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匯編十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我是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第三中學的一名物理老師,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3節摩擦力。
這是我說課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和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審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節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入手感知物理知識,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觀的有關摩擦力的彩色插圖,更多的從生活中理解摩擦力。這是本節的知識體系,包括認識摩擦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學習了彈力、重力后的又一種重要而常見的力,是力學的基礎。
。2)這不僅是二力平衡的應用,而且為后面的功和簡單機械的學習,甚至高中學習做好鋪墊,在力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學生學習到摩擦力的有關知識,而且是學生對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升華,同時也逐漸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和重視知識應用的好習慣。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雖具備了初步的歸納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異,知識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過程中樂學、會學,提高能力是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2、過程與方法:
感受體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定義結論、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加強團隊合作、培養創新精神。
重點:
(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釋生活中摩擦現象。
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突破的措施:激趣誘導,以多種方式指導教學,把時間教給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通過游戲引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形成新知;設疑啟發,引導探究;辯論比賽,鞏固新知,對學生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利用對教材的預習,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終形成物理知識、技能和方法。
五、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分別是游戲引入、感受體驗、科學探究、知識應用、回顧反思、作業布置。
1、游戲引入:
初二學生活潑好動,對知識的渴求欲強,在新課開始我采用游戲引入,男生用一個涂油的碗,女生用一個干凈的碗,在學生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比賽抓碗游戲,而力氣小的女生卻出乎意料的贏了。創設情境教學,引人入勝,引出新課,為這節課順利的進行打下基礎。
2、感受新知:
問題是知識的產生點,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體驗,教師用擬人的口吻,類比拔河,提出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于學生接受,使師生間的距離拉近。
生生合作,說出摩擦力的定義,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然后采用搶答的方式說出作用點和方向,不僅鞏固新知,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個難點,學生對運動方向和相對運動方向混為一談,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使學生總認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人走路,同時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而采用舉手指的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我設計了摩擦力大搜索這一環節,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舉例比賽,在這種交流中學生的表現欲被調動,使兩個知識點順利銜接,為突破難點做好鋪墊。
3、科學探究:
根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只有讓學生動手操作,甚至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本環節學生說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從生活經驗進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學習思路,小組自行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特別是如何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通過生生交流學會,通過我設計的火眼金睛環節等多種方式,真正學會控制變量法這一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嘗試成功的喜悅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師此時及時肯定他們的猜想,,鼓勵他們合理分工后動手去驗證,引導他們進行數據分析,而對于學生其他猜想,也廣泛討論實驗,本實驗根據學生的猜想變量太多,小組合作分兩個階段有秩序的進行實驗,使課堂活而不亂,得出規范的結論,最后交流與評估。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且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即使是失敗了,反思后再實踐驗證,這也是一種收獲。本環節,我采用小組實驗比賽的方式,選出幾個優勝小組來。
目的一是學會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習信心;二是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三是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讓學生多角度、多方法解決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通過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簡單且可操作性強,有利于學生對影響摩擦力的這兩個因素的進一步理解。
4、知識應用:
根據學生學習注意力不持久的現象,在此掀起課堂的高潮,我設計了辯論賽這一環節,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在課堂中引用競爭機制,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增強學生的應用物理知識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順利的進行知識點間的過渡。
再薄的一張紙也有它的兩面性,通過上面的辯論我們知道了生活中摩擦力的兩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實例說出了具體的方法,從系鞋帶到磁懸浮列車,加上老師展示一些圖片,使學生大開眼界。這樣不僅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熱情。通過聰明屋的這一環節,,等到知識的升華。
5、回顧反思
達標測試環節,檢驗學生在本節課學習效果。
小結部分,先讓學生主動總結,學生交流,看誰的收獲多,查漏補缺,讓學生學會知識的梳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六、作業布置:
作業題設計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簡單而新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這時我的板書設計,一目了然。
七、設計思路
