能力:一方面,落實"雙基";另一方面,一堂課不可能解決學生各種能力問題,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意識;
過程與方法:角色扮演法、材料法、圖片法、圖示法、研究性學習法、討論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樹立科學、合理、客觀評價事物的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信心,體會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含義。
說教學重點:
分析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原因、表現及結果,探究抗戰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確立依據:因為她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國戰爭(前線和后方),全國各階級、各階層都參加了戰斗。從中日兩國實力對比來看,中國是個弱國,只有全民族抗戰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谷諔馉幨墙淮稳褡宸磳ν鈹橙肭钟秩〉猛耆珓倮拿褡褰夥艖馉帯
說教學難點:
理解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性。
確立依據:從中日兩國實力對比來看,中國是個弱國,日本是一個強國,因而只有全民族抗戰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谷諔馉幨侵袊顐ゴ蟮木S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她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因戰爭失敗而割地、賠款、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說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布置預習作業,做好扮演紀念館館長的準備工作。
學生:完成預習作業,做好扮演專題館分館館長的準備工作。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受侵華軍細菌戰毒害的中國民眾和王選女士為細菌戰受害者索賠而奔走街頭這兩張照片引出本課的內容——偉大的抗日戰爭。教師作為抗日戰爭紀念館的講解員為同學們講解57年前的那場戰爭。
二教材處理
抗日戰爭這一章節內容在老教材中需要6個課時才能講授完而新課程只安排一個課時。因此我將本課內容設計為一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模式,教師客串紀念館館長,個別同學擔任分館館長身份的形式帶領學生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來完成對本課的教學。
三參觀紀念館
館長:同學們此次參觀的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本紀念館分為一個綜合館和五個專題館(日軍罪行、中國抗戰、鐵血忠魂、、影音經典、獻花留言)。同學們可按展廳依次參觀。
綜合館
內容簡介: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軌道,反誣中隊破壞,炮轟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制造了"九一八事變"、日本發動了局部侵華戰爭。由于當時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日軍在不到半年時間內侵占了整個東北中日逐步上升。到了1935年,為分離和蠶食華北,日軍制造了華北事變。中日開始成為最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蓄謀已久的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日軍的武裝侵略和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民義憤填膺,吁請抗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國共產黨、東北抗日武裝力量、國民黨愛國官兵及關外人民以各種方式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華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積極籌劃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日本相繼發動了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國民政府隨即改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并公布由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面的全民族抗戰開始了。
全民族抗戰分為三個階段:
戰略防御:(1937、7,7—1938,10月)國民政府積極組織了四次會戰,分別是凇滬、太原、徐州、武漢會戰,在正面戰場上抗擊了大量的侵華日軍。
戰略相持:(1938、10—1945、8)日軍侵占廣州武漢后,迫于戰線太長,兵力、物力、財力不足和抗日根據地嚴重威脅,基本上停止對正面戰場大規模進攻。而中國人民抗日力量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斗爭才能打敗侵略者。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戰略:(1945、8—1945、9)1944年敵后戰場開始了局部,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配合下,中民展開全面。日本政府在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了投降書。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戰的最終勝利
高中歷史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儒家思想從春秋時期孔子創立,戰國孟子、荀子發展,西漢漢武帝時期成為正統,宋明時期成為官方哲學,明清出現反封建的進步思想家在思想文化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而且歷年高考也多有涉及,因此本科十分重要。
二.說目標
1.教學目標:
A.通過復習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加深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B.通過問題探究,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及歸納、概括和辯證看問題的.能力;
C.通過本課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教學重難點:
、偃寮宜枷敫麟A段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谕ㄟ^問題探究,政史結合得出結論。
三.說學生:
高三學生已經對必修一、二、三及選修都已學過,還有一些電視劇的演播,學生還是比較了解的。
四.說教法:
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出發點,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五.說教學過程:
I.導入:先通過二個題來回顧知識;
II.全程分析儒家思想(3.4.5.6.7),得出結論;
III.儒家思想的綜合評價(8.9.10),得出結論;
IV.如何正確對待儒家思想(11.12),得出結論。
V.預示高考,布置作業(問答題)
高中歷史說課稿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亞洲的振興與崛起、非洲民族獨立浪潮與影響、拉美民族獨立運動與成果等歷史知識。
2、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建立與崩潰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
3、通過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全面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印度的獨立與經濟發展;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2、難點:印巴分治;巴拿馬人民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三、教學要點
一、亞洲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印巴分治
2、印度經濟的發展
3、亞洲其他國家的獨立與發展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二戰后非洲掀起民族獨立浪潮
2、非洲民族獨立的四個階段
三、拉丁美洲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
1、古巴革命
2、巴拿馬人民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的影響,不僅有前幾課我們了解的資本主義世界與社會主義陣營的變化,而且也使殖民地與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紛紛掀起民族解放與民族獨立運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亞非拉不僅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而且使資本主義列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立起來的殖民體系宣告瓦解。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第12課“亞非拉的奮起”。
【新課講授】
一、亞洲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印巴分治
師: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印度是如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曾經發生國哪些的反英斗爭?
生:印度于17世紀開始遭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紀中期被英國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總督管轄印度,直到1947年英國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結束了對印度長達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統治歷史。印度自1857年進行反英民族大起義失敗后,先后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次大戰后、二次大戰后進行了許多次民族獨立斗爭,直至最終獲得獨立。
師:眾所周知,英屬印度殖民地不單單包括現在的印度,還至少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那為什么英屬印度殖民地最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陷入分裂?
