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大要素,搞好中國式溝通
中國式溝通七大要點目的、對象、地點、場合、技巧、態度、人際關系。每個要點都具備中國化的特色,溝通的目的是“不溝自通”:“門當戶對”才有對話基礎;地點代表一種態度和方法;場合是情景溝通的重要因素;而態度遠比溝通的內容更重要。
一、目的
通常,溝通的目的指準確傳播信息,并讓對方理解信息。但是,中國人在溝通中往往會忘記或者忽略溝通的目的。
在營銷之道中,我們知道中國人的行為規范是情理法。在中國,達到溝通目的的行為一般都是以情為先、理為后。在中國企業中,我們經常見得到這樣的場景:當溝通產生沖突,雙方完全忘記了溝通的目的,而是大談對方的不是,甚至揭對方的短。中國人在反駁對方時,常常不會理性地就事論事,而是對人不對事。
場景:
白經理:小張,我叫你選擇一家合適的設計公司,你卻給我幾十家設計公司的資料。
小張:我是想讓您來選擇……
白經理:我選擇可以,但是幾十家設計公司的材料完全沒有整理,也沒有選擇指標,也沒有提出選擇意見。你叫我如何選擇。
小張:白經理,不好意思啊!
白經理:不是不好意思的問題!小張,你來公司這么久了,還不知道如何做事。做事要積極點,不懂就要問,看你平時又不愿意跟同事溝通,也很少跟我匯報工作。
小張:不是我不跟您匯報工作,是您經常不在公司啊。
白經理:我不在公司,你不會給我發郵件!做事情要動動腦子……
實際上,白經理找小張溝通,是為了告訴小張,如何把選擇設計公司這件事情做好。可是,白經理找到小張之后,完全把溝通的目的忘記了,一再地責怪小張的不是,從選擇設計公司這件事情轉移到小張的工作方法、為人處世。
忘記溝通目的的溝通無疑是失敗的溝通。中國人一定要時刻謹記溝通的目的。溝通技巧、溝通態度、溝通情感都應該圍繞溝通目的而展開。
二、對象
中國有句話叫“門當戶對”。在現代婚姻思想解放浪潮中,“門當戶對”的觀念一直被詬病。頗具諷刺的是,不管是婚姻對象,還是溝通對象,我們都一直踐行“門當戶對”的觀念。
在溝通中,“門當戶對”的觀念要求溝通對象對等。在中國,只有溝通雙方地位、身份、實力、資歷對等才有對話基礎。
中國很多企業的銷售方法都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業務員直接找客戶的總經理或者部門經理溝通。這種銷售方法違背了中國“門當戶對”的觀念,失敗率極高。業務員與總經理或者部門經理之間沒有對話基礎。
在銷售中,一定要注重與客戶同級溝通。業務員可以與客戶具體操作人溝通,業務經理可以與客戶具體負責人溝通,營銷總監可以與部門經理或者總經理溝通(視具體情況而定)。層層同級溝通可以有效地提高客戶對企業的好評,也有利于體現企業的實力、誠意和態度。
所以,正確的溝通對象是溝通成功的前提。
三、地點
在西方企業中,溝通地點很簡單,公事公辦,基本是在辦公室或者會議室溝通。但是在中國企業中,溝通地點就很廣泛了,包括辦公室、會議室、酒店、娛樂中心、咖啡廳、個人家中等等。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
原因很簡單,中國式溝通的地點已經超越了其物理特性本身,代表一種態度或者方法。很多小企業會選擇在豪華酒店會客,而不是企業辦公室。選擇豪華酒店會客,說明對對方的重視和尊敬。企業也經常邀請客戶來企業參觀。選擇自己企業溝通,這往往是一種溝通方法。這種企業往往實力強大或者企業形象較好,客戶參觀企業有利于提高銷售成功率。在中國,飯店、娛樂場所、咖啡廳等都是銷售溝通的場所。銷售員要根據客戶的層次、喜好選擇合適的溝通場所。
四、場合
在溝通中,中國人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在不適當的場合講話。同樣一句話,不同的場合說出來,效果完全不一樣。
一般而言,不宜在下屬面前批評其領導;不宜在領導面前批評其下屬;不宜在客戶面面前指出企業存在的問題;不宜在會議上單獨批評某一個員工;不宜在當中談及個人待遇問題;不宜在眾多下屬面前談論公司的危機……
五、技巧
先攻后受、語義雙關、雖然“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些都是所謂的溝通技巧。但是,中國式溝通的最高技巧是“不溝自通”。
場景一:
王經理:李總,跟您商量個事。
李總:王經理,你說。
王經理:還要幾天,我的孩子就要出生了。選個好日子,到時請您來我家吃飯。
李總:好事情。∧悄愕门闩隳銗廴税。
王經理:是。∵@不,我愛人生第一胎,沒經驗,挺緊張的,一直責怪我不在她身邊。
李總:是是!都這樣的。這樣,今天下午你把手頭上的工作交接給老催,多請幾天假,給你一個星期時間,這么重要的事情,可不能馬虎。
場景二:
陳經理:李總,我想請幾天假。
李總:什么事情?
