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20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
本周教學了《商不變的性質》這一節課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索規律。
我從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出發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從自身內部的需要產生了問題(至少使學生感到教師引發的問題是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學生在相互不斷補充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猜想。波伊亞認為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嚴格演繹思維證明問題,而且要教學生學會猜測問題。他甚至還向教師呼吁:"讓我們教猜想吧"。本節課學生在課堂中自己動腦分析,提出猜想,研究猜想的合理性。通過猜想——修正——再猜想——再修正……,逐步獲得商不變規律的'條件,并發現結論,在這一復雜的思維過程中,學生的活動方式是多樣化的,有個人獨立思考,也有小組合作交流,更有班級集體探究。這樣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又能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
學生的自主探索是小學生成為課堂小主人的必要條件,而留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更是必要。(對于這個規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請你再舉一些例子來證明)教師這個問題再一次激起學生的挑戰性。從現場看就有學生提出24÷5≠(24×2)÷(5×2),這難能可貴的疑問折射出學生絞盡腦汁之后的歡樂,他終于與別人看法不一樣。由此想到應該給學生多一些自由探索思考時間,少一些指令性的操作程序,效果會更好!學生不但發現結論,還學會"猜想——驗證"的探究方法,會有一種"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感覺。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2
教學《四則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學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讓學生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學生達到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練習中忘記運算順序的情況常會出現。單純的機械訓練,學生只會覺得數學枯燥無趣,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本單元第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嘗試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創造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和小括號的意義。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自主的',學生的選擇是開放的,學生的表述也是多樣的。
反思本單元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2、給予學生發展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思考的主動權。
3、計算教學因解決問題而精彩,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
例1、例2是在學生已會計算的基礎上總結概括運算的順序,運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問題情景,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再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進一步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讓學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效果好,但作業中,發現有同學沒有仔細讀題,發生不該有的錯誤,還有的計算錯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絕大部分的同學能從例題中理解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減,然后運用正確的運算順序計算。但個別孩子運算順序弄不清,格式有錯誤,需個別輔導。
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運算順序,總結運算順序,學生探索出了多樣化的解決策略,并能在運用中創新,教學效果不錯。出現的問題:個別學生弄不清運算順序,需個別輔導,個別學生第一步算好后忘了把剩下的部分按原來的位置照抄下來,有的同學計算正確率不高,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對癥下藥。
關于0的運算,加、減、乘學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夠掌握,但除法中0的運算,還是有困難,特別是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學生不太容易理解,應該多舉例,加深印象。
應用題中季度的理解學生還有一定難度,應該重點講解,同時復習好平均分的意義。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3
這堂課既是一堂新課,同時也是對軸對稱圖形的一種深化。為使幾何課上得有趣、生動、高效,結合本節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學生實驗發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為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使獲取新知識水到渠成。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也就是我們傳授給學生的不只是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一些數學的學習方法。
在學習等腰三角形概念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事物總是互相聯系的,應該做到溫故而知新。而通過“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的探索,讓學生認識事物的結論必須通過大膽猜測、判斷和歸納。在分析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的過程中,加強師生的雙邊活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書本利用軸對稱來證明習題,但在這個方面我們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基本還是利用全等三角形來證明,利用軸對稱證明較難掌握,也不容易寫.通過例題、練習,讓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4
我講授的《統計》一節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例1的內容,本節教學我精心設計,并認真備課,雖數我講授的《統計》一節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例1的內容,本節教學我精心設計,并認真備課,雖然如此,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現總結一下,為以后積累經驗。
一、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如:24屆─28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獲得的金牌數,我校近年來學生總人數的變化,沙塵暴天數的變化,兩廠的產品銷售情況等,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重視學生己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
學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統計知識,會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描述、分析,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三、練習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根據本節知識結構的特征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精心設計了三道練習題,分別為:一是基本題,通過看我校近幾年來學生人數變化統計圖,發現數學信息。二是變式題,對比出示兩個統計表,提問應選擇條形統計圖還是選擇折線統計圖。三是拔高題,通過觀察兩廠的生產情況統計圖,提問應選擇哪廠投資。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擴展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使能力得到發展。此外也照顧了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使情感得到了滿足。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1、前面導入的時間過長,導致練習時間有些倉促,造成了前松后緊的局面。
2、對于有爭執的問題,如第2、3題,應讓學生爭辯起來,這樣才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應該是僅有的幾名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收場。
以上說是教學反思,倒不如說是在學習過程中的幾點拙見,它將指引我以后的教學……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5
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不論是新課的引入還是練習,都有應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并最終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經歷從生活問題到數學問題的抽象過程,感受教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數學角度去觀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探索的精神,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每個例題的情境都有是主題圖的一個局部,或是主題圖中某一情節的發展,教學時讓學生在一個比較完整的情境中學習不同的內容,有利于他們感受知識間的聯系,提高學習興趣。對于每一例題列出算式后,都要盡可能地展示出學生的'所有算法,通過相互比較,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并實際算法的優化。
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斑w移”是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遷移,使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是經常采用的有效方法。教學時可采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又可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注意加強估算,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在算法的展示教學中,本單元教材都呈現了估算這一算法,教師要充分認識估算的作用,它是體現數學課和標準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章里,通過估算可對精確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在練習中,也應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培養學生的估算習慣和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恰當、適時地運用合作學習方式。教材中結合有關教學內容,設計了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在進行這些內容的學習時,教師應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進行自主地探索、討論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師適當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絕不能包辦代替。
為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的計算方法,教學時設計的練習應注意形式多樣化,內容生活化,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讓學生感覺計算課同樣生動有趣,一定要避免枯燥的、單調的、機械的練習。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6