生:印巴分治、蒙巴頓方案的提出。
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殖民地人民為了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英國無力應付,只好打算讓印度獨立。1947年,英國駐印度的新總督蒙巴頓上任。在6月3日向英國議會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史稱《蒙巴頓方案》)印度獨立后,尼赫魯出任第一任總理。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宣告成立。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印度與巴基斯坦成為兩個獨立的國家。但是,1971年12月3日,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干預下,12月7日雙方;穑瑬|巴基斯坦獨立,成為現在的孟加拉共和國。
2、印度經濟的發展
印度充分利用外資發展本國經濟,印度的科學技術人才十分豐富,每百萬人口中有科技人員3329人,科技人員數量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1991年以后,印度推行經濟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印度GDP連續10年保持年均6%的增長速度,特別是1994~1997年間,更是平均達到了7%。據統計,到20xx年,印度的外匯儲備也達到了450億美元。
3、亞洲其他地區的`獨立與發展
師:新加坡、韓國抓住機遇,大力吸收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根據國情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師:就在亞洲國家紛紛獨立,并走上發展道路的同時,非洲地區也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二戰后非洲掀起民族獨立浪潮
師:殖民主義者奴役非洲的情況。15世紀,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開辟新航路的過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陸,此后西方殖民主義者接踵而來。其罪惡活動有始于16世紀的黑奴販賣活動,19世紀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等。
2、非洲民族獨立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戰結束至50年代前期,一些北非國家先后取得獨立。其中重要的包括埃及獨立和收回蘇伊士運河斗爭、阿爾及利亞的獨立等。
1952年爆發了“自由軍官組織”領導的“七月革命”。埃及獨立,納賽爾當選為總統。
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
又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第二次中東戰爭,是英法為重占蘇伊士運河,聯合以色列發動的侵埃戰爭。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的國際通航運河,扼亞、歐、非三洲交通要沖,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經濟意義。在埃及人民反抗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宣布;,22日從埃及撤軍。次年3月以軍也從埃及撤出。
師:第二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陸誕生了30多個獨立國家。其中1960年,就有17個國家取得獨立,因此,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第三階段,70年代主要是葡屬非洲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時期。1975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國人民經過長期武裝斗爭,贏得獨立,結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長達500年的殖民統治。
第四階段,90年代初。是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的時期,其標志是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1994年,在南非舉行了第一次各個種族都參加的全國大選,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曼德拉成為南非歷第一個黑人總統,標志著南非種族隔離制的消除,這揭開了南非歷史新的一頁。
三、拉丁美洲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
1、古巴革命
1959年古巴革命沉重地打擊了美帝國主義。
2、巴拿馬人民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
師:巴拿馬人民為收回運河及運河區主權進行了長期斗爭。巴拿馬逐步收回運河區主權。至1999年年底,巴拿馬已完全收回運河區的主權。
【課堂小結】
師:請同學們歸納一下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階段特點
生:四五十年代,獨立運動興起;五六十年代,獨立運動高漲;七八十年代,獨立運動深入;90年代,殖民體系崩潰。
【布置作業】
思考:印度與中國都曾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請問印度與中國獲得民族獨立的方式一樣嗎?為什么?
【板書】一、亞洲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印巴分治
2、印度經濟的發展
3、亞洲其他國家的獨立與發展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二戰后非洲掀起民族獨立浪潮
2、非洲民族獨立的四個階段
三、拉丁美洲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
1、古巴革命
2、巴拿馬人民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
高中歷史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運動》是新編九年制義務教育歷史教材中國歷史第二冊也就是中國近代史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五四”運動在中國近代是一次承上啟下的革命運動。它上承辛亥革命即舊民主主義革命,下啟“五四”運動以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因此,本節課在中國近代的地位十分重要。這一節學好了,將為學生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打下堅實的基礎。又因為本節課抽象名詞概念較多,與歷史課所具有的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有所差別。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一問題。
2、教學目標
。1)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及歷史意義
這主要是依據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學生情況確定的。因為“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所以理解新文化運動對于更好地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掌握“五四”運動的過程及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運動。無論是從其歷史地位,還是從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上來看,都需要學生掌握。這是由于“五四”運動在歷的重要性決定了的,而“五四”運動的重要性在歷史意義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詮釋。
。3)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德育教育的題材,而“五四”運動正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品質的典型教材。如果在歷史教學中不利用好本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那么,歷史教學將變得毫無意義。
3、教材重難點
重點是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因為“五四”運動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過程上,而主要體現在它對中國革命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上。所以,“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在教材中顯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為重點。
難點是“五四”運動為什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因為這一個問題具有抽象性,理論性較強,它既同舊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段歷史知識結構相聯系,又同新民主義革命的知識相關聯;還由于初二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的其抽象思維能力不夠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因而定其為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
我所授課班級成績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歷史有興趣,課堂上動手動腦積極,但由于本節課涉及一些較抽象、理論性較強的歷史概念,估計他們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準備采用以下千種教學方法:
1、歸納法:因為本節課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詞概念較多,而采用歸納法符合心理學上知識的接受是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這樣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
。病⑶榫敖虒W法:其理論依據和操作過程在講述“五四”運動過程時有具體闡述。
3、對比法:對于一些抽象的`名詞概念,采用對比法,既適合學生思維所保留的知覺和具體的特性,又能滿足他們脫離兒童期后其抽象思維能力有所發展的要求。通過對比所形成的強烈反差,可以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同時要注意啟發對比。
。、討論法: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讓他們發現彼此思維中的閃光點,并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根據教學直觀性原則及我校實際情況,配合以上教學方法的實施,我使的教具有:
。、“五四”運動歷史教學地圖
。、小黑板
3、摸擬“五四”使運動中使用的宣傳旗和宣傳單
三、說教學過程
知識的學習過程是這樣一個過程:
1展示新知識(以舊知識作為引起學生注意,激發興趣的切入點,易于新知識的接受)
2、、理解新知識(以舊知識作為基礎,將新知識納入舊知識體系中,從而組合成更新的知識體系)
3、保持(新知識體系的形成,還需要進一步的簡化、修正、排列、組合,以便更好地儲存在大腦中)
4、運用(即利用新的知識去獲得更新知識的過程,表現為解決問題,創造發明等。)
結合本節內容的學習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四步教學程序:
第一步,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這一步只需2分鐘。
“同學們從1840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國人民沒有低頭,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請同學們列舉出來”(在學生們列舉出后,教師總結),指出“這一系列抗爭都失敗了,但到了本世紀初,中國人民最后選擇了共產黨,最終把中國人民的抗爭引向了勝利,而這一切都開始于‘五四’運動。”這樣,在學生學過的抗爭史這一系列舊知識找到了切入本節新知識的切入點,而且形成了對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識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讓學生理解新知識,這一步需要25分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我引導學生去回顧袁世凱復辟和北洋軍閥復古的史實,運用歸納法說明一切反動勢力都是利用思想專制來達到其統治目的的。指出,要*反動勢力,就要向封建傳統思想展開猛烈進攻,由此展開分析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并讓學生比較前后兩個時期的差異。得出:新文化運動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為“五四”運動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關于“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書上沒有集中分析,在學生找出“五四”導火線后,我巧妙設問:“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遭受那么多侵略,為什么這一次反響那么大?”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去總結“五四”爆發的大背景,有助于學生把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培養他們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能力。