我們學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在這節課中,教師激趣誘導,情景教學;學生探索發現,合作探究,同時加強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課堂。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同仁們的指點、幫助,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學物理教師:**,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 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程序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薄⒔滩膬热菀c: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ǎ保┲R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ǎ玻┠芰δ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ǎ常┣楦心繕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于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物理教案《《浮力》說課稿 —— 初中物理第二冊教案》。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场⒎答伜挽柟蹋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第一節: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糋
(2)上。篎。綠
(3)懸浮:F浮=G
(4)漂。篎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P178 1、2、3、4、5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電功率
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第二,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電功率計算;
第三,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電功率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學習了電功之后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電學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掌握。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電功率的研究為了解用電器的性能和安全用電、測小燈泡的電功率等知識奠定了基礎。電功率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2.理解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
用電器上的銘牌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
2、通過實驗探究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培養學生尊重事實、探求真理的科學態度。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電功率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正確建立電功率概念,并會用電功率公式進行簡單的分析與計算;正確理解“額定功率”,會區分“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同時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電功率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也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
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動手實驗,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視頻、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邊講邊練及時鞏固。通過動手
實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教室電能表的轉盤,有時慢悠悠,有時急匆匆,這是為什么呢?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在只開三盞電棒時電能表指示燈1分鐘閃動的次數和教室所有電棒都開時電能表指示燈1分鐘閃動的次數。
教師提出問題:兩次的“次數 ”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可以回答出:不同,這說明電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課。這里滲透了比較的科學方法并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ǘ┠繕藢W:
一、出示目標,學生閱讀:
1.知道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2.理解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4.通過實驗體會用電器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學生閱讀“目標”后,不僅明白了本節課要解決哪些問題,同時對本節課的重難點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出示提綱,學生結合提綱獨立自學課本72---73頁內容。
。ㄒ唬㈦姽β驶A知識:
1、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義:電功率是表示電流做功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換算:1kW = ________W ; 1w = _______= _________。
(二)、電功率計算:
家用普通手電筒的電壓是3V,電流是50mA,它的電功率是多少?
。ㄈ㈩~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額定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額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燈泡上標有“PZ220----60”字樣,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學生展示自學成果,師生共同評價:
1、學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學生用紅色粉筆圈出展示的錯誤并改正;
3、教師點評。
在這里我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和展示空間”旨在培養學生的自學歸納能力、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力,看似平淡,實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將起到積極作用。
。ㄈ、質疑釋難:
1、教師提出問題: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發光的亮度是一樣的嗎?其電功率是不變的嗎?
2、學生觀看視頻材料。
3、請同學們利用自己桌上的實驗器材做實驗,體會小燈泡發光亮度與功率的關系。
4、用電器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的關系(在學生觀看視頻材料和進行實驗的基礎上,自己完成):
U實= U額 P額___P實 燈泡發光_____
U實> U額 P額___P實 燈泡發光_____
U實
這是本節課的高潮所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先讓同學們觀看一段燈泡亮度與燈泡電功率關系的“視頻”,初步體會燈泡亮度與功率的關系。然后再讓同學們動手“分組實驗”再次感性體會燈泡亮度與功率的關系,既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欲又培養了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ㄋ模┩卣寡由欤
學生通過觀察和分組實驗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用電器正常工作的條件應是什么?.用電器的工作情況是什么決定的?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解決,對同學們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確使用用電
器做出了科學指導。
電功率知識的綜合性強,根據用電器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求電阻、在給出實際電壓(或實際電流)的基礎上求實際功率、在已知電功和電功率基礎上求通電時間等都是在考查同學們在解決物理實際問題時能否“依靠公式”展開思維。所以,我以課本例題為依托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小明用一個標有“PZ220---1100”字樣的電爐燒水。若此時家中的實際電壓為200V。這個電爐的電阻是多少?此時該電爐的電功率是多少?
1.8KWh電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長時間?
(五)反饋檢測:
1、電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電功率,它是反映電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它的單位是_________。
2、關于電功和電功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電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電流做同樣多的功,用的時間越長,功率越大.
