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4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杠桿尺的探索性實驗,從而了解杠桿尺的工作原理。
教學重點:掌握杠桿尺的探索性實驗,從而了解杠桿尺的工作原理的學習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分析整理數據、合理運用科學方法的指導。
能力目標:通過學生的探究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觀察記錄杠桿尺的狀態,學習使用圖示法簡化問題。能夠從眾多看似雜亂的數據中,通過分析整理,發現杠桿省力的規律。
學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鑷子夾東西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學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等臂條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認識,借助學生的經驗,以杠桿尺作為研究材料,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發現杠桿省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能夠合理解釋身邊杠桿工具的工作原理;滲透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思想。
課前準備:
1.學生自帶的工具:剪刀、開瓶器、木棍、鐵榔頭等。
2.分組實驗器材:杠桿、鉤碼、鐵架臺、刻度尺等。
3.演示實驗器材:桿秤、石子、多媒體教學課件等。
杠桿尺、鉤碼、科學記錄表、相關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一、引入新課
1、老師這里有一塊大石頭和一根棍子,請問:你能利用這根棍子,比較省力地抬起這塊石頭嗎?(指名演示撬石頭)
2、為什么棍子能撬起這塊石頭呢?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1.認識杠桿
。1)分組實驗1(用直尺撬磚)。
實驗時先讓學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磚,然后組裝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磚。
。2)講解。(出示杠桿三點示意圖)
當這根棍子,按實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時,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種簡單的機械,這種簡單的機械叫做杠桿。(板書課題)
在杠桿上有三個著力點。杠桿上被小石頭支撐的那一點,叫做支點,杠桿兩端圍繞支點轉動。被重物壓的那一點叫做重點。手對于杠桿用力的那一點叫做力點。(邊講解邊在示意圖上出示名稱)
。3)分組指出杠桿三點位置。
分組組裝好撬磚的杠桿,每人在杠桿上指出三點的位置
2.指導學生認識扛桿的作用
。1)討論:
通過以上的實驗,你知道了杠桿有什么作用(省力)
談話質疑,使用杠桿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況下才能省力呢?
。2)分組實驗2(用直尺橇磚)。
移動支撐小木塊的位置,改變支點位置或改變力點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壓杠桿有什么感覺?
實驗后討論:使用杠桿一定省力嗎?什么情況下省力?
(3)分組實驗3(杠桿尺定量實驗)。
講解:為了準確地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
師:為了更準確地測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桿省力的規律,我們在力點上懸掛鉤碼使杠桿尺平衡,來測定力的大小。
講解:距離按格記量,力的大小按鉤碼數量記量。按表中規定進行實驗。
實驗可分成哪三種類型?
實驗1: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2: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3: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記錄表:
實驗次數物重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拉力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實驗1
實驗2
實驗3
請分析對比數據,看有什么發現?
三組實驗的結果:
實驗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費力)
實驗2:重物(力)<拉力(費力)
實驗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據以上的分析,誰能找出使用杠桿工作的規律?
3.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應用
。1)分組觀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幾個杠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時力的關系。
(2)分組觀察鑷子。
思考:鑷子是由幾個杠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鑷子工作時力的關系。
。3)你知道還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桿原理設計的?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觀察哪些裝置應用了杠桿原理:分析它的三點,研究它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思考:為什么有的工具設計成費力的?
板書設計:
杠桿
力點支點重點
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不省力`不費力
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費力
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省力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中我以學生熟悉的蹺蹺板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發現了其中所蘊含的科學規律,激發了學生進行深層次科學研究的興趣。
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體會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大膽想象的意識。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
《蚯蚓的選擇》這一課中,我以“我們在哪可以找到蚯蚓”引入。我原本設想他們會回答“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結果,學生們回答我“在土里”,沒有達到我預期的設想。課后我深入地思考了這個問題:難道五年級的學生真的不知道蚯蚓生活的環境嗎?不然,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我問的問題太籠統,指向不明確。
在做光亮、黑暗的實驗中,我用的盒子太短,使得明暗兩端區別不夠明顯,且蚯蚓對環境的反應不太敏感,不能馬上做出選擇,影響了實驗效果。做干燥、潮濕的實驗過程中,應注意,事先不要使蚯蚓粘上干燥的土壤,否則,蚯蚓會很難進行爬動。且土壤得堆成土堆狀,土壤不可太少,以便蚯蚓能準確地進行選擇。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3
本節需要學生了解的科學概念是: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單位是“牛頓”。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彈簧“受力大,伸長長”。
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來體驗物體具有向下的力讓學生明白重力的存在,同時引入彈簧測力計,通過物體重量與質量的比對以及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使學生明白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在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組成時,巧妙地引導學生思考“N”,引出力的單位“牛頓”。在重力與質量的比對中,讓學生明白物體重力與質量的區別。