講述“五四”運動的過程時,我采取了情景教學法。選一名學生扮演學生的領袖,四名扮演參加“五四”游打的學生,學生的領袖期發傳單、旗幟,并領導群眾大呼“五四”愛國口號。*完畢后,又扮演罷工領袖,率領工人罷工,體現“五四”運動的兩個階段。通過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創設一定的歷史環境,再現了“五四”運動的一個場景,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受歷史。由于在扮演過程中,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積極參與,必定會在頭腦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們愿意上歷史課,樂于上歷史課,克服厭學情緒。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有較強的理論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質時,主要是引導學生采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聯系“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五四”運動中的口號來分析,學生就比較好理解。然后讓學生對比“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的異同點,而不同點就是“五四”運動的“新”,“新”在廣大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歷史舞臺。同時指出,“五四”運動為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條件。從而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又為下一節課的進行埋下的伏筆。
第三步,鞏固練習階段,大概需要10分鐘。
首先小結本節課主要內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基礎!拔逅摹边\動則是在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后爆發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學生**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轉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運動為主!拔逅摹边\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兩年后,中國誕生了共產黨,從此,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此小結使學生把兩個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強調了重難點。
然后是基礎知識題的訓練,目的是讓學生加強新知識體系的構建,為隨時提取所學知識作好運用上的準備。
第四步:運用階段,需要8分鐘。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歷史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習本節課正是一個好時機。在本節課最后時間里,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今天我們該怎樣繼承和發揚“五四”愛國精神?學生們的討論必然要涉及到他們現實生活和理想,老師再加以正確引導。這就使“五四”愛國品質遷移到學生的精神領域中去,引導他們的人生。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世界觀。
四、說板書
“五四”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 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分析大背景
2、過程 ① 5.4 —— 學生為主力——北京
、 6.3后——工人為主力——上海
3、歷史意義(重點):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難點)
依據:
① 采用了板書實用性的原則。
、 揭示了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高中歷史說課稿7
一、說教材
。ㄒ唬┑匚患白饔茫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世界近現代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總結,又是“一戰后國際關系”的背景。它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轉折點,并為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講述薩拉熱窩事件的主要過程,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以凡爾登戰役為例,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
根據新課標我設置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薄⒑喪鏊_拉熱窩事件,提高學生概述歷史事件的能力,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交戰雙方、性質、結果及以及凡爾登戰役的殘酷性,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
3、通過評價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多角度地觀察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構建本課知識樹,探討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過程、戰爭的性質、后果和深遠的影響。
。、將歷史與現實相聯系,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增強以史為鑒的意識。
。场⑼ㄟ^圖片欣賞,觀看影片,焦點關注,時事報道等活動對戰爭的災難性進行情境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對戰爭的憎惡、對和平的熱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薄⒁龑W生對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各民族反抗侵略與瓜分斗爭的正義性同暗殺等恐怖活動的區別,從而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以暗殺等恐怖活動為主要形式的突發事件,以維護世界和平。
。、通過對凡爾登戰役的殘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災難性后果的學習,使學生牢固樹立起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意識。
。ㄈ┲攸c、難點
教學重點:
大戰爆發的原因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大戰的性質及大戰結束的原因。
二、說學情
年齡特點:思維敏捷、積極性強、好奇心重,關心國內國際局勢。
具備初步閱讀、理解和歸納歷史材料的能力和簡要地分析問題的能力;看待事物基本上能辨別是非,但不夠全面 ;在挖掘歷史的現實意義方面尚有欠缺。
三、說學法教法
。ㄒ唬⿲W法:
通過6W法、閱讀分析法、情境體驗法、歸納構建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ǘ┙谭
通過學案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和材料教學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通過以下五個環節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內容。
(一)圖片導入、情境激趣 (二)自主學習、夯實基礎
(三)互動交流、質難問疑 (四)以史為鑒、情感升華
(五)整理歸納、知識建構
(一)圖片導入 、情境激趣
通過現代戰爭的圖片展示,導出發生于1914-1918年燃遍全球戰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形象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
(二)自主學習、夯實基礎
用6W法(原因why 、時間when、人物who、地點where、經過what、性質結果影響how)自學“一戰”的基本概況。
(三)互動交流、質難問疑
設置了“時事報道”環節:
小組合作后,學生派代表以記者身份對薩拉熱窩事件的主要過程進行報道,增強故事性,讓學生明白薩拉熱窩事件是大戰的導火線,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
此外,還設置了“合作探究”環節 :
1、探究問題一:“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圖表材料得出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讓學生對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過程有直觀、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明確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斗爭的實質是爭奪霸權和殖民地。
2、探究問題二:你如何評價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
教師引導學生從刺殺目的、手段性質、刺殺結果三方面來評價。指導學生在評論歷史事件時,注意運用史實分析和說明問題,堅持“論從史出”、“ 一分為二”的方法,形成科學的歷史觀。
通過這種途徑,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各民族反抗侵略與瓜分斗爭的正義性同暗殺等恐怖活動的區別,從而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以暗殺等恐怖活動為主要形式的突發事件,以維護世界和平。
3. 探究問題三:“一戰”結束的原因有哪些?
指導學生從各個國家的角度歸納概括得出答案,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并從戰爭引發革命,革命制止戰爭的分析,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4. 探究問題四:“一戰”的性質和影響是什么?
引導學生從“一戰”爆發的原因,參戰國的性質和目的以及戰爭后果等方面出發,分析得出它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從而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戰爭的深遠影響是給交戰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給世界造成巨大損失。這場戰爭是一場罪惡的戰爭,同時它也改變了國際格局。
(四)以史為鑒,情感升華
通過觀看《凡爾登戰役》 視頻,讓學生感悟戰爭的殘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讓學生樹立和平的意識,遠離戰爭珍愛和平。
我通過以上途徑來突破本課重難點。
。ㄎ澹┱須w納、知識建構
讓學生自己用知識樹歸納本課知識點,建構本課的知識框架。根據建構主義理論,讓學生根據學科特點主動獲取信息,提煉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形成規律性認識,掌握學習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教師進行學法指導,用“一二三四”總結本課。
最后,本課的教學設計適應現代課程觀要求,發揮歷史的現實性功能,拉近歷史與現實、與學生的距離,為使學生成為具有時代精神和歷史責任感的新世紀人才奠定基礎,真正實現歷史學科的課程價值。
五、教學反思
1、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問題、解讀問題的時間不是太充足,必將影響到學生的思考效果。
2、討論的重點還可更多地放在結合實際方面。如現在的美國對伊拉克、利比亞的戰爭,“斬首”行動等,究竟什么樣的行為是恐怖行為?個人所進行的和以國家名義進行的活動性質一樣嗎?對現在美國的行為如何評價?