C、電流做功時間越短,功率越大、 D、在相同時間內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過學生對這兩道題的訓練,可以看出學生對電功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使教師的教學做到心中有數。
3、小明利用電能表和秒表測量某用電器的電功率,當電路中只有這個用電器工作時,測得15min內消耗的電能為0.3kWh,則這個由電器可能是( )
A、電視機 B、白熾燈
C、電冰箱 D、空調器
這道題的設計既考查了同學們對電功率公式的掌握情況同時也體現了“物理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新課程理念。
教后反思: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電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的電功率計算,并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用電器工作情況與其電功率的關系。本節課我是按我校“五步導學”的模式設計的。這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以及物理課堂應以著力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為目的”的新課程理念。從教學流程看,本節課“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的積極性始終被充分調動。尤其是在體會用電器工作情況與電功率關系時,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課堂出現了一個高潮。但是,由于本節課容量大,教師留給學生的時間略顯得不足。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專家:你們好!
我是學校的,我在這里介紹的是上學期我在指導學生完成《杠桿的平衡條件》這一節后的分析。下面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介紹,一個是在學習這一節課前的準備,一個是結合羅莊區初中物理自能高效課堂新授課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分解。
課前的準備我主要是考慮了兩點,一個是教材的分析,一個是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本課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滬科版8年級物理第九章第一節第一課時內容,本節是五、六兩章力學知識的延續,也是學習滑輪、滑輪組及功等知識的基礎,是力學的重點內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桿現象學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沒有詳細分析杠桿的基本概念,而是將重點放在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上。所以,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經歷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方法尤為重要。
本節的編寫特點是,突出地體現了教與學在方式方法上多樣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1)列舉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中的一些事例,結合圖示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杠桿及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通過課本圖9—1和圖9—2展示出一些學生熟悉的器具,讓學生 通過視圖想想這些器具的使用,從中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征,進而建立杠桿的概念,認識力臂的意義,明確這些器具在使用過程中支點、動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終達到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杠桿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課本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交流與合作、評估”等科學探究的幾個主要環節引導學生操作,并得出結論。
總之,本節較充分地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等基本理念。
2、 教學目標
3、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什么是杠桿;了解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歸納得出杠桿平衡條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生之間合作學習能力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4、教學重點: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5、教學難點:力臂的確定,設計探究杠桿平衡的方案。
二、學情分析
1. 知識準備
學生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了鋪墊。
2. 學生現狀
8年級學生經過半年的物理學習,物理觀察、實驗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維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
學生對杠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們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杠桿的特征及平衡條件。探究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學生主動探究,闡述觀點、明辨是非,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用具:
1. 學生自帶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開瓶器、木棍等。
2. 分組實驗器材(教師準備):核桃夾、杠桿、鉤碼、鐵架臺、刻度尺等。
3. 演示實驗器材(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等。
初中物理自能高效新授課的教學模式
教學流程: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1.情景導學
操作要領:
教師用靈活的方式、方法創設與本節內容有關的物理情景,例如用小實驗、小故事、生活中典型的事例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素材,以多種多樣的形式,營造出與物理知識相關的學習氛圍,啟動學生思維,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激勵他們能主動地提出問題(探究目標),從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
注意事項:
提出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給學生提供的素材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這就要求此環節中應用的事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符合學生年齡,應該簡短且具有吸引力。倘若太長、太復雜,勢必會降低學生探究興趣,浪費學習時間。此環節既可以用在引入課題,也可應用在課堂中每個小問題的引入。
2.自主探究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自主學習環節,該環節提倡用學案導學的方法,學生依據目標和學習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學生要扣住教材,閱讀課本,查閱資料,動手實驗等,并做好自學筆記,發現疑難點做好標記,待小組合作探究時提出解決,要獨立完成。導學問題呈現的方式可多樣,除學案外,多媒體、黑板、小黑板等都可以。
注意事項:
該環節需要教師將所學的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導學案編寫的質量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學案設置的問題要貼合學生思維,有一定的啟發性、層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較好的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自主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有所收獲,關鍵是要找出疑難和困惑,教師更要善于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便在下面的環節中有的放矢的加以解決。學生的“收獲”既包括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收獲,還要有過程與方法方面的收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具備豐富的情感,積極上進的態度和高尚的人生價值觀。
