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哲學與人生》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
《哲學與人生》探討的,正是哲學與人生的關系。那么,什么是哲學?什么是人生?人為什么要學習哲學?
談及哲學,首先應該明了的,不是為什么要學哲學,而是什么是哲學。只有清楚哲學的含義,才能進一步去學習它,去理解它,去運用它,從而讓它與人生達到融合。
什么是哲學呢?
傅佩榮在《哲學與人生》中所解釋道,哲學的含義,是“愛智”,即愛好智慧。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愛,是指溫和而理性愛。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以溫和且理性的態度去思考哲學,這樣才能更清晰地明白和體會到哲學的含義。
與此同時,愛好智慧的含義,也應當重視。愛好智慧強調的是追求智慧的過程,而并非擁有智慧。希臘社會有一句話,“哲學起源于驚訝!闭軐W所重視的,是不斷思考,不斷追求的過程,“愛智”,要求我們不停地質疑余詢問,永遠等待著接受驚訝。追求智慧是個提升自我而使人滿足的過程,那么,本身是否是一個智者,也沒那么重要了。
進一步思考,如何去追求智慧呢?《哲學與人生》告訴我們,研究哲學的基本習慣是保持好奇。人從出生開始就處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難免受到周圍文化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被灌輸各種意識,因此,我們對美丑的評價,對事物的認知,思維方式基本是一樣的。當所有都一樣的時候,如何創新?社會如何發展?這個時候,哲學的作用便能顯現出來了。哲學讓人保持好奇,去思考,那些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事物,是否真的就應該如此?是否還可以改變?是否還可以更好?
追求智慧的思維方式應當是理性的反省。周圍環境和過去的歲月所帶給我們的經驗,是豐富的,同時也是泥沙俱下的。我們不能對外界所有的一切信以為真,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質疑自己的一些不知何時就已經被固化的觀念。理性反省最好的.方式,是要有整體觀點。在日常交談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觀點相同交談甚歡,觀點相悖終止話題,或者背地里相互使絆。
奇葩說是近年來很火的辯論類的綜藝節目。辯題是抽簽決定的,很多時候辯手需要捍衛的,是自己原本并不認可的觀點。陳銘說:“辯論最有意思的,是需要不斷地切換,不斷地放下過去,把那個最認真堅定的東西換到一個新的領域中,然后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天空打開了。”精神世界,價值世界的追求,永遠是百花齊放的。改變固化的思維,用理性的反省去追求智慧,這就是哲學。
哲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它不同于一般的學科有明確的知識點和運用方法,但它以具體學科為基礎,是具體學科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推動哲學發展,反過來,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
由此,哲學的含義和重要性便清晰起來。由此,人為什么要學習哲學,也就不言而喻了。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2
應老師要求,同時為自己精神世界充充電,抽了一點時間,讀完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讀完后頗有感觸,故寫此讀后感。
傅先生說過”一個人受過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對于許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斑@句話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確實,人生可做的事實在太多,其中有關系自己前途和生計的大事,比方學習,工作,也有只涉及當前蠅頭小利的小事,比方丟了一塊錢,被人罵了一句等,如果把這些小事耿耿于懷,又哪來的時間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又如‘享樂分為很多層次,假設只把享樂定位在身體的,官能的需要,是屬于較低的層次,這種享樂的背后實際上是痛苦。較高境界的享樂是內求于已,而非依賴其他因素,因為越是依賴外部條件,這種享樂就越沒有保障。’對于這句話,我也是深有感觸的。當今社會是一個急躁的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一時的感官滿足不惜花大量金錢蹦迪廳,泡酒吧,參加演唱會,但很少有人從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找出一點快樂,這樣,當他們蹦完迪,泡完吧,鬧完會回來從事自己賴以生存的工作時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臉了,以至于許多人因此丟了飯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閉甚至自殺,這又何苦呢?
‘人類的典范,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著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憂,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許多人承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并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痹诮榻B道家時又說,“一個人假設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欲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奔毤毾雭,這些話句句皆是真理。此外,還有許多讓我所感悟的話,比方‘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態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壓力之中,后者那么可自得其樂!绻粋人表現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當新的時機來到時,反而容易錯過!鹊取_@些話無一不能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
‘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歷之后,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斎苏嬲苡谜軐W的眼光去思考人生,那么他肯定能在工作生活當中找到屬于自己那一份快樂與愜意!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3
最近讀了傅佩榮先生的著作《哲學與人生》,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書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一些我能夠模模糊糊體會到但不能很好的將其提取出來的生活哲學。在這里,我想寫出部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談一談我對它們的理解。
“哲學就是練習死亡”。
這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說,傅先生對其作這樣的解釋:“所謂練習死亡,就是要練習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生影響力,就好像死亡一樣。這樣,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闭劦阶杂,我不由得想起一次一位老師讓我們每個人談談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有一位同學的理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理想是:追求盡可能多的自由,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這恐怕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吧。他之所以說“盡可能多的自由”,應該是是因為他明白要追求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自由既包括心靈上的,也包括物質的。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在行動上總會受到一些約束?墒俏蚁胝f的是,心靈的絕對自由卻是可以實現的。而且,這種可以實現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受時間限制,不受空間限制,不受生老病死限制,它使心靈能夠如莊子筆下的'大鵬鳥一樣遨游于九天之外。
