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使漢語成為職業能力
最近,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宇工作室首席專家陳李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漢語教學,不應當僅僅傳授“知識”(語文和語法),和訓練“規則”(讀、寫、聽、說),更重要的是培育人的“活動”能力,即:“認識事物、與人共處、處理信息、展開思維”的能力。在漢語考試和測評中,也要弄清楚對“知識—規則—活動”的測評優先問題。陳李翔指出:“知識”優先的測評是評“死書”,“規則”優先的測評是評“技術”,“活動”優先的測評才是評“人才”。陳李翔的以上觀點,不僅適用于我國漢語教學的改革,而且可以引發我們對我國整個教育教學體系改革方向和方法的思考。以下是陳李翔答記者問全文:
職業漢語能力作為一項核心技能,是每一個人的技能
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最初是由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OSTA)主任陳宇、北京語言大學謝小慶教授和我共同提出并組織開發的。職業漢語測試目前已成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倡導的八大核心技能測評的組成部分。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做任何一項工作都離不開溝通交際,離不開交流表達?梢赃@樣說,職業漢語能力不僅是一項核心能力,也是一個人養成和提高其他的核心能力,以及從事所有工作都必須具備的基礎技能。
因此,我一直這樣說:職業漢語是人一生的技能,是每一個人的技能!
職業漢語的學習,要完成從語言規則的訓練到語言應用能力學習的轉變
職業漢語為什么稱之為職業漢語,是因為他和一般的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區別。我們從小接受的語文教育,強調的是規則的訓練,這種規則可以概括為:聽、說、讀、寫。這些規則的確很重要,但是只掌握這些規則卻是有問題的。比如說,在面對具體職業環境的時候,往往會發現熟練掌握聽說讀寫規則的人,并不一定能夠解決如何有效地進行溝通和交流問題。
從職業角度而言,我認為職業環境中的語言應用更多地表現為四類工作活動,即認識事物、與人共處、處理信息、展開思維。相對于聽、說、讀、寫的規則來說,這四項活動能夠更好反映具體的工作情境和語言的實際應用。
職業漢語能力的測評,應當以上述四項基本活動為導向,來評價其聽、說、讀、寫的應用能力。評價的目標不僅是如何進行有規則的溝通,更重要的是在工作情境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包括有效果和有效率)。當然,我們現在其實還沒有完全達到這一目標,但我們一直在努力達到這個目標。我相信,這是一件對于教育和就業都很有意義的事情。
職業漢語,不只是“漢語”,而是為職業而服務的漢語
就工作世界而言,職業漢語的重點,其實不是大家通常認為的“漢語”,而是在“職業”上。職業漢語是為了職業活動服務的漢語,是在工作過程所使用的交際工具。這一點是職業漢語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特征。
我們從學校教育中所學到的各種知識,在職業環境下,更多的可以視之為一種規則,但職業環境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更多地表現為“不確定性”。在工作中,我們需要不停的變換視角,來應對處于不同位置的人和事。用確定性的規則來應對不確定性的任務,這是一個問題,更是一種挑戰。
同樣一句話(用語言規則來評價肯定是正確的),放在不同的工作場合,可能會達到兩個完全相反的效果。例如,“請改正這些錯誤的提法”這句話,語法上并不存在問題,用于對下級或晚輩,雖顯生硬,也無大礙;但面對上級或長輩時,如此說法就可能產生消極效果,引起對方不快甚至反感。同樣的意思,如果用“這些提法似可斟酌”,聽起來比較溫和,對方可能會欣然接受。這種職場中的應變能力,固然要建立在對規則的掌握之上,但應變比規則更重要。
現在職業漢語的教學上仍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誤區。很多在進行職業漢語課程教學的學校,其實還是在沿用以前的語文教學方法——規則訓練,沒有把語言的學習放到相應的工作環境里去。這種學習只掌握規則,很難培養能力。
我一直主張,職業性學習應當是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這就是說,應當將所有的專業技術和具體規則融入在具體的工作情境和具體的工作任務之中。職業漢語的學習也應當如此,應該在工作世界的四項基本活動中,運用語言,實踐語言,這樣才能掌握到職業漢語能力,才有可能培養出工作世界所需要的職業人。
專業背景知識決定了從業者的工作領域,而職業漢語能力可以決定從業者的工作高度
我最近針對企業財務管理師,做了一次比較完整的工作分析。其中主要涉及首席財務官,就是大家常說的CFO。按照一般理解,CFO應該主要是一個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在調查中,我們發現CFO的絕大部分工作時間,以及絕大部分的工作活動,并不是主要地集中在所謂的專業活動領域,而是更多地表現為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與同事及上級溝通,觀察下屬和同事的工作過程,建立和激勵團隊進行工作,建立和維護外部工作關系,等等。履行這些工作顯然是與溝通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相聯系的。當然,專業知識仍然是重要的,因為它們是進行專業性溝通和展開復雜性思維的背景和基礎。
在今天的人力資源市場中,專業性溝通和復雜性思考是無法替代和外包的兩大技能。這種技能,被認為是人力資源市場最具有價值的技能;能夠勝任這兩類工作的人員,也被認為是當今時代最具價值的人才。的確,在工作世界中,在專業領域中能夠帶領專業團隊解決問題的人士,往往是那些具有較高溝通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人。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專業知識可以決定我們的工作領域,而職業漢語能力則可以決定我們的工作高度。
采訪組附言:短暫的采訪中,陳李翔書記以“職業觀察者”的姿態,在他長期從事的就業、培訓、職業鑒定等工作經驗中詮釋出一個不同的職業漢語。一個如此貼近職業、貼近生活的職業漢語,是采訪之前沒有預料到的。也正是一個這樣的職業漢語,不僅承載著文化傳承,語言傳承這樣重大的民族復興責任,更是我們生活、工作中時常需要用到的能力。
(陳李翔,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黨委書記,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長期從事就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領域相關工作,是這三大領域權威的專家學者。)
【如何使漢語成為職業能力】相關文章:
如何成為好的多重職業者09-24
職業能力測試:你應對職場動蕩的能力如何?11-11
職業生涯:如何成為不可缺少的人?11-11
如何成為合格的職業規劃師02-18
如何成為優秀的職業經理人01-02
如何靠職業核心能力取勝于職場09-24
如何成為超模03-27
如何成為優秀的酒店職業經理人11-01
關于如何提高文秘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思考11-27
怎樣成為自我職業的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