教材說明
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與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有所不同。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只把被除數的尾數省略,求它的近似數。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則要先分別求出被除數、除數的近似數。而且除數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數,被除數從哪位起省略尾數,可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及運算的方便程度來決定,使求出的兩個近似數可歸結為表內除法口算。由于被除數、除數都要先求出近似數,比第六冊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要難。
例6,通過運醬油的情境引出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
教材給出了兩種估算方法:一種是把被除數、除數取近似數后,用除法口算;另一種是把被除數、除數取近似數后,用乘法口算,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用1課時教學。教學例6,完成練習十四中的習題。
2、教學例6時,可引導學生討論:怎樣取538和62的近似數進行估算比較合適?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使學生明確:取近似數時首先要考慮所取的近似數與原數不能相差很大,然后要考慮運算的方便,可以歸結為表內除法的口算。
讓學生做“做一做”的題目時,要讓學生先想一想怎樣取近似數后再計算。
3、關于練習十四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第3題有一定難度,教師要提示學生怎樣取近似數后再進行計算。
第51頁最下面的思考題。其解答的思路是:根據題意可用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從圖中看出:①只參加數學小組的人數是28-10=18(人);②只參加語文小組的人數是14-10=4(人);③兩個小組都沒有參加的'人數是42-18-10-4=10(人)。
教材說明
用整百數除的口算過程,實質上是先除以幾,再除以100的連除過程。如3600÷300=3600÷3÷100=1200÷100=12。在這個過程中,用一位數除是重要的一步;用100除則是用十除的類推。因此,教材首先復習了用一位數除、用整十數除,為新知識的教學做好準備。
例4教學用100除一個數。教材從除法的意義入手,明確用100除的口算算理。然后出例5教學用整百數除。所出的兩道口算題,一道是商一位數的,另一道是商兩位數的,都通過方框中的話突出用幾百除的口算方法。兩道例題后,引導學生討論、總結用整百數除的口算規律。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7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細節的教育,加強了雙基的訓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學情況
1、復習溝通,建立聯系。在教學新知識前,先簡單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目的在于回憶已學的知識,為遷移做好準備,加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2、突出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學習例題之前,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根據情景提出數學問題,并列出算式,引出例題。
3、通過觀察、探討、交流,掌握新知。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識。
4、鞏固知識、深化練習。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分層次掌握所學的知識,先進行基本練習,使學生掌握兩、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方法,再通過變式練習進一步鞏固深化,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應用題
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于本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三、增加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四、存在問題
教師:
1、在用教材上還需繼續深入挖掘。
2、在教學上,注重教學內容的平衡,使得優生在一堂課中有更大的.收獲,還要讓學困生在每堂課中有所學習。
3、課堂上,要抓住學生知識的薄弱點,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學生:
1、部分學生不懂得審理,審題能力較差,不理解題意。
2、有的學生思維能力相對比較差,分析判斷能力薄弱。
3、還有的學生因為懶惰而導致了學習基礎差。
五、改進措施
1、注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在實物操作中抽象到圖形的認識。
2、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判斷能力的培養。
3、關注學困生,采用多種方法的幫扶,給予更多的關心,做到課堂上多提問,課下多關心,對他們的作業爭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們進一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全班教學質量的提高。
4、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改進教法,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吸取經驗教訓,根據這次反思情況,制定各種有效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同時,虛心向其他教師請教,學習經驗,爭取下學期能夠有所提高。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8
本單元剛開始的教學效果真的是特別差,學生交來的課后作業錯誤滿篇,平時麻利的對號此刻卻再也難以畫上去。一節課時間過去了,作業沒批兩本,自己卻感到頭昏腦脹,哎,怎么會這樣?說實在的,對這一個單元從思想上我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心想,小數對學生已經不是初次接觸了,他們有一定的基礎,學習起來應該沒有問題。哪知道,實際上原不是這么回事。本單元看似容易,實則難點一大堆。小數的意義、性質上是很抽象的東西,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學生對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問之知道,但運用缺乏靈活性。變換練習題題型,學生馬上無所適從。比如,學生知道: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叫做小數。小數的計數單位有0.1、0.01、0.001??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的進率是“10”。練習題:1.04讀作(),表示()。第二個括號學生幾乎都填的是1個一和4個0.01,而少有學生填104個0.01。雖說學生填的不算錯,但也說明學生對小數部分的計數單位不像對整數部分幾個一、幾個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又如,學習了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判斷題:2.0與2大小一樣,意義相同。()學生判斷正確。說明對小數的意義還是沒有真正理解。2.0與2大小一樣,但計數單位是不一樣的。所以意義不同。生活中的小數出現問題更多。尤其是單位之間的換算,要根據進率來移動小數點的位置,學生不是進率記錯了,就是小數點的位置不對,要不就是數位不夠補0時,補在了中間。接連幾次作業,效果都很差,這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思考:接下來的課我該如何進行?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呢?
通過和同事的交流,我們認為,首先要慢下來,給學生消化吸收的時間,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針對問題,一點一點講清講透,有針對性地加強專項訓練。第三,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整理,讓學生對本單元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找到問題所在。只有這樣,才能把問題一個個消滅掉。后來的幾次課,我依計而行。果然作業效果有了很大改觀。批改起來也順暢多了。單元檢測在即,我想對本單元的問題再做一個小結,幫助大家突破難點,掌握重點。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9
“四則運算”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第一單元的內容,四則運算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內容占小學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計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對四則運算順序的理解
通過學習學生基本能記住掌握四則運算的基本順序,即先括號內,后括號外,先乘除后加減,單一加減或單一乘除要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學生雖說能記住,但在實際的練習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或者說是誤解應值得教師注意。
(1)對“先”字的理解,我發現在很多學生的練習中出現誤解現象,他們認為先算的就應該寫在前面,如計算12+(13-4)-6就會這樣些=9+12-6把先算的括號寫在前面,還如12+5×6-15就會這樣寫=30+12-15,打亂運算的順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減”時誤認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減法,如計算12÷3×2寫成=12÷6=2,計算12-3+6就寫成
=12-9=3。而實際所謂先乘除后加減是指乘除哪種運算法則在前九先算哪種,加減也是。
以上兩點對“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現的誤解現象值得教師注意糾正指導。
2、很多學生在解答如“326與290的差去乘18與24的和,積是多少?”一類的問題時,對“與”、“和”兩個字的含義理解出現誤解,特別是“和”的含義。在學生的練習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出現錯誤,不理解其意思導致出現錯誤!昂汀痹陬}目中是表示連接兩個數字的關系的連詞使用還是表示運算法則中的加法來使用,老師一定要給學生將清,引導學生區別,正確的.理解含義并寫出正確的四則余混合算式。
3、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算式說出來。(如x除以a減b的差。)這也為學生對文字題的理解打下了基礎
4、遇到學生錯誤的典型例題時,進行錯誤的辨析,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在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0
運算順序學生以前接觸過,簡單的脫式計算也涉及到,但運算順序仍然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雖然拿到一個算式,你問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他都知道,但在實際操作中問題卻很大,有相當多的孩子寫完算式接著就開始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甚至遇到不夠減的時候還把被減數和減數顛倒位置。這說明了看似簡單的運算順序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簡單,只要記住運算順序就能計算,在識記和運用上還存在著脫節問題。
學生在學習上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對脫式計算的格式的書寫問題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寫在等號后面,不計算的把它扔在一邊,什么時候需要了再寫出來,出現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況;還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寫前面,任意顛倒數字以及運算符號的順序,導致計算結果出錯。面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陷入了思考。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比如受低年級學習的影響,在先算的部分下面劃線,誤以為先算的要寫下來,而不是把計算的結果寫下來。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呢?