“不要只是做一個專家,還要設法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所留下來的知識是每一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全部掌握的,因此便有了許多從事某一特定領域的專家。然而近年來在,“專家”這個詞的名聲似乎不那么好,許多所謂的專家常常犯一些低級的錯誤。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被一葉所障目,殊不知知識本來就是相通的,怎么能硬生生的將某一塊割裂開來呢?高中時的一位從事競賽教育多年的物理老師曾對我們說:“物理學到最后就是哲學!蔽蚁嘈,不僅僅是物理,任何一門學科到最后都能歸結到哲學。亞里士多德,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家,他對哲學的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與之類似的偉人還有很多,譬如達芬奇、牛頓、愛因斯坦等等。這些大師,足矣令每一位專家汗顏。聯系自身,雖然我的專業是熱能,但如果僅僅局限于專業,一生與鍋爐為伴,而不關注其他領域,人生豈不是失去了很多樂趣?這也許正是老師鼓勵我們多讀書,開拓視野的原因所在吧!中國不缺專家,缺大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太過注重專業教育而淡化了一些綜合性學科的教育。
“把某一階段的成敗,作為整個生命的成敗,那不過是一種借口而已”。
人的一生會經歷無數次生活的考驗,無論成敗,它們都會成為一次次經驗沉淀下來,而且,多數時候失敗的經驗更為深刻,更為寶貴。有的人經歷某一次成功之后便覺得自己是人生贏家,這種人是無知的;有的人經歷一次失敗之后便一蹶不振,悲天憫人,這種人是無能的。對待人生,要有一種全局觀念,一種正確看待成敗的心態,甚至有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考量,成即是敗,敗也是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樣想問題,才能“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發,以及在得意的時候知所收斂”。
最后,我想說: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熱愛哲學,做一個人生的智者!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4
馬云是一個成功的理想主義者。他在構建一個龐大的事業,計劃一個長遠的互聯網電子商務的藍圖,然而他所說的經驗、給年輕人的提示確是最簡單不過。
正如《我的人生哲學》這本書,不論他說“像堅持初戀一樣堅持理想”,還是說“痛苦地堅持,快樂地死去”,抑或是“小聰明不如傻堅持”,變換的詞語句式再多,也不過堅持兩字;同樣,他說了“可以懷疑自己,但不要懷疑信念”,也說了“請創業者不要低下高貴的頭”,雖然很狗血,但他要強調的也不過夢想兩字。就馬云看來,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堅持了他的夢想。這個夢想順應數據時代、電子技術發展的潮流,在一個有潛力的夢想的基礎上,馬云堅持了,再外加各種超前眼光、管理技術、個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為今天的馬云。
一個獨屬于你的夢想,或者說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潛力的、順應時代潮流、社會發展方向,是你人生事業發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發你向上的熱情,它能讓你在呼吸、飲食等生存行為中享受更有質感的快樂。堅持的持久度就是我們這條路的.長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術、個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項,能幫我們走得更快,卻不一定能幫助我們到達終點。
我們都想過著幸?鞓范缓蠡诘囊簧,快樂的形式、途經當然有很多種。當高曉松提出詩和遠方時,社會上就有人質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茍且。的確,快樂的來源并不唯一,愛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條、日常生活都可以產生快樂、幸福。然而,在種種人際關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會中的自己,從中所享受到的快樂更側重于由外而內的牽絆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適、心靈的平靜,而在實現事業或者夢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種挑戰自我、成就自我的暢快淋漓之感,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享受。
馬云一向被視為各種成功學、職場學的范本,而我從這本極具實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學》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為一個富有傳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絕成為一個屌絲,而是做自己,用細節去完善事業,用心用毅力去堅持去實現。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5
在我看來,《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更適合作為哲學的入門讀物。
哲學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這個字源于希臘文,是由希臘文中的philia和sophia兩個字合成的,意思是“愛智慧”。在古希臘,哲學不是一門抽象而枯燥的學問,而是思考生活、省察人生的生活態度。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年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發表《面向生活與工作的教育:發展21世紀可遷移的知識與技能》的報告,提出“21世紀能力”的概念,它包括認知的、內省的及人際的三大勝任力領域。可見,內省力是一個人的核心能力,而內省力的培養,離不開哲學素養的形成。從--年開始,法國教育部規定從高中一年級就開始進行哲學教育。并且,哲學是中學畢業會考的第一門科目。一個法國記者說,哲學會考似乎成了法國年輕人的成年禮。
可如果你總是選擇別人希望你選擇的,扮演別人期待你扮演的角色,你,還是你自己嗎?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忘了自己要做什么,為什么而做,而往往是看見大多數人要做什么就緊跟著去做,這樣便往往落了下風。而那些選擇做自己的人,則能更早的取得成功。盲人歌手楊光選擇了陽光向上,從不自暴自棄,終于揚名于“星光大道”;韓國男歌手rain選擇了“窮孩子也能當明星”,每天刻苦努力的訓練,沒有刻意模仿別人,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屹立于風起云涌的韓國樂壇數十年不倒;英國首相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選擇了自己深思熟慮的結果,不顧眾人反對,使英國避免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又想起中國一度出現的“房奴”、“車奴”、“十八項全能媽媽”,還有香港奶粉搶購潮,蘋果手機瘋搶潮流,我只能苦笑。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我問過我自己。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記得一句很早之前看過的話:當你獨自一人笑了,你才是真正的笑了。我們在生活中不免使用大量的表情,而笑,則是最廣泛也最具效用的一種。很多時候,不一定是因為開心你才笑,而是因為周圍的人都在笑,所以你選擇了笑。
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在學著去適應環境,而忽略了內心真實的想法。就像有時候,你聽到有兩個人在背后批評另一個人,你說不定會插上兩句火上澆油,可如果被批評的人在你們面前,你又不免裝作沒聽見另外兩人的言論。而真正的自己,被你藏在了哪里?
