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
一、取舍合理的教學資料
本節課中同學將就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進行討論與研究,并且去驗證同學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學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這一節課上,同學將丈量不一樣重量擺錘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和不一樣長度擺繩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同學在對丈量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會發現:影響擺的快慢主要是擺繩的長短。可是,在課文的最終又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即:擺長也是影響擺的快慢的一個因素。所以說,本課的教學是讓同學從問題中來,又帶著問題離開。
修訂以后的《擺的研究》這一課,舍去了原教材中影響擺的快慢三個因素中擺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將這一資料移到了上一課完成,應當說這樣的教材更容易教學。因為,原先的教材,是將三個因素一齊在一堂課里研究,這樣時間難于控制,效果也不夢想。可是,由于今日這堂課是公開課,這一課又是第二教時,所以我還是適當地引用了“擺幅大小”這一因素,但不作為研究的重點。
二、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
《擺的研究》這一課,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實驗,一個是擺錘的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另一個是擺繩的長短對擺快慢的影響。在教師用書上,期望教師在同學的探究過程中起到一個從“扶、引、放”的教學思路。而在我看來,兩個實驗,要完成“扶、引、放”三個過程,很難。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一課教師用書上的資料,至少是這一部的資料,仍舊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內,還沒有和時地更新。所以,在今日這堂課中,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方法,采用同學自主的,有選擇的探究方式,教師只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這樣的教學即能夠防止由于研究資料過多而造成探究時間不夠,又能夠讓同學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地探究。
三、供給有結構的資料
資料的運用,主要就是對教具的運用。在課堂上供給有結構的資料,能夠使教學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確。在今日課堂上的第一個教學環節中,也就是讓同學測出15秒內各個擺擺動的次數時,我給同學供給了各個不一樣長短的擺,讓每組同學的擺在15秒內次數各不相同。這樣的布置,能夠讓同學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什么擺的次數會不一樣?”、“擺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更為順利地引入到了課文探究的主題。
第二個有結構的資料是,在同學進行探究擺的快慢的實驗中,大多數數組我供給的是螺帽,但有一組我供給的是鉤碼。同學在探究擺錘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實驗中,讓鉤碼一個一個的掛起來,從而得出了與研究不一樣的結論。為什么呢?引起同學的共鳴,為下一課的教學資料“擺錘長短的研究”做了鋪墊。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2
3月9到3月15,我參與線上頂崗實習的第四個7天,與第一個7天相比,我多了幾分從容和淡定,少了幾分緊張與新奇,雖然不能見到我的學生們,依舊是一件很令人遺憾的事,但是我一直都有增加與學生連麥的時間,也算是彌補了一下這方面的缺失。
1、3月9日,周一,相較于上周第一節的緊張,這周我更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更關注學生給我的反饋,網絡良好,沒有卡頓,家長同學也極其配合。這節課目是使學生了解花種子果實,為彌補學生不能直接接觸的不足,我盡量將課件制作的詳細,并輔助以視頻,方便學生理解。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依舊有很多不足;不能有序安排與學生的連麥時間和次數。
由于上課時間改為30分鐘,所以語速有些快,要注意調整課程內容
2、3月10日,周二,這節課還是科學課,我為學生講解了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相比較之前的課程,這節課的學習范圍又擴大了一些,課前比較擔心學生會與上節課的內容混淆,在過程中,也反復與學生強調,并且在課程開始就組織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但第一遍講解結束,學生們對知識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提升難度的題目,知識點更明確,采取學生連麥主講的形式,雖然當時軟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也還是達到了大家都會大家都懂的目標。從而也在備課上提供了新的思路,當教學內容偏難時,我們應如何教學?①多次講解,提出重點②輔助課后題,調動學生主動性。
4、3月13日,周五,沒有授課任務,但學校組織全校教師學習如何更好的進行線上教學,主要為大家示范了授課軟件的各種用法。
周六周日,我將利用這兩天時間,備好下周的科學課,吸取已有的經驗,提高自己,為日后的教師生涯,提供堅實的基礎。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3
根據學校與教研室安排,第二周我執教了三年級《根和莖》一課!陡颓o》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單元中的第二課,根和莖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發揮著支持植株、吸收、傳輸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功能。本課的設計意圖是指導學生分別認識根和莖的不同類型,了解根和莖在生長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教學中有選擇地利用生活中常見和學生熟悉的菠菜、大蒜、水芹、西芹等。通過直觀的觀察、比較活動,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直根和須根形態上的特點,鼓勵學生嘗試著給根分類,可以加深學生對根的形態和名稱的認識,從而更高效地了解植物根的分類。而對于莖,我通過實驗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和課件演示的方法向學生介紹,對于莖的作用,課前準備好插在紅水中的莖,課堂上讓學生解剖,使學生對莖的運輸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教研員為我剖析了整堂課后,我覺得本課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環節的設計與設計的意圖需要明確。在教學根的環節上,沒有能夠明確指出哪里到哪里是根,以至于學生在比較直根和須根的時候不能發現直根部分,而只是注意到細小的側根。在教學莖的時候同樣沒有能夠讓學生找一找不同植物的莖在哪里,而是教師講解的比較多。在教學方法上,我總是擔心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講授法用的太多,沒有體現“雙主體”理念。今后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將遵循以下原則:
——科學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是科學的,必須符合科學教育的規律,符合學生的任知規律。
——主體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活動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于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須有利于學生各種探究活動的開展。
——過程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于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獲得過程的體驗;
——創新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應當在吸收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立足創新,重視創造出一些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方法。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4
古人曾這樣說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那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于進行教學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科學教材已經走進了我們的課堂,現在明顯地感受到觀念需要更新,角色需要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凸現,但如果我們對現在的科學課教學現狀進行仔細觀察和冷靜地分析后會發現,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探究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但往往忽視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整理
發現和提出問題是進行探究的前提,學生如果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不能進入探究活動。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明顯增強,如在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活動之前最常說的話就是“對于這個現象,你都有什么問題”、“針對這個現象,你還有什么問題”等等,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問題,但往往沒有注意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導致常常抱怨學生不會提問題,在課堂上“亂想”、“瞎問”。這樣做的結果直接會導致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探究價值不大的問題。例如在教《沉與浮》這節課時,出示了一段潛水艇在水中沉浮的錄像,然后對學生說:“對于水中的潛水艇,你都有什么問題?”話音剛落,學生們紛紛舉手要求發言。
生1:潛水艇在水中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潛水艇在水中為什么會浮起來?
生3:水中的潛水艇為什么能浮起來,也能沉下去?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從上面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學生提出的這幾個問題都屬于同一類,如果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話,那么讓學生繼續再提,學生也只有“亂提瞎問”了。其實,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整理,這不僅有利于讓學生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是對學生樂于提問這一行為的肯定和鼓勵,從而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一舉三得,作為教師何樂而不為。
。1) 對教學過程中難點處理的反思 。作為教師,每節教案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后得出的,但是在實際授課時,有的覺得得心應手,效果頗佳;但也有的則覺得別別扭扭,死板教條。如果及時記下當堂課的心得,在下一輪教學中吸取其教訓或借鑒其經驗,這樣若干年后,一定會提高課堂效率,改善教學方法。例如在上科學三年級下《水的三態變化》這課時,第一節課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學生說水的三種形態可以相互轉換,但是僅僅用語言解釋形態間的轉換是受熱還是受冷,學生很難接受,聽了迷迷糊糊,就算當場記住了,過會就會忘記。我想如果繼續這樣教,其他學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時,我就先準備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鹽和水。用常見的材料作為例子來說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就快就理解了。將抽象變為直觀,增強了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有效地解決了教材中的難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節課的反思及時寫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學時繼續采用此方法,大大節約了備課時間。這樣既有利于教學經驗的積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技藝。
。2) 對課堂教學時間安排的反思。小學科學課看起來每冊每個單元是獨立的,但是仔細一看,實際上有很多的聯系。我們每次上課的導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復習來導入。利用學生以前所學的知識再加深新的知識。但備課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出現一些失誤或缺漏,如學生對相隔時間較長的知識的掌握和記憶情況,及相關學科的知識的學習情況等。教師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會影響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找出失誤和缺漏,把這些相關情況記錄下來,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為以后教學中的借鑒。如教《日食和月食》這課中,我剛開始想從學生那知道一些關于日食和月食的神化傳話,以致提高學生學習的熱忱。但是結果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沒有學生知道,看到這方面的空白,我馬上對教案進行了補充。在課前自己準備了一些關于日食和月食的傳說,也布置學生去收集資料。最后學生從資料中學習到了科學家們為了研究日食和月食,他們不惜千里奔波,甚至冒者生命危險去探測的精神。為后續的學習有了更大的動力和興趣。
