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等創業公司為何淪陷
從前,大概就是十年前的樣子,創業者可以通過創業賺到不少錢,公司達到某個里程碑即可,不用增長到很大的規模,就能賣出1,000-2,000萬美元的好價錢。這些退出能夠給創業者帶來豐厚的回報,足以支付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并為風險投資者帶來1-2倍的資本回報。如今,這樣的事情已經變得比轉盤撥號電話機更加稀罕了。
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早就知道,少數的贏家將奪取大部分的戰利品。早期階段風險投資的傳統規則是:10%-20%的公司為一只基金貢獻2/3的回報(大約是投資資本的2倍),另外30%-40%的公司提供可觀回報(大約是投資資本的1倍),剩下40%-50%的公司則是拿錢打了水漂。
我們是在自己的上一只基金中看到這種情況的。在所投資的18家公司當中,有3家是真正的贏家,他們加在一起帶來的資本回報是其所獲得投資的10倍。7家公司的表現堪稱擊出“安打”(base hit),他們的資本回報在0.5-2倍之間。剩下的8家公司接近或完全血本無歸?傮w來看,這只基金表現優異。
受資助公司成果的分布已經變得更加不均勻。我們看到“獨角獸”(Unicorns)的數量出現急劇上升,即那些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受資助創業公司。但是,“獨角獸”在所有公司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市場研究公司CB Insights估計,大約只有1%的創業公司能夠實現“獨角獸”級別的退出。新罕布什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更大規模的受資助創業公司數據庫進一步將這個比例壓縮至接近0.1%。
最大的變化還在于,帶來中等回報公司的淪陷。如果創業公司不能達到“逃逸速度”,即取得規;、營收增長、細分市場領導地位,或者實現盈利,或兩者兼而有之,它們就沒有太大價值。認為收購公司招納人才很劃算的觀點只是一種臆想:很多交易等同于向銀行清償債務以及向工程師支付簽約獎金。
這是為什么呢?
種子投資和微風投(micro-VC)的繁榮催生出很多公司。然而,傳統早期階段資本的供應并未從金融危機導致的攔腰減半中恢復過來。因此,很多創業公司成功進行了種子融資,但在尋求A輪或B輪融資時卻遭遇重重阻難,只能掛牌賣身。大型公司的業務開發高管常常被尋求退出的小公司所淹沒。
·社會化/本地化/移動化(SoLoMo)領域主導著近來的風險投資退出,而SoLoMo各個細分市場天然只有一個贏家:Facebook用來連接好友,Twitter用來發表個人觀點,LinkedIn用來尋找商業人脈,諸如此類。這意味著,細分市場贏家的數量有限,而對贏家平臺提供擴展的公司的買家數量也有限。
·如今的大部分創業公司不具備深厚的技術實力:他們是建立在標準技術平臺上的應用和商業模式。他們的技術專利沒有什么價值(如果他們肯費心去申請的話)。這些公司是通過創建用戶群和網絡效應來創造價值的。因此,如果公司無法實現規;,他們就沒什么賣點。
·數百億美元的風險資本集中在數十位后期/增長期風險投資者手上,另外還有像富達投資集團(Fidelity)和對沖基金這樣在公司增長期進行投資的非風險資本投資者。他們主導著創業公司市值從3億美元增長至10億美元的融資增長階段,規模最大的退出也發生在這個階段。這個小群體實際上是在為贏家“涂油加冕”,也許比公眾投資者(此前是這些人在后期/增長期為公司提供資金支持)擁有更多的選擇性和規矩。
這告訴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呢?首先,它強化了一條規則,即創業全在于成為大贏家,其他一切都會在投資支持停止時被人遺忘。如果一家公司沒有成為大贏家的潛力,那么攪和在其中對創業者和投資者來說都是一個錯誤。不過,大贏家跟公司持股比例和融資規模是相對的:在公司估值2-10億美元這個區間退出,這可以為創業者和小型基金帶來非常不錯的結果。而“獨角獸”常常只能為少數投資者產出豐厚回報。
其次,我們需要創建那種能夠快速增長、晉身細分市場領導者以及吸引“國王加冕者”級別后期投資者關注的公司、商業計劃、團隊和企業聯合組織。精通技術、富有魅力的商業領導力是成功的關鍵。圍繞衡量和報道創業公司的發展態勢,一個小小的行業已經崛起(比如Mattermark等公司)。
我們需要抓緊贏家,直到他們實現全部的潛力,因為那正是回報之所在。公司發展周期和投資周期將會變得更長,因為私人持股公司在投資者退出之前會增長更長的時間和增長到更大的規模。把所有雞蛋放在籃子里的時間越長,其中的風險就越大。
【中等創業公司為何淪陷】相關文章:
為何要讓員工“鐵了心”跟你創業10-07
反思!創業失敗究竟為何09-15
大學生創業為何這么難?06-05
大學生創業為何不能堅持05-15
大學畢業生為何躲避“創業”09-22
你為何選擇應聘我們公司?07-15
公司為何反對辦公室戀情?09-13
面試英語:為何選擇來我們公司應聘?07-19
創業公司如何尋找創業伙伴?08-24
“中等收入”陷阱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