曾經我看過一本小書,叫做《簡單生活》,書的大意就是盡量精簡自己的所有物,只留下必需品,這樣會讓你感覺無比愜意且有效率。此刻,為了真正的發現自我,我覺得你可以先找到對你最重要的東西,把你覺得自己具備的'或想具備的品質或物質寫在一張紙上,然后一項一項劃掉對自己不是那么重要的項目,最后剩下的你怎么也不想劃掉的那幾個就是你真正想要的或想留下的。然后,學著用最簡單的眼光看生活,用最樸素的心情去感受生活,用最真誠的心意去做出自己的選擇。
不去想別人的想法,不去看別人的眼光,真誠的,虔誠的去做自己。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6
這本書是我高中時買的,那時沒錢買正版書,就到舊書店淘盜版書,正巧,就碰著了這本封面寫著《周國平人生哲思錄》的書。周國平在我們讀高中的時候,以一本《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一舉獲得我們的親睞,他睿智、理性、深刻,是我的偶像。可這本書買回來我還來得及看,就高中畢業了,讀大學時偶爾翻翻,覺得理論東西太多,淡然無味。直到去年寒假回家又發現了這本一直沒讀的書,才開始閱讀。說來好笑,讀這本書時的感受跟讀周國平其他作品的感受很不一樣,但是因為這是周國平老師的書,是我偶像的書,所以一直就耐著性子讀下去,居然也有所得。直到有一天,大概看到一半左右,實在太疑惑了,就翻開前言,想看看這本書到底是個什么目的和思路。結果發現,這本書封面是《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內容卻是《傅佩榮哲學與人生》。周國平還為這本書寫了推薦語。我啞然失笑。
其實單單這個過程,就給我一個啟示。正如同低年級的孩子崇拜老師一樣,我們崇拜著比我們智慧的人。當孩子從心底里佩服你,崇拜你時,你才有可能將知識灌輸于他,將智慧傳授于他。所以,當老師,尤其是低年級孩子的老師,首先要讓孩子佩服你,崇拜你。就如同周國平之對于我們。
但是崇拜是容易讓人盲目,讓人失去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一味地接受。一旦這種盲目崇拜某一天被打破,那么后果就是懷疑,加倍的懷疑,直至成為一種反叛式的懷疑。就像孩子正在經歷叛逆期。真正的智者不會讓他的崇拜者出現叛逆,因為他知道,被人崇拜并不是他想要的,成為思想的引導者,智慧的領路人,才是他想要的。就像傅佩榮老師,在書中多次提醒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要不斷地懷疑。他小心翼翼地培育萌發出來的懷疑,直到他的崇拜者能夠獨立在求知的道路上前行,越走越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老師就扮演著這樣的一位“智者”,不斷告訴孩子,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疑問,要思考,直到將孩子領到求知的路上。
接下來就談談這本書帶給我的東西。
《哲學與人生》是傅佩榮自己編寫的一本哲學教材。因為是教材,所以本書的體例非常清楚,共十四章,概括來說,分別闡釋了什么是哲學,哲學指導下的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西方哲學起源、發展和哲學代表思潮,中國哲學起源、發展和代表思潮,哲學與宗教、藝術、教育、文化之間的碰撞。在每一章里,作者都從各個方面進行介紹、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分析,
最后得出結論。正如書名那樣,這本書緊密結合人生實際,用哲學指導人生,又在人生中不斷發展哲學。
哲學原意為“愛智”,亦即愛好智慧。作者解釋道:愛好智慧不等于擁有智慧,而是代表一種追求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特色就是要保持心靈的開放,不停地質疑與詢問。我們知道,這是一個迅速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和思想觀念都是日新月異。正是如此,才出現兩代人之間的不合,青少年愈演愈烈的叛逆,以及同代人、不同代人之間的不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不落后于時代,多一點理解少一點代溝,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心靈的開放,不斷吸取新的知識,新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很佩服能夠適應電子產品的老人們,佩服一生追求知識的人,對于他們來說,接受并適應他們新的事物,是他們的智慧,是對生活的積極熱情,是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人常常被自己的經驗所局限,被一時的歡愉和利益蒙蔽雙眼。這就要求用理性的思維去判斷分析。作者告訴我們,不停地追問自己:“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我?我該是什么樣子?”能夠幫助我們反思自我,確定人生路該怎么走。當然,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在不斷地體驗中印證價值,隨著生命的成長,他的經驗將越來越豐富,并且對人生的體驗以及對價值的掌握也會越來越深刻和準確。
傅先生首先用三句話來描述何謂哲學:(一)哲學就是培養智慧;(二)哲學就是發現真理;(三)哲學就是印證價值。接著他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所謂“培養智慧”是指人們超越感性的限制,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達到完整和根本的境界;所謂“發現真理”是指人們去掉重重遮蔽,發現客觀事物的真相;所謂“印證價值”是指人們憑借自身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印證真理的價值所在。那么如何提升哲學素養呢?
首先,培養思考的習慣。有思考的人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很多人容易受外界情況變化而影響自己心情,天氣好就心情好事事都好,天氣不好就心情不好事事不好,這就是容易受外界影響。很多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這也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結果。有思考的人則表現出理性和冷靜。怎么樣才能養成思考習慣呢?作者舉了牛頓的例子。蘋果如果掉在我們頭上,我們只會習以為常,心態不好的罵一句,心態好的吃之大吉;蘋果掉在牛頓的頭上,牛頓卻從中發現了萬有定律。如果把所有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就無法養成思考的習慣。作者告訴我們,如果對任何情況都能夠加以考慮,就會發現不是所有事情都如此,也不是事情會一直如此,這樣就會在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這讓我想到電影《雪國列車》里的一片段:列車里的警察持槍對著要暴力的人,副手罵他們“把這沒用的東西拿開”,這句話所有人忽略了,但暴力的青年領袖從這句話中得知:警察的槍里早已沒用子彈了,他們早就用完了。這是善于思考的典型。
掌握整體觀點。這就是對任何事情都要從不同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見,思想也更加圓融。年輕人都喜歡有棱有角,不喜歡圓融,我自己也是。有棱有角的個性適合辯論,也適合鉆牛角尖;容易彰顯與眾不同,也容易閉門造車,聽不進別人的合理建議。還好的是,圓融和棱角并不完全對立,個性和聽從別人建議也并不矛盾。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
確立價值取向。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或做人處世的風格,不過,經由學習與成長,我們可以進行修正及調整,然后選擇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叫做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既然是一種選擇,就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我選擇了某些價值,那么勢必要放棄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選擇價值時是需要勇氣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討好每一個人。有些人崇拜偶像,一個人崇拜什么樣的'偶像,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反映出他內心的一種需求,反映出他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可惜的是很多人是盲目崇拜。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就應該堅持到底,不輕易改變,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一個人什么代價都不愿付出,隨便放棄自己的價值觀,他的一生想要快樂的活著,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要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當然,我們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所有他聽到過的德行,那豈不是滿街都是圣人了嗎?人都會犯錯誤,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選擇一種價值之后不斷地印證,讓自己對自己越來越滿意。知識的范圍是無限的,即使你皓首窮經,一輩子也無法把天地下的書讀完,人一生所能學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知識。并且,如果你學到一些知識,卻不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么就算學的再多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我們學習知識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會貫通才是“知”“行”合一。
寫到這里,我想用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個小結: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哲學決非一種枯燥的東西,它可以引人入勝,就象人生的照明燈,讓我們知道該往哪里走。所以讀一點哲學書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是大有好處的。
感謝傅先生在讓我領略到哲學風采的同時為我指明了清晰的道路:我需要提升自己的哲學素養。以正確的價值取向為指導,將思考變成自己的一種習慣,做事從多方面考慮,運用所學。我想,那樣的生活會很有意義的。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7
摘要
王蒙,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聽過了這個名字,但都是只聞其名,未讀其文,上了大學時候,終于讓我閱讀到了他的作品——《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作品的文字激越、思想深邃、思維嚴謹,另外里面講的許多內容充滿哲學性,王蒙,我喜歡稱其為王老,表示對其尊敬之情,他那種達觀超脫的人生境界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關鍵詞:王蒙;人生哲學;哲學性;人生境界
目錄
一、內容概述2
二、語段回味3
三、讀后感想4
參考文獻5
一、內容概述
只有走過人生廣闊領土的人,才有資格淡人生的真諦;只有滿懷坦誠的成功者,才會給我們以真實的人生教益;只有親歷過人生苦難的人,才能跳出苦難看人生;只有用理性指導自己人生而又不憚躬耕實踐的人,才能講出人生的理性。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就是這樣的一本書[1]。.
