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事跡材料800字(精選9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跡的經歷,對事跡很是熟悉吧,事跡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那么擬定事跡真的很難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工匠精神事跡材料800字(精選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1
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
今年53歲的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廠發動機車間班組長,35年來,他幾乎都在做著同樣一件事,即為火箭焊“心臟”——發動機噴管焊接。有的實驗,需要在高溫下持續操作,焊件表面溫度達幾百攝氏度,高鳳林卻咬牙堅持,雙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皰。因為技藝高超,曾有人開出“高薪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聘請他,高鳳林卻說,我們的成果打入太空,這樣的民族認可的滿足感用金錢買不到。他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極致:焊點寬 0.16毫米 管壁厚0.33毫米
“長征五號”火箭發動機的噴管上,就有數百根幾毫米的空心管線。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鳳林需要通過3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們編織在一起,焊縫細到接近頭發絲,而長度相當于繞一個標準足球場兩周。
專注:為避免失誤 練習十分鐘不眨眼
高鳳林說,在焊接時得緊盯著微小的焊縫,一眨眼就會有閃失!叭绻@道工序需要十分鐘不眨眼,那就十分鐘不眨眼!。
堅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發動機
高鳳林說,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后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正是這份自豪感,讓高鳳林一直以來都堅守在這里。35年,130多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他焊接的發動機的助推下,成功飛向太空。這個數字,占到我國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總數的一半以上。
匠心:用專注和堅守創造不可能
火箭的研制離不開眾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從藍圖落到實物,靠的是一個個焊接點的累積,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專注做一樣東西,創造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可能,高鳳林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2
工藝美術師孟劍鋒
推薦語:孟劍鋒是北京工美集團的一名鏨刻工藝師,他用純銀精雕細琢鏨刻的“和美”純銀絲巾,在去年北京APEC會議上,作為國禮之一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從業二十年來,他追求極致,對作品負責,對口碑負責,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將誠實勞動內化于心,這是大國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國制造的品質保障。
純手工國禮 出自我手
北京APEC會議上送給外國領導人和夫人的國禮中有一件看起來是草藤編織的果盤,里面有一條柔軟的銀色絲巾,絲巾上的圖案清晰自然,賞心悅目。為了分別作出果盤的粗糙感和絲巾的光感,孟劍鋒反復琢磨、試驗,親手制作了近30把鏨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鏡下做了5天。
追求極致 超越自我
追求極致,這是孟劍鋒給自己提的`標準。支撐果盤還需要4個中國結作為托兒,工藝標準并沒有規定它們必須是手工加工。技師們準備用機械鑄造出來,再焊接到果盤上,但是,鑄造出來的銀絲上有砂眼,盡管極其微小,孟劍鋒心里卻怎么也過不去這道坎。在他心目中,沒有瑕疵,并且是純手工,這才配得上做國禮。
如今,已經是國家高級工藝美術技師的孟劍鋒,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他覺得要干好工藝美術這行還應該懂繪畫,現在有時間就和愛人一起出去寫生、練素描。孟劍鋒說,有一天,他一定會拿出一個像樣的繪畫作品,就像做鏨刻那樣,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極致。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3
“蛟龍號”上的“兩絲”鉗工顧秋亮
推薦語:“蛟龍號”是中國首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組裝起來最大的難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而在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組裝中,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鉗工顧秋亮,也因為有著這樣的絕活兒,顧秋亮被人稱為“顧兩絲”。43年來,他埋頭苦干、踏實鉆研、挑戰極限,追求一輩子的信任,這種信念,讓他贏得潛航員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見證了中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邁進。
0.2絲,一根頭發絲的1/50
“蛟龍號”的載人球是在俄羅斯定制的,安裝的難度是在球體跟玻璃的'接觸面,要控制在0.2絲以下。0.2絲,只有一根頭發絲的1/50。
除了依靠精密儀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顧秋亮自己的判斷。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儀器干的活兒,顧秋亮并不是在吹牛。他即便是在搖晃的大海上,純手工打磨維修的潛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兩絲以內,因此人稱“顧兩絲”。
“蛟龍號”潛航員以生命相托
2004年,“蛟龍號”開始組裝,顧秋亮和他師傅級的前輩們一起被抽調到這個項目上。而且憑著“兩絲”的功力,顧秋亮被任命為裝配組組長。他們最大的挑戰就是確保潛水器的密封性。
“蛟龍號”是中國首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組裝起來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顧秋亮他們只能一點點摸索。時間長了,顧秋亮兩只手基本上沒有紋路了,打卡都成問題。