高中歷史說課稿8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我將按教學理念、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的思路來說課。
●說教學理念:
新課程理念認為:歷史課程要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即:轉變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
●說課標:
對于本課,課標要求是: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以我國近代報刊、電影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根據課標要求,學生應該能講述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基本史實,理解掌握導致社會生活變遷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認識。
●說學情
經過在高一上學期的學習,高一學生對于歷史事物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較能力,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對于他們除了仍然要加強以上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是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中的第12課,本單元的前5課是以經濟近代化為主線,介紹了西方工業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則是西方工業文明沖擊和近代中國經濟發展變化的結果,是中國近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習本課有助于學生全面把握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深化對已學知識的理解,拓展思維,掌握相關的學習方法,提高歷史學習能力,為以后的歷史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如大屏幕所示):
。ㄒ唬┲R與能力:學生通過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和閱讀、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深化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認識,提高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和運用相關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
。ǘ┻^程與方法:按設計的.程序,輔以多媒體教學,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搜集、整理和運用相關資料,參與探究、討論等活動,在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運用各種材料論證問題以及同他人合作學習、交流的能力。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認識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汲取世界先進文明成果,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激發愛國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情我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ㄒ唬┲攸c:
1、知識:結合教材和相關史料了解近代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2、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二)難點:探討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因素,認識近代社會生活變遷和中國近代化之間的關系。
●說教法與學法
。ㄒ唬┙虒W方法的確定: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決定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情境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在主動閱讀、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感悟歷史,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大膽質疑、積極創新等思維品質,使學生的智能和認識水平都得到發展。
。ǘ⿲W法指導: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引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運用閱讀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去感知歷史、認識歷史。
●說教學過程設計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分析課標、學情、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做到有的放矢。
我的教學設計包括下列環節:(大屏幕展示)
教學環節一:我行我“究”———學生課前探究
教學環節二:引生入境———一句話導入,直奔主題
教學環節三:我行我“秀”———探究展示、課堂小結、板書
教學環節四:我行我“思”———提高、升華
教學環節五:我行我“練”———鞏固、訓練
教學環節六:我行我“論”———課后作業,撰寫小論文
具體設計如下:
。ㄒ唬┙虒W環節一:我行我“究”———學生課前探究
◆具體做法:將學生分組,印發課前探究學案(詳見說課稿附件),讓學生以教材為依托,通過圖書館、網絡、社會調查等多種途徑收集資料進行整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結論,并把搜集的有效圖片、文字等資料和探究成果整理成ppt,以備在課堂上做展示交流。
探究學案設計的問題如大屏幕所示:
第一組:1、近代中國服飾變化的趨勢是什么?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理解“斷發”和不纏足運動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第二組:1、我國近代報刊業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其宣傳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列舉近代中國幾部著名的電影,并指出其主要題材是什么?
3、近代報刊和電影對近代社會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第三組:近代中國日常禮儀、婚姻風俗和喪葬禮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時代特征?
◆設計依據和意圖:布魯納認為,學習就是依靠發現,應當讓學生親自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現者,使學生能像一名史學家那樣思考歷史。新的課程理念認為,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課前分組進行探究性學習,就是要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由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自主的學習者,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認識歷史,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發展。
。ǘ┙虒W環節二:引生入境———一句話導入,直奔主題
◆具體做法:教師直接一句話導入:“進入19世紀中期,隨著近代工業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接踵而來,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沖擊著中國的社會生活。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
◆設計依據和意圖:因為學生已經進行了課前探究,直接一句話導入,簡單明了,引導學生的思維直奔本課的主題。
。ㄈ┙虒W環節三:我行我“秀”———探究展示、課堂小結、板書
預計20分鐘左右
◆具體做法:
第一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各自課前探究的情況,包括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的圖片、文字等資料,探究過程和探究成果。
第二步:教師加以點評,引導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體系,總結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主要原因,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與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的關系。同時,師生共同進行課堂小結,生成板書。
◆設計依據和意圖:通過學生的展示和教師的點撥,使學生對自己課前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的精神,同時又有助于學生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識。
。ㄋ模┙虒W環節四:我行我“思”———提高、升華
預計10分鐘左右
◆具體做法:
第一步:教師大屏幕展示相關材料和問題(如大屏幕所示);
材料一:伴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一些與中國傳統消費方式和文化有很大差異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也開始在當時中上階層出現。如留聲機、自鳴鐘、電影、霓虹燈、火車、電報、機動車等新技術產品的出現,商業與娛樂方式的變化;廣告和時尚雜志的出現,從時間、空間、感官、概念上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城市中產人群開始以看電影、喝咖啡、品西餐、穿西裝、舉行西式婚禮、開舞會等形式展開社交活動,形成不同群體的社交場域。
——郁方《中國的中產階級與他們的消費文化》
材料二:近代中國的上流社會活躍這樣一些人,他們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卻手持文明棍,西裝革履,吃著西餐,滿嘴洋文,恨不得自己生成藍眼珠、黃頭發、高鼻梁,對中國的傳統文明嗤之以鼻,這是一種很尷尬的現象。
材料三: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長篇小說《子夜》中,曾有這樣一段描寫:"吳老太爺從鄉下乘輪船來到上海,懷中緊抱著《太上感應篇》,坐進30年代的汽車里,像一具剛從棺材里爬出來的僵尸……南京路上,到處是光怪陸離的燈光和高聳的摩天大樓。最讓吳老太爺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開叉旗袍,連肌膚都能看得分明的時髦少婦。那少婦高坐在一輛黃包車上,翹起了赤裸裸的一雙白腿,簡直好像沒有穿褲子。這情形,不禁讓吳老太爺全身發抖。終于,吳老太爺大叫一聲,昏死過去……”
問題:
1、材料一中反映出近代社會生活在哪些方面出現了“西化”的趨勢?你認為材料中的“中產階級”接受西方消費文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很尷尬的現象”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中的吳老爺為什么會昏死過去?
