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
本課通過對音量、音高的研究讓學生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這也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本課的另一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聲音的變化和振動之間產生一個聯系。
教材中的內容安排比較清晰,一個是對音量的研究,一個是對音高的研究并且圍繞著3個實驗進行:尺子音量的研究;水杯音高的猜測和結果;橡皮筋的音高實驗。在整課教學中,自我感覺整體比較完整和流暢,思路也比較清晰,也能夠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不過還是有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的地方,反思總結如下:
一. 教學的重難點是每節課的切入點,除了要明確本課內容的教學目標之外,正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是十分重要的。作為一名教學經驗尚不足夠的年輕教師,對于重難點的把握,似乎太過于依賴于教學參考中給出的意見,而忽視了自己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或者說是沒有好好消化教參中的重難點提示。正因為缺少了自己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往往體現不出重難點,學生的認知也只停留在了表面。
二.實驗效果的好壞影響著學生實驗結果的得出,而實驗工具和材料則影響著實驗的效果。尤其是像這節課,作為演示實驗的'材料,效果都比較好。但是學生實驗所用到的材料,對于他們的觀察和認知是起到了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的作用呢?在觀察振動快慢決定橡皮筋音高的實驗時,松緊不同的橡皮筋振動快慢并不是肉眼可以明顯分辨出來,學生的結論可能是他們根據記錄單上的引導老師的提示以及生活經驗所得出的。顯然這樣得出的結論就失去了做實驗的意義。再比如振動幅度影響尺子音量的實驗,尺子本身并不長,加上鋼尺的發聲效果也并不如塑料尺理想,但是塑料尺容易折斷,彈性不如鋼尺,那么究竟是該選擇鋼尺還是塑料尺?或者在原有材料的情況下,如何想辦法克服不足,使實驗效果最佳。還是需要好好下下功夫的。
三. 小結和總結對于這節課,我覺得格外的重要。每個實驗完成之后的小結,都能讓學生加深對振動與音高音量之間聯系的認識。而我在這節課中的小結都不夠充分,也缺乏了一些必要的板書,比如振動快 聲音高;振動慢 聲音低這類的板書小結,導致最后總結時,學生思路不清晰。當然這也有臨時內容安排上的不合理所造成的影響,因為自己的疏忽而遺漏了一個環節,在總結前想把內容補上,卻反而攪亂了學生原本的思路。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2
教例:《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第一課時。本課的內容既是第一單元的開始,也是小學生們第一次接觸的科學課內容。科學課本選取觀察大樹作為第一課的主要內容,也是基于學生對于大自然,對于植物有一些天生的興趣。但是當我在課堂上用“大家喜歡植物嗎?”作為引言時,有個學生說“不喜歡”。但是當我問道:“大家熟悉的植物都有哪些?”時,那說不喜歡植物的學生卻又都十分積極地舉手并介紹他熟悉的植物。我就問他:“你不是不喜歡植物嗎?”原來那學生曾經觀察植物時被扎傷過,所以他就覺得他不喜歡植物了。第二,關于教參中要求啟發學生將采用多種方法(如遠距離還是近距離等)和所用到的感官進行比較。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回憶時,很多同學的回憶只有近距離的`視覺體驗。
反思:
1、有時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十分活躍,但是教師應該把握好整體的思路不動搖。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顧學生的想法,可以適當地詢問一下為什么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
2、教參和教科書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觀點不是硬性要求,教師可以按照學生上課的實際表現進行改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3
《空氣占據空間嗎》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六課。本課希望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認同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能夠占據空間。然后和水作比較,通過實驗發現用同樣大的力量壓縮空氣和水,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占據空間的多少不會發生變化。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為主體,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激發興趣;讓學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膽探索,得出結論;讓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深入探究,張揚個性;讓學生運用實驗中得出的結論,延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一、創設情境,點燃學生探究的火把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后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邊講邊演示的方式給同學們曾現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進而提出問題:“瓶子里發生了什么變化呢?水面為什么會上升?”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據空間,是石子占據了水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緊接著我又出示了另外一個瓶子,讓學生去積極思考,能不能也把這個瓶子里的水擠出來,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設置,學生的興致越來越高,而讓學生上來試一試,則把學生的熱情推向高潮,進而引導學生提出了今天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空氣占據空間嗎?”