其實人生是怎樣的?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莎翁的《哈姆萊特》,主人公哈姆萊特經常也在考慮“to be or not to be”即生或死的問題,其實問題也沒那么復雜,只不過是個怎么活法或死法的問題。但是要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活得自己開心,活得不讓別人因為你的原因而改變這就是并非簡單而且非常復雜的生命工程了。于是,王老以他個人的生活體驗,在這本書里歸納出人際準則二十一條,無為四規則,守住人生的底線七不要,低調原則的七個方面,生命健康的三個標準,人在境遇中的八種主動性美德以及達觀或者豁達的十二法,處世哲學十二條,為了安詳的八條經驗……
王老在跌宕沉浮的人生際遇和紛繁復雜的社會變幻中悟出的一些哲理,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特別是我們年輕人是很有參考價值的。人生就是這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得活的簡單,活得快樂,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二、語段回味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全書共分12章。在每一章的標題下都有一段概述性的導讀文字。這些文字雖短,卻能給人啟迪,令人思索,耐人尋味?赐暾緯螅易钕矚g的就是以下三段話:
。1)“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個是生存,一個是學習。沒有生存之虞的人生是沒有代表性的人生,因而我們不能籠統地咒罵人欲橫流。犧牲有時是必要的,但生存的權利是第一位的人權,是不可剝奪的。我們必須珍惜個體的生命價值,但生存并不是簡單地活著。你所做的事在決定著自己生存的價值和質量,而這里學習是最重要的[2]!
(2) “‘無為’本是道家哲學,盡管我們要‘學學老子’,但也要構筑起屬于自己的‘無為觀’。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做那些無益、無效、無趣、無聊的事,更不是去蠢事。無為是要理智地把握好‘不做什么’。無為是一種效率原則、養生原則、成事原則、快樂原則。無為是一種境界,一種辦事原則。無為也是一種豁達、聰明和風格。但無為也有它的“規則”和“底線”,是我們不可忽略的[3]。”
(3) “人的一生總要生活在一種特定的境遇中,無數的不同特定境遇連續起來,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生線段。這個處境線段既不可能是圓的,也不可能是直的,你會遇到逆境、順境和無奈的俗境,你也會因此而產生種種不同的心態。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人也會在同類的境遇中持有不同的人生態度,這正是許多人境遇相同而命運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4]!
三、讀后感想
在《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中,王老首先強調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道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他用了許多言語,如本讀后感第二部分—語段回味的第一點,“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個是生存,一個是學習”,王老大大談學習的益處、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樂趣,在他看來,學習就是人生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正如一句名言所說的“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此,“學習更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學習是無條件的,是與生俱有的,這種無限延伸的學習概念給我以警醒和激勵。
人生就好像一條船,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船上的舵手,駕駛著人生之船,在命運的大海中搏擊前行。我們的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大起大落總會有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這本書告訴我們,人的一生總要生活在一種特定的.境遇中,而這些無數的不同特定境遇連續起來,就會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線段。而這個處境線段既不可能是圓的,也不可能是直的,我們總會遇到逆境、順境。因此,一個人的成就也就有有大小之分,但只要終身和學習相伴,不斷用知識豐富自己、完善自己,就能享受健康、快樂的人生。讀完這本書,王老處處洋溢于文字間的那份坦誠,那種濃烈的人生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讓我由衷佩服。王老親身經歷了二十世紀后半葉中國的風波和動蕩,在最灰暗的時刻,他也沒有停止對美好理想的向往,沒有喪失一個小說家的敏銳和詩人的夢想。他對這種樂觀的生活態度是如此的執著的,而我們學生,在平時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又算什么呢?唐代詩人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辈灰才c王老的意境大同小異嗎?他們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們學習的!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王老現在是一個多么成功的人士,但是,我們看人不能僅僅只是看人光彩的一面,更多的我們得學習王老在逆境中依然看淡一切,坦然地活下去的那份執著、樂觀的人生態度,這本書就是王老對大起大落的人生的真實體驗,也是他人生感悟的精華,這也是我讀完《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之后最大的體會。
人生,并不用看得那么復雜,我們得活得簡單,活得快樂。
真正做到腳踏實地,仰望天空即可!論文聯盟www.LWlm.Com
參考文獻
[1] 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年1月:1.
[2] 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年1月:4.
[3] 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年1月:79.