。3)對教材中細節問題處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識內容并不是重點和難點,但對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幫助。有時教師往往會忽略學生的認知水平,想當然地認為有些知識學生很容易掌握或早應該掌握,但事實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環食時,我覺得學生應該根據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問,竟然連幾個優秀的學生都不是很理解,這使我意識到先解釋這幾個名詞是很有必要的。在講清了這幾個概念以后,學生在日食的模擬實驗中,很快就可以模擬出了。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日食發生的全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實驗解釋天文現象,這著實讓他們非常高興。
二、科學課教學反思究竟該反思什么
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們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我們主要進行四方面的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后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茖W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后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茖W課的學習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科學課上對于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茖W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目前教師已經認同這一學習方式,且開展得轟轟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為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合作學習是指學習者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務,在明確責任分工的基礎上,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進行的學習。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在以上四個方面,筆者認為對材料和探究小組的反思要花更多的時間,因為兩者決定著科學課的成敗。另外教學反思不一定是反思缺點,對于課堂中精彩的生成,機智的處理等也可以進行“返思”,以便在日后重現。
《易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變、才能通、才能久。
我覺得作為一名科學課的教師,時刻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認真研修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并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使科學課上的更好。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5
《微小世界》單元反思:本單元學生掌握了一些概念,并且了解到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的上,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著,并和人類有著密切關系,從而學生也了解到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及觀察工具的飛速發展,人類的觀察范圍不斷發展,學生又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感覺微小世界很奇妙,學生很驚訝!激發了學生探索并觀察微小世界的興趣,學生學起來很有興趣,效果不錯。
《物質的變化》單元反思:本單元的內容較為有趣,學生很有興趣,特別是一些化學變化,如淀粉遇碘酒會變成藍色,學生覺得很奇怪,從而也激發了學生檢驗食物中是否有淀粉的興趣;還有白糖加熱物理變化滲雜著化學變化,學生親眼所見;另外小蘇打與白醋混合,以及鐵生銹,同樣是化學變化,但一個非常迅速一個卻非常緩慢。學生發現化學變化的確與物理變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也就是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從而學生也明白了化學變化常常伴隨著發光發熱,產生氣體,產生沉淀等現象。學生學起來非常帶勁,其主要原因是動手親自實驗,科學就是要讓學生親自體驗,親自動手,這樣學生才會牢記所學知識,同時也增長了不少的見識。學校如果各種實驗材料都具備那就更好了。
《在星空中》反思:本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因為這些天文知識畢竟是他們前面似曾聽說又不太明白的,因此他們非常愿意學,如果對著天空中的星座再講課那就更好了。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6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資料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齊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資料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進取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能夠經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教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提問,也僅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我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經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本事。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樣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經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比較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十分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進取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7
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科學課程,有利于小學生構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供給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研究到學生在性別、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種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備了發芽的內部條件;僅有當它感受了陽光的溫暖才會發芽!