3.合作探究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組內同伴互助、全面實施“兵教兵”、“兵幫兵”、“兵促兵”、“兵制兵”的合作學習環節,學生們自主學習解決不了的問題、拿不準的問題均可以提交小組研討。組內研討有同座位兩人的小小組研討,也有前后左右的大小組研討,研討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請求外援,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此時要充分發揮組長或尖子生的強勢智慧,讓他們當好小老師。在合作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迸發創新火花,發展創新思維,增強合作意識,實現自身價值,獲得自我激勵。
注意事項:
這個環節中,人的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成功的關鍵在于要給尖子生們灌輸“教會別人也就是強化自己”的雙贏思想;要給暫時不會的學生強化“不完成學習任務誓不罷休”的信心和決心。學生還要做好下一步展示交流的準備。要有目標,有秩序,有方法,避免出現局外人和軸心人現象。
4.展示交流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各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集中解決學習困難的環節,也是一堂課的重頭戲。目的就是通過學生展示,匯報學習成果,暴露學習問題,進一步明確答案、梳理知識、強化重點、規范做題、熟練技能、質疑解難,解決小組研討不會的問題,并以此滿足學生強烈的表現欲,營造積極的學習氣氛,強化學習動機,樹立學習自信,體驗學習成功,這也是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源泉。這一環節教師不僅要做課堂的主持人、組織者、點撥者、指導者,還要注意該講的一定要講。要注重對學生展示的評價,通過語言、掌聲、老師評價、學生相互評價,促進學生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學習的不斷深化、團隊精神的不斷強化、課堂效益的不斷增強。教師要特別注意,展示是小組的展示,個人展示也是代表小組;評價是對小組的整體評價,評價個人也是評價小組。
注意事項:
這一環節給學生提供進行展示和交流舞臺的時間和舞臺,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觀點、方法和成果,充分地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這也是多維互動、相互啟迪、思維碰撞、成果共享的過程。主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展示活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這一環節的主角是學生,也是一節課的重頭戲。這一環節能否進行的徹底、有效,教師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課前和課中要準備好高質量的引發學生思維的問題,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并且要做參與者,適時進行引導、調控和激勵,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顯現學生的“相異構想”。
4.應用提高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學以致用、舉一反三、鞏固舊知和能力、生成新知和能力的環節。教師要在課堂研討的基礎上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整合,形成框架,并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對學生進行鞏固性訓練,進行知識的運用,特別是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社會中遇到的有關問題,達到生活問題物理化,物理問題生活化,從而實現物理課程“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在知識的應用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知識的好處,使他們體驗學習后獲得的成功,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識點,掌握學習的方法。
注意事項:
所選練習應緊扣本節知識內容,難度適度,符合臨沂市中考要求,最好是選取近幾年臨沂市中考物理試題及本節與生活結合較緊密的題目。
在這一節中,我在教法與學法上是這樣想的:
四、教法與學法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合幾種杠桿的圖示和實例通過積極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和態度來觀察、感知和探索,主動地學習,大膽地猜想,并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制定實驗計劃)去探究,從而得到杠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講述杠桿、
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采用觀察法和探究法,之后加以練習鞏固。學習杠桿原理時,用小組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法引導發現規律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總之,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序:
五、教學程序
1、知識補充
平衡狀態,點到線的距離做法
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模式中的情景導學環節
想辦法敲核桃---由此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3、實驗探究,認識杠桿------包括了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應用提高環節,這幾個環節并不是一味的一字鋪開,而是不斷交叉,不斷進行學練結合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杠桿(如開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夾等)。
提問:杠桿有什么共同特征?(板書:1.認識杠桿)
學生活動1:實驗探究杠桿的共同特征
讓學生觀察自帶的工具(杠桿),并通過討論,說出它們的應用和共同特征。 學生歸納展示杠桿的三個特征:(1)硬棒;(2)轉軸;(3)繞軸轉動。并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物理學中叫做杠桿。
回答:在現實生活中,你還能舉出哪些杠桿的實例呢?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另一些杠桿(如撬棒、羊角錘、鑷子、等)。
練習,加深認識
學生活動2: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學生閱讀課本中的有關內容,認識杠桿上的幾個概念。
杠桿中的概念: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并指導學生畫力臂。
課堂練習:找出所給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及阻力臂。
3.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為了使探究過程有序地進行,可將整個活動劃分為如下五個環節:
(1)教師提出問題:
。2)假設與猜想:學生通過討論提出猜想,分組匯報,教師將它們板書在黑板上。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學生利用所給的實驗器材,自行設計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分工進行實驗操作,設計表格并進行記錄。(教師巡回檢查指導,出現問題及時指出。)
(5) 分析、判斷,討論交流和評估:通過討論,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猜想,同時學生匯報實驗結果。為了使數據真實有效,教師隨機抽出3個小組,每組取出一組數據,填寫到實驗記錄表格中,讓學生對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依次排除錯誤的猜想,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6)練習
4、達標檢測
5、總結新課,提出問題