[4] 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年1月:147.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8
說來慚愧,自高中以來,就沒有真正靜下心來去讀一本好書。在毛概課上,聽了孫老師的教誨,就決心讀一點書。以前總是讀很多文學作品和歷史傳記,所以便買來《哲學與人生》,通過讀哲,也確實讓我收獲了很多,領會了很多。
西方有句諺語:“哲學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學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學就好比蜂蜜,可以調味人生。我覺得,人生數十載,若沒有哲學,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學,我們才能像海德格爾說的那樣“詩意的棲居”。傅佩榮老師說:“如果不談哲學,則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闖或隨俗沉浮者不多啊!”確實,哲學使我們活的有意義,活的有方向。
讀了《哲學與人生》,受益匪淺,現從三個方面淺談下自己的讀后感悟。
傅佩榮老師說“哲學是必需的”。我們人類天性之中都有哲學的傾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悅。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需要我們超越感性限制,發現真理,并積極印證,而這些的首要基礎就是培養思考習慣。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明白了培養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一個人如果沒有思考的習慣是絕對不可能具有獨立的個性。遇到事情都喜歡憑著本能的`感覺立即反應,而且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我以前就是一個極不愛思考的人,懶惰喜歡依賴別人。從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時候,同學問我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學習,我才醒悟我學習只是因為我習慣地認為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就是我應該走的路,但是從來沒思考我能用學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發生了事情總是潛意識里看被別人的反應,讀書時也總是立刻信以為真。而現在我明白沒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學會思考,遇事冷靜下來想清楚并在無疑處有疑才能有所發現和收獲。
只是會思考也是不夠的,人生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印證的。正如傅佩榮老師所言,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敘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后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9
暑假拜讀了臺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是傅先生的講義,被評為“最佳通識課程”,我讀了以后覺得實至名歸。書中從古至今,兼顧中西方的主要哲學家的主要觀點,側重于人生與文化,以哲學的思辨方法貫穿其間,引經據典,可讀性很強,語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學校之間的我們,在假期里,借這本書靜靜地審視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來,覺得人生就是一場現場直播,自己描繪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經意的生活中包含著如此多的哲學。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學哲學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傅佩榮先生認為幸福、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現在就業壓力很大,相對于那些奔波于求職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愛自己的人,有熱愛自己的學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內心感覺很幸福。
工作能激發活力,養老院將老人分為兩組,一組每人負責照顧一盆花,另一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純粹是休息養老。在身體狀況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組老人比第二組老人,平均多活兩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顧一盆花,也會激發更強的生命力,活得更久。這個調查研究結果,讓我深深體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邁的母親,今年77歲,四年前,父親因為身體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擔心,年邁的母親也會因為照顧父親而病倒,但是,我發現,每次回家,母親像以前一樣,不斷地告訴父親家里的變化,給他一日三餐,體檢顯示:母親的`身體很健康。在父親過完百日后,我把母親接到了濟南,我不忍心讓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再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說,讓母親好好休養。一日,小哥來電話稱,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萬別讓母親什么事都不做,母親身體力行可以做的,都讓母親去做。如果她一旦發現自己什么也不能做,會加快母親的衰老。果然,母親第一次獨自在院里遛彎回來,開不了門,站在門外怎么也打不開。雖然之前,我們已經演練過很多次,但還是過了很久才打開。母親自言自語,說,哎,老了,連門也打不開。我聽到了,母親內心的失望。相對于父親在世時,母親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猶能自理。開學后,七點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學,家里幾乎全天只有母親一人,我得想辦法讓母親覺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讓她有點成就感。我就讓母親負責照顧家里的小魚和花花草草,每天給他們喂食和澆水,自己操作按摩墊,不幾天,母親欣喜地告訴我,小魚長大了,因為堅持按摩,自己的身體很舒服,在花園里遛彎時,看到了藤上掛著幾個南瓜,哪里的石榴長得很好……
我想,母親在這幾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體依然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個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輩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輕時有多少次爭吵,現在,他需要自己,這是支撐母親的強大支柱。
本學期的毛概課,孫老師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議閱讀的書目。原本對這些書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經度過的書目,完成作業并不是難事。但是作業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學,另一方面想通過閱讀書籍引發一些屬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學就是要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考的時期”。其實,本身對于這本書并沒有太大的期望,畢竟提起哲學,大家的反應總是很木訥。但是當我深入閱讀時發現,作為哲學通識讀物,這本書的內容還是相當不錯的,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無盡的思考與遐想。
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帶著一個這樣的疑問:哲學的本質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義?可以說這是一個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我們只能向“真理”無限靠近。自從新文明誕生,無數的思想家都在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看來,思考哲學,不妨從人類文明開始。人類比起動物,最有控制力的一點就是人類有著發達的大腦,可以對世界進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們會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經》就是代表作之一;當今的人們會思考如何改造世界,會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進行不斷地探索,也就有了現在各個“謎題”的學派。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一個共同點,用一個詞概括的話,我們可以稱之為“思考”;蛟S我們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們當今稱之為哲學的事物,但從古到今,人們的不斷思索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來,哲學常討論最根本的問題,雖然諸如“: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人是否有罪!边@些問題看來沒有定論,但不能因為沒有定論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為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們的“人生應該如何”的問題就無法說得清,而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則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會覺得無聊。
