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高中歷史說課稿

        時間:2024-07-22 16:49:48 高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中歷史說課稿錦集【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歷史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歷史說課稿錦集【15篇】

        高中歷史說課稿1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 單元第4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我主要從一說教材(包括教材地位、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重難點分析)二學情分析、三教學方法、四教具準備、五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

          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明清時期,皇權的不斷加強,它上承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的內容與本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內容,同屬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內容,學習本課不但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過程及規律,而且還有利于認識這一制度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使學生了解國情、關注民生,激發他們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另外,通過學習明清時期專制皇權達到頂峰的史實,認識我們今天的民主生活的來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學習本課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ǘ、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課標是: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1)基礎知識: 清朝的軍機處

         。2)培養能力:促進學生形成依據史實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歸納、分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通過設問、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促使學生思考分析歷史問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2)通過提問和組織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把握本課知識結構

          形成學科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方面:

         。2)通過學習本課,明清時期專制皇權達到頂峰的史實,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樣性,認識到中國古代經歷了漫長的專制社會,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增強對民族、國家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也認識我們今天的民主生活的來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ㄈ、重難點分析

          重點:明清時期加強皇權的措施及影響。

          難點: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過程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初中已學過本課的一部分內容,看過少明清時期的歷史劇,對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認識比較膚淺片面,側重對歷史現象的感性認識,對知識的掌握缺乏系統條理,對歷史現象的`分析缺乏廣度和深度。所以,上課時,把教學內容制成教學課件,通過在課堂上展示歷史圖片,補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動形象,以增加學生學歷史的興趣,幫助他們系統深入地學習。

          三、說教法

          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采用提問式,談話法、閱讀指導法和直觀演示法等進行教學。通過這些教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設立軍機處史實。

          四、說學法

          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師生之間進行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說教具準備:

          自制的教學課件。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n前探究

          1、組織學生通過網絡下載有關歷史圖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關內容。

          2、思考課后的知識鏈接。

         。ǘ⿲胄抡n

          情境營造:通過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和展示圖片,最后引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軍機處的設立(設計意圖: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ㄈ┱故菊n標及本課具體教學目標(見上)

          (三)新課的學習

         。2)清軍機處的設立:

          清初的中樞權力機構

          軍機處的設立:原因、職能特點、作用

          總結: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引導學生討論回答,師補充)

         。ㄋ模┱n堂總結

          清明的軍機處重處在可以參與處理內政外交等機要政務,但輕處在于“跪奏筆錄”,完全聽命于皇帝,因此,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ㄎ澹┻_標測試,鞏固練習

          例題2、清朝初期,對皇權構成重大威脅的是

          A、議政王大臣會議 B、內閣

          C、六部 D、南書房

         。┎贾米鳂I: P18

          歷朝統治者為加強皇權而不斷削弱相權,請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

          七、板書設計

          軍機處的設立

          1、軍機處設立的過程

          皇太極

          康熙

          雍正

          2、原因:

          議政王大臣會議嚴重影響了皇權集中。

          3、職能:

          4、意義:

        高中歷史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連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首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三第五單元第12課。主要介紹了近代幾次戰爭對不同區域文化產生的影響,突出表現了近代因為戰爭而產生的文化融合、文化重構和文化侵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可以了解戰爭對于文化的作用,還可以形成對于近代美洲文化、歐洲文化和殖民地文化的系統認識。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上好一堂課必須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較為扎實的歷史知識基礎,而且已經學習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但不清楚戰爭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對文化侵略等名詞缺乏了解。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要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以解決學生的知識短板,提升學習歷史的綜合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情況,圍繞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1763年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大英帝國的殖民擴張》等相關資料,了解不同區域在戰爭前后的文化特點,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觀念。

          2.通過對比戰爭前后各地文化特點的,理解戰爭對不同區域文化的影響,加深時空觀念。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西方通過炮艦進行文化侵略的不正義性,結合中國近代史認識到國家強盛的重要性,培養家國情懷。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語: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我的教學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不同區域在戰爭前后的文化特點。

          【難點】

          戰爭對不同區域文化的影響。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史料教學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就進入了本次說課的核心環節,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多媒體導入的方式。我會在多媒體展示拉丁舞視頻,并提問學生視頻中是哪一種舞蹈,來自于哪里?在學生回答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我會這樣提問:拉丁舞形成在什么時期呢?美麗的舞姿之下又蘊藏著拉丁美洲怎樣的社會狀況呢?順勢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展示視頻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疑導入的方式能夠為課堂制造懸念,烘托氛圍。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1.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

          首先,我會展示《1763年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示意圖并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分析獨立戰爭前的北美殖民地文化具有什么特點?學生結合課本能夠回答出: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并且能夠找到多元的體現,如美國文化深受英國清教文化和啟蒙思想的影響;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因素等。

          其次,我會展示《獨立宣言》的節選,并提問:獨立戰爭對美國政治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生結合史料及課本內容,不難分析出: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和美利堅文化的形成,并歸納其變化。

          2.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前后的拉丁美洲文化

          接著,我會展示拉丁舞圖片和拉丁美洲殖民等級示意圖,并提問:拉丁舞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的文化有什么變化?學生回答后,師生共同總結出獨立運動前后拉丁美洲的文化情況。

          最后,針對于美國和拉美文化我會重點強調其文化融合的多元性。

          【設計意圖】通過對課本內容、圖片及史料的分析,了解美洲文化在戰爭前后的變化,提升學生歸納、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對于這一部分,我會展示兩則有關拿破侖戰爭影響的材料,并提問:拿破侖的侵略戰爭在文化上對歐洲造成了什么影響呢?學生通過分析史料并結合課本內容,可能會回答出:使歐洲各地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意識不斷高漲。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針對學生的回答,我會進一步強調歐洲文化重構的時代性。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史料,加深對于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政治文化方面的理解,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能力。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首先我會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找出文化侵略的定義。

          接著,我會展示紀錄片《大英帝國的殖民擴張》并請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結合紀錄片進行為時五分鐘的討論: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有哪些表現形式呢?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學生回答之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殖民者通過教育和其他文化活動,在被殖民地區強行推行西方語言、宗教,強行改造被殖民地區的社會政治結構等方式進行侵略。殖民者在殖民侵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帶到被殖民地區,激發了被壓迫人民的民族主義和民主意識。

          最后我會引導學生回顧中國近代史的相關內容,加深對于文化侵略的雙重性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歷史的能力。通過回憶所學知識的方式,形成知識間的聯系,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為了保證我本課的教學質量,我會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

          2.作業:課下收集拿破侖戰爭后歐洲各國反抗封建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下節課分享。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與所學知識聯系,加深對于本課內容的理解。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比較重視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

        高中歷史說課稿3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1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觀點,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過程與方法:適度引入古代中國政治發展與傳統文化方面的材料 ,啟發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列表的方法,從時代、主要觀點、影響等方面,指導學生歸納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內容。以百家爭鳴為主題,組織學生談一談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認識和感受。組織一次“我讀《論語》的讀書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過學習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認識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聯系現實,使學生正確對待儒家傳統文化,發揮其在當代的積極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難點:儒家思想的形成,認識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自孔子創立儒家至今,儒家經過了二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其思想與孔孟時代的儒家已是差別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們要盡量閱讀原始文獻資料,所以講課中涉及很多這方面的史料。學習中我們還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異同,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

          早期儒家思想的一個積極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這一點與后世儒家有較大區別),通過學習民本思想,來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教學過程中盡量調動學生已知知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

          教師: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提問:默讀單元引言: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學生:儒家思想。

          教師: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源遠流長,蓄積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時候?