我們要做的就是使學生感受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分子,并且是不可缺少的!這對學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識、團體意識是十分重要的。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進取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當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茖W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供給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我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進取的影響。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供給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本事,獲取科學知識,構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題的訓練,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動的起始階段。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3、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
5、注意指導學生自我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我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組織好探究后期的小結,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
綜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點點體會,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茖W素養的構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構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們教學者必須重視小學科學教學。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8
在近兩年的小學《科學》課堂教育教學中,深感《科學》科目教學的不容易,深知《科學》教育教學的艱難與困域。現對本人在《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中的體會做一梳理與反思。
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反思 在近兩年的小學《科學》課堂教育教學中,深感《科學》科目教學的不容易,深知《科學》教育教學的艱難與困域,F對本人在《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中的體會做一梳理與反思。
一、 觀念滯后 《科學》是一門較為綜合的對學生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非常有益的學科,但是現在有些教師(包括本人及學校某些領導在內),對此學科都當作傳統中的副科目對待,導致諸多教師在《科學》教育教學中都有不嚴格、不規范、不認真對待態度,也導致了學生對學習《科學》此科目的馬虎應付態度。同時也致使學校對《科學》教育教學管理質量的低下,從而造成學生在整體素質的缺陷,誤人子弟,殃及社會,損于國家。這是何等的嚴重問題!頗值得教育界的重要人士及各基層的諸多教育工作者與各領導的熱切關注、支持與幫助。同時,也很值得相關的直屬管理領導的認真反思。制度是否健立健全了,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落實執行了,落實的程度如何,基層的某個角落是否存在有“被遺忘的角落”,是否有弄虛作假的行為,各學校各教師是否尚存在馬虎應付的心理,如何處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等等。這都是需要教育直屬界的領導的認真、踏實、嚴肅對待與落實的嚴峻問題,否則一切都是空話一句,一切都是假工假做假應付假態度!總之,領導、教師的新課改的教育教學觀念必須要徹底、徹底的改變。
二、理念欠缺 國家對各課程的改革已實施幾年,可以說國家各教育培訓部門每年都進行了相關的各學科的課程項目的有計劃的有系列的教育培訓。但效果是不是很好,想必大家心里面都有個底。實話實說,現在我們的諸多教師都是被傳統的教育教學的舊觀念嚴重束縛著,在小學都是把語文、數學當作主科目看待,其他的都是副科目。在接受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培訓時,也存在著這樣的偏科嚴重心理,特別是某些學校的主管領導也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偏科心理,致使在接受這樣的“副科”教育培訓時,教師馬虎應付,甚至有些學校領導明知有這樣的相關的“副科目”的教育培訓,而沒有派相關“副”科目的教師去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導致了教師在進行這樣的“副”科目的教育教學中,觀念難改,理念缺乏,教改無果,教育無望。譬如,某些教師在上《科學》的課時,只是把課文念一遍,學生在下面聽一下就算了事,至于其相關的實驗、活動或某種探索,一句話“學校的條件有限”就把本來是非常能引起學生興趣的事情給搪塞過去了。還有更甚者的是,有些教師為了省事,上課時,直接把本該是由學生課中或是課后去認真思考、探討、交流或查詢來解決的時事知識、地理基礎常識或是政治常識等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了學生,致使學生都有了不愛思考、不想探討,不善交流等的不良習慣。學生在學習上的創新性思維、獨特的思考等能力都得不到應有的培養。這樣學生就習慣了“飯來張口,衣到伸手”,于是,教師教得多“死”,學生也就學得多“死”。另外,尚有部分年級的《科學》的任教教師,對所教學科只是蜻蜓點水般地隨便選了部分內容來教教而已,當然這也可能與學校安排的《科學》科目節數太少的原因有關(有的一周只一節),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不知“天南地北”,學生得到的只是零散的不系統的科學知識,怎能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怎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怎能促進新形勢新課改“更上一層樓”,跨上新臺階。 因此,可以這樣說,作為新時期形勢下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有責任認真學習新知識與新的課改理念,徹底擺脫舊的傳統教學觀念、方式的束縛,用新理念、新知識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素養。同時,在工作中要有認真、負責、踏實的工作態度,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新課改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辜負國家和人民付于我們的責任,才能對得起我們的后代的子子孫孫。
三、 資源缺乏 農村鄉鎮小學,特別是邊遠偏僻的農村小學,在各年級的《科學》教育教學中,由于教學資源的嚴重缺乏,在教學中有許多都涉及到實驗、活動或需要上網查詢才能解決的各種問題,教師只能照書讀書,把“復雜”的問題簡單的一筆帶過,把教學內容應付完畢就算“萬事大吉”了。于是都形成了領導不重視,教師不認真,學生不積極的惡的連鎖反應,造成了設了科目而又不重視科目的不良局面,浪費了課本、人才等資源,耽誤了學生的智力、能力等培養,影響了學生的一生。同時,也剝弱了教師的教學銳氣與消退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因此,本人熱切呼吁上級直屬主管領導、學校的主要領導和廣大教師都要積極行動起來,為中小學的各科目教學,特別是所謂的“副”科目的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于教育教學進行的硬件環境,為我們的新課改做好步步升高的鋪墊,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做好充分的準備。 總之,小學《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需要大家的共同熱切的努力與支持、配合與合作。同時,也特別需要《科學》科目的組織教學的領導與教師要努力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用上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與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盡可能地把《科學》科目教得更加科學與精彩。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9
通過這學年的教學與觀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部分學生甚至不知道“科學”是什么概念,這種情況完全是我們教師自身的原因,要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研究、認識自然科學,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認識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獲得知識的直接動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優化教材中的實驗,學玩結合