二、充分探究,給足學生動手的機會
《課標》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痹诒菊n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驗器材,并且能保證兩個同學一個小組,進行充分探究,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去感受實驗的過程,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當學生充滿好奇地將一團紙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種期待,那種新鮮感,那份激動的心情,寫滿在學生的臉上,“我們的紙沒濕!”學生實驗后的驚訝與興奮,和“我們的紙怎么濕了?”一臉的疑惑與不甘,那都是學生能夠親手實驗,能夠充分探究后的寶貴發現。從這一實驗又緊扣著進入下一實驗,去探究“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學生的探究由老師扶著走,進而到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學生發現了,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卻不能,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實驗的樂趣,也鍛煉了他們動手的能力。如果這里只是教師直接講,而并沒有讓他們親身實踐,學生是根本體會不到那種變化,更不會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充分地探究,讓學生獲得的豈止是科學知識……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4
科學課改革最靈魂的東西就是將單一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以探究為主的自主學習;仡欉@節課的前前后后,我確實深有感觸:
以往說到科學課,我們馬上想到的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可是,“動手操作”是否就是“探究”的唯一,“科學探究”是否就一定要動手?本節課的實踐再次證明:學生活動只是科學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學思維才是探究的'靈魂,沒有思考的觀察,只能是一個忠實地記錄著,不可能獲得重大發現和規律性的認識。因此,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我沒有遵循常規,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假設、驗證、交流得出結論這一流程,而是重在規范學生的探究學習和思辯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緊緊圍繞“我”為什么像爸爸、像媽媽?“這是遺傳嗎?”“想認識遺傳應該怎么樣做?”“人有遺傳,動物有遺傳,植物也有遺傳,這說明了什么?”等問題進行碰撞研討式思維習練活動;顒右蚬P系的具備,使學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遺傳,遺傳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現象。
在對這些問題的目標指向的認識,探究過程的設計、探究方法的選擇、探究證據的收集、探究結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維參與過程中,借助教師的相機引導,孩子們通過探究任務的形成和解決,得到了科學思維的培養和鍛煉。這種以“思中做,做中思”為特征的思維參與過程,確屬“探究”屬性中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視的一個屬性,是“探究”的本質屬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思維訓練、找尋規律的過程。通過科學教學幫助學生習得科學方法和理性科學思維,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科學探究系列活動中,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到底是以什么為核心目標,是知識,還是面前這些“可塑之人的科學思維?”也必須明確,學習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輸,但“理解”卻不能,因為理解是來自學生本身的科學思維,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5
對于《光和影》一課,上了也有一個多月,但仍牽動我心,久久難以將之遺忘。今天,還是想一吐為快!這是一堂比較失敗的課,也許就是牽動我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既然失敗,自然有其緣由,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有這么幾點:
一、無法做到“用平常心上平常課”。
“用平常心上平常課”這句話是張鼎兒老師說的,就這么一句話,充滿哲理而又意味深長。我們老師在公開課時總是無法用一顆平常心對待,非想把一堂平常的課上得不平常,總想讓自己在公開課中“露一手”,而往往事與愿違,甚至無法克服緊張的情緒,無法脫去作秀的外衣,一切言行受“靈魂”控制,說得好聽點是對公開課的重視,說得直接點就是心術不正。當然,人非圣賢,誰可以用一顆平常心上一堂“不平!钡恼n?而這不平常的課往往淹沒在最平常的日子里,無法讓自己變得不平常。以上是一個俗人說的話。
二、指導不到位,無法很好地駕馭課堂
學生的實驗需要老師的指導,而到底這么指導,指導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指導多了,束縛學生手腳,無法還課堂于學生;指導少了,學生的實驗會顯得雜亂而低效,有時在原地打轉,無謂地消耗時間,付出與收獲不成比例。指導要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常說要努力做一個無害的老師,如今看來這確實也有一定的`難度,一個無害的老師,光光有愛心是不夠的,光光有責任心也是不夠的,“做一個無害的老師”,首先要讓自己有一桶活水,有一個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系統……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6
這節課由于是展示課,我借用其他班試上了幾次。其中的第二環節制作橋梁,為了節約時間,我給各個小組定好了所制作的形狀,在第三環節探究橋梁的承重力與橋的形狀有關,為了控制上課節奏,實驗方案都是我主動提供的。學生實驗時依葫蘆畫瓢,很容易就有了結論,根本不用探究。課堂氣氛一般。課后有老師建議我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由的制作橋梁,并在實驗時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我又找一班試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課堂效果好,氣氛活躍,而且發揮了學生的潛能,大大激發了學生對橋梁的'探究興趣 。
同樣的一個內容,就因為改變了教學方法,取得了截然不同教學效果。以前的教學過程雖然循循有序,然而是教師的表演,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在這一堂課中學生成了主角,他們的知識主要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分析、概括得來的,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結果。
通過這一堂課,學生的表現使我感悟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就在我們的身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不僅是學生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信任自己的學生,巧妙、精心、細致地設計好每一個環節,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使他們把學習看成一種樂趣,并且引導他們去自主、合作學習,去探求知識的奧秘,從而養成習慣。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7