目前在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有兩個,組裝工作都是由顧師傅牽頭。4500米載人潛水器或許是他組裝的最后一臺潛水器,載人艙的玻璃裝好了,他還是那么精細,那么專注,反復確認它的安全性。
讓人信任一次兩次、一年兩年容易,要一輩子信任很難。顧秋亮43年來,用他做人的信念,埋頭苦干、踏實鉆研、挑戰極限,追求一輩子的信任。這種信念,讓他贏得潛航員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見證了中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邁進。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4
管延安,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首席鉗工。在工作時,管延安要進入完全封閉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裝操作儀器。按照規定,接縫處間隙誤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卻能做到零縫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憑自學成為這項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裝的沉管設備,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對接。他說,參與國家工程,是自己拋家舍業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撐,更是他銘記終身的榮譽。
正在建設的港珠澳大橋連接珠海、澳門和香港,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工程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條5.6公里的海底隧道,長度、規模、施工工藝都是我國首次嘗試,因此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技師都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鉗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個。
管延安所安裝的設備中有一種叫截止閥,沉管對接時,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調節下沉速度,從而讓兩節隧道在深海中精準對接。同樣是安裝閥門,擰螺絲,如果是普通設備,只需要牢固穩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設備不滲水不漏水,安裝接縫處的間隙必須小于一毫米。這樣的間隙無法用肉眼判斷,管延安只能憑借手感來操作。
憑著手上的.感覺,就能判斷一毫米的間隙,從2013年港珠澳大橋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對接到現在,經管延安的手安裝的設備已經成功對接16節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誤。管延安的技術不僅超越了當時挑中他的師傅,連兩名大學生都成了他的徒弟。
現在,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對接工程已經完成近半,全部工期結束還需要兩到三年時間,五年深海鉗工的職業生涯,也讓管延安成為我國從事這項工作的第一人。他說,參與國家工程,是自己拋家舍業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撐,更是他銘記終身的榮譽。
管延安只有初中文化,卻成為安裝海底隧道對接設備的第一人,甚至專業院校的大學生都成為了他的徒弟。
能成就這一切,是管延安對技工這個職業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藝的極致,讓海底隧道成為他實現夢想的平臺。
每個大工程背后,離不開這些技工人才,他們是顆閃光的螺絲釘,是中國制造不可或缺的人才。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5
制作宣紙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經歷三百多天,一十八個環節,一百多道工序。但是現在做宣紙的人都已經是越來越老,愿意學這行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少了。周東紅是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撈紙工。30年來,經周東紅撈的近千萬張紙每張重量誤差不超過1克,始終保持著成品率100%的記錄,他加工的紙也成為韓美林、劉大為等著名畫家及國家畫院的“御用畫紙”。2015年,周東紅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現在他依然每天都要長時間下水撈紙。對老周來說,他撈每一張紙都融進了情感,也從中收獲了快樂和成就感。他把撈紙當成一種責任,希望老祖宗留下的技藝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著名國畫家李可染曾說過,“沒有好的宣紙,就作不出傳世的好國畫。”而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決定宣紙成敗的就是撈紙這道工序,周東紅就是一名撈紙工,國內不少著名的書畫家都點名要他做的宣紙。
周東紅現在是當地出了名的'撈紙大師,每年經他手撈出的紙就超過30萬張,沒有一張不合格?粗軚|紅撈紙如行云流水,其實在他剛進廠的時候,他差點放棄了這個行業。當時他和另外一個人起早摸黑干了一個月,竟然沒完成任務,于是就打了退堂鼓。
周東紅說,如果自己換一種工作,不一定能干到現在這個成績!爸袊芯涔旁捳f行行出狀元,我能堅持到現在,我心里不也是一種榮譽感嗎?”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周東紅說,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須勤學苦練。也正是帶著這個念頭,30多年來,經周東紅撈的近千萬張紙,沒有一張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周東紅在傳統技藝上的精益求精和極致追求,讓他不僅體會著勞動的快樂,也增添了傳承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豪。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6
殷瓦焊工張冬偉
推薦語:LNG船被稱為“海上超級冷凍車”,要在零下163度的極低溫環境下,漂洋過海,運送液化天然氣。LNG船上殷瓦手工焊接是世界上難度最高的焊接技術。殷瓦鋼薄如紙張,極易生銹,在焊接中,不能有一顆汗珠,一個手印,如果焊縫上出現哪怕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氣發生爆炸,有人說LNG船就像一個會移動的原子彈。張冬偉是我國第一批掌握這項焊接技術的工人。每次看到自己焊接的LNG船緩緩駛向大海時,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變成了值得的`付出和內心的自豪。
鋼板薄如紙 焊接如繡花
3.5米,走路可能只需要4秒鐘,而張冬偉焊完一條這樣長度的焊縫卻需要整整五個小時。張冬偉說:“我燒出來的焊縫基本上能夠辨認出來,都是一次成型的,像魚鱗一樣比較均勻,我個人追求就是像繡花一樣,一針一針一針很均勻的!