3、結合材料和課前探究,談談我們該如何對待外來文明的沖擊。
第二步: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中去,對學生的活動加以指導和規范;
第三步:學生代表發表討論結果,教師點撥,并適當進行學法指導。
第四步:展示相關圖片,播放歌曲《中國人》,創設情境,激發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設計依據和意圖: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通過歷史學習,要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因此,在這一環節,教師再一次為學生創造了開放、民主的學習環境,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潛移默化當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以實現教學目標。
。ㄎ澹┙虒W環節五:我行我“練”———鞏固、訓練
在這一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做五道有一定思維含量、涉及本課重點知識的選擇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完成,彌補學生對某些知識點認識的不足,進行必要的教師進行必要解題指導,使學生鞏固和深化理解所學知識,并能對所學知識活學活用。
課堂訓練:
1、“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見豚尾及鋒試,道旁觀者拍手呼!边@首詩所描寫的社會現象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A、洋務運動B、維新變法C、義和團運動D、辛亥革命
2、以下是《申報自由女子之新婚談》中一段關于“文明婚禮”的描述:“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凡鳳冠霞帔、錦衣繡裙、紅鞋綠襪一律不用;昂然登輿,香花簇擁,四無障礙,無須偽啼假哭,扶持背負;宣讀婚約,互換戒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催請跪拜起立之煩!背霈F這樣婚禮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西方思想的傳播B.近代教育的發展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
C、中國封建制度的結束D.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
3、上海是近代人們生活習俗變化最大的地方,這主要是因為上海
A、經濟發達B、交通便利
C、開放早,受外國影響大D、人才集中
4、(08年江蘇高考試題)1869年,《教會新報》的一篇文章寫道:“外國生產皆歸男醫接生,雖經此例,似不成規矩。……男歸男醫,女歸女醫,豈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當時的中國
A、雖已開放,但人們思想還比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C、舊的風俗習慣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沖擊D、人們難以接受西方醫學知識
5、下列關于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A、近代中西文明、新舊文化沖突激烈
B、西方先進文明對中國社會生活的沖擊程度受到中國社會條件的制約
C、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革既有進步性,也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D、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革比政治制度變革更加復雜和滯后
。┙虒W環節六:我行我“論”———課后作業,撰寫小論文
題目如大屏幕所示:
撰寫論文:
結合你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的認識,談談你對當前“哈韓”、“哈日”現象的看法。
。ㄒ螅鹤謹挡幌,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作業設計說明:在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課程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密切聯系,關注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本題的設計,旨在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把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在歷史學習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用學到的歷史知識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設計的總結與反思
最后,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
英國學者湯普森指出:“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或發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們如何具有對歷史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接觸和反應探究的過程、獲得知識的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方面),其次才是涉及歷史探究的結果…”由此可見,歷史認識比知識重要,學習過程比結果重要,探究體驗比結論重要。
本課的設計,體現了教師課程理念的更新,利用了信息技術,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合理的課程資源,力圖引導學生從接受性、知識性、封閉性的學習走向探究性、方法性、開放性的學習,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謝謝大家!
高中歷史說課稿9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第7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中國古代主要的選官制度、中樞政務機構以及賦稅制度的演變。通過梳理制度變化的原因、內容,明確制度創新的脈絡及對后世的影響。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高一年級的學生其邏輯思維能力和辯證分析能力均有所提升,通過初中的學習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其對歷史事件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因此,學習本課,要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加強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能力。同時,高一學生對歷史充滿興趣,積極性比較高,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采取有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及以上我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明確自秦漢以來選官制度和中樞政務機構的演變過程,掌握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內容,理解兩稅法的背景。
2.通過創設情境和分析史料,辯證看待科舉制和兩稅法的影響,增強論從史出的意識。
3.理解科舉制對后世選官制度的借鑒意義,以及賦稅制度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體會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及教學目標的分析,我確立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內容。
【難點】
辯證看待科舉制和兩稅法的影響。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采用談話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部分,以踐行前面對本課的分析與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包含了三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小結作業。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詩歌導入法。
我會在多媒體展示詩句“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辈㈨槃菀龑釂栐娋涿枥L的是哪一制度?中國古代政治統治及其政務機構又是如何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的呢?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詩句有利于引發學生思考,快速集中注意力,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選官制度
首先,我會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思考:隋朝以前,歷代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學生回答后,教師播放《百家講壇》中關于九品中正制的相關內容片段,講解并提問:九品中正制初期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到了隋代,此制終被廢除,其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我會對其答案進行總結,從而得出九品中正制廢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官僚體系日益腐敗,缺乏行政能力,隋朝統一后,由于士族沒落,九品中正制也難以為繼。
接下來我將繼續進行提問: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同時把察舉制度中的考試因素加以強化,科舉制度開始形成,那么科舉制是什么時候逐漸發展且日趨成熟呢?我會讓同學結合教材進行總結,隨后在大屏幕上出示唐代長安大雁塔圖片以及科舉制相關史料,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科舉制的內容及影響,學生根據材料不難得出科舉制包含進士與明經兩科。對于科舉制的影響,我將引導學生辯證看待,總結得出科舉制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為官僚隊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成為中華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但是科舉制也存在弊端,其考試的科目逐步成為僵化模式,特別是到晚清時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
【設計意圖】通過呈現視頻和史料,能夠給學生強烈的感觀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論從史出的意識。
(二)中樞政務機構
對于這一部分我將著重講解三省六部制的職能劃分,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我會通過舉例的方式進行講授,首先我會提問同學這樣的問題:如果當時南方出現洪澇災害,地方需要向中央呈報災情,其申報流程及所涉及部門是怎樣的,由此引出三省六部制的職能劃分。
【設計意圖】通過案例的呈現,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
(三)賦稅制度
這一部分我會先帶領學生回顧租庸調制的相關內容,之后出示《資治通鑒》中的相關史料并提問以庸代役到了后期無法順利實行的原因,學生根據史料可以回答出是由于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遭到破壞;安史之亂后政府隨意征稅,項目繁雜,租庸調制無法繼續維持。教師對同學的答案進行總結后順勢引出兩稅法的實施并呈現關于兩稅法的相關史料,請同學擔任歷史講解員講解兩稅法的具體內容。
最后,對于兩稅法的影響這一部分,我會呈現由漢至唐賦稅制度演變的表格讓同學觀察賦稅制度的變化有何特點,學生回答后我將出示白居易的詩《重賦》,組織學生以歷史興趣小組為單位進行8分鐘的討論,探究兩稅法的利弊,之后請小組代表進行回答,幫助學生明確:兩稅法擴大了稅源,提高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簡化稅制,減輕了農民負擔;但是兩稅法之下土地合法買賣,土地兼并更加盛行;隨著時間的推移,貪得無厭的封建官吏在兩稅定額之外另定明目敲詐勒索,沉重的苛捐雜稅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設計意圖】通過歷史講解員環節的設置能夠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小組討論環節也可以加強學生的合作探究和辯證分析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為了檢驗本課的教學效果,我將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
2.作業:課下搜集科舉制在清代之后發展的有關資料,下節課分享交流。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讓他們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加深對本課的認識。
