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依托大學而繁榮,大學仰仗學科而發展。學科之于大學的標志性功能和戰略性地位使得學科建設成為大學建設永恒的主題,學科建設在大學建設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強調,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我國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但是,這種重視和強調,很大程度上與其說是對學科“建設”的重視和強調,不如說是對“設”的重視和強調。“建”與“設”的割裂已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大學學科建設的進程和實效。
“建設”一詞在大學學科建設中的一體性關系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從來沒有引起過人們的關注,作為一種不言自明的概念似乎對它進行探討純屬多余。但是,仔細審視我國大學學科建設過程中的種種不良現象——學科建設的片面化現象、口號化現象以及功利化現象等——就會發現這些現象的產生無不與對“建設”一詞認知的偏差有關。
片面化現象主要表現為將大學學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學科授權點的設立,忽略了大學學科建設的內涵,異化了大學學科建設的目標。學科授權點申報工作成為相當多大學的頭等大事,一部分學校不顧自身的條件,有條件要報,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報,湊材料,跑專家,轟轟烈烈,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申報過程中有時抱有僥幸甚至投機心理,信奉遍地開花,大網撈魚,如此的“繁榮”充分折射出我們學科建設中的浮躁和功利。
學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綜合性建設過程。學術隊伍是根本,科學研究是關鍵,條件建設是基礎,人才培養是中心,學科布局是標志,管理創新是動力,各種因素互為條件,互為因果。但是在利益驅動下,一些大學的學科建設顯現出功利化和急于求成的傾向,不顧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盲目追求規模的增長,忽視內涵的提升;把綜合等同多樣,爭先跑馬圈地;低水平重復,忽略創新平臺的構筑;學科規劃華而不實,目標龐雜、短視和瑣細;好大喜功,習慣于做表面文章,有規劃無實施,規劃只能貼在墻上等等。功利化下的學科建設導致了學科結構的失衡和水平的低下,強勢學科不強、特色學科不特,學科競爭力根本無從談起。
大學學科建設口號化現象表現為口頭上重視、行動上漠視、規劃上短視,直接結果就是學科建設止于現象和經驗層面,學科建設模式趨同,外在建設與內在建設嚴重失調,外面看似風光無限,欣欣向榮,但深入內部就會發現,學科建設模式多模仿,少創新;多雷同,少特色;面廣根淺、方向陳舊、內容趨同;學科之間毫無關聯,為設而設;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效益觀念,講投資不講效益,資源分散,核心競爭力降低;只有學科建設之名,而無學科建設之實。
“建設”由“建”和“設”組合而成,作為一個整體被賦予了“建”、“設”雙重內涵。首先,“建設”包括了“建”和“設”兩層含義:建是動態的,強調的是過程;設是靜態的,反映的是結果。其次,“建”、“設”一體,大學學科建設中的“建設”既包括學科的“建”,也包括學科的“設”,設中有建,建中有設,建是設的根本,設是建的基石。第三,建、設無先后,建和設反映的只是建設的手段和途徑,先建后設和先設后建揭示了建設模式的不同。設不是建的開始,也不是建的終極,二者互補互促,貫穿于大學學科建設的始終。
任何問題最后都會歸結為制度的原因,學科建設中“建”、“設”割裂、“重設輕建”現象的存在似乎也不能超越其上。制度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行為的模式和方向,也提供了獲利的空間和路徑,人們依據制度決定其行為模式與目標。
我國目前的學科評估制度以及重點學科評審制度等學科制度,無不強化著“建”與“設”的割裂。在我國,學科制度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導并通過一定的方式推行和實施的,帶有明顯的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特點,干預措施所顯露出來的規范性、導向性以及由此獲得的豐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政府大量的經費投入,巨大的人才吸納能力,在大學的分層與博弈中占據有利地位。如此,其所隱含的標準成為大學學科建設的參照系,左右著大學學科建設模式的選擇和構建。資源分配方式的不合理和激勵方式的錯誤引導,使得學科建設變成了以利益為基礎的行為,“重設輕建”在某種程度上更是大學在現行制度下一種無奈的選擇。
目前已訴諸實踐的學位授權制度改革,應該是探索克服我國大學學科建設頑癥的有益嘗試,期望能通過此次制度改革,推動大學學科建設回歸健康和理智的發展軌道。成效如何,我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