第一,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從而明確運算順序。
第二,熟記運算順序,達到張口就來的.水平,這樣在計算時就形成條件反射,看到算式接著就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運算順序的熟記,為學生計算的步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關解決了學生頭腦中的一個難題。
第三,在書寫格式上要做好示范工作,邊講邊寫,告訴學生這一步算的什么,寫的數是哪個算式的結果,從而讓學生明白沒有參與計算的要原搬照抄,參與計算的是寫計算結果。
第四,練習時要讓學生說計算的運算順序,利用同桌或左右鄰的關系進行互幫互助,達到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第五,在解答解決問題時,提倡學生列綜合算式,在糾正錯誤中讓孩子理解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正確的書寫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計算能力。雖然單元結束時學生掌握了運算順序和脫式計算的要求,但在教學中還是走了一些彎路。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1
知識掌握情況。
從上學期的期末質量檢測來看,學生對雙基知識掌握得還不夠,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噸千米的認識掌握得不太好。
在計算方面,學生的差別比較大,多數學生對于口算,能做到脫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學生對于乘除知識掌握不好,直接影響了口算的速度和計算的正確性,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出來的差距非常之大。對于一些計算式題,部分學生的計算速度極待提高,各種計算的良好習慣有待養成。應用題掌握得還不夠,只有部分學生能認真分析題意,正確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據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去分析題意,對各種應用題的結構掌握的還不夠。同時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有待于提高。這對本學期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少數優等生的知識和經驗、獲取知識的能力、抽象思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 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數學的能力。而學困生連乘除法的計算都有困難。
學習習慣、興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從學習習慣、興趣、方法看,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都較好,對數學課學習興趣較濃厚,能按正確學習方法去學數學。他們能上課遵守課堂常規,專心投入,認真完成作業,對不懂問題能及時大膽提問;學生上進心強,班級學生之間競爭意識濃;接受新知識的主動性較好,好奇心,好強心都很強,具體形象思維活躍。由于年紀較小,學生的個性顯得不穩定,對事物的認識和個人的情感不能客觀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強,對人對事熱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敗面前易灰心。同時也有個別學生上課注意力分散,思想開小差,學習目的性不夠明確,對實施課堂教學有一定難度。
從心理特征看,多數學生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喜歡表揚夸獎,班上競爭意識濃;學困生上課比較被動,不聞不問,積極性不高,作業完成較難,但也喜歡激勵。
優秀生學習特點和后進生成因:
。1)優秀生少,根據平時的質量檢測,真正成績穩定,思維靈活,對應用題能認真而正確地分析的同學只有5、6個。他們對數學學習興趣很濃厚,能較好遵守小學生課堂常規,同學之間能互相幫助,共同探討,互相協作,他們思維活躍,發言大膽,對有爭議的問題能大膽爭論,上進心強,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及時認真,不懂問題能大膽提問,恐怕學習成績會下降。這些學生的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較為重視,大部分的家長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師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個別的輔導。
(2) 中等生對應用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績有回落的可能。他們學習認真,作業態度好。
(3) 班中的后進生,大多數是因為基礎知識掌握不好,存有知識斷層,學習的自律性比較差,學習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也提不起興趣。在他們當中有的是單親家庭,父母對子女的學習關心,指導,督促不夠;有的是父母對子女過于溺愛,過于遷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學習習慣影響了他的學習成績。上述原因形成惡性循環,使他們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進生。也有幾位學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縱觀全班,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別很大,如計算速度、參與討論的能力,解答應用題的思維能力等。課堂中教師雖盡力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由于班中學生數多,個別學生的知識斷層點,無法彌補,優等生的潛能也沒能充分挖掘出來,無法面面俱到,這也是本學期需要解決的教學難點之一。
其他因素:
學生多數來自農村,他們熱愛勞動,活潑好動,集體榮譽感強,學生多數家庭貧困,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雖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但教育方法不當,家校配合不夠,并對“減負,推素”存有認識偏差。
三、教材簡析:(教材知識結構體系、重點、難點、德育滲透點等)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在小學階段,本學期結束后,有關正整數的認識和計算的內容將全部教學完。本冊這些知識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學會用較大的數進行表達和交流,掌握較大數范圍內的計算技能,進一步發展數感;另一方面通過十進制計數法的學習,對有關數概念的各方面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和融會貫通,為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數學認知結構奠定基礎;并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分數及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做好鋪墊。因此,這部分知識仍然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兩個單元,這些都是本冊的重點教學內容。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直線、線段、射線、角、垂線、平行線、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學會一些簡單的作圖方法;同時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體會各種圖形的特征及圖形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復式條形統計圖。教材介紹了縱向和橫向兩種不同形式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學會看懂這兩種統計圖并學習進行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統計的觀念。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乘法和除法兩個單元,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初步體會的運籌的數學思想方法,感受數學的魅力。同時讓學生學習應用優化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綜合應用數學的綜合應用──“1億有多大”和“你寄過賀卡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體現出新課程的理念:
。、重視口算和簡便運算。如在一個數乘三位數的乘法、除數是三位數的除法中,先學習因數及被除數、除數是整百數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數、除數末尾有0時的簡便方法計算。學了乘法運算定律和商不變性質后,用定律和性質進行簡便運算,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各種計算方法。