科學課中的實驗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實驗是我們教師上好一堂科學課的寶貴財富,關鍵是教師如何去深化和優化。學玩結合的實驗帶有一種游戲的性質,要做好這篇文章,就需要教師對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在小學科學課的教材中,有趣味性的實驗很多,通過實驗,孩子始終處于主動學習、思索的狀態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結合在一起,延長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被有效地調動起來,使孩子從關心玩的過程發展到關注玩的結果中,從直接興趣向間接興趣過渡,最終完成樂趣向智趣的轉化。
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表揚和批評
吃多了甜的,換換酸的口味,也許你會覺得酸也不錯。以前的科學教學老是覺得批評太多,表揚太少。而現在又覺得科學課堂上的表揚似乎太多了,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這些夸獎的詞有些沖昏了孩子的頭腦。要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揚,又要有合理的批評。如果單采用過多的褒揚,孩子會感覺是“虛情假意”,就會對孩子經歷失敗后的重新奮起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可以采用“你還需要努力!”“你的認識還不夠!”等評價用語。
三、用名人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名人的故事激發興趣。其實在人類的科學發展史上涌現出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象哥白尼、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等,在他們身上有很多可以激勵孩子學習興趣的故事。這些可是一筆可觀的人文資源。對激勵孩子學科學,愛科學,激發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合理的運用現代教育手段
運用現代電教手段,調動孩子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活潑的課堂教學,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興趣就象人的生命,假如孩子們對科學課感興趣了,才會沉迷于其中,付之于其中,我們在對孩子們實施素質教育,進行新課改探索時要注意挖掘每個孩子的個性,時刻注重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0
篇一: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科學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更新教育觀念,采取更適合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鐵為什么會生銹?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學生帶著問題產生好奇,走進文本。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空氣》一課時,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地球上會有空氣 ”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么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蓖瑢W們都非常好奇,認真地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熱愛科學,對科學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學課的開設正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仍沿用那種僵死的教學方法,其結果只能是倒學生的胃口,抹殺學生求知欲望。我們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認識科學,并鼓勵他們去探索科學的諸多奧秘。只有這樣才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
我覺得作為一名科學課的教師,應該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每一節課,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篇二: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古人曾這樣說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蹦侨绾尾拍茏兡兀孔兪紫纫此,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于進行教學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達到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于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為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為充分,因為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沖突,作為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接受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為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在學生的科學啟蒙階段即小學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影響學生一生的能力。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必須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 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科學課堂中有效的學習需要整合不同的學習方法,需要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
結合起來考慮。比如說,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為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為主;科學閱讀討論課就要以閱讀、討論為主。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形成應該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形成的。但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因為有些知識受學生閱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形成。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形成是依賴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內容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理解不會也不可能脫離科學內容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后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后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茖W課的學習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科學課上對于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為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為一名鄉村的科學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學教育教學工作,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臺階。
篇三: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 你能說出幾種啊 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 ”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么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
一.怎樣的課堂才干調動起同學的學習興趣。
1、情景的創設。
好的開始是勝利的一半。一節課如能開個好頭,發明出一個環境來感染同學的興趣,就可以大大地調動起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在科學課中可以創設一種懸疑的情景,讓同學驚嘆“為什么會這樣?”,或者挑起同學的認知矛盾抵觸。從而讓同學發生探究的熱情。
2、教師的激勵性語言。
3、設置扣人心弦的疑問。
假如教師平鋪直敘一講到底,同學就會厭煩。如能設法設置一些好的疑問,就能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引起同學的考慮??