          學生:春秋戰國時期。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在思想界出現了一個什么局面?

          學生:“百家爭鳴”的局面。

          教師:對!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對當時和后世產生產生深遠影響的一家。

          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圍繞“百家爭鳴”,教師提出以下問題以便學生討論分析:

          1、理解概念? 學生先回答后,教師通過投影解釋

         。1)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漢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2)所謂“爭鳴”是指爭論和辯難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于是形成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2、社會原因?

          教師:“諸子百家”為什么要爭論辯難?有什么深刻的社會原因?提示:政治、經濟、階級關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紹

          學生:討論。借助于教材

          教師:投影歸納以下幾點: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奴隸社會日益崩潰,封建社會逐步確立。

          第一,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

          第三,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并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人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

          教師小結,要學生明確:一定是思想觀念是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別代表:(教師投影頭像插圖,學生列舉學生)

          教師: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空前發達。學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學生:列舉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莊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韓非等。

          4、歷史影響

          教師:這些學派相互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對當時和后世影響深遠。展示稷下學宮圖片,說明稷下學宮形成了先秦百家爭鳴的高峰。請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對中國社會有何重大影響?

          學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梢哉f,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后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教師:你對孔子知多少?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無人不曉。

          學生:舉手回答

          教師:向學生展示幾幅有關孔子的圖片,簡要介紹孔子生平,極其孔子的地位和影響。

          1、孔子的思想

          教師:《論語為政》中孔子總結自己一生的一段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闭垖W生解釋,然后教師再做總結,這段話其實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養的歷程。象這樣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論我們熟悉的'也非常之多?

          學生:背誦-----。

          教師:《論語》中所有孔子言論反映的孔子的思想

          學生:列舉

         。1)思想核心――“仁”。在《論語》一書中,“仁”字的出現達一百多次,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決人際關系的學說,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而如何實行仁,孔子主張克制自己,恢復“禮治”,即“克己復禮為仁”;仁與禮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仁是人的內在本質,是修己愛人的自覺性,強調人與社會的和同;禮是社會對人的外在約束!皭廴恕弊鳛椤叭省钡闹匾駜群哂袕V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的精神,是

          “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恒的價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也體現了民本思想。從孔子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孔子試圖從道德上根本解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解決人的靈魂問題,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著名主張,這是孔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在論述他的教育對象時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也就是說,只要是主動親自帶著干肉到我這里來登門求教,就表示有尊師重道之意,我就沒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識和學問傳授給你。這與奴隸制“學在官府”、“禮不下庶人”的嚴格等級制的教育有著質的區別,是劃時代的進步。

          孔子的私學打破了受教育對象的地域、族類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尤其是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動了春秋以來的學術下移運動,壯大了士階層的隊伍,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鬃邮侵袊鴼v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據說“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看司馬遷對孔子的評論:“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再看孔廟、孔府、孔林的一些圖片,體會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教師:孟子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適應時代要求的情況下有所創新,為儒學的新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孟子的思想

          學生:歸納,教師投影明確。

         。1)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并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個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孟子用仁政來解釋君民關系。孟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是勸說統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奪他們。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思想中的精華,也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發展。

         。2)倫理觀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雖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須通過后天學習存養善端,使其不斷擴充完善,否則會喪失善端。

          3、荀子的思想

          教師:荀子,名況,戰國晚期趙國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兩位有名的學生:一位是杰出的學者韓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對戰國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

          學生歸納,教師投影確認。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 “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薄疤熘,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薄皬牡啦粡木!钡扔^點,都可見諸于孔孟的思想學說。

         。2)在君民關系上,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边@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為后來歷代有見識的封建帝王所采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在人性論方面,荀子主張“性惡論”,他說:人餓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勞了便喜休息;苦飯不愿吃,破衣不愛穿,辛苦的事不樂意干;愛聽好聽的聲音,愛看好看的顏色。順著這些天性,人就不會循規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惡的。雖然和孟子觀點截然相反,卻和孟子一樣主張后天學習,通過學習成賢成圣,“涂之人可以為禹”,可謂殊途同歸。 講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讓學生比較孔孟荀思想上的異同,加深學生的理解。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師:提示學生看書,以表格形式歸納總結。不作重點解釋。

          本課小結:從春秋至戰國末年,歷史經歷一個劃時代的變革。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圍中產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長的過程中發展成長起來。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當時和后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課堂鞏固:

          一、本課測評:

          1.“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義是什么?

          2.儒家思想是怎樣形成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二、學思之窗和學習延伸

          第2 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認識漢代儒學“大一統”的精神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

          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有積極作用;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高中歷史說課稿4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上承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下接新民主主義的偉大開端,在教材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說教學

          (1)知識方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概況和特點;在民族工業發展過程中做出貢獻的實業家;中國無產階級的壯大。

          (2)能力方面:通過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發展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原因和結果的能力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過程和各階段的特點,使學生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通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統治是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不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得到充分發展。

          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有極其深刻的原因。一、辛亥革命的推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一些封建障礙。二、“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三、群眾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提倡國貨。這些是內因。四、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是主要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發展壯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曇花一現。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2)難點: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特征。由于此部分知識比較分散,學生對這一特點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較低層次上。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民族主義工業這一階段發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層次、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的特征,并由此進一步加深對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對新時代到來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

          說教法

          提問啟發,通過提問,能收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從而引出本節所講內容。

          講解法,針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講述解釋,從而使問題化難為易,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討論法、多媒體技術運用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民主,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與學的活動。

          說學法和學生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所了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的階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加深。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引用材料、形勢示意圖、設計表格,幫助學生概括、歸納、比較知識點,培養學生分析原因與結果的能力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分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教學反饋、板書設計、布置作業等六部分。

          說教學反饋及自我評價

          本課教學重難點集中,為鞏固教學成果,設計基礎訓練和能力提升的練習,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發散思維。

          說總體設計構想

          立足教材實際,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既體現學科綜合思想,又滲透新課程意識,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與管理。

        高中歷史說課稿5

          一、教材地位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

          《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御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德育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了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能力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點: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主要內容和失敗原因。

          難點:全面、正確地評價洋務運動。

          四、教具:學生學習提綱,自制課件。

          五、教學方法

          主要采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六、教學過程:

          1、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么不同?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③洋務運動為什么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①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總理衙門的推動。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a 、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3)補充說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并請學生簡要回答:(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后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5、客觀評價:洋務運動最終是破產了,但它對中國近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引導學生客觀地、辯征地對洋務運動加以評價,這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重在提示:要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去分析;切入點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實踐及其影響。

          六、板書設計:(略)

          七、練習鞏固:

          i. 小結:目的——主要內容——結果

          ii. 布置作業:P39問答題第二題、P40閱讀與思考

        高中歷史說課稿6

          【知識概要】

          中國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政治制度發展歷史之長久,體系之完備,經驗 之豐富,影響之深遠,都是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不可比擬的。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逐步完善。早在遠古時期,人類社會中就有了權力的萌芽。夏朝時已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內外服制度,商王通過兩種不同的管理制度來處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務,與各方國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周王利用分封與宗法制的結合,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靠宗法制的血緣紐帶維系統治秩序并非長久之計,春秋爭霸,戰國兼并,制度敗壞,秦王嬴政,一統天下,建立了一個皇帝具有無上權威的中央集權制度。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曾長期延續,西漢的“七國之亂”、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國家分裂、唐朝的“安史之亂”和以后的藩鎮割據,都說明了它的坎坷。直到宋代,這種斗爭才塵埃落定,卻不幸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后患。伴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皇權呈現出不斷加強的趨勢,中樞權力體系也不斷發生變化。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勛益頗大,明朝廢除丞相,清設軍機處,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頂峰。