2、加強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運用遷移規律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多位數的讀法和寫法中,讓學生憑借原有的知識基礎,把萬以內數的讀寫法推廣到多位數;也可以加深對對位數的認識。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養。在多位數的加減法中,引導學生在積累大量加減計算和解答應用題的基礎上,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概括,對加減法進行定義,闡明加法的運算定律及加減法的關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础⒅匾曋R的形成過程,注意多讓學生觀察、猜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
滲透教學思想方法。本冊教學內容是學習整數的最后階段,在學生積累了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得出整數的計數法和讀寫法、四則計算的關系、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商不變性質等,在運用中加深了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5、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要注意聯系學生的實際,重視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開放性,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計算方法、試商方法上,允許學生選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靈活運用,不做硬性規定,應用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答。帶*號的練習題和思考題,作為學有余力學生的練習補充,以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拓寬學生思考的空間,增強學生思考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四、改進教學工作的措施:
。ń虒W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思想、轉差、減輕過重的學業負擔)
1、改變教學思想。
具有新觀念、新思想、新體驗。改變原有的老師講、學生學的思想觀念,實施互動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網合作等),自主 探究,老師給營造一個寬松、合諧,充滿愛、民主、喜悅的學習氛圍。由學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討,老師作好參謀,當好后勤,作學生的服務員。
2、注重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教學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富有情趣的習題,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重視數學知識的課外延伸,加強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和開放性。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正歸一和反歸一等應用題時,結合生活實例,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
3、注意教學的開放性,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4、面向全體、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1)、加強基礎訓練,在計算方面,重點是要加強口算訓練。在應用題方面,要重視一步計算應用題的練習。在練習中必須重視應用題結構的訓練,如根據條件補充問題、根據問題補充條件等,這種題目要經常訓練,它對于提高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實施分層教學,彈性教學,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業,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即下要保義務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導興趣濃厚,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發展。把共同要求和發展個性結合起來。
。3)、重視學生的課時目標過關和單元素質過關,作業嚴把關,加強信息交流,及時反饋,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5、 結合多媒體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對文字、圖象、聲音、動畫等信息進行處理,形成聲、像、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系統,進行視、聽、觸、想等多種方式的形象教學; 改革課堂問答方式,實施參與性教學。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教學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問題,卻需要創造性和想象力!蔽矣媱澰诮虒W中以注重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指導。常把提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給他們提供廣闊的參與空間,讓他們學得主動 積極,有充分的機會去發現,去研究,去創造。
6、 作業設計力求準確、簡潔、規范、方便教學。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2
整理復習的過程,就是學生梳理相關知識、形成自己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主動探索、自主建構的過程。因此本節課重在學生的主動參與,有效措施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整理和復習的過程中。
1、創設情景,解決實際問題
創設貼近生活、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以積極、良好的'狀態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全面激活所要整理的知識內容,為后面整理知識、建構網絡做好了鋪墊。
2、回顧梳理,構建知識網絡
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充分展示的空間,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方式對已激活的知識進行重組,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學生在此過程中,提高了數學學習能力,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3、綜合練習,靈活應用知識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將知識廣泛應用于新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基礎練習、辨析練習和解決問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感受應用數學的樂趣。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3
在學習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這節課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上圖形課與計算課有很大的不同,計算要求學生細心,而圖形不僅有這樣的要求,更多的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和感受各種圖形,例如練習中提到的平行四邊形的特性—伸縮性,即容易變形,可以讓學生準備四邊形的小木棒支架,拉著兩個頂點,顯示出了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學生經歷親自體驗四邊形伸縮性的過程后很容易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圖形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在教學中,老師可以針對相應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以操作并思考討論等形式來完成。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進一步體會了多邊形的基本特征,比如折一折、剪一剪等,通過這樣的操作活動,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多邊形的特征,鞏固了新知,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體驗到經歷合作探索、交流傾聽的'過程,更激活了思維、增長了見識、積累了經驗。所以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習。