二.什么是要讓同學說出來的,什么是老師直接告訴的,要分清楚。
當大局部同學有能力探究出來或者他們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時,就可以讓同學說出來。如《液體的熱脹冷縮》讓同學想方法怎樣讓水在透明管子里的變化看得更清楚,并提供了紅墨水給同學,那同學看到了現成的資料當然就會想到把紅墨水滴到水中,這樣就能看得更清。這是他們能力可達,完全可以讓同學說出來。
但假如同學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他們的能力是缺乏以把問題探究出來的,那就需要老師直接告訴同學。如做液體熱脹冷縮實驗用的管子上面有兩個黑色的小圈,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同學之前沒有接觸過這個實驗資料,也沒有做過相類似要做標志的實驗,所以假如要讓他們回答出這個問題,是很難的。這時就需要老師直接告訴同學怎樣使用這個小圈,就不需要再花時間讓他們討論。
三.老師不應該只為了追求知識目標 老師過于注重結論,就會表示在當同學回答到點子上時,老師就馬上肯定。
或當同學在匯報時還沒等同學說完就幫他們做思維歸納。這樣只會剝奪了同學的自主探究權。
在課堂教學中,同學收集到的事實或觀察到的現象,是非常零亂的,在歸納、分析、整理時,老師要注意相信同學,不怕出亂子。如在《液體的熱脹冷縮》一課中,同學觀察到液柱上升,他們都想把自身的發現和同學分享,這時應該讓同學充沛交流他們所觀察到的,不要因為一兩個同學說到液柱上升了就不讓其他同學說了。終究同學雖然看到相同的現象但他們的表達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充沛尊重同學。只要最后老師提出“剛才的幾個小組他們觀察到的一起現象是什么?”就會引導同學從整體的、系統的角度來認識問題。
四.處置好預設和生成的辨證關系,教師要善于發現閃光點,讓同學的想法在課堂上得以生動活潑、繽紛多彩的展現出來。讓我們的課堂分外精彩。
在我們科學課堂很多東西是教師預設所無法預料的,正是這些突發的生成使課堂增色很多。教學的進程中,同學應該是積極的行動者,有效的課堂必定有著思維活躍的同學群體,因此,隨著新知識的出現和對新知識的理解,接踵而來的是相應的考慮,考慮便會發生爭辯。許多富有發明性的生成點是一閃而過的,一個時間差,就可能錯失一次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良機。如在讓匯報水受熱時觀察到什么現象,有同學說到“紅墨水越升越高,但水沒有增加”,這時應該好好掌握住這點,引導同學:水沒有增加,但水卻上升了,那是水的什么發生變化呢?這樣就能更好的突破難點。
當然,任何問題總要涉和一個度,無論情況如何,老師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權衡其間的利弊,在預設與生成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8dSG
五.發揮同學的主體意識做得不夠,只是師生交流,缺少生生的交流。
我們習慣于將“少數個體勝利”等同于“群體的勝利”。依靠幾個同學的出
色發揮雖然能夠讓課堂精彩,但教學不應該只有核心同學的道理十分淺顯,依靠少數同學出彩帶來的課堂所謂勝利并不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這不是真正的教育勝利
在科學課中,特別要注重面向全體同學,即使有個別同學學對了,老師仍然要“磨”他們說出理由;即使大局部都同意了,老師還是要問“有沒有不同意見”,鼓勵他們創新。如在《液體的熱脹冷縮》一課中問同學水受熱時,體積有什么變化?讓幾個同學回答后,再讓其他同學評價一下你認為哪個同學回答得最好、最能用科學的語言來描述。然后再說那我們就依照這個同學所說的來描述......或者當一個同學回答得很好時,停下來問問同學你們還有意見嗎?若同學都沒人舉手,則說:“看來大家的意見都一樣!比缓笤俪鼋Y論。這樣就不只僅只有師生的交流還有生生的交流,把課堂的主體地位讓給了同學。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2
《能量的轉換》是六年級科學的一節觀察實驗課,我在教學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實驗、思考和玩游戲的時間。
2、面向全體學生,給實驗做得慢的小組重做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3、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拓展了他們的知識視野(兩次用視頻資料,一次用自制的ppt課件),起到了語言講述無法達到的效果。
4、指導實驗到位,引導學生討論出注意事項,各組分工要明確,每人都有事做,注意實驗習慣等。
5、教學的生成性體現的很好。
不足:
注重了面向全體學生,但控制好部分學生學習紀律方面處理得不太理想。學生分組實驗中,發現有2個小組做的很慢,總也點不著花生米,就讓他們接著做直到成功,因為我想讓每個組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所以耽誤了時間。這時有的組先做完了,很興奮,有的學生不認真討論,顯得秩序不太好,需要改進。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3
現代教育不僅要關心學生學什么,更要重視學生怎樣學。它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大量知識,而要求他們像科學家那樣在“真刀實槍”的“搞科學”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教師是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指導者,主要任務是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為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并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眼、動手動口。在教學《彈性》這一課為例,我把實驗材料、教學方法做了調整,把原來三種材料增加為五種(鋼尺、橡筋、海綿、彈簧、注射器)。教學時,各種材料同時呈現在學生面前,提出:怎么用這些材料做實驗?然后鼓勵學生按自己的想法試一試。結果學生拉的拉、壓的壓、擠的擠、彎的彎……看似雜亂,但每個人都認真參與,開動腦筋,創造性地做著每個實驗。在學生做了大量彈性實驗,積累了豐富經驗后,教師問:“你用這些材料是怎樣實驗的?你發現了什么現象?”由于學生作了充分的實驗,所以發言十分熱烈。學生匯報時,教師把這些回答簡要寫在黑板上,繼續問:“這些現象有什么共同點?”于是大家通過進一步的討論,概括出這些物體的共性,彈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個研討過程中,教師只提了三個問題,放手讓學生動手、討論,他們成了學習的主人,所獲得的知識是通過他們自己對事實材料的分析綜合、歸納概括得出的。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就是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出來的。