《巖石的組成》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巖石和礦物》單元中第三課,這節課要讓學生形成的科學概念主要有兩個,
一是要讓學生認識幾種常見的礦物,知道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二是利用工具,讓學生利用多種途徑發現巖石的成分,培養其觀察身邊礦物的濃厚興趣。了解學生關于巖石組成的初始概念,并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向科學概念轉變,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以“石英、長石和韻母都是自然界的礦物,所有的巖石都有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為主線展開系列觀察活動,在觀察中確定巖石鑒定的.有關標準。
本課教學設計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談話導入,讓學生說說不通巖石顏色的差別為什么會那么大;
第二部分,觀察花崗巖,在提供云母、長石、石英標本,以次辨認花崗巖的組成成分;
第三部分,引導學生對身邊的常見的礦物進行探究。
第四部分,拓展延伸,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8
《擺的研究》是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的第六課。學生在上一堂課中對擺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相同的結論。但是在實驗中也發現在相同的時間內,有的組擺擺動得快,有得組擺擺動得慢。這節課就上堂課留下的這個問題進行探索研究。
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觀察兩個不同的擺(擺繩長度不同、擺錘不同)的擺動,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這兩個擺的擺動速度不同。五年級的這班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得比較仔細,有的學生還提到其中一個擺擺到后來方向發生了偏轉。根據學生提到的這些觀察結果,我及時的引出本堂課的研究內容。應該來說本堂課的引入部分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討論影響擺擺動速度的因素時,孩子們也提出了3種觀點:1.擺繩的長度2.擺錘的重量 3.剛開始放手的力度。由于在上節課學生實驗時發現擺擺動時,擺幅越來越小,但是速度沒有變化。因此,這節課上,沒有學生提出擺幅的大小會影響擺動的速度。但是,對于學生提到剛開始放手的力度會影響擺動速度的觀點出乎我的意料。
本節課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設計實驗是教學的重點。在研究擺錘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上,我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法,實驗中要控制哪些條件相同,改變哪個條件。因為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對比實驗。在匯報時,學生基本上都能說出要改變擺錘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條件相同,學生一下子不能說齊,我讓其他的小組進行補充。最后教師整合各組的觀點,完善實驗的方案。在設計擺繩的長度是否會影響擺錘的速度時,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討論,因此就順得多了,花的時間也比較的短。
本節課在材料的準備上,我就學,F有的教學資源結合實際自已動手制作了5個簡單的擺,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節省了時間。在巡視學生分組做“擺錘的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時,我發現有的學生操作不當使實驗數據的偏差。雖然經過指出學生也進行了改進,但使我意識到實驗前指導還不夠到位。實驗前,教師應該要盡可能的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細致的指導,這樣才能保證實驗有效的開展。
在最后一個環節“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時,我先讓學生總結擺擺動的快慢與什么有關。接下來,我拋出一個問題:那是否兩個擺繩一樣長的擺,擺動的速度就一樣呢?并出示了演示器材。學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是一樣的。在演示實驗時,前2秒這兩個擺看上去似乎擺動的一樣快,當時還有個學生大聲的說了出來:“擺動的一樣快”。我讓學生再仔細的進行觀察,慢慢得著兩個擺速度就很明顯的區分出來了。利用這個機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教育,觀察要有始有終,要認真仔細,這樣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更精確。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是我在進一步改進教學中值得深思的,我將繼續探索研究。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9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新標準不但要求學生能提出問題,更要展開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看學生是不是主動的,是不是親自探究得到的,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激發出了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在課堂上時我設計了一個“解暗箱”的活動,事先,我在一個盒子中放進了沙子、小石塊、圖釘、海綿等物品,并將盒子用紙包起來。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盒子里裝的是什么東西嗎?”學生都搖頭說不知道,這時,我抓住契機對學生說:“科學家從來沒有到過地球內部,他們卻了解到地球內部的情況,你們想不想當一回小科學家,采用各種方法推測一下這個暗箱里裝的是什么?但有一個要求不可拆開暗箱。”此時,教室里沸騰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已經被我鼓舞起來了,然后我又讓學生說說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推測盒子里的東西,同學們爭先恐后的發言,有的說掂輕重,有的說聽聲音、有的說聞味道,都非常有科學道理,望著學生們熱情的小臉,我一聲令下:“實驗開始!”孩子們有的摸、有的搖、有的聽、有的.聞、還有的用水澆,甚至還有的用針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熱情十分高漲,整個課堂個性飛揚。我覺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科學課的最大教育價值,作為教師必須呵護學生對科學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樂于參與,積極參與,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從中體會到什么是科學。