高中歷史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第二課,講述了兩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遼、西夏、金、元學習中原漢人的經濟方式、制度與文化,長期與兩宋形成對峙,最終由元朝統一了中國的歷史。學生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這些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高一學生在初中已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比如遼夏金元政權的政權更迭和制度建設,但缺少對上述史實的具體分析和深入理解,容易把這一時期的南北對峙格局錯誤的理解成北方民族對漢族政權的“侵略”和“壓迫”。此外,學生在初中學習中沒有很好的掌握讀圖、繪制時間軸等基本學科技能,時空觀念比較薄弱,需要教師結合地圖強化該素養落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時空定位,分析歷史地圖信息,了解遼夏金元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建立和發展的基本史實,培養時空觀念。
2.通過史料綜合分析各政權的制度建設,尤其是行省制度,理解它們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增進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
3.分析各民族政權在政權建設,邊疆和民族等方面的管理,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增強對中華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培養家國情懷。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及教學目標的分析,我確立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遼、西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的建設。
【難點】
遼、西夏、金、元諸政權和漢民族相互融合共同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本課我將采用談話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部分,主要包含了三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小結作業。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多媒體導入。
我會播放電視劇《天龍八部》片段,提問學生電視劇中出現了哪些少數民族?劇中的南院大王是管理漢人的還是契丹人的?引發思考由此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同學們喜歡的電視劇,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本節課內容由于內容較多,我會根據學生在初中了解過這一時期的基本史實做出調整。即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為遼、西夏、金的建立與制度,另一個部分為元朝的統治。
關于遼、西夏、金的建立我會采用圖表法,讓學生結合教材進行整理其建國時間、建國都城、民族等信息。
對于各政權的統治策略,我會指導學生根據教材整理表格,認識到遼采用了南北面官制、西夏學習北宋的制度,但是也保留了一些民族特征,金在學習唐宋的基礎上,還實行猛安謀克制。隨后我讓學生依據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概括遼、西夏、金在管理制度上有何相同點并分析原因?
根據學生的小組討論和回答,教師進行總結:在歷史上,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常常是以國法治國人,以漢法待漢人,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點,這既照顧了本民族的利益,也重視了漢族長期形成的文化和風俗習慣,而后在長期的相處過程中,兩種制度交融在一起,緩慢的形成成為適合大多數人的政治制度。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梳理、文字史料的解讀、學會知識的整理與歸納。
關于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以及元朝的民族關系。因為兩個子目都是講述元朝,所以這里可以將其內容相互融合,重新梳理,進行講解。具體而言,首先,通過教材結合教師呈現圖片,講述蒙古帝國的擴張過程、元朝的建立與統一的過程。隨后結合圖示與教材,幫助學生認識四大汗國的時空位置及與元朝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利用歷史年表、歷史地圖等方式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能夠認識事物發生的來龍去脈,增強對于歷史事件的時空觀念。
接著通過展示元代中央與地方關系圖讓學生總結元朝從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
并進一步出示朱昭侯所著《中國古代史》的相關材料讓學生探究元代在地方區劃上的特點,并讓學生以4人為1小組利用5—8分鐘分析其原因。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進行總結:蒙古族進入中原之前,漢化程度較低,即便是后來統一全國,元朝皇帝也少有精通漢語的。以游牧民族統一偌大疆域,用舊俗適應原有游牧方式和創業階段的所需,而漢法則符合國本所系的農耕地區生產方式的守成和發展所需。
接下來,通過史料與圖示,引導學生認識到元朝政權,一方面民族眾多,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交融也進一步加強,比如回族的形成。結合教材《元朝形勢圖》,引導學生思考行省制的優勢及驛站制度的必要性。之后,通過回顧此前的遼、金政權的制度,引出元朝的“四等人制”。讓學生通過史料分析得出其本質目的,是元朝統治者為了鞏固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統治。
然后,通過圖示與時間軸,講述元朝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矛盾的變化,由民族矛盾到階級矛盾,農民起義相繼爆發,元朝走向滅亡。最后總結:遼夏金元政權不僅推動了中國政治中心的北移、初步奠定近代中國的版圖,同時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和史料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增強論述史事就是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意識,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為了檢驗本課的教學效果,我將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
2.作業:讓學生課后搜集資料寫小論文,主題是對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和兩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對“漢”上的異同。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讓他們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加深對本課的認識。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秉承著簡潔明了的原則,設計如下:
高中歷史說課稿11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文化中,處處呈現其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老子創立的道家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本套教材將孔子、老子列為第一課,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課程標準】
一、知識目標: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標:通過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及其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孔子、老子思想體系的評價,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通過對歷史文化名人的學習,使學生增強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對祖國和全人類的人類思想文化遺產要自覺傳承。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張;聯系現實分析這些思想對中國的影響。
教學難點: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來都被神化。
【教法與學法】
高二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躍,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根據本課的特點,學生可能對單純的思想史不感興趣,所以教學 中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這是一種感受性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圖示、音像等傳遞輸出,即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自己走進歷史,并利用小組合作探究歷史問題,建構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又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學習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引導探究創新感悟導入新課課件出示一組圖片。圖片反映了什么狀況?學生思考回答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孔子被后人神化尊為圣人,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學院孔子與老子孔子的學說安排學生閱讀課本上的材料,出示孔子故鄉曲阜的照片有一位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要來山東曲埠的孔廟參觀,假如派你去幫助他了解孔子,你將向他介紹有關孔子哪些事情呢?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很容易想到要介紹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主張,這樣既掌握了知識,又增強了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顯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貢獻的內容表格(教師用通俗易懂的例子來講解)安排學生填寫表格有關內容學生回憶和閱讀教材,思考、歸納學生能基本回答孔子的思想主張,大致理解“仁”“禮”的思想內涵,記憶孔子的一些名言學習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引導探究創新感悟孔子與老子孔子思想的影響(課件展示圖片)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游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鬃佑羞@樣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為什么他的主張卻不被統治者采納呢?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思考在老師的幫助下,能理解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培養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指導學生看書閱讀教材第5頁“閱讀與思考”,分析為什么孔子學說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宗?學生看書,找出相關內容;小組討論,代表發言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老子的思想及影響(課件播放視頻資料)老子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2、老子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什么?(課件展示:表格填空)
3、現實生活中哪些觀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結合影片和課本的內容,回答問題從哲學和政治兩個方面把握老子的思想核心。老子的虛懷若谷、寬容謙遜的思想,恬淡素樸、助人為樂、反對爭名奪利的思想,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思想等,都能在現實生活找到影子
小結課件顯示本節課的知識架構學習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你更喜歡誰的思想呢?學生積極發言對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進行比較。
【鞏固練習】
1、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D)(1)“仁”(2)“禮”(3)“為政以德”(4)“有教無類”
A、(1)(2)(3)(4)
B、(2)(3)(4)
C、(1)(3)(4)
D、(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體現以民為本的是(B)