          學習本單元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ǎ保┱莆沼嘘P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知識。

         。2)對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對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影響,要正確地認識、分析、評價。同時還應注意在今后的學習中,與西方古代制度進行對比。

          (3)以史為鑒。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要認真地思考、總結

          學習指導

          目前 高中歷史教學,高一年級是關鍵,培養歷史情結是重點。

          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把歷史課分模塊進行,大部分課程只有高一年級開設,這實際上使大多數高中生接受歷史知識學習的時間就只有寶貴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學習就顯得頗為重要了。重視 高一歷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情結”,也是勢所必然,歷史學習雖難上加難,但卻責無旁貸。

          有人進行過問卷調查,調查統計表明:表示很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學生占55.3%,而明確表示不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僅占28%。學生沒說不喜歡歷史,但也沒有表示明顯的興趣。原因何在?無外乎兩個因素:(1)因主課學業繁重緊張,把學習歷史當作類似看小說看電視等緩釋緊張情緒的功能。(2)某些歷史知識通過教師引人入勝的講述,激發了學生的新鮮感,使他們產生了一時的沖動。這些統計表明,目前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層次還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歷史情節中(這可能受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的影響),也就是停留在直接興趣這一層次上。我們知道,直接興趣是不穩定的,常會因各種因素而減退,比如知識簡單易懂、概念重復講述、結論不易理解、內容難記難背等,再加上其他學科學習壓力,一旦學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難時,直接興趣就會衰減、消失。改善之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創設積極的學習環境,構建先進而科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愿”學。

          二是提高歷史學科的課程實用價值,讓學生“樂”學。我們至少應該向學生顯示歷史學科在學校這個小社會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歷史考試方法,用寫作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尋找歷史依據的積極性;也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聯系當今世界所發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展加以認識;還可以在校內多辦一些歷史學科的課外活動,如開設歷史講座、展示學生的歷史小文章、搞一些歷史性的紀念活動,等等?傊@要強化歷史學科的氣氛,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受到感染,讓他們覺得至少在學校里,學好歷史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三是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成功心理,使學生“喜”學。高一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與初中比較,普遍感到困難,出現“怕”的情緒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成功心理,這對穩定學習興趣有極大作用。我們可以結合教學由淺入深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對每一層次的內容,作出達標的要求,對學生每達到一個層次,進行及時的評價和鼓勵,讓學生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有信心進入下一個層次學習。再比如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讓他們在不同的場合獲得不同的成功感覺,可以對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正確的學生作出當眾表揚;可以對作業中有出色解答或獨特見解的學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讓學生在校內辦的刊物或壁報上發表一些作品,如歷史小論文、歷史漫畫等;或者將學生的優秀作品推薦到公開發行的報刊雜志上?傊,教師要對學生的每一點成績和進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勵,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抱有信心,最終保持歷史學習的穩定興趣。

          當然,對歷史理論的學習,更是必須重視的,其目的正在于幫助學生“會”學。不過在基本歷史理論的教學中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學生畢竟不是高三學生,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過高,理解不了,對學習歷史就懷有畏難情緒,就會“厭”、“怕”。因此,教師要深入細致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據學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學生學習負擔,更不能使他們不堪重負而喪失學習信心、興趣。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內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能力目標

         。ǎ保┱_理解闡釋歷史概念,如宗法制,通過對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時期的政治制度概況。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

         。2)通過比較落實知識,如商代的方國與西周的封國的區別。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的方法與能力。

         。3)通過認識宗法制是為了鞏固 分封制而實行的一種措施。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并鍛煉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讓學生對夏、商、周三代各個部分政治制度發展變化情況的分析,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社會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國。

          二、三點剖析

          重點:商代的內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難點:(1)分封制與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難?主要因為它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社會變革而選定的,這個社會變革就是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這個轉變是使中國社會從早期古代向古代轉變的關鍵,過去把這個轉變說成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與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講分封制就一定要講宗法制。關系在下面具體還要講。

          三、教學方法

          初步嘗試采用構建式、探究式的教學模式,通過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協作會話,調動教師、學生、教材、多媒體四大要素,力爭使學生能主動完成對知識意義的構建。

          四、課標體現

          1.構建主義教學思想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地吸收,而是靠主動地探求完成知識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的,知識獲得的多少與知識構建的能力成正比;谝陨险J識,本教案試圖通過向學生提供對知識理解的一種概念框架(腳手架),把復雜的重復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東西,以便于學習者去同化和順應新的知識。

          2.為適應研究性學習和3+X考試的需要,本節課的講述試圖通過政治、歷史、地理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并適當介紹研究性學習中的一些簡單的科研方法,使學生能把微觀知識與宏觀知識結合起來,體現基本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

          3.通過本節課對若干政治問題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發展政治的一些問題,為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某種借鑒的東西,學史明智,鑒古而知今,從而使歷史學習更接近學生認知的“最鄰近區域”。

          五、教學過程

          復習初中

          1.我國從什么時候進入奴隸社會?

          2.奴隸社會主要有哪幾個王朝?

          導入新課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數千年文明的發韌和源頭。原始社會后期生產力的發展,至三代引發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一系列變化。請同學們思考:三代各自的顯著特點是什么?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夏是奴隸社會的開端,商是奴隸社會的發展,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高峰,在這之后的春秋則是奴隸社會的 最終瓦解。三代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較之原始社會是一個極大的進步,故而全面推動了三代政治制度的發展。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探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發展。

          講授新課

          首先,我們來探討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問題,

         。ㄒ唬┫、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請同學們通過閱讀教材,歸納一下夏、商兩個王朝建立的時間(夏:約公元前20xx年。商:約公元前1600年)然后讓學生歸納夏、商政治制度發展的主要表現,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如下:夏朝,公共權力 商朝,內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權力

          補充:“公共權力”的理解

          國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廢墟上興起的。它與舊的氏族組織的不同在于:第一是按地域來劃分它的國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樣以血緣關系維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權力的設立,這種權力是為適應和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而服務的。恩格斯曾談到過這種權力的來源。他指出:“在每個這樣的公社中,一開始就存在著一定共同利益,維護這種利益的工作,雖然是在全社會的監督之下,卻不能由個別成員來擔當,如:解決爭端;制止個別越權;監督用水,特別是在炎熱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狀態下執行宗教職能。這樣的職位,在任何時候的原始公社中,…還可以看到的。這些職位被賦予了某種全權,這就是國家權力的萌芽!彼韵某恼沃贫冗保留著氏族社會的許多特點

          2、商:內服、外服制度

         。1)方國聯盟

          讓學生看書理解“方國聯盟”的定義然后選擇性補充:受秦漢以后大一統社會現實的影響,人們往往把上古時代的國家想象并構擬成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司馬遷作《史記》,夏、商、周三個王國的興衰便被描繪成大一統王朝的更迭。其實,商王國時期的國家是一種方國與方國的聯合體,有的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為“方國聯盟”,也有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為“部族國家”,所謂“部族”,是指由原始時代的部落組織衍變而來的、以血緣(族姓)聯系為基礎的社會集團,它是中國國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為方國聯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國征取貢物、巡狩盟國境地、仲裁方國間爭端和懲罰方國的權力。

          為了處理商人本族及方國之間的關系,并控制聯盟的實際權力,商王實行“內服、外服制度”

         。2)內服、外服制度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理解什么是內服制度?什么是外服制度?內服官員有哪些?外服官員權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實質是什么?