陳經理:我愛人這幾天生孩子,想請幾天陪產假。
李總:哦……怎么不早點說,你現在手頭上事情正緊著呢!好吧!根據公司規定,給你批三天陪產假。
陳經理:三天可能不夠,能不能請一個星期?我想多陪陪我愛人。
李總:一個星期!這可耽誤工作了。這樣,你先請三天,看情況再批,好嗎?
王經理找李總多請幾天陪產假。但是,王經理至始至終沒有提“請假”或者“多請幾天假”,李總卻非常高興爽快地給他批了一個星期的陪產假。這就達到“不夠自通”的目的。
陳經理也是想多請幾天陪產假,但是其開門見山提到請假,并想多請幾天。李總并沒有給他滿意的答復,最終溝通的目的并沒有完全達到。
六、態度
在中國,溝通的態度比溝通的信息更重要。在實際溝通中,我們往往更看重態度而不是信息。
場景:
營銷部李總監:王總,我要招兩個渠道經理,這兩個人很重要。希望你大力協助。
人力資源部王總監:李總,沒問題。你先提交人才需求申請表。
營銷部李總監:我知道。我跟你說的意思是,希望你幫我招兩個素質高的渠道經理,而不是像上次那個……
人力資源部王總監:招什么樣的人,最終裁定權在你這,你干嘛把責任推給我。
營銷部李總監:雖然最終是我裁定的,但是你提交上來的應聘者普遍素質達不到要求,我也沒辦法。
人力資源部王總監:達不到要求你可以不用。好了,我也盡量做好。
李總找王總溝通目的很簡單,就是請王總大力支持,招聘兩個素質較高的渠道經理。李總也向王總傳達了他的意思。但是,溝通效果就不盡人如意。王總最后說“盡量做好”,中國人說“盡量”,一般都“不盡量”。李總傳達了信息,卻沒有完全達到溝通的目的。原因在于雙方溝通的態度有問題。雙方溝通態度不好,導致信息的重點發生偏差,從招聘工作說到責任推諉,從“說事”到 “說人”。王總對李總的態度有意見,就很難保證王總會“大力協助”。
為了有效溝通,一方面我們要盡量以良好的態度與對方溝通,讓態度促進溝通;另一方面,如果對方態度不好,我們要“對事不對人”,著重關注溝通的信息,而不是態度。尤其向客戶推銷產品時,客戶態度不好是常態。業務員要拋棄客戶的態度,一如既往地以良好的態度推銷,這樣可以提高銷售成功率。
七、人際關系
溝通的結果不只是達到溝通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溝通建立人際關系。
在中國,人與人之間不能因為溝通而溝通,應該在經營人際關系的范疇下溝通。對營銷人員而言,應該在經營客戶關系的范疇下,與客戶溝通。與客戶溝通不光是達成銷售,更重要的是建立客戶關系,為爭取更大的銷售、建立影響力、塑造品牌服務。
良好的溝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反過來,溝通能力很差,人際關系自然很糟糕。“只要他多和一個人說話,那么在這個世界上他就多了一個敵人”。我們經常用這句話來諷刺溝通能力很差的人。
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溝通。即使一個人不擅長說話,只要人際關系好,同樣有利于溝通。朋友之間,即使說錯話還是比較容易原諒。
在營銷之道中,我們提到客戶關系是熟人關系,而不是上帝與子民的關系。在與客戶溝通時,業務員就要與客戶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往來的熟人關系。
【七大要素,搞好中國式溝通】相關文章:
如何搞好職場人脈03-17
創業必備10點要素09-28
書寫求職信的關鍵要素12-02
企業員工培訓內容三要素11-08
預示面試成功的七大跡象!06-17
成功的面試應具備的七大素質04-11
關于職場生存七大勇氣10-28
面試最常見的七大問題09-27
大學生成功求職的5要素12-20
如何與新領導溝通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