在學習多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我感覺部分學生在畫多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不喜歡用直尺作圖,作圖很隨意,一點不規范。這些可能是在教學中作圖的時候,對學生數學作圖科學性和規范性要求不夠,在以后的學習中應該注意這些,讓學生改掉這種不好的習慣。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4
三角形的分類教學,著重是對按角的分類的教學,邊的分類只起了解和介紹。課前我先復習單個角的分類,再來引入對三角形的角的分類教學。
通過利用引導學生對直角三角形的分類歸納,學生們很快就把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分類給挖掘出來了,我也及時給予了總結,讓知識模型很快的建立起來。
對邊的分類上,我課后發現,給學生介紹時,出現了點小問題。按邊分,我也是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所以學生們發現了三種情況:有兩邊相等的、三邊相等的和三邊都不相等的。我也就按學生的發現分了三類: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和不等邊三角形,但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但課后的練習中就出現了問題,在對圖形分類時,很多學生就沒有把等邊三角形歸到等腰三角形一類,而是單獨成類,雖然課上我有提到,但還是有很多學生忘記了這個特例,這就有問題了。課上我是分了三類,但等邊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種特殊形式,就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一樣,等腰三角形是包含等邊三角形的。
針對這個教學失誤,我在練習課中,結合圖形實例,著重強調了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的關系,讓學生對分類有了重新的劃分。
這次的失誤,讓我明白了,教學還是要嚴謹,不能模擬兩可,黑就黑,白就白,沒有灰色地帶。適當的教學放手很好,但知道的傳授不能遷就學生,該更正的就要更正,因為知識是不容隨意改變的。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統計》教學反思
我講授的《統計》一節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例1的內容,本節教學我精心設計,并認真備課,雖然如此,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現總結一下,為以后積累經驗。
一、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如:24屆─28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獲得的金牌數,我校近年來學生總人數的變化,沙塵暴天數的變化,兩廠的產品銷售情況等,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重視學生己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
學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統計知識,會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描述、分析,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三、練習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根據本節知識結構的.特征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精心設計了三道練習題,分別為:一是基本題,通過看我校近幾年來學生人數變化統計圖,發現數學信息。二是變式題,對比出示兩個統計表,提問應選擇條形統計圖還是選擇折線統計圖。三是拔高題,通過觀察兩廠的生產情況統計圖,提問應選擇哪廠投資。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擴展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使能力得到發展。此外也照顧了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使情感得到了滿足。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前面導入的時間過長,導致練習時間有些倉促,造成了前松后緊的局面。
二、對于有爭執的問題,如第2、3題,應讓學生爭辯起來,這樣才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應該是僅有的幾名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收場。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5
《認識整萬數》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知識。它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并能正確讀、寫和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的基礎上,教學整萬數,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數目,認識萬級和個級的數位順序及計數單位,會讀、會寫整萬數。
在本課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
1、教學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
2、教學整萬數的含義和讀寫;
3、教學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萬”,并能正確地讀、寫10000。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我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以“10個一千是一萬”為教學起點,讓學生在紙計數器上一千一千地數,數到十千,學生自然而然說成一萬,明確“10個一千是一萬”,通過學生邊添珠子,邊數數,讓學生有序的填出各個數位名稱,初步感知新出現“萬”、“十萬”、“百萬”、“千萬”四個計數單位,在數的過程中,學生充分體會每數滿10個單位就產生一個新的計數單位,感受了兩個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明確“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百萬是一千萬”。
整萬數的寫法和讀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時,我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數、寫數、說數的組成,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交流,并引導學生利用分級的方法來讀寫。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發現自己還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體會和發現,特別是在讀數與寫數的實踐中也沒有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方法,今后我會在這方面加以改進。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6
本次期中考試,應考48人,實考48人,均分是60.47,及格率是60.42%,各分數段都有,40-49的6人,50-59的7人,60-69的11人,70-79的9人,80-89的7人,90分以上的只有2人?傮w來說,成績不太理想。通過閱卷,我覺得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生審題不清,對題目的意思沒有弄清楚。表現尤為突出的是第23題操作題。
第⑴小題大部分學生繞到D點,然后到AD的邊上,對“最近”其實就是走“垂線段”的路沒有理解。此題只有2人做對。第⑵小題學生畫出來的平行線沒有經過B點,有的雖然經過B點,但并不平行。評卷的時候,教師簡單的提示了一下,學生才恍然大悟。這兩道小題全部做對的只有2人。
另外還有第28題,沒有弄清楚問題是“平均每月”,有31人是用總和除以4,如果學生再細心一下,想想一年12個月,5分的題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二是學生粗心的毛病太嚴重,沒有養成驗算(檢驗)的好習慣。
如47-29有13、58、16等。90÷15有40……10、41……1、26、60、58、8……5等。540÷3有15、18、19、170、193等。可以說像這樣的問題很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把粗心表現得簡直是淋漓盡致。
三是對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夠牢固。
如第9題,三個空全部填正確的只有4人。學生雖然知道平行和垂直,但放在具體的數字或漢字中,就不能舉一反三了。