          教師有選擇性補充: 成湯建國后,為了獎勵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戰的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點是“內服”與“外服”的劃分。

          所謂的內服官就是在當時商都鄭州任職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個諸侯國當駐地大使的官員。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商都鄭州是商王自己能夠直接控制的地區,商王親自委派官吏對轄區內的各種事務進行管理,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職的官員一樣,是“內服” 官吏。內服官中職務最高的 政務官,是為商王出謀劃策的“相”,又稱“阿”、“保”、“尹”,如成湯時期的伊尹、武丁時期 的傅說等,他們都是商王重要的輔佐人物,常常為商王決定國家大事。王朝中所有僅次于相的高級官吏統稱為卿士,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官名,而是對高級官吏的泛稱。

          另外,商朝還有“三公”這樣的官職,但在成湯時期還沒有設立,因為它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所以并不常設,是屬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還有很多掌管具體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還有專門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 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仆、御),掌管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等等。

          在成湯滅夏的過程中,有很多的諸侯國跟隨他并肩作戰。建國后,成湯在商都鄭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國的土地進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諸子和其他貴族封為諸侯,他們就屬于“外服”官。這些外服的諸侯都要接受成湯的封號, 成為商王朝的臣子。那個時候已經出現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記載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規定了諸侯和貴族的等級和地位,是奴隸制國家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諸侯也是有可能成為商朝政權中的高級官吏,即成為內服官。

          各地的諸侯接受成湯的封號,也是要盡自己的義務的:諸侯必須對成湯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進貢大量的食物、珍寶;還要應成湯之召參加或者統領征伐、狩獵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維持封區內的安定和發展。

         。3)壟斷神權

          目的: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國聯盟的首領,又是群巫之長。

         。ǘ┲埽悍獍罱▏ǚ址庵疲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動在今中國西部陜西省、甘肅省一帶的古老部落。約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聯合許多方國部落,大敗商軍于牧野,滅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陜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豐、鎬為都城,因在東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以西,史稱西周。滅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攝政,武王弟管叔、蔡叔 與商王后裔武庚叛亂。經過三年東征,平定了叛亂,遷部分商遺民于洛邑,建造東都“成周”。同時,大封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國

          在講述“分封制”時,教師可抓住以下幾個要點:1.實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來是商朝統轄的一個西方部落,滅商后又四處出兵,征服許多地方。為了統治征服的遼闊地區,西周實行了分封制。概括來說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并作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辦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和功臣,封他們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鎮守疆土,保衛王室。3.周王與諸侯的關系:周天子是最高統治者,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還要定期朝見天子,向 天子納貢,帶兵隨從天子作戰。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加強了統治。教師在講述西周分封制時,利用本目地圖《西周初年分封諸侯圖》,讓學生了解西周統治區域擴大的概況。另外,應讓學生明確通行親族與異性封國的差異。

          1、宗法制度

         。1)目的:為鞏固分封制 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定義:所謂宗法制度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族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從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發展起來,經夏商兩代至西周時期達到完備的程度。

         。3)原則:西周的宗法制有三個基本原則;其一,從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二,小宗服從大宗,諸弟服從長兄。周天子相對于其他一切封國領地來說是大宗,其他諸侯相對而言皆為小宗。同樣,在諸侯國中,諸侯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為小宗。在各個相對關系中,小宗應服從大宗,有義務納貢、幫助出兵征伐;大宗有義務保護小宗,調解小宗之間的糾紛。其三,各級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種家族組織,又各自構成一級國家政權,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負責。這種宗法統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統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國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長。在這種雙重統治之下,官吏與各級行政機構的選擇采用“任人唯親”的原則,完全依照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而定。

          (4)實質:宗法制度的實質在于保證奪得政權的家族對全社會實行家長制的專制統治。

          (5)工具:禮樂制度

          注:此項讓學生自主看書,合作討論,進行歸納。

        高中歷史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鴉片戰爭》是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第四單元第一課(第10課)內容,是教材專題四《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開篇章。鴉片戰爭對我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國百年屈辱的開始,也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壓迫、追求民族獨立、反抗封建專制、追求民主進步的的開篇,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教材中具有開篇點題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和經過的講授,啟發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對鴉片戰爭的性質作出正確的分析和認識,澄清和批駁在這一問題上的一些錯誤認識和謬論,以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通過對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和討論,提高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根據史實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是中英鴉片戰爭的繼續,培養學生運用史實論證問題的能力。

          能夠在合作的基礎上獨立完成老師制作的關于鴉片戰爭爆發的邏輯關系圖,并理解戰爭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戰敗的根本原因。嘗試理解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證關系。

          能夠說出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取得勝利,并知道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過程與方法

          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研讀和闡釋史料,進行討論,探究問題,比較兩次鴉片戰爭,學生發揮主體作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過講授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學生的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了解中國人民在鴉片戰爭中的反侵略精神,通過對禁煙運動的講授,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捍衛民族的利益,是我們后來人學習的榜樣。

          通過揭露資本主義列強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在中國所犯的種種罪行,教育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3、教材重點與難點

          重點:《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正確理解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難點:

          1、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和原因

          依據: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么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這個問題是學生迷惑且必須要分析掌握的。

          2、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

          依據:為什么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這個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難點問題。

          3、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依據: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繼續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在1856年。第一次戰爭是在1842年就已結束,由于時間相隔外遠的原因,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兩次鴉片戰爭繼續關系,所以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多媒體輔助法:增加課堂容量,同時把繁雜的問題簡易化,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提高教學效率。

          (2)啟發式提問法:通過設置爭議性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3)引導討論法:通過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比較法:學生通過比較來更深一步認識理解歷史題。

          (5)觀察學習法: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通過觀察實物,如歷史文物、歷史遺跡等,并與所學內容聯系,為學生的創造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說學情

          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在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采用以上的教、學法,即:同初中階段相比,高中學生的抽象能力和對某些歷史理論的理解能力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過高估計他們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其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師仍需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識,采取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矯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觀察、猜想,引入課題)

          通過出示一張與中英相關的《世界地圖》,引發學生觀察、思索,為什么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國家之間會發生戰爭?由此引出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前的中英兩國形勢,導入新課。

          2、探究(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中國戰敗的原因是本課重點難點,在教書中主要通過看、讀、評、析、練來突破)

          (1)看、讀:關于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話帶過,而這留給了學生太多的疑問和不解,為了能讓學生弄清這一背景,我通過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讓學生注意觀察,結合對教材的閱讀與思考提供的材料,讓學生在觀察中自己總結出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以培養他們綜合概括的能力。同時過渡到下一個問題,虎門銷煙。

          (2)評、析:“虎門銷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對于這一個問題,學生容易將它與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過圖片資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設置爭議問題,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林則徐不禁煙,那鴉片戰爭就不會爆發,你同意嗎?”讓學生思辨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系,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系。同時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捍衛民族的利益,是我們后來人學習的榜樣。