促進學生自行探索能力的發展,教師還應該在教學中逐步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淺顯的’科學研究方法。例如把植物分成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幾部分,分別進行研究,這是使學生會用分析法去認識整體事物。觀察與實驗,這不但是認識事物的過程,更是一種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教師要經常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使學生能較自覺地利用觀察與實踐來解決問題,特別是教會學生能用對比實驗、模擬實驗,多采用探索性的實驗,少用驗證性實驗。
學生只有具備了“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更快、更多地去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這樣才不會感到學習科學知識是苦事累事。
現代教育不僅要關心學生學什么,更要重視學生怎樣學。它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大量知識,而要求他們像科學家那樣在“真刀實槍”的“搞科學”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教師是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指導者,主要任務是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為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并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眼、動手動口。在教學《彈性》這一課為例,我把實驗材料、教學方法做了調整,把原來三種材料增加為五種(鋼尺、橡筋、海綿、彈簧、注射器)。教學時,各種材料同時呈現在學生面前,提出:怎么用這些材料做實驗?然后鼓勵學生按自己的想法試一試。結果學生拉的拉、壓的壓、擠的擠、彎的彎……看似雜亂,但每個人都認真參與,開動腦筋,創造性地做著每個實驗。在學生做了大量彈性實驗,積累了豐富經驗后,教師問:“你用這些材料是怎樣實驗的?你發現了什么現象?”由于學生作了充分的實驗,所以發言十分熱烈。學生匯報時,教師把這些回答簡要寫在黑板上,繼續問:“這些現象有什么共同點?”于是大家通過進一步的討論,概括出這些物體的共性,彈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個研討過程中,教師只提了三個問題,放手讓學生動手、討論,他們成了學習的主人,所獲得的知識是通過他們自己對事實材料的分析綜合、歸納概括得出的。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就是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出來的。
促進學生自行探索能力的發展,教師還應該在教學中逐步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淺顯的科學研究方法。例如把植物分成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幾部分,分別進行研究,這是使學生會用分析法去認識整體事物。觀察與實驗,這不但是認識事物的過程,更是一種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教師要經常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使學生能較自覺地利用觀察與實踐來解決問題,特別是教會學生能用對比實驗、模擬實驗,多采用探索性的實驗,少用驗證性的實驗。
學生只有具備了“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更快、更多地去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這樣才不會感到學習科學知識是苦事累事。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4
一個民族的興旺離不開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深知上好科學課和開展好科學活動,是非常重要的?茖W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因此科學教學必須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行設計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結論規律,自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怎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以下談談本人的一些反思和體會。
1、依據學生的好奇心,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要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從中獲得知識,對自然界的有些現象,學生經過親身探究才能產生認識,才能提出新解釋,新假設,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舉措。
親身探究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得到培養,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通過親身探究,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批評性思維以及創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養。