再如第11題。要根據運算順序填括號,學生加的括號真是讓人無法想象,有加在兩個數字中間的,有的學生加的括號根據看不清是先算哪一個,再算哪一個。如果學生稍加檢驗一下,回過頭自己再加了括號的算式算一下,我想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四是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
如第27題,學生對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對應關系把握不清,同樣一段路,就應利用同一段路的路程除以時間。另外,部分學生對“同樣的速度”這一概念模糊不清,導致錯誤較多。
再如第29題的探索規律,學生雖然能數出擺1-7個正方形所用的小棒數目,但不能準確找出數字之間的規律,也不能用算式正確的表達出來。
通過上面的分析,也充分的說明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沒有抓好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知識的應用和技能的掌握訓練不夠。根據這些情況和平時的課堂教學,我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以期改正學生粗心、不檢驗的不良習慣。
1、強化口算意識,逐步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平時教師對口算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今后要在每節課上滲透一些口算練習,并逐步提高口算的難度,為筆算和豎式計算打下良好的計算基礎。
2、重視檢驗(驗算)習慣的培訓,逐步減少粗心的出現幾率。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和練習中強化學生的驗算意識,要求每道題都必須進行驗算或檢驗。
3、重視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要求學生多讀題、多觀察、多動腦,抓住題目要求中的.關鍵詞,讓學生多說,不要怕浪費時間。
4、注重題型的多樣化練習。本次考試中也發現學生對題型的變換不太適應,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和課程標準,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通過多樣化、開放性題型,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不要太拘泥于教材。
二、努力提高自己業務水平,重視教學能力的提升。
1、多與其他教師探討教學方面的問題,經常參與聽課和評課活動,取長補短,努力提高業務水平。盡管學校雜事比較多,但也應抽出時間多與同學科教師進行交流。
2、發現問題要及時記錄,分析問題的來源,多做反思,及時改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足,要做到讓學生“多說、多做”。同時要注意改正自身一些不好的教學行為,如語速過快、表達不明等問題,讓學生聽得明白,說得清楚,做得準確。
3、多利用網絡的便利條件,進行教學設計的優化選擇,切合本班學生實際,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合理搭配,教給學生一些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步利用自學完成認知系統的補充和重建,為終身學習打下最基本的保障。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7
20xx年x月份,我正式迎來了自己的教師生涯的第十五年。帶著些許欣喜、些許希望、些許緊張,我見到了四二班的小孩子們。望著他們一張張稚嫩的笑臉,我立刻覺得自己的職業是多么得神圣啊!于是,我在心里暗自下決心:我要盡力教好這群小精靈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掉隊的孩子。
時間是個頑皮的小孩兒,它從來都不說等你順備好了再走;剡^頭來,靜靜地想一想自己的得與失,也想一想孩子們真正需要什么樣的老師,更需要認真想一想今后自己應該怎么教、怎么終身學習、怎么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以及怎么才能讓小孩子配合好你的教學。這些問題,都需要我不斷地去總結經驗、反思自己。
一、不要太依孩子們的性子,做一個既和藹又嚴厲的有威望的教師。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成功教學的金鑰匙。這點兒大家都是給予肯定的。但是,教師必須把握好這個“度”。我覺得自己就是對我們班的小孩子太好了,結果他們有些“蹬鼻子上臉”,不把你這個溫柔的小老師放在眼里,更不放在心里。例如,我們班有個全校聞名的壞小子小亮(化名),曾經敲詐低年級的小朋友100元錢而“臭名昭著”,學習成績更是“慘不忍睹”,紀律性極差,臟話連篇,在班級里的人際關系也不好,幾乎每天都有小孩子向老師報告他的“壞事”。但是,我本著及其善良的“拯救失足少年”的心,一次一次地去教導他,結合事例耐心地去給他講大道理,結果發現他真的.是“狼心狗肺”。上課時,他經
常搗亂,為了鼓勵他,我經常把發言的機會留給他,但是效果并不好,他紀律性仍然差、學習更差到了極點。我好不容易把所有的簡便計算的題目教會了他,結果他考試的時候仍然是胡亂一畫了事,簡便計算一道題也沒做對。我反復思考這個孩子到底如何拯救,見了幾次他的家長,我才發現“孩子多多少少都隨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影響很大”,我覺得作為一個教師,我已經盡力了。但在語文課堂上,他卻收斂很多,老老實實地聽課。和語文老師交談,我才知道這個孩子“吃硬不吃軟”。以后我得把握好這個“度”,做一個既和藹又嚴厲的有威望的教師。
二、不要太高估孩子們的“聰明勁兒”,教師需要做一個好的鞭策者。
每次上完課之后,我都會感覺效果非常好,因為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很好,氣氛很活躍,發言很積極。但是,一切問題等考試完時候,就會暴露無遺!小孩子們,“眼高手低”,非常容易翹尾巴。所謂“驕兵必敗”“謙受益,滿招損”“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教師還需要時刻調節孩子們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對于暫時落后的孩子,教師更多地給予鼓勵和期望;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需要告誡他們戒驕戒躁。例如,每次考試中,都會有幾匹“黑馬”顯露頭角,同時也有一些好學生“落馬”這時候,老師需要做的是告訴學生“失意不失志,得意不忘形”。同時告訴他們要持之以恒,“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三、補差對象有所失誤,應重點關注那些學習努力、渴望成功但暫時沒有取得進步的孩子。
一直認為影響整個班級的實力是班里那幾個最差勁的孩子,但是看了《第56號教室》才知道,“有些學生就是教不好的,我不認為所有的學生都會成功,但我認為,我的工作是給學生一個成功的機會,一個老師的工作是為學生打開一扇門,學生要自己走進來,我不會使勁地把學生推進這扇門,不是拉他們或者推他們進來,而走進來必須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崩追?艾斯奎斯如是說。對于我們班的那幾個死活扶不上墻的孩子,我已經盡力了,我本著教育的良心想把每一棵小樹苗扶正,但是他們從骨子里不想自己站起來。
教育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我的預想,我只能說“教師也是個平凡的人,不是神,不是拯救萬事萬物的神。”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教師的職業壓力、教師的職業倦怠,又有誰能真正關心呢?或許這個社會把太多的關注給了祖國的未來的希望——孩子,卻忽視了擔此重任的人——教師的感受。我相信絕大多數的教師,還是非常有良知的教師的,他們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過著清貧的生活,只有在孩子們成才成器的時候才會感受到些許的欣慰。都說教師是公務員,但事實是這樣子的嗎?除了周末、寒暑假,你們還能羨慕老師什么呢?我只能這樣子說:“教師不是神,修行關鍵還是靠個人。我只能去拯救那些渴望成才成器的孩子們!
四、多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自己觀察找出規律,然后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說出規律。
記住了公式或計算法則,并不代表孩子們真正理解了這個規律或知識。應該讓孩子們嘗試著做一個“小老師”站在講臺前面講解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教師不要急于把結論或者規律說出來,要學會“等一等”,把這個發言權教給孩子們。
五、注意多幫助學生總結錯誤、經驗教訓。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多次嘗試便成功”,應該讓每個孩子準備一個錯題集。讓他們自己整理一些平常易錯的題目粘貼到筆記本上。每星期教師可以留出一節課,專門讓孩子們做這些工作。兩周可以實現一次班級內部的“易錯題匯總本”的漂流,不僅要總結自己的錯誤,也需要分享一下別人犯的錯誤,所謂“引以為戒”“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8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課堂應是:“以人的發展為目標,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那么這種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認為關鍵是使學生具備自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捌揭婆c平行”這節課設計思想是以活動為主線,展現知識的產生、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和自主參與的能力。