傅教授對于哲學,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當他描述哲學時,我們可以看出:人生的意義正是在于不斷詢問“人生有什么意義?”也就是說,人生這場“旅行”的過程無異于詢問的過程。哲學發展的過程也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印證價值的過程。只有不斷去思考,不斷去體會人生的哲學,才會讓人生更有意義,更為明確,讓生活更有色彩,更有價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現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對人生的猜想,跟別人的交流和將對未來的創造等,可以用一句話歸結:人生是快樂的。當我第一次步入大學校園,對未知的生活充滿了向往,但是當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樂時,卻遇到了很多的煩惱。這也讓我真正意識到,當一個人刻意地追求快樂時,他永遠都得不到真正地快樂的。道理很簡單,追求是因為缺乏,說明我們缺乏快樂。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尋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難找到;但是也許在某個時候你不經意的一次回頭,就可以看到最絢麗的畫面。這都不是我們能夠強求的。因此,我們的快樂是由內而發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謂的幸福,那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通過閱讀《哲學與人生》,我也懂得了孫老師為什么會將“推薦書目”作為我們的彈性作業。記得上大學前曾經看到周國平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道:“我舉得大部分中國當代作家非?杀氖,他們不閱讀,或是閱讀非常有限,尤其對于哲學,所以他們的作品很少能觀照到人類的基本問題,大都浮在表面。”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實踐才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我們的科學文化素養,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思想的大學生。也希望能借傅佩榮老師的《哲學與人生》,能夠為自己翻開嶄新的一頁,走向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0
一、我以樸素為美
季羨林先生曾經驕傲地說:“我以樸素為美”,看似簡單的句子確映射著如今社會中最珍貴的品格,F在人們的生活里,充滿了太多的浮躁、奢華,“樸素”一詞似乎不再是美好品格的象征,反到多了份揶揄和輕視,人們心中的那份淡泊和樸實已被商品社會大背景下的功利之心所取代。成長在新時代下的年輕人未曾經歷過建國初期三年自然災害,更無法想象父輩口中描述的“糧票”配給,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輕人從小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不難產生互相攀比之心,追求名牌、奢侈品、網紅打卡,不僅造成了物質上的鋪張浪費,更重要的是無法讓人的心沉靜下來,也就無法成就大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志行高潔,安貧樂道,沉下心來,專心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掃去內心的雜念,摒棄浮華和虛榮。如今國家倡導勤儉節約,更應該以簡樸的態度去追求更有價值的東西。
二、常懷一顆感恩之心
書中道:“感恩圖報是做人的根本準則之一!备卸魇且环N美好的品德,感恩更是一種大智慧,對長輩、對親人、對身邊的人都應該心懷感恩。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撫養成人,我們最應該感恩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生命,感恩贈予。隨著我們的長大成人,父母也一天天老去,他們可能不需要兒女給他們買多少的物質商品,陪伴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當我們還在呀呀學語、跌跌撞撞學走路的.時候,他們不厭其煩的教導著我們;當他們有一天步履蹣跚,我們能否耐心的和他們交談,有朝一日成為父母的避風港?“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恩”,養育之恩是人一生當中最需要學會的一種情感。
我們每個人都會步入社會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曲折,當我們遇到困難有人給我們雪中送炭的時候,我們一定心懷感恩,感恩老師、感恩同事、感恩朋友。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應該對誰好,也沒有誰必須要幫助誰,年輕人更應該學會感恩,剛步入社會的新人,磕磕碰碰可能走了很多彎路,如果能遇到前輩溫暖耐心的給予我們幫助,一定要將他們的恩惠銘記于心。懂得感恩和回報的人,心理裝著蕓蕓眾生,一定是大氣和包容的,常懷感恩之心,才能擁抱生活。
三、壓力,拼搏的動力
季羨林告訴我們:“雖然壓力會越來越大,但是千萬不要被壓力所擊垮,要正確的面對壓力,把它變成動力”。現如今社會的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對人各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免會產生畏難的情緒。但人如果沒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奮斗的動力,人生的價值是在奮斗中實現的,“溫水煮蛙”的日子只會讓人變得弱不禁風,當真正的大風大浪來臨的時候,卻沒有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苦難和磨練,所以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去奮斗,對社會對家庭有一份擔當和責任感,而不是養尊處優做一名“啃老族”,奮斗的過程中不免會遇到困難和壓力,就需要我們正確的面對他,將這種壓力轉換成奮斗的動力,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季羨林談人生哲學》一書中涵蓋了做人、說話、成功、時間等九個方面,我選擇了幾個感悟較深的方面進行了分享,讓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后更加有紀念意義。信息科技的發展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人們可以在網絡上查資料,看電影,聊天,書本可能不是人們工作之余的首選。但書籍可以讓我們沉下心來,讀書可以明智,可以知理,讓我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讓我們的格局變得更加寬廣,尤其是紙質的書籍,捧在手里更增添了些閱讀的雅興和氛圍,最后再次感謝醫院工會提供給我們的書籍,讓我在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后感悟頗深,收獲滿滿。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1
在讀《哲學與人生》之前,看過一段傅先生給臺大新生講課的視頻,就覺得傅先生講的特別平和,但內容確實讓人觸動。也許草草聽一聽覺得沒什么,很快就從思緒中劃走;但如果深思,卻覺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問題,不得不讓人越發思考。所以讀這本書的目的,也是想能從本書中找到更多的問題,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心靈答案。
當翻開這本書,發現好似內容和書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關于哲學史的書,像是傅先生將一幅長長的人物畫卷慢慢的在你眼前翻開,讓總多的哲學大師(熟知的中國哲學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學家)從你面前緩緩走過。當你已經習慣,沉浸在這幅畫卷中的時候,突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古人已經一一走過,只留下假設隱假設現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講他的“多元與融合”。
哲學,讓我這個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維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寫的讓大家可以簡單的體會,這種哲學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書中所言,我一直以為哲學是形而上的東西,是拗口的長句加上難懂的邏輯,是“哲人之學”。哲學,與我等凡人何干?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2
讀了《哲學與人生》,受益匪淺,現從三個方面淺談下自己的讀后感悟。