A、“仁”和“禮”
B、“仁”和“德治”
C、“克己復禮”
D、“忠恕”之道
3、下列對老子哲學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確的是(C)
A、萬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體的物質
D、不可名狀的自然本體
4、老子主張無為,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這在當時主要反映了(B)
A、新興地主的要求
B、沒落奴隸主貴族的要求
C、手工業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本課特色】
營造情景激發興趣優化導學注重探究。
高中歷史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連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首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三第五單元第12課。主要介紹了近代幾次戰爭對不同區域文化產生的影響,突出表現了近代因為戰爭而產生的文化融合、文化重構和文化侵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可以了解戰爭對于文化的作用,還可以形成對于近代美洲文化、歐洲文化和殖民地文化的系統認識。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上好一堂課必須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較為扎實的歷史知識基礎,而且已經學習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但不清楚戰爭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對文化侵略等名詞缺乏了解。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要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以解決學生的知識短板,提升學習歷史的綜合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情況,圍繞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1763年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大英帝國的殖民擴張》等相關資料,了解不同區域在戰爭前后的文化特點,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觀念。
2.通過對比戰爭前后各地文化特點的,理解戰爭對不同區域文化的影響,加深時空觀念。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西方通過炮艦進行文化侵略的不正義性,結合中國近代史認識到國家強盛的重要性,培養家國情懷。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語: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我的教學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不同區域在戰爭前后的文化特點。
【難點】
戰爭對不同區域文化的影響。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史料教學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就進入了本次說課的核心環節,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多媒體導入的方式。我會在多媒體展示拉丁舞視頻,并提問學生視頻中是哪一種舞蹈,來自于哪里?在學生回答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我會這樣提問:拉丁舞形成在什么時期呢?美麗的舞姿之下又蘊藏著拉丁美洲怎樣的社會狀況呢?順勢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展示視頻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疑導入的方式能夠為課堂制造懸念,烘托氛圍。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1.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
首先,我會展示《1763年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示意圖并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分析獨立戰爭前的北美殖民地文化具有什么特點?學生結合課本能夠回答出: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并且能夠找到多元的體現,如美國文化深受英國清教文化和啟蒙思想的影響;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因素等。
其次,我會展示《獨立宣言》的節選,并提問:獨立戰爭對美國政治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生結合史料及課本內容,不難分析出: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和美利堅文化的形成,并歸納其變化。
2.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前后的拉丁美洲文化
接著,我會展示拉丁舞圖片和拉丁美洲殖民等級示意圖,并提問:拉丁舞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的文化有什么變化?學生回答后,師生共同總結出獨立運動前后拉丁美洲的文化情況。
最后,針對于美國和拉美文化我會重點強調其文化融合的多元性。
【設計意圖】通過對課本內容、圖片及史料的分析,了解美洲文化在戰爭前后的變化,提升學生歸納、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對于這一部分,我會展示兩則有關拿破侖戰爭影響的材料,并提問:拿破侖的侵略戰爭在文化上對歐洲造成了什么影響呢?學生通過分析史料并結合課本內容,可能會回答出:使歐洲各地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意識不斷高漲。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針對學生的回答,我會進一步強調歐洲文化重構的時代性。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史料,加深對于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政治文化方面的理解,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能力。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首先我會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找出文化侵略的定義。
接著,我會展示紀錄片《大英帝國的殖民擴張》并請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結合紀錄片進行為時五分鐘的討論: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有哪些表現形式呢?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學生回答之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殖民者通過教育和其他文化活動,在被殖民地區強行推行西方語言、宗教,強行改造被殖民地區的社會政治結構等方式進行侵略。殖民者在殖民侵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帶到被殖民地區,激發了被壓迫人民的民族主義和民主意識。
最后我會引導學生回顧中國近代史的相關內容,加深對于文化侵略的雙重性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歷史的能力。通過回憶所學知識的方式,形成知識間的聯系,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為了保證我本課的教學質量,我會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
2.作業:課下收集拿破侖戰爭后歐洲各國反抗封建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下節課分享。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與所學知識聯系,加深對于本課內容的理解。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比較重視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
高中歷史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并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了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特點: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
不足: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
對策: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
設計理念: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講述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等,創設情境,設疑引思。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學生自己先預習一遍教科書,再從網絡、課外讀物中搜集一些關于古代中國君主與宰相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科舉考試等內容的資料,基本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并進一步布置學生思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一些特點。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新課導入
秦統一以后開創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這些政治制度隨之消亡了沒有呢,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直接了當導入新課,使學生迅速進入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內容。
3、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主要講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部分學生自學。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包括四個問題:西漢的郡國并行制和漢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節度使和藩鎮;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權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補充材料,讓學自主學習,自主分析,盡可能讓學生動手、動口與動腦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習慣。
材料一漢興之初,海內新定,…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稘h書》
材料二“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司馬遷《史記》
材料三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改其枝群…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錯!抉R遷《史記》
材料四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抉R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目的: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養成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習慣。
(2)唐朝藩鎮割據與之后的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由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教材、預習時搜集的一些資料掌握,將此內容僅作為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分割地方權力的一個背景。要求學生通過對這段背景的理解來分析討論北宋如何解決中央與地方的分權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決地方權力過大的難題,培養學生利用歷史背景分析解決重大歷史問題的能力
。3)多媒體展示《元朝疆域圖》。
設置問題: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面對如此遼闊的疆域,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該如何有效的對地方進行統治呢?