苦練技藝通過考核 外國考官豎起拇指
殷瓦手工焊接是世界上難度最高的焊接技術,張冬偉的師父秦毅,是我國第一位掌握殷瓦焊接技術的焊工。最初外國人并不看好中國人能掌握這項技術。能夠在超級LNG船上進行全位置殷瓦手工焊接的焊工,必須經過國際專利公司GTT的嚴格考核,取得合格證書之后,每個月都要重新考核一次,考核合格才能繼續上崗工作。結果,張冬偉經過刻苦不懈的努力,不但給師傅掙了這口氣,更成為了他那一批學生里第一個考取合格證書的人,令外國考官都為他豎起了大拇指。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7
CRH380A型列車,曾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試跑京滬高鐵,寧允展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師,是中國第一位從事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稱為“鼻祖”。從事該工序的工人全國不超過10人。他研磨的轉向架裝上了644列高速動車組,奔馳8.8億公里,相當于繞地球22000圈。寧允展堅守生產一線24年,他說,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產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做手藝。
CRH380A型列車,曾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試跑京滬高鐵,它是李克強總理向全世界推銷中國高鐵攜帶的唯一車模,可以說是中國高鐵的一張國際名片。打造這張名片的,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高鐵首席研磨師——寧允展。
486.1公里,這是380A在京滬高鐵跑出的最高時速,它刷新了高鐵列車試驗運營速度的世界紀錄。如果把高鐵列車比作一位長跑運動員,車輪是腳,轉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寧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腳踝。
初中畢業后,寧允展考上了鐵路技校。沒有想到的是,2006年,他會被萬里挑一,成為第一位學習380A型列車轉向架研磨技術的中國人,寧允展對技術的.掌控和精準把握,讓日本專家都豎起了大拇指。
寧允展說,工匠就是憑實力干活,實事求是,想辦法把手里的活干好,這是本分。他說,要把這份手藝繼續干下去,干到自己干不動為止。
一心一意搞技術,不當班長不當官,寧允展似乎與當下很多人有著不同的追求。寧允展說,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產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做手藝。
如果每一件中國制造的背后,都有這樣一位追求極致完美的工匠,中國制造就能夠跨過“品質”這道門檻,躍升為“優質制造”,讓更多的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釋放更耀眼的光芒。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8
徐立平所在的工廠是世界上最奧秘的工廠之一,地處中國秦嶺大山深處,國家一些戰略戰術導彈和宇航發射用火箭發動機都出自這里。
29年來,徐立平進入廠房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工作間的每一道門,掛好每一個風鉤,對他來說這里的每一道門都是風險時辰的緊急出口。
精度誤差不超過0.2毫米
徐立平的工作是給火箭的固體燃料實施微整形雕刻,這也是固體發動機制造過程中最風險的工序之一。引燃火箭發動機所用的固體推進劑以火藥為主,混合幾十種特殊組分灌模澆筑而成,固化脫模后在表面精度和藥量方面與實踐需求總是會有些差距,需求修整。
但固體火藥極其敏感,而且燃面精度要求非常高,雕刻整形過程如果摩擦過力產生靜電,就會惹起燃燒甚至爆炸。因此,這個雕刻過程絕不允許反復打磨刮削,不可逆的操作就全靠技師手上的經驗感覺,0.5毫米是這種固體火藥表面精度所允許的最大誤差。但徐立平僅憑手上觸摸一次就能精確測度出需求切削部分的尺寸,精度誤差不超過0.2毫米。
這種火藥有很強的韌性,再加上里面含有粗糙的顆粒,這讓手工雕刻的行刀軌跡不容易把握。所以這種火藥的微整形處理無法用機器操作,只能經過人手的輕柔細致雕刻來完成,這種火藥的雕刻者自然必須是超凡心思素質與高超技藝的合體人。