6、布置作業,留空提問。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屆講授的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各自的優點,指出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動滑輪的實質是個動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桿,并用杠桿平衡條件分析了它們的省力情況,把滑輪與杠桿聯系在一起。最后講述了能同時應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優點的滑輪組。
經過對學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關鍵是抓好學生的隨堂實驗。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谀軈^分定滑輪與動滑輪,會用杠桿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2、能力目標:
、贂M裝簡單的滑輪組。
、谂囵B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
、叟囵B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總結歸納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偻ㄟ^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驗對學生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谕ㄟ^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叟囵B學生樂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學習品質。
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
根據《滑輪》一課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學生實驗、放電腦動畫、觀察、討論、講解為主的多邊法教學。通過觀察、實驗和看電腦動畫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后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僖詫W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劾碚撀撓祵嶋H的原則。
、莒柟膛c提高相統一的原則。
⑤具體和抽象相統一的原則。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分以下幾個環節:
1、新課引入:
用課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輪,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觀察、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演示定滑 輪、動滑輪的用法,學生實驗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然后此實驗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減小動滑輪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讓學生把實驗結果填到設計好的表 格中。各實驗小組分析論證實驗結果并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觀察實驗和相應的理論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 力。
研究滑輪的實質用課件動畫說明滑輪是杠桿的變形。然后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問題更直觀,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學生在練 習本上設計滑輪組,用課件動畫給出答案。學生在按照圖中的設計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繩子移動距離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關系。然后這個實驗有可能出 現偏差,這時可讓學生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3、鞏固強化:
、僮寣W生對照本節知識進行小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谕瓿砂凑毡竟澞繕嗽O計的練習題。然后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于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持久性記憶,有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 號,我說課的題目《 》,是人教版的 年級物理 冊第 章第 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教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匐y點:
②重點:
3.教學目標
、僦R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矍楦、態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初二學生正處于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二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于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復雜的因果關系,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后也期望繼續研究并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后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三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為成熟,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三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二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三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于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了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三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后,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初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信息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欲。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通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盡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序)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學習,探究新知------內化提高,實際應用------感悟收獲,課堂小結------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節: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7
初中物理教科版說課稿:《滑輪》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報版教材第一冊第十一章第四節《滑輪》。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屆講授的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各自的優點,指出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動滑輪的實質是個動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桿,并用杠桿平衡條件分析了它們的省力情況,把滑輪與杠桿聯系在一起。最后講述了能同時應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優點的滑輪組。