其次本課教學我將宏觀的地球濃縮進教室;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眼前;把誰都沒法看清的地球內部構造剖開讓學生觀察、研究;把千萬年前的地形、地貌再現,把復雜的地殼運動,變得集中、具體和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至于本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在解暗箱時所用的方法過于單一,這和老師的準備工作也有很大關系,如果我給每組學生都準備好水盆以及磁鐵等,也許他們的方法會更多樣一些;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時,我也需要明確每個人的分工,免得他們沒有主心骨,在課堂上顯得有些散。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0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在于我們一起設計一系列的課堂活動。學生對周圍世界,對自然界形形色色生命現象充滿了興趣。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于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作為本章的導入教材從古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宇宙起源的證據、大爆炸宇宙論三方面介紹宇宙的起源。充分挖掘了教材中隱含的“讓學生參與探究”這一無形資源。學生同樣也對活動表現得非常感興趣,他們從活動和探索中能得出他們自己和小組的觀點。
一、解放學生的思想,讓學生思路開闊
細節決定成敗——一堂課細節上的處理往往也能體現課堂設計的理念。教學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通過視頻、圖片提出問題:宇宙的起源,再通過網絡探究宇宙的起源,探究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古代人們關于宇宙起源的神話傳說,二是現代科學界的宇宙起源理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大量接觸當代宇宙理論與觀點。我想前者之于學生的發展是大有益處的。事實上這一個小小的教學片段它也是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其設計是以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支撐的。
在課堂中,我們一方面想放手讓學生去做,而另一方面又怕學生做不好。建立學生制作宇宙模型的概念,克服他們的心理恐懼是最為難處理的.,事實上學生的交流來自于老師的引導,只要問題情景設置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他們是不會讓我們失望的。五年級學生基本上具備了初步應用網絡資源的能力,利用這一點,本節課有了兩個課前的自主學習,搜索兩個主題,一是“宇宙是怎樣形成的”,二是“宇宙是什么樣的”,也正是利用這兩個問題學生們展開了對宇宙模型的制作。
二、敗筆在于課堂活動與紀律的處理
我們提倡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課堂的主人是學生。基于此而進行的小組討論也是一個重點,對于活動的如何調控被擺在顯要位置。由此而產生這樣一個問題:作為引導組織者的教師怎樣在活動和課堂秩序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呢?一方面是活躍的課堂氛圍,一方面是難控的課堂形式。
三、思考:“放”與“縮”的關系處理
第一,時效性問題。一節課只有40分鐘,這40分鐘我們用來做什么?發散學生的思維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強調徇著學生的思維,那我們的時間根本不夠用。并且,作為教師而言,不能因為活動的訴求而放棄教育本該具有的理性啟蒙與價值引導之責任。
第二,通過這次的活動,已經達到了我的活動目的: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學生對自然界充滿了好奇,對宇宙充滿了好奇,他們是能夠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來,應該充分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大膽地思考、大膽地嘗試。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
一、教學設計循序漸進,環環相扣,教學過程思路清晰。
這節課在設計上讓學生有機會經歷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先是由出示的資料中發現問題:下雨會使泥土發生什么變化。學生進行猜測。但是僅僅是學生的猜測是不夠呢?一個問題拋出來:到底有什么變化呢?想知道就要做實驗。但是在實驗室內馬上進行一次下雨是不可能的,自然而然引出模擬實驗。學生饒有興趣的討論如何去模擬雨水對泥土的作用這個實驗。在討論中進行實驗的細致指導。學生對實驗方案進行補充。最后定下來的實驗方法是經過學生自己思考,是學生智慧的總和。再進行實驗,觀察實驗過程,匯報發現,共享集體成果。最后由學生的實驗結果出發提出下一個研究問題:你們實驗土地被侵蝕都是一樣的結果嗎?為什么不一樣?學生自然會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響雨水的侵蝕呢?引申到下節課的研究問題。較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課前準備充分,呈現有結構的材料。
導入部分呈現的資料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給學生一個強刺激。而且準備的實驗器材十分完整,有利與學生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的`觀察和發現。亦有利于研究過程和方法目標的達成。
三、注重學生有證據進行推測和得出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學生尊重事實,尊重證據的科學思想。對于學生的猜測都不與肯定,而是追問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確定了嗎?有哪些證據拿出來?學生在老師的追問下會養成猜測也需要理由,結論需要充分的證據這樣的想法。有利于學生科學情感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四、教學細節還需繼續琢磨,磨出更成熟的課。
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需要再推敲的細節。本節課兩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徑流和侵蝕。在上課過程中引導比較模糊,概念的描述不夠明確。如果在匯報實驗結果時再深入挖掘。對實驗前和實驗后的泥土和雨水進行充分的比較描述,可能這兩個概念的推出會更加容易讓學生們接受。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2
《光和影》這節課總算結束了,回想準備以及上課的過程,還是有很多想要抒發的。
準備階段:即將上光和影,我開始煩惱起上課的環境:黑暗。學校的所謂的窗簾基本不能遮擋多少陽光,沒有黑暗,又該如何產生影子,于是期待著上課時的天氣能夠稍微陰沉點。除此之外,學生做實驗的光源缺少,去儀器室一看,還好,有手電筒,但缺少電池,于是托人去買了電池,光源搞定了,木塊就用一個長方形小藥盒子代替,屏用白紙代替,材料基本搞定。
上課過程:兩個班級都上完了,自我感覺實驗那部分自己上的.不是很順暢。當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做實驗去探究的時候,學生都不知道怎么做實驗,反而做起了手影戲。我想,在我講授實驗過程中,課堂設計還不是很到位,我想讓學生一個一個做實驗比一下子做完三個實驗的效果要好。當然時間的控制上也得多加注意。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3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在教學中注意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創造一個寬松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制定了比較詳細的教學目標,通過創設有趣的導入友友來訪地球考察熱能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熱能是我們人類生活中必需的能量之一。在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來幫助外星系的朋友“友友”完成這次地球上熱能的考察任務。并且知道我們人類與熱能的密切關系。而且通過設計的學習提示,達到放手讓學生學習的`方式進入新課的學習,來突出主體實施有效教學的。