          感:而對于“中國戰敗的原因”這一難點的解決,主要通過設置問“為什么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如果林則徐不被革職查辦,戰爭能取勝嗎?”,讓學生結合教材后的材料以及補充的圖片資料來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結論,激發學生的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鴉片戰爭的經過,由于學生在初中時已重點學過,在這就不詳細講敘,只是通過演示《鴉片戰爭的形勢示意圖》一帶而過。戰爭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定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一內容主要通過教材和圖片資料,讓學生自己總結條約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總結概括其危害性,再通過表格形象直觀地顯示出來。

          過渡: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取得了諸多的權益,法、美也借機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撈取權益。但之后不久英法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呢?進入下一個問題“戰火再燃”,即英法聯軍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的講析,可通過出示英國在鴉片戰爭后在中國與洪都拉斯的正當貿易對比表,讓學生觀察和創設情景來得出結論。戰爭的經過及影響,可以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形勢圖,以及一張相關的表格,從戰爭的根本目的、性質、過程及影響等方面來比較兩次戰爭的異同,從而讓學生理解掌握“戰火再燃”其實就是中英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并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如何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突出英法兩國殖民者在占領北京期間所犯的滔天罪行。

          3、結:結合板書設計,讓生自己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并通過課后習題練于講相結合,來鞏固本課知識。在此基礎上對本課線索及主要知識點進行簡要的梳理。并試著證明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4、課題延伸

         。骸匦迗A明園成了大眾話題,你是贊成還是反對?請說明理由。(不贊成的原因有下:第一、現存的圓明園遺址是永遠的國恥紀念地,是世世代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對其修復會使歷史文物的教育價值蕩然無存。第二、圓明園目前的主要價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國宮廷建筑或皇家園林的輝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毀后留下的恥辱,現在的遺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價值。第三、進行修復是對歷史文物的徹底破壞,與現行的國家文物保護法相背。第四、修復圓明園無論在建筑質量上還是規模上,都無法達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處新的人造景觀,而且會變得不倫不類。)

        高中歷史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運動》是新編九年制義務教育歷史教材中國歷史第二冊也就是中國近代史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五四”運動在中國近代是一次承上啟下的革命運動。它上承辛亥革命即舊民主主義革命,下啟“五四”運動以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因此,本節課在中國近代的地位十分重要。這一節學好了,將為學生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打下堅實的基礎。又因為本節課抽象名詞概念較多,與歷史課所具有的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有所差別。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一問題。

          2、教學目標

         。1)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及歷史意義

          這主要是依據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學生情況確定的。因為“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所以理解新文化運動對于更好地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掌握“五四”運動的過程及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運動。無論是從其歷史地位,還是從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上來看,都需要學生掌握。這是由于“五四”運動在歷的重要性決定了的,而“五四”運動的重要性在歷史意義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詮釋。

         。3)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德育教育的題材,而“五四”運動正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品質的典型教材。如果在歷史教學中不利用好本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那么,歷史教學將變得毫無意義。

          3、教材重難點

          重點是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因為“五四”運動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過程上,而主要體現在它對中國革命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上。所以,“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在教材中顯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為重點。

          難點是“五四”運動為什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因為這一個問題具有抽象性,理論性較強,它既同舊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段歷史知識結構相聯系,又同新民主義革命的知識相關聯;還由于初二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的其抽象思維能力不夠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因而定其為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

          我所授課班級成績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歷史有興趣,課堂上動手動腦積極,但由于本節課涉及一些較抽象、理論性較強的歷史概念,估計他們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準備采用以下千種教學方法:

          1、歸納法:因為本節課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詞概念較多,而采用歸納法符合心理學上知識的接受是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這樣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

         。、情景教學法:其理論依據和操作過程在講述“五四”運動過程時有具體闡述。

         。、對比法:對于一些抽象的名詞概念,采用對比法,既適合學生思維所保留的知覺和具體的特性,又能滿足他們脫離兒童期后其抽象思維能力有所發展的要求。通過對比所形成的強烈反差,可以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同時要注意啟發對比。

         。础⒂懻摲ǎ耗芑钴S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讓他們發現彼此思維中的閃光點,并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根據教學直觀性原則及我校實際情況,配合以上教學方法的實施,我使的教具有:

         。、“五四”運動歷史教學地圖

         。、小黑板

         。、摸擬“五四”使運動中使用的宣傳旗和宣傳單

          三、說教學過程

          知識的學習過程是這樣一個過程:

          1展示新知識(以舊知識作為引起學生注意,激發興趣的切入點,易于新知識的接受)

          2、、理解新知識(以舊知識作為基礎,將新知識納入舊知識體系中,從而組合成更新的知識體系)

          3、保持(新知識體系的形成,還需要進一步的簡化、修正、排列、組合,以便更好地儲存在大腦中)

          4、運用(即利用新的知識去獲得更新知識的過程,表現為解決問題,創造發明等。)

          結合本節內容的學習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四步教學程序:

          第一步,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這一步只需2分鐘。

          “同學們從1840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國人民沒有低頭,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請同學們列舉出來”(在學生們列舉出后,教師總結),指出“這一系列抗爭都失敗了,但到了本世紀初,中國人民最后選擇了共產黨,最終把中國人民的抗爭引向了勝利,而這一切都開始于‘五四’運動!边@樣,在學生學過的抗爭史這一系列舊知識找到了切入本節新知識的切入點,而且形成了對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識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讓學生理解新知識,這一步需要25分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我引導學生去回顧袁世凱復辟和北洋軍閥復古的史實,運用歸納法說明一切反動勢力都是利用思想專制來達到其統治目的的。指出,要*反動勢力,就要向封建傳統思想展開猛烈進攻,由此展開分析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并讓學生比較前后兩個時期的差異。得出:新文化運動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為“五四”運動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關于“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書上沒有集中分析,在學生找出“五四”導火線后,我巧妙設問:“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遭受那么多侵略,為什么這一次反響那么大?”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去總結“五四”爆發的大背景,有助于學生把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培養他們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能力。

          講述“五四”運動的過程時,我采取了情景教學法。選一名學生扮演學生的領袖,四名扮演參加“五四”游打的學生,學生的領袖期發傳單、旗幟,并領導群眾大呼“五四”愛國口號。*完畢后,又扮演罷工領袖,率領工人罷工,體現“五四”運動的兩個階段。通過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創設一定的歷史環境,再現了“五四”運動的一個場景,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受歷史。由于在扮演過程中,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積極參與,必定會在頭腦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們愿意上歷史課,樂于上歷史課,克服厭學情緒。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有較強的理論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質時,主要是引導學生采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聯系“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五四”運動中的口號來分析,學生就比較好理解。然后讓學生對比“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的異同點,而不同點就是“五四”運動的“新”,“新”在廣大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歷史舞臺。同時指出,“五四”運動為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條件。從而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又為下一節課的進行埋下的伏筆。

          第三步,鞏固練習階段,大概需要10分鐘。

          首先小結本節課主要內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基礎。“五四”運動則是在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后爆發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學生**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轉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運動為主!拔逅摹边\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兩年后,中國誕生了共產黨,從此,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此小結使學生把兩個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強調了重難點。

          然后是基礎知識題的訓練,目的是讓學生加強新知識體系的構建,為隨時提取所學知識作好運用上的準備。

          第四步:運用階段,需要8分鐘。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歷史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習本節課正是一個好時機。在本節課最后時間里,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今天我們該怎樣繼承和發揚“五四”愛國精神?學生們的討論必然要涉及到他們現實生活和理想,老師再加以正確引導。這就使“五四”愛國品質遷移到學生的精神領域中去,引導他們的人生。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世界觀。

          四、說板書

          “五四”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 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分析大背景