1、首先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自主參與。
數學活動是以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問題為載體和背景,著眼于促進學生個體自主和諧發展。精心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求感,便形成渴望學習的內部動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本節課當學生從常見的車輒印中把生活中的現象用數學觀點來認識,并驚奇的發現生活中處處都能找到平行線,從而激起學生對平行線的好奇心,進而使學生有一種對平行線強烈的探求愿望。這種探求愿望促進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的形成。
2、創設操作情景,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動中形成自主參與的方法和能力。
教育觀念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是強調給學生自主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體驗。本節課教師在組織學生擺鉛筆、平移鉛筆、折紙、畫平行線的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多張白紙、不同的格紙、直尺、三角板等許多材料,給學生一個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間,果然面對多種材料學生有的利用格紙上的平行線、有的利用物體平行的特點、有的利用折紙的技能。尤其在學生們非常喜愛的折紙活動中各種奇思妙想遠遠超出了教師的預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們不僅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并且積極的樂于創造,想要與眾不同。因此我想到平時因為害怕學生出問題、走彎路,教師提供單一有用的材料、提出過于具體的問題、提出過于嚴格的要求、限定較少的時間,確實限制了學生思維空間。因此學生的發展關鍵是教師,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寬松的氛圍,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究,允許學生充分思考甚至想像。允許學生有錯、走彎路,這樣學生才能有真切體驗,在體驗中豐富經驗、獲得方法、形成態度、享受快樂、得到發展。
3、不斷學習和實踐,加強教師的自身修養。
活動的開放式的.課堂,對于一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準備。我的體會是這樣的。
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做好教學預設,做好可能突發問題的應對方案,才有備無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再有,在課堂上如果遇到學生引發的在意料之外的問題時,教師的心理素質、應變能力、已有經驗教訓則尤為重要。加強學習、在實踐中不斷鍛煉自己是積累經驗的方法。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9
《三角形面積計算》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并能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相關圖形的面積,解決實際問題。根據新課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學應該由原來教師單純的教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操作中掌握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動手操作,拼一拼,擺一擺,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將三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并比較每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各部分間的關系,同時在操作中向學生滲透旋轉、平移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和感知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個個都很積極、很投入地動手操作,極大調動了學生思維活動。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時間不夠多,這是本課中的缺憾。
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培養合作精神
在這節課中,探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與三角形面積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積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來的?在探討這個問題時,今后可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在討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小組討論既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躍課堂氣氛。
三、應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新課程非常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強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讓學生運用所學三角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補充了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使學生嘗到應用知識的快樂,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我有時操之過急,沒給足夠的時間,就自己說出來了。還有在重難點的突破方面考慮還不夠周全。此外,在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時,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僅僅局限于教材所呈現的幾種方法,過分強調學生必須把書本中呈現的方法都一一探索出來而忽略了學生在探索時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沒有尊重學生的選擇,這些都是做得不夠的地方。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20
“平行”是幾何概念,在認識直線以后教學。啟東蔡宏圣老師的教學實錄,常州趙智敏老師的教學設計,都先讓學生在熟悉的活動中提取已有經驗,再觀察、比較、分類,由表及里地體會概念的本質屬性,然后識別生活里的平行現象,加強對概念的理解。這些安排,尊重學生的數學現實,符合認知原理,較好地體現了教材的意圖。
我們能夠看到蔡老師厚實的教學功底和先進的教學理念。表現在:一是課的導入細致,處處為學生著想。從兩支鉛筆掉在地上的情境,思考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引導學生利用經驗充分想象;用兩條直線表示掉在地上的兩支鉛筆,讓學生畫出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感受數學知識與方法能表達生活現象,為認識平行積累感知材料;為學生提供點子圖,便于畫出不相交的直線,初步感知“不相交”的含義。二是課中交流有深度,時時和學生互動。如,教師指著圖形問:“這兩條直線相交嗎?”學生異口同聲回答:“不相交”。他一邊板書“不相交”,一邊說:“我們沒有看到相交,但不知把兩條直線畫得長一些,是什么結果?”這句啟發性的話語,引導學生用直線概念分析現象,畫出或想出這兩條直線是相交的,糾正了原來的認識偏差。再如,教師指著圖形問:“這兩條直線也相交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進行驗證,確認這兩條直線不相交……
趙老師對教材的使用比較充分,教師努力理解教材設計的教學線索和主要活動,盡量把教材意圖落實到教學之中。為了使學生理解直線的相交與不相交,引導學生擺小棒、畫直線,對大量感知材料進行分類、比較;為了突出“平行”是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結合實例及時板書“互相平行”,還讓學生說說“誰是誰的平行線”。教師還精心安排教材中“試一試”“想想做做”的教學,從安排時間看,有利于及時鞏固概念、形成技能;從教法看,預設了交流、反饋與評價……
研究兩位老師的教學,聯想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困惑,有幾點想法和大家交流。
