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時間教學反思(精選7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時間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篇1
《認識時間》是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七單元的內容,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其中學會5分5分地數又是學習1分1分地數的前提和保證。
由于時間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課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家里的鐘表,再畫出自己喜歡的鐘面。從觀察到畫,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再利用課前畫好的鐘面,學生比較輕松地了解到分針指著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在練習中發現有
學生把5時45分認成25時4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回憶上課情形,認為經過上學期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時針,同時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過于強調的是有關分針指到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的內容。學生也受老師教學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因此在另一班上課時改變教學設計。先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分為幾時多一些、幾時半、幾時多得多這三種情況,加深對時針的正確認識;接著學習5分5分的數。學完后把時針表示幾時與分針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鐘表上的這一時刻。
一直以來我都想給自己的學生們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在這單元的課上,我看到了孩子們臉上的笑容,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為人師的我此時最快樂!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篇2
我和學生共同學習了認識時間中——時分的認識,課的伊始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采用了歌曲導入課的方式,“嘀嗒嘀嗒,嘀嗒嘀嗒,當當當……”讓同學們認真聽,歌曲中唱到了什么?學生們回答“表”也有的說是“鬧鐘”我又問:“誰能說一說表是用來干什么的?”“表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時間,晚上早睡,早上早起,鬧鐘還可以幫我們不遲到……”“上一學期,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有關時鐘的知識,這一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繼續來認識時間”
首先我出示了老師和學生上課的情景圖,讓同學們來說一說自己從圖中看到了什么?然后又用圖中的鐘表引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新內容!接著再出示鐘面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中的鐘面上都有什么?“我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有12個大格,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另一個數字是一小時!薄袄蠋,我還發現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這樣整個鐘面就有60個小格。每個小格就是1分鐘!薄拔覌寢尭嬖V我說1小時是60分鐘。”
接下來我又出示了一個鐘面,鐘面外面標示的時間不全,由此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了什么?應該如何填!同學們通過觀察很快的說出了,各個小括號里應該填什么,我又讓他們仔細的考慮一下,然后說給大家聽,自己為什么這樣填!“因為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又有五個小格,我發現每個小括號都是標在對應的數字外面的,所以我用5個5個數的方法,就填出來了!”
在知道了分針每走一大格是5分鐘后,我和同學們做了相應的鞏固練習。
然后我又利用鐘面示意圖引導著學生說出了,分針每走一圈,時針正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說,分針走了60分,時針正好走了一小時,由此引出了——1小時=60分。
本節課我認為存在著以下幾個不足之處:
1、課堂上的組織教學不是xxx,好多的同學沒能被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理解的只是少數,課堂上總體來說有些亂。
2、在教學1小時=60分的時候,過程有些羅嗦,先利用書上的圖,引導著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在一個小時中的變化,然后再通過觀察鐘面示意圖來說出分針走一圈是60分,時針正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小時。此過程可以將觀察書中的圖省略掉,直接讓學生觀察鐘面示意圖,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看清時針和分針的走動過程,既節省了時間,又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掌握了知識。
3、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用完教具后馬上整理好,以防在后面的講課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的擺弄面前的教具而不能認真的聽課。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篇3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認讀時間,并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動手的環節,并借助鐘表、鐘面模型等實物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一、教學設計,循序漸進,
本節課教學順序:認識鐘面——理解1分——時分關系——認識幾時幾分。
二、分層突出重點,分步突破難點
。1)教學重點是這樣安排的。學生再認鐘面,發現大格與小格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認識鐘面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
學生閱讀教材,知道時針走1大格是1時,分針小格是1分,建立時針與大格、分針與小格之間的直接聯系,為進一步學習新知埋下伏筆;
通過觀察分針與時針的轉動情況,發現“1 時=60分”的關系;
引導學生在認識“分”的基礎上,探究例2 三個鐘面的認識,梳理認識時間的方法:“時針都走過數字4,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 是4時多少分。”“如果時針走過數字5,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5時多少分,如果 時針走過數字10,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10時多少分!边M一步推理得出認識時間的一般方法:“先看時針,再看分針;
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
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 格就是多少分!币龑W生建立數學模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2)教學難點是這樣突破的。學生對于接近整時或剛過幾時較難掌握,因此在教學中安排了如下教學環節:學生學會認識幾時幾分后,進一步認識10時55分,通過對10時55分與11時 55分和9時55分的對比,理解10時55分。
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指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向書本學習(分針走1小格是 1分,探究幾時幾分的認識和1時與60分的關系)、合作學習(重新認識鐘面)等,通過多種學習方式的教學,學生學得主動,錘煉了技能、發展了思維。
四、不足之處
1、雖然我設計有撥鐘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說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說時間另一個人撥鐘,或者一個人撥鐘,另一個人說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引導的不細致,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好。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篇4