經過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據孩子的特點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關鍵是抓好孩子的隨堂實驗。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倭私舛ɑ啞踊喓突喗M的作用。
、谀芊直娑ɑ喤c動滑輪,會用杠桿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2、能力目標:
、贂M裝簡單的滑輪組。
、谂囵B孩子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
③培養孩子通過實驗現象總結歸納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驗對孩子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谕ㄟ^交流與合作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
、叟囵B孩子樂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學習品質。
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
根據《滑輪》一課的特點和孩子實際,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孩子實驗、放電腦動畫、觀察、討論、講解為主的多邊法教學。通過觀察、實驗和看電腦動畫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①以孩子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③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④鞏固與提高相統一的原則。
、菥唧w和抽象相統一的原則。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分以下幾個環節:
1、新課引入:
用課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輪,激發孩子學習這節課的興趣。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觀察、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演示定滑 輪、動滑輪的用法,孩子實驗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此實驗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減小動滑輪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讓孩子把實驗結果填到設計好的表 格中。各實驗小組分析論證實驗結果并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觀察實驗和相應的理論分析,培養孩子運用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 力。
研究滑輪的實質用課件動畫說明滑輪是杠桿的變形。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問題更直觀,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著提出 問題:有沒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孩子思考并討論得出結果,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來。然后用課件提出如何連接滑輪組,讓
孩子在練 習本上設計滑輪組,用課件動畫給出答案。孩子在按照圖中的設計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繩子移動距離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關系。這個實驗有可能出 現偏差,這時可讓孩子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培養孩子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3、鞏固強化:
、僮尯⒆訉φ毡竟澲R進行小結,培養孩子總結歸納的能力。
、谕瓿砂凑毡竟澞繕嗽O計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于使孩子對知識形成持久性記憶,有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孩子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來自……中學。我說課的題目是:《光的傳播》,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下面我就按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設計理念、說學法和教法、說教學過程五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一、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但剛學習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傳播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學習光的反射規律反射規律、折射規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線傳播的知識。同時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又能解釋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現象,也是信息傳遞一章的基礎,通過本章的'學習是反射、折射現象的基礎,可以提高同學熱情,激發探究欲望,培養學生STS意識。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是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提出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和教材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學情,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光的直線傳播”的探究,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探究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4)重點、難點
重點:光的直線傳播。
難點: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三、設計理念
本堂課的設計著重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創設線性探究模塊,努力建構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走進物理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
構建“人文·物理·社會”三維課堂,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釋放學生心靈,張揚學生個性,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四、說學法、教法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采用以下主要學法: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精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促進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一,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與此相適應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發現法。發現法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所提倡的,是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依據教師所提供的器材,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自己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具體體現在以下的教學環節中。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從生活走向物理
通過展示大連的夜景和自然光現象,教師提問:圖中的光是從哪來的?引入光源定義: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你知道還有那些物體是光源?就以學生舉出的光源為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類。