傅佩榮老師說“哲學是必需的”。我們人類天性之中都有哲學的傾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悅。而要到達這種境界就需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需要我們超越感性限制,發現真理,并積極印證,而這些的首要根底就是培養思考習慣。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明白了培養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一個人如果沒有思考的習慣是絕對不可能具有獨立的個性。遇到事情都喜歡憑著本能的感覺立即反響,而且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我以前就是一個極不愛思考的人,懶惰喜歡依賴別人。從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承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時候,同學問我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學習,我才醒悟我學習只是因為我習慣地認為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就是我應該走的路,但是從來沒思考我能用學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發生了事情總是潛意識里看被別人的反響,讀書時也總是立刻信以為真。而現在我明白沒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學會思考,遇事冷靜下來想清楚并在無疑處有疑才能有所發現和收獲。
只是會思考也是不夠的,人生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印證的。正如傅佩榮老師所言,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表達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后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
對于人生,哲學的思維,是可以帶著我們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對于哲學,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體會的過程。兩者在我看來,密不可分。
本書作者傅佩榮,哲學系教授。最早開始認識這位學者,是在網上看到他在上海圖書館的一次講座《活出入道的生命智慧》。記得當時他曾為一位觀眾解釋莊子的一句話:化無用之用為大用。在我看來晦澀難懂的古話,教授卻能很簡單的舉例說明把它解釋的很清楚明了,至今記憶深刻。如果我們只把我們認為有用的東西留下,把其他認為沒有用的東西丟掉,那么這個唯一有用的東西也會變得很無用。被人認為無用的東西,反而是很寬泛的,能帶給我們喜悅的,雖不被人們重視卻能成為大用的。雖然解釋的話語只是寥寥幾句,讓我著實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學家稱贊為:一個優秀的哲學教師的本領不在于讓學生承受他的見解,看到他多么的有本領,而是讓學生們收到他的思想熏陶,是思想始終處于活潑的狀態。
寥幾句,讓我著實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學家稱贊為:一個優秀的哲學教師的本領不在于讓學生承受他的見解,看到他多么的有本領,而是讓學生們收到他的思想熏陶,是思想始終處于活潑的狀態。
在本書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談到了儒家的風格,價值觀。提到儒家,我們的第一慣性思維肯定是會聯系到孔孟?鬃邮菦]有什么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學生去把他的話語出來,找出其中一貫的.思想。但孔子一直覺得沒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出現,在寫著作的時候才算是最貼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發揮,將其名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樂。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義,人與人適當的關系。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揚理想,卻不是靠這里想來弘揚人?梢娢覀兊纳钪斜仨氁3种冀K的理想。并且是自愿有這樣的理想,并且很自覺地沖著這個理想而去努力學習,生活。發自內心的去做一些為了理想的奮斗,這樣才有意義。 在本書中,也解釋到了人并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論。正如善與惡,其實都是價值上的概念,而任何價值的呈現,都是自由選擇的前提。所以在我們特別小的時候,我們是沒有方法評價理性的思維做出選擇。對于這點,性本善就無法到達。等我們長大以后,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我們會面臨著善和惡兩扇大門的選擇,所以在我們做事情時候,很可能會至善,也可能是變惡。到此能看的出本善這一點是無法得到驗證的。但是不管多么兇惡的人,他都會有善良的一面存在心底這是我們不可否認的。人無完人,同樣的,也沒有完全惡的人。
由此可見,哲學一個看起來枯燥無味的話題,需要充滿活力,思維跳躍有趣,才能將這些無味難懂的文字化做我們生活中的指引。而讓人產生興趣就需要對凡事保持好奇的態度。哲學就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然后來驗證真理的過程。這些理論都結合了很多實際,淺顯易懂,但卻能從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們參考,同時也能感受到很多作者的思維。
讀過這本書后,我想我能更好的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規劃和設計。把這些哲學的思維,更加實際化的運用到平日生活中。讓自己做一個很充實,有理想,有底蘊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體會哲學的思維。
以上便是我的讀書感想。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3
上個學期 我們學習了政治與經濟,讓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這學期還有由謝雪梅老師叫我們《哲學與人生》的課。
這學期的課程馬上就要結束了,這次老師換了教課的方式,讓我們同學制定小組,每次都上去一個人教課,給了我們學生上去演講的機會,也同時鍛煉了我們的能力。
其實,我開始覺得這門課程跟小學的社會還有中學的政治一樣。但是,其實比那些學的都比較的深。老師給我們說了很多大道理,我覺得教會了我很多,是我要學習的,這門課程教會了我們,人生中不可能會一帆風順,有好的也有壞的,我們應該要面對現實,要好好努力去面對這生活中的困難。還教會了我們每個人做些對人生有意義的事情,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去做自己能做是事情 ,認真完成好每一件事。
我覺得我們活在現實的生活中,就要去勇敢的面對現實,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多去為別人想想。寬容別人就寬容你自己,不要遇到事就退縮 就覺得自己是倒霉的不幸的,但是不要為我們現在的遭遇就埋怨命運的不公,實際上,世界上還有很多比我們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舊堅強地活著,我們又為什么不能呢?
《做夢的窮人》 每天上午11點,都會有一輛耀眼的汽車穿過紐約市的`中心公園。車里除了司機,還有一位主人–無人不曉的百萬富翁。
這位百萬富翁發現: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著襤褸的人坐在公園的凳子上死死盯著他住的酒店。有一天,百萬富翁對這個人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讓司機停下車并走到那人的面前說:“請原諒,我不明白你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著我住的酒店看!
“先生,”窮人說,“我沒錢、沒家、沒住宅,只得睡在這條長凳上,不過,每天晚上我都夢到住進了那座酒店!
百萬富翁覺得很有趣,于是對那人說:“今天晚上我就讓你如愿以償。我為你在酒店訂一間最好的房間,并支付一個月房費。”
幾天后,百萬富翁路過窮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順便問一問他是否覺得很滿意。然而,他發現那人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園的凳子上了。
百萬富翁來到公園,詢問窮人為什么要這樣做時,窮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夢見我睡在那座豪華的酒店,真是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酒店里,我就夢見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這夢真是可怕極了,以致完全影響了我的睡眠!
”讀了這個小文章 讓我們知道了 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讓毫無根據的想象破壞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著美好的不存在的東西生存。不管現實如何,積極面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選擇。
通過這學期的哲學課,確實讓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你的缺陷可能是你的優勢,不要一味地掩飾自己的缺陷,也不要努力使自己的缺陷去迎合世俗,那大可不必,積極面對你的缺陷,放對了地方,那缺陷也就變成了優勢。積極地面對周圍的環境,唯有一顆坦然面對而又積極進取的心。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是積極心態的催生劑,有了希望,又有一顆積極的心,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4
你也許沒聽說過馬化騰,但一定聽說過QQ;你也許沒聽說過QQ,但一定見過那只胖兮兮的小企鵝。顯然,馬化騰遠沒有QQ或是小企鵝圖標的名氣大,雖然這些都是他和騰訊公司的得意之作。現在在中國的國土上,網民上網第一件事就是打開QQ,但有誰想過是誰締造了這一切?