          2、過程 ① 5.4 —— 學生為主力——北京

         、 6.3后——工人為主力——上海

          3、歷史意義(重點):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難點)

          依據:

          ① 采用了板書實用性的原則。

         、 揭示了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高中歷史說課稿9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我先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明清經濟與文化》是部編版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第15課的教學內容。本課由四個子目構成,講述了明清時期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發展與變化,明清諸領域的重大變化與封建專制的強化、世界局勢的變化密切關聯,因此,學好這一課非常重要。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情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必要條件,我這次課程面對的是高一年級的學生。

          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對明清時期的經濟與文化有了一定的學習,且對文化的發展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大多數學生對明清時期經濟文化發展的理解停留在表象,且學生深入發掘有效歷史信息、聯系時代特征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教師加強引導,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認識明清時期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成就,了解經濟的新變化與思想文化新變化之間的聯系,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2.通過圖片史料、文字史料相結合的方式,認識明清時期經濟上出現的新變化,培養圖文互證的歷史意識。

          3.通過中西對比,認識到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落后,意識到社會的發展往往與危機并存,培養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語:基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清經濟、文化發展的表現。

          難點:明清經濟、文化發展帶來的啟示。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為此,我采用情境導入法。

          我會利用多媒體播放《紅樓夢》的視頻片段并做相應的介紹引發學生對于《紅樓夢》這一作品及明清時期社會發展狀況的思考,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歷史視頻,能夠給學生強烈的感觀刺激,營造出恰到好處的歷史氛圍,讓學生進入新課學習。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經濟

          在講述明清時期農業的發展時,我會展示《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廣種植圖》及明清農業發展狀況的相關史料,并提出問題:明清時期有哪些新的農作物傳入中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之上,明清時期農業發展有哪些新變化?學生根據史料可以得知:玉米、甘薯等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并推廣種植,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很多農民還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

          隨后,我會展示選自《明神宗實錄》的史料,并請學生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社會現象?體現了明朝中后期手工業領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師生共同總結可以得知:出現了雇傭勞動關系和手工工場,標志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對于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這一知識點的講解,我會出示《大明元寶圖》《徽商大宅院》《盛世滋生圖》圖片及圖片介紹,并請學生思考:圖片反映了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哪些表現?學生回答后,我會給予鼓勵性評價,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問題答案。

          【設計意圖】史料的呈現,改變了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處理史料、獲取新知的能力。

          (二)思想

          對于明清時期思想的發展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我采取史料教學法來進行突破,我會展示有關王陽明、李贄的言論的相關史料,并引導學生思考:他們各自有哪些思想主張?引導學生根據史料歸納王陽明有心即理也、致良知等主張;李贄有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提倡個性自由、主張男女平等主張。緊接著我會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做資料卡片,學生能夠通過活動認識到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代表作及主要思想主張。

          【設計意圖】這樣既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總結歸納的能力。

          (三)文化

          “明清時期的戲曲、小說、科技的發展”這一知識點內容比較多,但條理比較清晰,因此我會將全班學生分成三個組,三組學生分別討論明清時期戲曲、小說、科技方面的成就,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的時候,我會巡視并給予必要的指導,待學生討論結束后,我會請戲曲組的學生以歷史講述人的身份匯報成果,小說組與科技組的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呈現討論成果。在了解了明清時期戲曲、小說、科技成果的基礎上,我會帶領學生進一步探究明清科技發展體現出怎樣的特點?學生結合剛才學過的知識能夠得知:總結性著作居多,但創新不足;西方科技傳入,但沒有引起統治者的重視。

          最后,我會展示明清之際的世界與中國的發展狀況對比表,請同學們結合今天所學知識談談自己得到的啟示,幫助學生認識到要有憂患意識、進取意識,居安思危是我們今天需要謹記的歷史教訓。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從而掌握這一知識。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我采用了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小結,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請同學們思考明清時期對儒學的批判繼承有哪些進步性和局限性,下節課一起分享。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來。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節課內容的濃縮和提煉,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歷史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課在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對此后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皇帝制度中的世襲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

          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初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初中的知識點重復,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于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提煉教材信息:(本環節約8~10分鐘)本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提煉本課的主要信息,為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基礎。大部分知識點初中已學過,避免占用大量時間。

          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系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后貫通;對于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復。

          探究(二):秦朝為什么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后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于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后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并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后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于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鑒之一。

          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后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后,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后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約1~2分鐘)

          秦朝以后,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并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不僅僅要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后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s5~6分鐘)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

          (一)說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后世的影響?

          (二)用稿紙寫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節設置突出對本節課主題的測評,測評

         。ㄈ┩怀鲆詫W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布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鑒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歷二世而亡,成為后世重要的史鑒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說法?請說說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說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于課后"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并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布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高中歷史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與其前后知識之間有直接的因果聯系。羅斯福新政是美國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實施的。它使美國擺脫了危機,并且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對二戰后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學好它,有助于學生較好地理解二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因而本課內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啟下作用。

          2、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整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特點,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教師提供有關統計數據,利用影視作品或圖片生動再現當時情景,同時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方式。

          2.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展開互動式討論,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及時給予中肯的評價。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角色扮演,體驗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培養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羅斯福應對危機的學習,培養學生以人為本,關注現實,迎難而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通過對羅斯福新政內容和影響的講述,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和內部調整。幫助學生懂得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如何借鑒資本主義的先進經驗。

          二、學情分析

          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是施教的出發點。依據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學生開始具有相對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學習方法和習慣還待養成。因此,我認為應該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及特點。

          (依據:到底是什么樣的.新政不僅使美國度過危機而且對后來影響深遠?這個問題是學生必須要分析并掌握的重點知識。)

          難點: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依據: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起怎樣的作用?這個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難點問題。)

          四、說教法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由于本課理論性較強,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尤其對于世界史內容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故采取“設置情景---激發興趣---師生交流---落實重點---啟發誘導---合作探究—-引導分析---突破難點---學以致用”過程,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師生互動貫穿其中。

          五、說學法

          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改變其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理解和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關于經濟危機破壞性和羅斯福新政的資料、新聞圖片,電影片段等資料,并制成多媒體課件

          學生:閱讀課本,根據興趣自愿結合成幾個小組廣泛查閱、收集有關經濟危機資料,了解有關羅斯福應對危機的措施,模擬羅斯福的智囊團,為新政出謀劃策。

          七、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教學程序設計意圖

          導

          入

          新

          課1、播放2分鐘的《大國崛起》片段(反映大危機對美國的破壞)

          2、(幻燈打出)設疑:1929-1933年的大危機對美國造成什么嚴重危害?(學生通過錄像片段,歸納出危機是全面的:金融、工業、農業、社會矛盾、失業問題等)影像設疑、溫故知新:

          本環節采用直觀錄像、復習舊課的方法導入,不僅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而且讓學生明確新政的時代背景,從而為學習新政的內容作鋪墊。

          講

          授

          新

          課

          新

          政

          背

          景

          對于“羅斯福新政”的背景,課前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搜集相關資料,課堂上教師課件出示

          1.設疑:

          經濟危機期間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公民,你會投誰的票?能說明一下你的理由嗎?

          2.引導學生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1)學生說說所了解的羅斯福,從中發現他具有哪些可貴的品質?