第一,教材第87頁例題有三層內容,首先聯系現實情境,教學兩條直線相交與不相交;然后利用兩條直線不相交,教學“平行”的概念;最后說一說生活中常見的平行實例,用數學知識描述、解釋生活現象。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平行和垂直。以前教材的單元標題為“平行與垂直”或“垂線與平行線”。本單元的標題為什么用“平行和相交”?為什么先教學直線的相交與不相交?這些問題都應在鉆研教材時弄明白。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答上面的問題。首先,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可能相交,可能不相交,還可能重合。相交與不相交是常見的位置關系,學生在生活中已有經驗積累,而重合不適宜小學生學習。先教學直線的相交與不相交,能把生活經驗提升成數學概念。其次,“同一平面內不相交”是平行概念的內涵,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稱互相垂直?梢,“同一平面內不相交”與“互相平行”具有同一性,而相交與垂直是屬種關系,后者是前者的真子集。先教學直線的相交與不相交,能形成關于平行、垂直的上位觀念。這樣,全單元的重點就不會是孤立的,而是有結構的。再次,先認識直線的相交與不相交,就能通過下位學習,理解平行與垂直。這是公認的、比較好的認知線索與方式。
既然認識兩條直線相交與不相交是例題的一個教學層次,那么其教學過程就需要有相應的完整性。盡管兩位教師都引導學生收集豐富的感知材料,開展扎實的感知活動,認識兩條直線相交或不相交,但總感覺還缺了一點。蔡老師的一句話“經過一番分析,看來畫在點子圖上的兩條直線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可以作為這一段教學的小結。如果改造成學生的回顧及小結,變成學生主動的知識建構,就能更充分發揮上位觀念對后繼學習的積極意義,為理解平行、垂直構建認知平臺。趙老師在聯系感知材料,指出兩條直線相交、不相交后,立即從不相交引出平行,顯得有點倉促。適時安排學生回顧、再認學習過程,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教學活動的要求。
第二,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安幌嘟弧笔歉拍畹膬群霸谕黄矫鎯取笔遣豢苫蛉钡那疤。學生在感知兩條直線的常見位置關系時,對“不相交”已有感受,因而建立互相平行這個概念時,會關注“不相交”,疏忽“在同一平面內”。為此,兩位教師都力求解決這個矛盾。
數學概念是嚴密的。概念的嚴密性要求概念教學也必須是嚴謹的。兩條異面直線雖然不相交,但不一定平行。所以,教學直線互相平行,必須指出它們在同一平面內。數學概念的建立可以分階段,學生對概念中的某一內容,如果受基礎知識、思維發展水平的制約,暫時不能透徹理解,應允許他們先知道,再逐漸深刻領會。在缺乏條件的狀況下,勉強讓他們理解異面直線,恐怕很難達到要求,即使教學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也未必有效。
教學中怎樣妥善處理“同一平面內”呢?首先,教材與教學給學生提供的感知材料,如掉在地面上的兩支鉛筆,擺在桌面上的兩根小棒,畫在紙上的兩條直線,都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揭示互相平行的含義時,可以聯系具體材料,先指出鉛筆、小棒、直線都在同一平面內。其次,可以適當舉出淺顯的實例,如桌面上的一條直線與地面上的一條直線,它們不在同一平面內,即使不相交,也不一定互相平行。以此提醒學生注意,我們說的互相平行指的是在同一平面內的直線。并可進一步告訴學生,到中學數學的學習中將會更明白。再次,不要把“在同一平面內”作為練習與考查的知識點?梢宰寣W生判斷畫在試卷上的幾組直線,哪些互相平行,哪些不平行,不必讓他們判斷“兩條不相交的直線互相平行”這句話是對還是錯。
我贊同蔡老師在反思中說的:“同一平面內”是繞不開的坎,不能不講……講得過于深,也沒必要。他選擇立交橋上、下汽車行駛路線作例子也是可以的。趙老師把“同一平面內”作為教學難點,力求在長方體上突破,無論對教還是學,要求都偏高了。兩位老師首次講“互相平行”,都只突出“不相交”,把“在同一平面內”留到后面補充說明,似乎把有關平行的兩個重點逐一教學。其實,他們首次講的“互相平行”并不嚴密,在學生建立新概念的最佳時刻,給予不完整的信息,應該是教學的缺陷。
第三,教材里有關畫平行線的內容也比較多。第88頁例題先讓學生自己找工具想辦法畫一組平行線,再沿著直尺平移三角尺,畫出一組平行線。第89頁第2題,把長方形紙對折兩次,折痕是平行線。
編排畫平行線的目的,一是進一步體驗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的含義。互相平行的直線永不相交,為了畫出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可以借助有平行對邊或有平行線的物體為工具,沿著平行的'對邊或平行的線畫,物體平移前、后,相對應的線段互相平行,可以通過平移有直邊的物體畫出平行線;把長方形紙連續對折,折痕在兩條對邊之間,互相平行且長度相等,有助于體會長方形的兩條對邊也是平行的。二是培養初步的畫圖能力,在生活和學習中,經常需要畫一組平行線,或者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直尺與三角尺是畫平行線的工具,掌握了畫平行線的方法,既能方便地畫出平行線,還能用來檢驗兩條直線是不是平行。
蔡老師在反思中說:技能與知識本是“同根”,有了知識的支撐,技能完全可能是學生心智生長的結晶,技能的學習過程完全可以富有生命成長的氣息。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教學的“抽象”階段,課件演示小旗沿直尺平移的情境,在平移前后的圖形中尋找平行線,滲透了畫平行線的方法。教學的“操作”階段,學生在徒手移動直尺畫平行線時,自發需要另一根直尺作“軌道”幫助平移,不僅知道了可以怎樣畫,還明白了為什么這樣畫。畫平行線的方法不再是機械的程序知識,不再是缺少思維含量的純粹模仿。這一段教學是該課的亮點,值得大家借鑒。教材里的“想想做做”,蔡老師的實錄中沒有看到,也許受篇幅限制刪去了。趙老師把“想想做做”分兩段進行,在教學互相平行的概念后,安排第1~3題;在教學畫平行線后,安排第4、5題,這樣安排是可以的,如果把部分題目二次使用,就更好了。如第1題,在初步理解互相平行之后憑觀察、想象做出相應的判斷。在教學畫平行線以后再練習這道題,用畫平行線的工具與方法驗證。又如第2題也可以二次使用,第一次直觀判斷,第二次操作驗證。像這些習題二次使用,既有助于及時消化、鞏固新知識,又有助于知識與技能有機融合。
第四,數學教學講究語言準確,尤其是幾何知識的教學,稍不留心,就會用詞不妥當。兩位教師都有這種情況!熬嚯x”是兩點之間線段的長度。點到直線的距離,是這點到這條直線的垂直線段的長度,即點與垂足之間的距離。兩條互相平行的直線的距離,是夾在兩條直線之間、垂直于兩條直線的線段長度,即兩個對應的垂足間的距離。這些“距離”都是數學概念。
兩條相交的直線,雖然從一條直線上任取一點,能夠畫出另一條直線的垂直線段,但畫成的垂直線段的長度在區間無限長與0之間,是不穩定的。數學里把兩條相交直線之間的距離定義為“0”。
蔡老師用生活概念“兩條直線間的寬度”,引導學生度量、比較兩條直線間的“寬度”,體會圖形里的兩條直線相交,圖形里的兩條直線不相交。這一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理解平行概念可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仔細斟酌,其實不夠妥當,也沒有必要。首先,生活概念是日常生活中積淀的與數學有關的認識,這種認識經常不系統、不深刻,甚至不準確。生活概念有時支持數學概念,有時干擾數學概念。教學中,指出“相交直線有寬度”,還要度量和比較,這樣處理顯然是不妥當的。其次,本節課是認識平行的第一課時,只要求在直觀情境中,通過觀察和想象,判斷兩條直線是不是互相平行,也可以利用畫平行線的方法幫助判斷。給學生的直觀情境,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比較明顯,幾乎一眼就能看出。對圖形里的兩條直線,學生的交流“畫長一些會相交”,“那條直線斜過來了”,表明他們已經看出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確信兩條直線相交。對圖形里兩條直線不相交,例題只要求學生直觀判斷,不要求解釋或驗證。再次,結合教學垂直,學生還有深入認識平行的機會,如第45頁第2題兩條平行線之間的垂直線段都相等?梢,教學兩條直線相交或不相交,沒有必要使用“兩條直線間的寬度”。
直線與線段是兩種幾何圖形,它們有聯系,更有質的區別,趙老師在教學設計里有些疏忽。如“把每個圖形中的兩條直線都向兩端無限延長,結果會怎樣?”直線是沒有端點、無限長的,怎么向兩端無限延長呢?這句話要改成“把圖形中的直線畫長一點,看看會怎樣?”又如學生根據小棒畫成的圖形,看成直線還是看成線段?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或是相交、或是平行,而同一平面內兩條線段還可能既不平行,又不相交。教學中把圖形里的線一會兒說是直線,一會兒說是線段不大好。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7-15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5-1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1-09
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12-14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實用)07-25
(優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7-25
小學數學《分類》教學反思05-21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優秀)05-16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及反思09-02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隨筆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