在《馬化騰的人生哲學》這本書中,筆者周義博以騰訊的企業發展史為主軸,將馬化騰的成功哲學一一加以剖析展示,以讓讀者全面了解他是如何修身、用人、經營、創新、開拓、競爭、打造品牌的。
馬化騰——讓QQ登上網絡舞臺的人,他悄無聲地把QQ打入到站、網絡游戲、電子商務和搜索引擎等領域,他帶領他的創業團隊在短短10幾年的時間內從一個五個年輕人幾百萬元人民幣注冊的小公司,成長為市值超過 100億美元的企業集團,締造了一個行業傳奇。
冰心的詩中寫道: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是的,馬化騰的成功也是同他當初的奮斗史是分不開的。
騰訊在創立之初面臨著重重的`困難,在那個互聯網尚未普及的時代事事都是難以預料的。QQ最初發展時,新浪等一些站已經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騰訊在他們面前簡直不值一提。而且那時,資金和技術是騰訊最大的問題。馬化騰不知道QQ的贏利點到底在哪里?有一段時間,申請QQ號要收費,QQ最艱難的見證。后來,資金有了軟件又跟不上。隨著用戶的增多,騰訊只能到處去蹭人家的服務器用。面臨連續不斷的困難,他始終沒有放棄。為了他的事業,他幾乎傾盡所有。他始終堅信機遇與挑戰并存,大膽地在探索中前進。他私下里有一個理想,就是讓上網的用戶在打開電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陸QQ,的確現在馬總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這一理想。
就是馬化騰這種對事業的堅持,成就了他的今天與QQ時代。他把堅持作為騰訊的一種標志,這讓我知道堅持是一種可怕的且強大的力量,它可以很容易地把一個企業從低谷拽向高峰,只要堅持下去,猶如“滴水穿石”一樣,再堅硬的東西也能被他穿透,堅持做自己擅長的事,成功就會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希望為創業者、管理者和職場經理人走向成功提供一個樣本,并讓自己的理念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境界得到提升。
我們很多大學生畢業后選擇了創業,創業固然偉大,但創業的前提條件也是相當苛刻的。很多人在創業初期信誓旦旦,但在遇到困難時就開始害怕、退縮。沒能堅持下去,于是夢想便被膽怯扼殺在搖籃里了。如果你即將開啟創業之路,那就以馬化騰作為榜樣吧,學習他的堅持,學習他那敬業的精神,說不定今后的風云人物就是你了!
這本書為創業者、管理者和職場經理人走向成功提供一個樣本,并讓自己的理念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境界得到提升。此書值得一讀!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5
“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出色的詩人,但他絕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很欣賞馬克思的這個觀點,人活著的意義在于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的同時,不應是一葉孤舟,而是要與周邊、社會有所關聯,帶給他們正能量。在《哲學與人生》第十五章中探討了人生的意義。
無疑,這是一個大的命題,有人終其一生也得不到一個確定的答案!朵撹F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奧斯特洛夫斯基借保爾柯察金的事跡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边@是那個時代里最樸實而偉大的精神,這個答案激勵了無數的人。作為21世紀的我們,面對人生這一重大考題時,又該如何面對呢?
書中從三個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參考答案,在人生這張畫卷中,要肯定其意義,相信美好的存在。具體些,無外乎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人生的齒輪終會停止轉動,那時擁有的一切都不再擁有。記得曾經愛過、珍惜過、快樂過,追求真理、追求自我,主宰自己的內心,給他人帶來愉悅,為了世界的點滴美好而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也甘之若飴。
人無法預知未來,不知道明天和災難哪一個先到來,惟有珍惜好當下,仰望星空的同時也要腳踏實地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如果你視工作是一種樂趣,人生就天堂。如果你視工作是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我們從事的工作是單調乏味,還是充實有趣,往往取決于我們對待它的心境。既來之則安之,我覺得選擇了“傳道受業解惑”這個行業是幸運的,因為自己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單純的心靈,每當看到孩子們真誠、求知、澄澈的眼眸,看到他們因一點收獲而快樂,一點點進步時,內心的歡樂無法言喻。只能心里默默地告誡自己,一定要好好備課,對得起這群小可愛啊。
“理解生活還要熱愛生活”,這是一代大師羅曼羅蘭給我們的忠告。熱愛,何談容易?當面對堆積如山未批閱的試題時,面對一堆催著要的材料時,花費時間面對一些覺得沒有意義卻必須要完成的形式化的表格時,內心是崩潰的。但,很多事情換個角度去思考,就變了。樂觀一點,陽光一些,去做這些事情時何嘗不是在考驗你自身的專注力、耐心、意志力呢?更高一個層次是,當習慣于這些,并且在某一個清晨或午后,你突然意識到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向更好的自己邁進。
苦難也是人生的必修課。孟子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勇敢堅強地面對生活的一切。
因為看一個人讀此書,而知道此書;因為聽到一個人說書好,而想擁有此書;因為特殊的機緣,而擁有此書。
其實,這本書在我這已經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原因有三:一是買書不如借書,陸續看了很多別人的書,這種富有是自家書不能給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選擇的書太多,挑來選去中,它總會成為舍去的;三是覺得深奧,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讀,過早接觸怕是打擊了剛剛建立的讀書信心。
其實,這些也都是借口。對于哲學,我是頗有“慧根”的。在唐山師院兩年的脫職進修中,“邏輯學”這門課程考試全年級只有兩個滿分,我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成績恐怕也是不多見的'吧,惹得苑老師親自到班里來非要親眼見一見如此通靈的學生。這足足讓我美了一個學年。
但是將哲學與人生放在一起,這是第一次。當決定捧起《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時,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決心。人到四十,真是該思考人生的時候了。
就是懷揣著這樣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學與人生之旅。走進去,才發覺這是一片綠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隨著閱歷的增長和心態的成熟,感覺這樣的一本書應該成為每一個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課。此時的我們,工作、生活都處于一個“瓶頸期”,不談家庭,不論孩子,我們還有沒有自己呢?
“人活著,就是要以身體作為基礎,開出心智的花朵,結成靈性的善果。”這是我聽到的最直白的將“身心靈”和諧共一的話。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重要的。對人、對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們的初衷,享受才是我們追求的境地。
讀畢,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們讓我們嘆為觀止的同時,開始不停地追問與思索:人,應該怎樣活著。
人生,于我們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這件事。
《哲學與人生》這本書,一路讀過來雖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開始,并將永不停歇。他時定會再來細細研讀、細細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勵我不斷向前……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生的哲學名言06-09
人生哲學語錄03-18
人生必讀的哲學書籍11-11
哲學人生名言11-11
哲學人生名言09-28
人生哲學的經典說說02-20
人生哲學經典名言12-08
哲學與人生名言10-10
《哲學與人生》的感悟02-17
人生哲學語錄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