3、在探究活動中,建立合作的師生關系。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學課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獨立的思考、想象、選擇,做出決定。課堂上應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一系列的創新活動。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當我們在互動過程中,達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處”時,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主人,才能敢想、敢說、勇于創新。
4、創造條件,正確引導和訓練學生創新能力。
每一位科學課的老師都應有這個認識: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已不僅僅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科學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同時,教師還可將有關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發現,以達到培養認識事物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上科學課時要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5
《凝結》是四年級《水循環》單元的第三課,是在學習了《蒸發》《沸騰》之后,對水變化的又一重要認識。這次“同課異構”式的課堂教學同研,我們便從此開始,在同研的基礎上,向學生家長開放,請家長走進科學課堂,參與孩子們的探究活動。
翻開教材,只有兩頁,去掉四幅插圖,只有十句話,其中三句是問題——物體表面的小水珠是怎么來的呢?對著小鏡子哈氣,會有什么現象?小水珠是怎樣形成的?三句是提示性的語言——瓷盤加熱后蓋在杯子上試一試、現在我們知道小水珠是怎么來的啦!原來小水珠……,只有一句“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液態的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彼闶潜菊n要掌握的科學知識?雌饋砗唵蔚膬热,怎樣才能讓學生清楚、明白,并且有所收獲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決定還是從鉆研教材入手。對著兩頁教材,我反復地看,仔細地讀,用心分析每一個問題的目的——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每一句提示語的指向——這句提示語要告訴我們什么?每一句話的用意——為什么要這么說?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閱讀教學用書,再上網查閱大量的資料,來充實自己,努力做到:要教給學生《凝結》這一滴水,自己要擁有關于水循環知識的浩瀚大海。比如:對于云、霧、露、霜、雨、雪等這些常見的自然現象,是不是都屬于凝結呢?按照我們的習慣,都是水蒸氣從氣態變成了液態或固態,一般都認為是凝結。但我就是較真:科學概念是這樣的“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液態的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敝徽f變成液態的水叫凝結,并沒有說變成固態的冰叫做凝結,這種習慣說法肯定不準確,不準確的知識就不能教給學生。我又根據自己的理解,查閱相關的資料,終于找到了答案:水蒸氣直接變成冰或小冰晶,叫做凝華不叫凝結。因此,在進行“自然界中的凝結現象”這一環節時,只出示了云、霧、露、雨四幅圖片,沒有出現霜、雪的圖片,給學生一個正確的科學認識。
在實驗教學的設計上,我從學生剛剛接觸到的對比實驗入手,讓學生發現對比實驗的相同和不同的條件,自己設計對比實驗,并運用自己選擇的實驗條件進行實驗。有的小組選擇水的溫度作對比,有的同學選擇玻璃片的溫度作對比,也有的選擇水量的多少作對比,在互相交流之后,大部分學生確定將玻璃片的溫度作對比。這個實驗,如果找到了對比實驗的方法,就比較簡單,但如果老師把方法告訴學生,就失去了設計對比實驗的意義,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并沒有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教給學生自己學會對比實驗,是這課實驗設計的目的所在吧。
這個對比實驗操作起來比較簡單,如果只安排一個實驗,課堂容量是不是太少?聽了岳華老師的課之后,感覺一節課也是挺充實的,但我還是想試一試,將雨的形成的模擬實驗也提到這節課來做,一來雨的模擬實驗現象較明顯,操作方法是在沸騰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學生剛剛做過,也有一定的基礎。于是我將實驗材料放在實驗桌旁,準備學生隨時取用。我還想為學生的實驗再提醒幾點,大家就已經急不可待地開始了,我只好壓下要說的話,讓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實驗。操作中我發現,沒有我的具體要求,學生的實驗操作得很規范,觀察得很到位,沒想到,由于學生的急性子,造成了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實驗的局面。當學生為自己造出的雨而歡呼時,我肯定了自己的設計思路。
這節課大約延長了六七分鐘,如果制造小水珠的活動再簡短一些,在實驗方法的指導上語言再簡練一些,也許還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實踐、去交流,去表達、去展示。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2-13
小學的科學教學反思范文11-05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5-27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11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25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與教學技巧11-06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精選范文01-09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總結01-09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范文01-10
小學科學《蚯蚓》教學反思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