2、經歷探究,完成光的傳播學習
(1)提出問題:
有關光的知識你想了解哪些內容?這些問題將在我們今后學習中依依解答,這節課我們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樣的路徑傳播的呢?”
(2)猜想與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幾種猜想:直線、曲線、折線、射線。
(3)設計實驗,評估優化探究方案
教師給出實驗器材:激光筆、大礦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凍、帶有小孔的硬紙板、蠟燭。學生根據這些實驗器材制定實驗方案。
小組展示實驗方案,大家對實驗方案進行評估,完善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完成實驗
(5)分析與論證
小組分別向同學展示光空氣、液體、固體光的傳播。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從物理走向社會
接著啟發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呢?讓學生舉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師生共同進行簡單的解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接著向學生提出學習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學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準直、槍的瞄準、排隊等。如果舉手同學不多,就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
4、光的傳播速度
生活中還有有一種常見的現象,通過電腦展示雷電,提問: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學生回答:光速大于聲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閱讀課本內容,自學完成這部分內容。
5、師生小結
首先學生總結這節課有哪些收獲,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并給以鼓勵。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蒸發是常見的一種汽化方式。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吸熱是解釋許多現象的基礎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用到。學生對于蒸發現象很熟悉,因此,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適當的實驗,讓學生自己經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并注意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際中去。
2、重點:通過探究活動切實認識到蒸發要吸熱這一科學原理。
難點: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出蒸發要吸熱的科學原理。
二、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在常溫下會慢慢變成水蒸氣的現象。
2、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蒸發現象,并分析出蒸發要吸收熱量的科學原理。
3、通過設計實驗探究常溫下水蒸發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能舉例說明蒸發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合作能力、繪圖能力及分析圖表的能力。
三、說設計理念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四、說教法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采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設疑激趣 引出課題——分組討論 解決問題——猜想假設 ---------設計方案——實驗驗證 得出結論——教師點撥 解疑釋惑——創意設計 應用實踐——總結評估 交流感受——課后實驗 ----鞏固強化等一系列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具體教法包括:提問法、談話法、分組討論法、實驗法等。
五、說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內容和以上教法,學生主要為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
六、教學準備:溫水、溫度計、脫脂棉、紗布、秒表、酒精燈、蒸發皿、滴管等。
七、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①課前教給學生表演小魔術“杯里的水哪去了”:三個相同的紙杯,在一個空杯里先倒入水,然后將這個杯里的水分別倒入其余兩個杯里(其中一個杯里塞有棉花,水倒進去后被棉花吸了),結果一個紙杯(空杯)里能倒出水來,另一個塞有棉花的紙杯則倒不出水來,學生會感到很奇怪,“水跑到哪里去”?揭開謎底,借此問學生,“如果把這塊濕棉花放在空氣中,會發生什么現象?(濕棉花會慢慢變干)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景,自然引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②在黑板上用毛筆蘸著水畫“魚”,讓學生仔細觀察看它有什么變化?(這使學生獲得了充分的視覺體驗,體現了科學的真實性。)
、蹖W生觀察。提問:“魚”哪去了?你看到畫“魚”的水跑哪去了?聞到了嗎?(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水蒸氣是氣態的水,無色、無味的氣體。蒸發就是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
、苄〗Y:水在常溫狀態下,慢慢變成水蒸氣,飛散到空氣中的現象,叫蒸發。(板書課題)并強調水是慢慢變成水蒸氣的,而且水在任何溫度下都能蒸發。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水跡慢慢消失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蒸發的現象。即:在觀察中能夠想到跑了的水飛到空氣中,認識水是在平常的溫度下,變成水蒸氣跑的,從而為學生建立蒸發的概念!
2、感受蒸發,學習新知。
、僮杂烧劊涸谌粘I钪校阋姷竭^哪些蒸發的現象?
學 ②課件出示:洗澡后感覺發冷,問學問學生 “你們在夏天游過泳嗎?為什么去游泳?當你從水中上來時,身上會有什么?你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呢?”(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有一定難度)
、圩寣W生親自感受“水的蒸發”:將一只手完全伸進水槽,然后拿出來舉起,閉上眼睛,仔細感覺兩只手有什么不同?(學生能明顯感覺到有水的手會“涼颼颼”)
如果學生提出手感到涼是因為“水涼”,那就給每個組換溫水,再次感受一下,這樣,學生就會充分認識到手上有水會感到涼與“水溫”沒有關系。
④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對“手為什么會覺得涼?”這一問題的看法,學生認識到手上有水就感到涼,水干了就不會涼了,可能與水在蒸發過程中要帶走熱量有關。
、菰O計實驗驗證猜想。
【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以常見的游泳后感覺冷的現象為主,并讓學生親身感受“手上有水會感到涼”,自然過渡到用人相當于溫度計進行猜想“手從水中剛剛出來時為什么會感覺到冷?”的模擬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水蒸發會降低溫度的科學知識,易于學生理解知識!
⑥匯報實驗方案,將溫度計放入水中,讀取水溫,再拿出來觀察溫度計的溫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教師這時提出“溫度計從水中拿出后,液泡的水很少,蒸發現象不明顯,怎樣能使溫度計液泡的水保留的多一些呢,”讓學生想到并提出“用棉花或棉紗包住液泡,”這樣溫度計的液泡水就會多一些,蒸發現象就會明顯。
、叻纸M實驗,實驗前提出實驗要求,并講解折線統計圖的繪制方法,讓學生根據觀察測得的數據完成實驗折線統計圖。
【通過直觀的統計圖表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水蒸發時會降低溫度的性質,還便于學生直觀地看到溫度的變化,為學生歸納實驗結論服務。雖然學生的猜想可能會出現各種情況,但在學生猜想、制作、實驗、匯報的學習方式中促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激發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鄥R報實驗結果,提問:通過觀察這幾張實驗記錄表你發現了什么?