整堂課,孩子們的表現讓我震撼。許多的話語和行動讓我汗顏。從來不知道他們還有這樣理智成熟的一面。一個響亮的聲音在說:“相信學生!他們身上有無窮的潛力。”靜下來反思,那天的行為從理論的角度說,是在延長學生自我調整過程。由此,讓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舍得花時間給學生自我調整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課程目標應包含“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這三方面目標是有機結合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于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罢J識幾時幾分”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認知難點,產生這樣的錯誤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站在成人的立場去思考,以教師的傳授代替學生的經歷,缺了學生習得的過程,其結果一定是機械死板、缺乏生命活力的。本堂課經歷了暴露學生錯誤、反思錯誤原因、追尋時鐘轉動規律的過程。通過觀察鐘面從7點到7點55分的動態過程從而正確揭示鐘面顯示時間的表面現象所隱藏的本質規律,學生充分的體驗,積極的反思,形成了主動的建構,真正內化了知識,才有了最后尋得真理的歡呼雀躍。體現了“過程”的價值。雖然在這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只認清了一個“7:55”,卻實現了更大價值的遷移。我相信學生內化了方法,就會順利的辨認“1:55”、“2:55”等等諸如此類的時間了。
二、以學生群體為主體,生生互動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被大力推崇的今天,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成為新教育理念下的一種最具生命力的教學方式,然而,生生互動是教學系統中尚待進一步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約翰遜(D.W.J。hnson)曾指出:“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是發生在學生與同伴群體關系的環境之中的。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但課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兒童健康的認知發展和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事實上,與同伴的社會相互作用是兒童身心發展和社會化賴以實現的基本關系”。讓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課堂上交換思想的過程是通過學生在組內討論交流、互相切磋、自學探究的過程。這是構建在和諧課堂生態的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在本堂課中,教師把交流、討論、質疑、論證的權利和空間毫不吝嗇的交給學生。讓他們從同伴中求同,然后站在同一戰線,齊心協力為駁倒對方而出謀劃策,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這樣的過程對正確的一方就是一個知識的鞏固加深的過程;而對反方就是經歷了一個解剖自己、對知識重新建構的體驗。這種體驗又是在學生主動的、積極的狀態下進行的。學生兒童化的語言,兒童化的思維方式是同伴們親切的、容易理解的,因此比教師的教學語言更具說服力。在生生互動中,每個學生都處于一種相對放松的心理狀態,不用擔心說錯,也特別容易激活思維,為每個學生提供了“暢所欲言”的機會;在互動中,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思維結果和思維方法,可以有效的.拓展思維空間,培養思維能力;“石與石的碰撞,能產金色的火花”,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引發了爭論,在爭論中激活思維,認識越辯越清晰,思維越辯越敏捷,學習越辯越成功。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篇5
我覺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下幾個方面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1.教師角色的變化。
教師在本堂課教學中真正起到了一個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時而參與學生的觀察、研究、討論;時而恰到好處的引導、點撥;時而對學生匯報時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時而為學生匯報的研究成果加以重點強調或升華;在整堂課中,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根據不同的需要,隨時發生改變,并非一成不變的。
2.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這節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三次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在這三次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自己的發現和解決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過程中,學生的個性思維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每個同學都能從同學們的匯報交流中獲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這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這幾個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注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育。
在整堂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僅學會了讀寫時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獨立發展的空間,既有情感的體驗,又培養了搜集、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4.整節課的設計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
無論從課的導入,還是新知識的探究學習,最后的鞏固練習,都是源于現實生活,用于生活。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篇6
一、學生的知識儲備明顯不足。
本節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經通過例1和例2的學習,學會了認識幾時幾分,但是學習本節課內容的知識儲備仍然十分不充分。首先,由于生活經驗缺乏,并且之前并沒有教學生去判斷時間的先后順序,因此有相當部分學生并不知道如何判斷幾個時間的先后。而掌握時間的先后是學習例3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教材沒有專門安排這個內容教學的情況下,設計“時間軸”等環節進行新授的鋪墊。本節課雖然進行了這方面的鋪墊,但是由于沒有專門學習這個內容,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這一情況仍然影響到了教學的效果。
二、層層遞進,化繁為簡。
本節課的另一個難點在于題目中的數學信息且多且雜,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要將這些數學信息整理出來并且推理出正確的答案,十分困難。因此,我將這些困難進行分解,由易到難,層層推進,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問題解決的方法。首先是引導學生將這些復雜度數學信息梳理成讓人一目了然的圖示,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從圖示中找到合適的時間段,從而判斷哪個時間是合理的。
三、使用交互式白板教學手段對于本節課教學的作用。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交互式白板進行教學。因為比起PPT,交互式白板具有“非線性”的特點。在收集信息環節,可以讓學生直接上臺利用電子白板筆在主題圖上將重要的數學信息標記出來,然后教師將已經縮小的數學信息進行放大。將在梳理收集的數學信息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上臺利用白板的拖曳功能,將幾件事情進行排序。如果學生排錯了,還可以調換位置。這樣操作,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認識到正確排列事情的順序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
四、問題解決策略的使用。