2.自主學習。
通過本課教學我認識到,教師要在科學課堂上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序進行,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并注重觀察探究。讓每個人都有事做起到主人公的作用,通過自己的能力幫助外星朋友,這樣每個人才能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機會,并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更能激發每個同學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實現面向全體、突出主體探究,突出科學課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任務前,我給學生出示探究提示,這樣學生就有了自主學習的目標,通過教師的帶領,共同交流,通過匯報來評價學生學習的情況。而且每個人都有機會表現自己,體現面向全體合自主合作的教學理念。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科學課的長期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課學習,認識周圍常見事物和科學知識,并形成科學習慣,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來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科學課學習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例如,我在課中加入了氣溫差異的因素及特點,以及如何巧用熱能,意圖就是把課堂上的科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運用這一知識做一些事情,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深入理解熱能這一科學概念,形成了關于熱能的認識。教學的結尾我又設計一個拓展問題,目的是為了是使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茖W課的每節課中,我都注意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真正讓學生學科學用科學。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例如有些環節銜接略牽強,學生的主動性積發的還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應更加注意,更加努力。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4
《運動與設計》是五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運動與力系列的第七課,本課側重于科學、技術和社會三方面的內容,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對身邊的常見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性、綜合性和開放性。
《運動與設計》中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這一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引導孩子們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精妙設計”,研究他們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將自己所學的運動和力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了解自行車各個主要部件的'名稱,這樣他們才會言之有“名”。將自行車的實物與課件結合,讓學生認識自行車的各個主要部位:車把、剎車(車閘)、腳蹬、齒輪、鏈條、前輪、后輪……。這樣既有助于學生認識自行車的結構,又盡可能地給學生留有觀察和思考的時間,從而從自行車與運動密切有關的部件入手,引發師生共同探討自行車運動哪些地方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自行車運動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減少摩擦力?這個環節,學生根據課文插圖結合日常經驗,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教學內容基本可以完成,如果上課時,將自行車實物搬進課堂,讓學生分組進行觀察研究,效果將更佳。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5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 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學習科學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這樣就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種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備了發芽的內部條件;只有當它感受了陽光的溫暖才會發芽!我們要做的就是使學生感受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這對學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茖W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學反思《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題的訓練,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動的起始階段。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3、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
5、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組織好探究后期的小結,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 以上幾點,只是本人的一點點粗淺體會,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教學者必須重視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6-14
【熱】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6-21
【熱門】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6-21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通用09-22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熱門】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精】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薦】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熱】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優秀02-15
【薦】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