安全線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雕刻過程中,徐立平一呼一吸都與手和刀的節拍高度分歧,以保持用力均勻。根據design要求,徐立平需求削除環口接近5厘米厚的火藥,但他每一刀切下的火藥卻要控制在3毫米以內,一點一點為火藥微整形。對于每個部位所用的'刀具,刀具之間擺放的距離都有嚴厲的規定。
在配合徐立平整形的過程中,助手必須時辰稱量殘藥的分量,一旦達到一定數量極有可能發生爆炸。徐立平要求每次切除500克火藥后,必須裝進預先預備的防靜電袋里。對徐立平而言,為了本人更為了他的工友和工廠,安全線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從青春歲月到年近半百,一個人偶然間能夠鎮定地面臨一次致命風險并不難,29年里天天面對致命風險,而能夠守恒如常,那真實是太難了。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9
百米高空檢修百萬伏特帶電線路
內蒙錫林郭勒盟至山東的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在2016年的竣工驗收和運轉表明中國擁有了目前世界上覆蓋面積最廣,電壓最高的在用特高壓電網工程,王進是山東電力集團帶電作業組的組長,也是特高壓輸電線路山東段驗出工作的次要擔任人。
在60層樓的高度與1000千伏的特高壓線共舞
特高壓輸電線路山東段驗出工作收尾時正值盛夏,室外氣溫接近40度,惡劣天氣條件是高空作業的天敵,事故概率會明顯地添加,王進把組員留在地面上,獨自攀高作業。從地面到塔頂接近60層樓的高度,王進要借助于886根攀爬腳釘徒手攀爬上去,普通人僅僅站在地面上觀看這個過程都會心驚膽戰。而王進的身體卻能如蜘蛛普通懸在高壓線上,更令人驚心的是,那可是1000千伏的特高壓線。
王進是國家電網最優秀的檢修工人之一,這位有16年工作經歷的電工曾經爬過2000多個高壓鐵塔了,但面對1000千伏的特高壓線路,各種嚴峻的新應戰也讓他悚然心驚。
這不是高空走秀,而是工作
王進身在138米的高空腳板踩著的導線直徑不足5厘米,并在一刻不停地晃動,王進在高空中行走的同時還要檢查導線有無破損等成績。通常,作業工要坐在晃動的導線上,一只手抓住導線,另一只手工作,王進卻能雙手脫離導線工作,實屬頂尖高手。此時他身上的全部配備是一根保險索,加上極限化的膽量、意志、體能、耐性,責任心和本行業的技術操作本領,這不是“達瓦孜”(“達瓦孜”是維吾爾族一種陳舊的傳統雜技表演藝術,指高空走大繩表演)一類的走秀,而是王進的工作。
少有人掌握的絕活
王進的絕活還不止于此。線路帶電運轉中,導線會發出電暈的聲響,而王進僅僅憑耳朵聽,就能判斷出不超過兩毫米細的`巨大鋁線哪里有損傷,以及損傷的程度,這個絕活在整個國家電網零碎中,也沒有幾個人能有。
電弧能讓人瞬間化為灰燼
在驗收的同時王進還有一件大事要兼顧,制定安全進入特高壓電場進行帶電作業的預案,如果沒有這樣的科學預案便沒有人敢在特高壓環境下帶電作業。
1000千伏特高壓放電實驗數據表明,幾米之外的人會在瞬間被特高壓感應構成的電弧化為灰燼。這樣的應戰非王進莫屬,由于中國660千伏超高壓電網,帶電檢修是王進和他的團隊創造的。
在有數次的摸索和實驗之后,王進選擇了“秋千法”,“秋千法”帶電檢修可行性最高,但是對帶電檢修的工人應戰也最大,一旦防護不到位就可能被強電流擊中,后果不堪想象。
以鐵塔為支點,身著屏蔽服的王進坐在兜籃里,像蕩秋千一樣,被繩纜吊著劃過90度的圓弧之后,逐漸帶電,從沒電蕩的過程中,經過電位轉移棒,瞬間讓操作人員身上,帶上了660千伏的電蕩到帶電的導線上,在幾百千伏的超高壓電線下行走,讓幾百千伏的電壓從屏蔽服流過。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11-08
車間工匠精神事跡材料09-26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精選12篇)05-25
大國工匠精神事跡材料(精選21篇)10-26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通用5篇)08-13
工匠精神口號01-30
企業工匠精神個人事跡材料(精選15篇)08-15
工匠精神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7篇)08-15
學習工匠精神心得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