《教師用書》中對于本節課內容介紹了好幾種問題解決的方法,但是我斟酌再三,由于時間的限制,本節課主要使用了兩種問題解決的策略。第一種是將幾件事情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從中找到問題對應的時間段,從而找到正確的答案。第二種方法是利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答案,那么剩下的就是可能的答案。其實這兩種方法的教學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學生要在收集整理信息之后分清楚哪件事情是先發生的,哪件事情是后發生的。而且這兩種方法也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解決問題的時候也可以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還可以用其中的一種方法解決問題,然后用另一種方法進行檢查。但是,由于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問題比較復雜,在實際的教學中,只有一部分學生能夠清晰地進行判斷,始終有部分學生處于混沌狀態。
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互助作用。
本節課在學生收集信息,條理有用信息后,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在自己思考有結果或惘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交流時先讓學困生說,其他同學傾聽遇到說不清楚時,優生加以補充說明,在小組內形成生生互學的格局,輔以教師有效的及時激勵評價,形成蓬勃向上的學習氛圍。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篇7
前天聽了我校荊睿老師的數學課,感受頗深,荊睿老師是我校今年新進的數學老師,他高高的個子,帥帥的,是一位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陽光男孩,荊老師的匯報課講的是《認識時間》,整節課,他不緊不慢,臉上始終面帶微笑,從其課堂上可以看出荊老師是一位性格溫和、親和力極強的老師。
這節課的可取之處:
1、借助課件教學,能把抽象的時間教學變的直觀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2、學生課前準備比較充分。學生準備的有自己動手制作的小鐘表,我看到有很多學生制作的小鐘表形式多樣,很漂亮,借助于制作的學具,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積極性將會更大。
當然由于荊老師教學經驗不足,存在問題,在所難免。
特提出以下幾點,共同學習:
1、數學課上師生互動特別重要,本節課師生互動很少,或者說學生不理解老師說話的意思,不知道該干什么,經常出現啟而不發、沒有響應的尷尬局面。
2、數學教師的課堂語言除了邏輯性、嚴密性更要通俗易懂性,針對低年級的學生,說的太深奧、學生聽不懂,說的既準確又淺顯易懂是我們數學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3、教師提問學生時應適時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這將會使學生得到極大的滿足感,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俗話說:“長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今后荊老師在師傅的帶領下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認識時間》這一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后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第一課時主要是使學生知道1時=60分,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重點是用5分5分的方法讀取時間和正確寫出幾時幾分,難點是學會正確讀取時間的方法,特別是快接近下一時刻的時間認讀。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盡可能地聯系生活實際,使用學具、課件演示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掌握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比較順利,從學生最后的掌握情況來看教學效果也是相當不錯。通過這次聽課讓我懂得了無論怎么難的知識點,只要我們教師不著急讓孩子們自己慢慢地來說,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來理清,這樣所到達的效果遠遠超出教師直接教給孩子們。
《認識時間》評課稿《認識時間》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表,會看幾時、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幾時幾分的方法,知道1時=60分。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雖然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畢竟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較困難。特別是看幾分,很容易受時針看法的影響而將兩者混淆。程老師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了課件,緊抓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
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知識,給學生以視覺刺激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程老師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鐘面,使時間這一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給學生以較強的視覺刺激,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經驗。特別是在認識幾分時,課件演示將分針走過的痕跡用較粗的紅線標出,讓學生清楚知道分針看小格,時針看大格,印象比較深刻。
二、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幾時多是學生認識的一個難點。如4時多,學生容易看成5時多。課伊始,陳老師就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入手,出示時針指向數字9和10之間,問是幾時多。并總結如果時針在兩個數字之間,看小的。
認識每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學生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個格一個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程老師也注意到這一點,在教學中,除讓學生集體說說分針走到各個數字分別代表幾分外,還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幾個關鍵的數字,以便更快地讀出幾分。有的學生說記住6就是30分,有的說記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這一環節的教學,緊抓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巧記,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難點的理解和掌握,為后面正確讀出幾時幾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程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對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如認識時、分時,出示課件觀察時針走動1大格是幾時,分針走動1大格是幾分,然后提問:“兩個1怎么不一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認識時針走過1大格是1時,分針走過1大格是5分。
三、課堂語言淺顯易懂,學生易于接受
程老師的課堂語言簡單明了,能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去描述知識,讓學生易于接受。如:“外面的數字給分看的,里面的數字給時看的,不過外面的數沒有標,要小朋友自己去記”“一看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指向兩個數字之間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針,一個大格就是一個5分!钡龋@些語言淺顯易懂,清楚明白,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就是給了他們一個明確的學習指向,讓學生清楚知道該怎么看時間,將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學得明白扎實。
四、建議
學生上來板書時,書寫比較隨意,中間兩個小圓點沒有寫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開,兩個小圓點也寫成兩條小斜線。這里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規范書寫。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認識時間》的教學反思11-02
認識時間小學教學反思09-24
幼兒中班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2-07
大班認識時間教學反思范文11-30
小學課文《認識時間》的教學反思10-27
小學數學《認識時間》的教學反思09-27
小學數學《認識時間》教學反思范文09-05
中班數學《認識時間》教學反思范文11-20
幼兒園中班認識時間教學反思范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