1) 溫度計拿出水面溫度下降了,說明了什么?
2) 為什么溫度會回升呢?
3) 剛才的實驗你明白了什么?
、岱治鰧嶒灛F象,得出結論:溫度計拿出水面后溫度會下降,水在蒸發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從統計圖中,讓學生談發現的基礎上,培養了學生的發現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讓學生認識到蒸發時會降低溫度,而且讓學生分析溫度計的溫度為什么會回升,使學生的思維再次提升,理解蒸發的概念。】
、馍钪心男┑胤嚼昧恕罢舭l吸熱,降低溫度”這一原理,先讓學生說一說,課件展示發燒物理降溫、在教室的地上灑水、夏天走在森林里會覺得很涼爽等。
【密切聯系生活,使學生能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大膽設想,探究加快蒸發的方法。
、俦荣悾嚎凑l先讓黑板上的水蒸發掉。讓學生利用各種方法,比如扇風,將水抹開(增大面積)等。
、谀贸鰸褚路,讓學生說出怎樣晾衣服能干得快些?(太陽曬,風吹等)。學生對于“增大蒸發的表面積有可能想不到,現場找兩名學生分別晾同一件衣服,看誰的晾法最好,讓學生明白將衣服全部展開(增大蒸發的表面積)可以使衣服上的水蒸發得快一些。
③由以上兩個活動總結出加快蒸發的方法:溫度高、空氣流動的快、蒸發表面積大。
[對于進一步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將在第二課時進行]
4、聯系生活,實際運用。
、僬f出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蒸發快慢的知識,并以課件展示。
、谡舭l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課件出示仙人掌和旱田。
5、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①小結。
、诟鶕Y料卡制作“晴雨計”。
八、談教學反思
本節的內容,從知識上看并不難,但應給予足夠重視,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有很豐富的生活經驗,要充分利用,為此在課堂上做一些相關的實驗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學生在平時有時觀察不是很仔細,在課上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體會,最后得出結論,對于訓練學生思維是大有好處的。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的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后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的深化和具體化,又為本章第三節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對學生今后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了部分的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了一些解決電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具有一定了的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通過對前面功率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的計算,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的大小,形成節約用電的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的電子計時器,空調機的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節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發現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表轉動的快慢情況,發現電能表上的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在使用一只普通燈泡時,鋁盤轉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ㄔO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鑄就良好的開端。)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節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通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的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的物理量。
啟發: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的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多少;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的多少;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量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于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的電能。(類比于功率的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的大。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導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的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的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的意義。
談話:正是因為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在相同的時間內消耗的電能
多,所以轉化為內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為什么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亮的原因。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閱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的小資料,并觀察教師帶來的用電器上的銘牌,請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的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電器的電功率相同嗎?②誰的電功率最?③誰的電功率最大?引導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ㄔO計意圖:從現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為電功率大的用電器消耗的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的概念。并為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為1千瓦的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的電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的單位是什么?
。ㄔO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的關系,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并且明確所求的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的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的電功率的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節: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節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并總結。
第四環節:布置作業,鞏固提高(本環節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節的教學后,本節課的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課的收獲,體驗學習的快樂。之后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里的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的銘牌,了解它們的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附:板書設計
電功率
1.電功率: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電功率。
2.計算公式:P=UI P= 導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的單位:國際制單位:瓦(W),常用的還有千瓦(KW),1KW=103W.
4.電功率表示的意義:用來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5.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
U實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容易被大電流燒毀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發揮其額定功率
燈炮亮度由燈泡消耗的實際電功率決定,燈泡的亮度越大,消耗的功率越大。
6.電功率的測量
【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匯編十篇】相關文章:
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集錦十篇05-24
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錦集十篇05-24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匯編五篇05-25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優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說課稿范文07-28
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編7篇06-20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物體的顏色》12-02
初中物理說課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說課稿模板07-28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錦九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