          身殘志堅愛國救民樂觀自信改革創新。

          (2)羅斯福擊敗胡佛就任第32任總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創設情境,感受歷史

          再現歷史場景,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各抒己見,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理論和政策已經過時。羅斯福當選總統,推行新政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設計問題,探究討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學習羅斯福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頑強的毅力。

          內

          容

          及

          效

          果1.探究活動

          假如在座的同學們是羅斯福的“智囊團”成員,請你們為羅斯福總統出謀劃策。分組討論,共同探究:分成金融、工業、農業、社會福利四個方面說一說。(提示:出謀劃策前首先要了解此領域的狀況和問題,再提出有效性的方案和措施,并說明你提出這些方案的目的和原因?)

          2.學生討論后,教師課件展示表格,要求學生逐條分析其作用。在分析各條措施時,教師要補充一些典型事例,使措施具體化,而不是簡單的文字敘述。

          打出示范空白圖表:(幻燈打出)

          領域措施作用

          金融

          工業

          農業

          福利

          以誘達思、講授新課

          學生結合金融、農業、工業、社會福利方面面臨的問題,進一步推導出羅斯福新政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在資本主義運行機制調節中的作用。

          本環節的設計可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理解、歸納的學習能力,學習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新

          政

          特

          點探究問題一:

          羅斯福新政“新”在哪里?(學生思考回答)思考探究,落實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誘導學生思考探究的理念,讓學生得出結論。

          新

          政

          評

          價探究問題二:

          1.介紹當時的人們看待新政的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你如何看待這些觀點?我們應當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呢?指導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2.分組討論: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學生回答后,歸納總結。(指導閱讀材料)深入分析,突破難點:

          本內容是本節的難點。讓學生通過原始材料進行主動探究,自覺得出新政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避免了教師空洞的說教,又引用羅斯福的內心獨白,較有說服力。

          新

          政

          影

          響設疑:

          新政的實施會產生什么影響?

          ①新政的實質②直接影響

         、坶g接影響④深遠影響引導分析掌握方法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暢所欲言,最后總結,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學

          以

          致

          用探究問題三:

          羅斯福新政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課堂延伸學以致用

          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用這節課學到的相關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一種關心社會,學以致用的意識。

          小結

          歸納利用板書串講本節課的知識點,再次明確新政的背景、內容、特點、和影響作用。(打出板書)承上啟下,埋下伏筆:

          串講式的小結能夠把本課內容濃縮,再現學習思路和重難點。

          反饋

          練習精選例題反饋練習,掌握方法

          課后

          探究課后上網或到圖書館查找更多有關羅斯福的資料,對羅斯福進一步了解和評價?你認為他有哪些品質對自己最有啟發?課外延伸,啟發思考

        高中歷史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蕶嗉娌⒘讼鄼,使皇權發展到頂端。本節課承接本單元的第2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同時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從而為學生以后學生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礎。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學生自身的知識、個性與社會性都比初中有了較為充分的發展,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辯證思維也明顯增強,而且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策略。對于本課內容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時接觸過,但對它的認識比較膚淺,大多停留在表層,沒有形成系統、深刻的認識。

          三、說學法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激發學習激情的重要因素。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以下兩種學習方法:

          一是觀察學習法,充分運用材料作鋪墊,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期望學生在運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培養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與辨析歷史材料的方法;培養“論從史出”,“以史實為依據”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是思辨學習法。通過提供相關知識背景,創設各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互動的課堂氛圍,在合作與交流中切實體驗歷史,深刻理解歷史。

          四、說教法

          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蘊含豐富圖片、史料資料的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的整體。使學習過程成為“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更是掌握方法、積累經驗、發展能力、生成情感的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1、 新課導入

          帶領同學們回顧一下第2、3課學習的內容,因為第2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對這兩節課內容的復習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發展脈絡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接下來就通過對胡惟庸案的講解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 導入新課后,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資料,提示學生大肆殺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接著引導學生看課本提問他們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還采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得出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于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是引導學生回憶清宮戲中見到的一些現象,通過討論來總結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為最近有關清代宮廷的電視劇比較多,學生們應該都接觸過。這是難點“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解決方案。

         、陔y點“宰相制和內閣制區別”解決方案:著名史學家錢穆在其《國史大綱》曾指出:“(明朝)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币龑瑢W們認識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權的閣臣只是“權臣”。然后通過課本P17“歷史縱橫”中張居正的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比如張居正當時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張居正死后的下場可以證明這點。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難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對西方內閣和明清時期內閣的比較這一探究性問題來認同學們認識到:明朝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于防止專制獨裁。中國的內閣使得中國走向專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內格使他們走向民主、科學。從而引導同學們來總結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課堂小結

          在講授完本節課的內容后,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力求本課內容當堂消化,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5、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略)

        高中歷史說課稿13

          尊敬的評委老師,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應聘高中歷史的XX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題目是《羅斯福新政》。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羅斯福新政》出自人教版歷史必修二的第六單元第18課,本課主要內容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下,采取各項措施,使得美國經濟迅速恢復發展并開創了影響后世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本課承接17課的經濟大危機,同時為后面學習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奠定了基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感受羅斯福總統的人格魅力,學習其面對困難勇往直前,敢于創新的精神。

          根據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分析,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羅斯福新政的背景,掌握新政的具體內容及影響,理解新政的實質。

          2.通過史料閱讀分析,提高分析史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課程內容,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通過對羅斯福新政的學習,能夠培養不畏困難,勇于創新的精神。

          結合上述教學目標的制定,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掌握羅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響。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實質。

          二、說學情

          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把握學生學習情況,了解學生身心特點對教學非常重要。高中年級的學生基本處于抽象思維階段,對生活中的現象有一定的關注和了解,但理解能力還有所欠缺,缺少透過現象挖掘本質的能力。

          知識水平上,這一階段的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已經對羅斯福新政的措施及意義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對于羅斯福新政的實質這種問題還沒有辦法看透,無法系統性梳理課程脈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和提升深刻剖析問題的能力。

          因此,在教學中應把握此階段的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方法

          夸美紐斯認為正確的.教學應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對學習感到愉快。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以及情景教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史料分析法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情景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法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學習內容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結合學生的特點及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了小組討論法和自主學習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接下來我將重點闡述我的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良好的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我將采用圖片導入法。向學生展示經濟危機背景下美國的社會現狀圖片,詢問學生圖片反映的內容,提問同學知道美國之后采取了何種措施,擺脫了經濟危機?帶著問題,導入新課。這樣的導入方式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盡快將思緒引回課堂,激發學生對新課學習的好奇心。

          (二)新課講授

          在新授環節,我將通過以下三個環節來完成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

          環節一:分析背景,臨危受命

          我將通過視頻展示經濟大危機下的美國社會情況,提問學生:羅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么?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從教材中找出并歸納出羅斯福實施新政的背景是在經濟大危機引發社會危機,而胡佛政府的做法無法挽救危機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樣有利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與分析教材,歸納概括能力。

        高中歷史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第二課,講述了兩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遼、西夏、金、元學習中原漢人的經濟方式、制度與文化,長期與兩宋形成對峙,最終由元朝統一了中國的歷史。學生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這些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高一學生在初中已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比如遼夏金元政權的政權更迭和制度建設,但缺少對上述史實的具體分析和深入理解,容易把這一時期的南北對峙格局錯誤的理解成北方民族對漢族政權的“侵略”和“壓迫”。此外,學生在初中學習中沒有很好的掌握讀圖、繪制時間軸等基本學科技能,時空觀念比較薄弱,需要教師結合地圖強化該素養落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時空定位,分析歷史地圖信息,了解遼夏金元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建立和發展的基本史實,培養時空觀念。