目的: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后,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后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課堂小結
本課學習了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以及科舉制度的演變,其中交疊著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沖突,演變的趨勢和矛盾發展的結果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5、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注意能夠概括本科內容:
(1)從漢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樣演變的?
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發展軌跡,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領:分別從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談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以朝代為時間順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漢朝時“中朝”與“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斷發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權;元朝加強皇權方面的新發展,中書省和樞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國并行制;州縣兩級制;州、道等觀察區的設立;宋朝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認為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各朝代發展特點。
思路引領:從發展過程看其發展軌跡和趨勢,從各朝代發展概況總結出相應特點。
答案提示: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人身控制嚴厲,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
6、布置作業
分析古代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和我國現在的政治制度有不有聯系?
六、教學總結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雜,學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須牢牢把住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不斷強化這條線索;政治制度理論性較強,學生容易產生倦怠情緒,因此教師須多設置情境讓學生生動的去體驗歷史,感受歷史?傊诮虒W中,老師的教永遠只是從屬的地位,必須讓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高中歷史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從三個方面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霉素味厚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作為開篇第一課,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國際關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又是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轉變的起點,因此本課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高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就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機會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進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片、視頻的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通過課堂討論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國家利益的爭奪。
“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3.重點和難點
本著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難點:兩極格局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辨證思維能力,能較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初步具備了查找和收集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根據學案做好課前預習,初步建立知識體系。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整合課本資源,采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學法指導
利用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分層訓練、鞏固提高。
首先——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提前下發學案,學生根據學案做好預習。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步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
其次——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0xx年3月19日作為急先鋒的法國率先轟炸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個月后,戰事依舊。法國為何成為北約軍事轟炸的急先鋒?1949年法國成為北約成員國,1969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20xx年法國又通過投票重返北約,法國為什么對北約朝三暮四,北約卻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今天我們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可以解開這其中的秘密。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次——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我將教材整合為四部分: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主要對抗形式和兩極格局的影響。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來突破重難點。設計意圖:
突出重點,條理清晰,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一、兩級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體顯示五則材料,分別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在二戰后的狀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讓學生閱讀材料,分析二戰后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蘇兩國國際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沖突是兩極世界形成的根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學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
利用多媒體顯示: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框架——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標志——兩極世界的瓦解的標志,讓學生在教材中快速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熟悉教材,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認識。
三、兩極格局主要對抗形式:冷戰
1.冷戰的含義:教師介紹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課重點。
2.冷戰的過程
多媒體顯示三幅圖片:1946年“鐵幕演說” ;1947年杜魯門國會咨文;1991年蘇聯解體。利用圖說歷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冷戰的過程:冷戰序幕(1946年鐵幕演說)——冷戰形成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的瓦解(蘇聯解體)。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的圖片,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心靈又受到強烈的震憾。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
高中歷史說課稿15
1,厘清有關微課定義的幾個問題
1,微課是不是就等于錄像課
我的觀點:不是,微課和錄像課的最大區別是是否有學生,微課可以理解為沒有學生、甚至不出現老師影像的微型錄像課
2,微課是不是等于微課程
專家的觀點:微課程屬于課程序列,要求包括課程設計、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四大范疇;微課是微型課,是微課程的配套資源,包含于微課程體系之中。
3,翻轉課堂和微課的區別與聯系
我的觀點:翻轉課堂的精髓是教學過程的前置(課堂學習由在家視頻學習取代),課堂教學成為鞏固答疑環節;微課是翻轉課堂的組成要素,不一定是課前學,也可以課中學、課后學;不一定是在家學,也可以在學校學
4,微課是教學片斷還是片斷的'教學
我的觀點:片斷的教學,更側重于知識點的分解,而非教學流程的分解
5,微課的時長控制
我的觀點:不要過多的強調時長,只要是就一個問題而非一整節課的講授,都應該視為微課(30分鐘以下)
2,微課如何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
我的觀點:只能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至少目前如此)
1,微課在必修課堂上的應用
(1)借助網絡平臺的授課:微課可以作為課前或課中自主學習的單元,可以實現自主化、重復化、分層化和互動化
。2)借助非網絡平臺的授課:類似教學視頻的作用,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學效果的穩定性、教學過程的可控性
2,微課在選修課堂上的應用
(1)選修IB模塊教學:連播形式、分段錄制,通過班級QQ群、移動存儲設備由學生在家自主學習(案例:毛澤東與蔣介石)
。2)各類選修課:知識拓展、職業技能、社會實踐、興趣特長,在新高考背景下(既要必修課程全科開課,又要選修課程開足開齊)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不受開課時間、地點的限制
3,微課在學校個性化輔導中的應用
。1)作業點評(案例:二戰的線索)
。2)習題講解
3,微課錄制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須注重實用高效,少追求過度的技術包裝
錄微課不是拍微電影,不需要華美的畫面、跌宕的劇情和深情的旁白,只需要實實在在的把教學目標達成
總的原則:錄制一段微課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限制在微課時長的3倍左右
2,須注意“虛擬互動”運用,做到“不是在上課卻勝似在上課”
要求錄制現場雖無學生,卻時刻把學生“放在心頭”,“掛在嘴邊”
——可以是多一些自問自答式的碎碎念、假肯定。例:這個問題同學們怎么看?(停頓幾秒)說得太對了!我也是這么認為的……(揭曉答案)
——可以是黃婆賣瓜式的自我營銷。例:重要問題說三遍,下面是我獨門研制的解題寶典
—可以是虛實結合的課堂批評例如:小明,你不要走神,認真聽課!
3,須有足夠吸引學生長時間關注的地方
話題選擇的趣味性、邏輯分析的嚴密性、歷史學科的深刻性與廣博性、語言或者畫面的幽默等
【高中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經典)高中歷史說課稿05-28
高中歷史說課稿12-12
高中歷史說課稿03-29
高中歷史說課稿02-03
高中歷史說課稿范文11-14
高中歷史說課稿優秀01-11
高中歷史說課稿【經典15篇】05-29
高中歷史說課稿15篇02-03
高中歷史說課稿范文優秀03-02
高中歷史教學說課稿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