          2.通過史料綜合分析各政權的制度建設,尤其是行省制度,理解它們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增進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

          3.分析各民族政權在政權建設,邊疆和民族等方面的管理,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增強對中華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培養家國情懷。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及教學目標的分析,我確立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遼、西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的建設。

          【難點】

          遼、西夏、金、元諸政權和漢民族相互融合共同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本課我將采用談話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部分,主要包含了三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小結作業。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多媒體導入。

          我會播放電視劇《天龍八部》片段,提問學生電視劇中出現了哪些少數民族?劇中的南院大王是管理漢人的還是契丹人的?引發思考由此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同學們喜歡的`電視劇,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本節課內容由于內容較多,我會根據學生在初中了解過這一時期的基本史實做出調整。即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為遼、西夏、金的建立與制度,另一個部分為元朝的統治。

          關于遼、西夏、金的建立我會采用圖表法,讓學生結合教材進行整理其建國時間、建國都城、民族等信息。

          對于各政權的統治策略,我會指導學生根據教材整理表格,認識到遼采用了南北面官制、西夏學習北宋的制度,但是也保留了一些民族特征,金在學習唐宋的基礎上,還實行猛安謀克制。隨后我讓學生依據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概括遼、西夏、金在管理制度上有何相同點并分析原因?

          根據學生的小組討論和回答,教師進行總結:在歷史上,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常常是以國法治國人,以漢法待漢人,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點,這既照顧了本民族的利益,也重視了漢族長期形成的文化和風俗習慣,而后在長期的相處過程中,兩種制度交融在一起,緩慢的形成成為適合大多數人的政治制度。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梳理、文字史料的解讀、學會知識的整理與歸納。

          關于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以及元朝的民族關系。因為兩個子目都是講述元朝,所以這里可以將其內容相互融合,重新梳理,進行講解。具體而言,首先,通過教材結合教師呈現圖片,講述蒙古帝國的擴張過程、元朝的建立與統一的過程。隨后結合圖示與教材,幫助學生認識四大汗國的時空位置及與元朝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利用歷史年表、歷史地圖等方式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能夠認識事物發生的來龍去脈,增強對于歷史事件的時空觀念。

          接著通過展示元代中央與地方關系圖讓學生總結元朝從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

          并進一步出示朱昭侯所著《中國古代史》的相關材料讓學生探究元代在地方區劃上的特點,并讓學生以4人為1小組利用5—8分鐘分析其原因。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進行總結:蒙古族進入中原之前,漢化程度較低,即便是后來統一全國,元朝皇帝也少有精通漢語的。以游牧民族統一偌大疆域,用舊俗適應原有游牧方式和創業階段的所需,而漢法則符合國本所系的農耕地區生產方式的守成和發展所需。

          接下來,通過史料與圖示,引導學生認識到元朝政權,一方面民族眾多,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交融也進一步加強,比如回族的形成。結合教材《元朝形勢圖》,引導學生思考行省制的優勢及驛站制度的必要性。之后,通過回顧此前的遼、金政權的制度,引出元朝的“四等人制”。讓學生通過史料分析得出其本質目的,是元朝統治者為了鞏固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統治。

          然后,通過圖示與時間軸,講述元朝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矛盾的變化,由民族矛盾到階級矛盾,農民起義相繼爆發,元朝走向滅亡。最后總結:遼夏金元政權不僅推動了中國政治中心的北移、初步奠定近代中國的版圖,同時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和史料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增強論述史事就是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意識,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為了檢驗本課的教學效果,我將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

          2.作業:讓學生課后搜集資料寫小論文,主題是對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和兩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對“漢”上的異同。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讓他們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加深對本課的認識。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秉承著簡潔明了的原則,設計如下:

        高中歷史說課稿15

          啟蒙運動

          說課稿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

          我說課的題目是《啟蒙運動》。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啟蒙運動》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3第7課的教學內容,包括理性時代的到來、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啟蒙運動的擴展三個子目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啟蒙運動的背景,啟蒙運動的主要內容,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和啟蒙運動的影響等知識點。啟蒙運動是繼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思想解放運動,它使歐洲漫漫的長夜呈現出了黎明和理性的光輝,使歐洲近代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進一步擺脫了封建神學和教會的束縛和影響,呈現出了繁榮的局面。因此,本課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語: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二年級同學。高二的學生已經掌握了豐富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經建立了對歷史學習興趣,他們樂觀、積極、自信,能夠較好的跟隨老師的思路和教學方法的引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貫徹普通教學方法的同時,還應當適當地給學生創造機會給他們更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思考,教會他們站在足夠的高度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所學知識。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啟蒙運動的背景;說出啟蒙運動思想家的主要觀點;理解啟蒙運動的影響,比較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史料,理解啟蒙運動的內容,提高歸納總結的能力,養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

          通過小組討論,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啟蒙思想的學習,領悟先進思想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積極汲取啟蒙思想精華,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借鑒。

          通過對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啟蒙思想家的了解,樹立科學精神,勇于探索創新,追求真理。

          四、說重難點

          過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啟蒙思想家的主張。

          【難點】

          啟蒙運動的影響、比較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的異同。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等。通過啟發式的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眾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新的學習內容中去。為此我采用創設情境導入法導入新課:

          我會出示先賢祠的照片,介紹先賢祠的作用和伏爾泰的地位,進而引出新課。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進入新課教學。

         。ǘ┬抡n教學

          1!袄硇詴r代”的到來

          這一子目的內容,我采用層層設問的方式來突破。首先用幻燈片出示“啟蒙和啟蒙運動”的概念,接著出示問題:他們用什么來啟迪人們的斗爭意識?什么是理性?啟蒙思想家們通過理性的'思考想要構建怎樣的社會?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可以深刻理解其概念。對啟蒙運動背景的探究,我會通過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進行分析,由此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啟蒙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學生理解啟蒙運動的背景之后,提問:根據剛才的學習,分析啟蒙運動最先發生于哪個國家?為什么?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我會在此基礎上對英國的啟蒙思想家進行介紹。

          【設計意圖】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置,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

          2。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本子目的內容較多,但線索比較明確,因此我會采用史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進行突破。我會運用幻燈片放映呈現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的言論和著作,請同學們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在三人的代表作和主張,并以列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分析法,可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通過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從而掌握這一重點知識。

          3。啟蒙運動的擴展

          對于康德的思想,我會結合史料進行簡單的介紹與總結,引導學生對其有更的認識和理解。

          4。啟蒙運動的影響

          對于啟蒙運動的影響以及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比較這兩個難點知識,我會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組討論結合的方式進行突破。首先我會出示史料,要求同學們結合史料進行小組討論。之后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啟蒙運動在思想解放、對資產階級革命、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巨大影響,并深刻理解啟蒙運動對于人文主義的繼承和發揚。

          【設計意圖】小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于難點知識的理解。

         。ㄈ┬〗Y作業

          1。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知識,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小結環節,我采用了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內容的方式來加深同學們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同時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請同學們課下搜集著名啟蒙思想家的言論,說一說你對其思想的理解。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來。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聆聽。

        【高中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說課稿03-29

        高中歷史說課稿12-12

        (經典)高中歷史說課稿05-28

        高中歷史說課稿02-03

        高中歷史說課稿范文11-14

        高中歷史說課稿優秀01-11

        高中歷史說課稿【經典15篇】05-29

        高中歷史說課稿15篇02-03

        高中歷史教學說課稿11-03

        高中歷史說課稿范文優秀03-0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