本節教學過程中,學生活動豐富,課前游戲活動看似隨意,實際上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初步了解了彈簧的特性“受力大伸長長”,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放松了學生的心情。接著讓學生感受物體落地而引出了重力,任何物體都有重力,但學生之前對于質量的感念印象比較深,很容易把物體的質量與重力混淆起來,引出我們學習的內容是為了更好地研究重力的大小,給了學生一個懸念,進而讓學生更加向往進一步學習。觀察測力計的組成是教學過程中必要的組成部分,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序的觀察習慣,同時知道測力計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項,也巧妙地讓學生明白力的單位以及測力計“受力大,伸長長”的特點。在學生躍躍欲試的時候,給學生嘗試的機會,讓學生受挫,使學生明白在科學研究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須細致地了解實驗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以后,才能夠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在心中建立細致觀察、細致實驗的印象。經過前面的醞釀,后面的操作實驗水到渠成。在以前的分組實驗中,往往會出現學生混亂和一邊倒的情況,鑒于此,我先讓學生說說完成實驗的打算,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明白了合理分工在完成實驗的重要性,也保證了學生順利地完成了實驗。后面的實驗感想進一步讓學生重塑在科學實驗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本節的收獲。
課后,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整節課從設計到課堂組織,我較多地考慮了如何落實教學內容中的科學概念,整節的設計,也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在設計的過程中,還是以自己心中的預設為主線的,沒有能夠做到放開來讓學生探究。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4
《擺的研究》是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的第六課。學生在上一堂課中對擺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相同的結論。但是在實驗中也發現在相同的時間內,有的組擺擺動得快,有得組擺擺動得慢。這節課就上堂課留下的這個問題進行探索研究。
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觀察兩個不同的擺(擺繩長度不同、擺錘不同)的擺動,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這兩個擺的擺動速度不同。五年級的這班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得比較仔細,有的學生還提到其中一個擺擺到后來方向發生了偏轉。根據學生提到的這些觀察結果,我及時的引出本堂課的研究內容。應該來說本堂課的引入部分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討論影響擺擺動速度的因素時,孩子們也提出了3種觀點:1.擺繩的長度2.擺錘的重量 3.剛開始放手的力度。由于在上節課學生實驗時發現擺擺動時,擺幅越來越小,但是速度沒有變化。因此,這節課上,沒有學生提出擺幅的大小會影響擺動的速度。但是,對于學生提到剛開始放手的力度會影響擺動速度的觀點出乎我的.意料。
本節課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設計實驗是教學的重點。在研究擺錘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上,我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法,實驗中要控制哪些條件相同,改變哪個條件。因為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對比實驗。在匯報時,學生基本上都能說出要改變擺錘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條件相同,學生一下子不能說齊,我讓其他的小組進行補充。最后教師整合各組的觀點,完善實驗的方案。在設計擺繩的長度是否會影響擺錘的速度時,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討論,因此就順得多了,花的時間也比較的短。
本節課在材料的準備上,我就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結合實際自已動手制作了5個簡單的擺,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節省了時間。在巡視學生分組做“擺錘的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時,我發現有的學生操作不當使實驗數據的偏差。雖然經過指出學生也進行了改進,但使我意識到實驗前指導還不夠到位。實驗前,教師應該要盡可能的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細致的指導,這樣才能保證實驗有效的開展。
在最后一個環節“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時,我先讓學生總結擺擺動的快慢與什么有關。接下來,我拋出一個問題:那是否兩個擺繩一樣長的擺,擺動的速度就一樣呢?并出示了演示器材。學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是一樣的。在演示實驗時,前2秒這兩個擺看上去似乎擺動的一樣快,當時還有個學生大聲的說了出來:“擺動的一樣快”。我讓學生再仔細的進行觀察,慢慢得著兩個擺速度就很明顯的區分出來了。利用這個機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教育,觀察要有始有終,要認真仔細,這樣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更精確。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是我在進一步改進教學中值得深思的,我將繼續探索研究。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5
太陽的運動和影子的變化,對孩子來說并不陌生,但是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變化,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奧秘。因此本節課主要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知道太陽和影子的關系,發現太陽和影子的變化規律;知道可以通過影子的變化來推斷太陽的變化;進一步感知人類生活離不開太陽。為了完成教學所設定的目標,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成我的教學:
一、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做實驗。
如果要在課堂上完成這個實驗,時間是最大的問題,如果每隔10分鐘測量一次,一節課最多測量兩次,那是很不科學的。于是決定要兩個課時上這節課,每隔10分鐘記錄一次,這樣可以得到四到五個數據,可以尋找一定的規律。
二、神秘的大自然,總讓孩子們充滿好奇,小學生正是長知識,接受新鮮事物的成長階段,總有一股一探究竟的勁。
“千聽不如一動”,我讓學生自己做手影游戲,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探討自然奧秘的興趣。為下面的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探究作了一次總動員,讓學生不怕困難,只要能進行探究自然奧秘就信心十足。
三、我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對學生自主實驗能力的培養。
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課是重點。教師應讓學生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去探索、認識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質和規律,從而培養他們獨立、主動的探索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達到科學啟蒙教育的目的。學生作為實驗的主體,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實驗的能力,這不但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提高,也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
四、對數據的整理,可以讓學生形成一個系統的科學理論知識,雖然難度有點大。
萬事開頭難,相信有了這一次的經驗,學生有了基礎,以后的教學就可以完全放手給學生了,教給學生原以生成的知識,不如教給他們研究知識的形成的方法。
這節課還有我不滿足的地方,第一,教給學生設計實驗的時候,不敢放手給學生,不相信學生的能力,指導過分;第二,學生實驗時,指導工作沒到位,導致學生的數據不全面。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6
《山脈的變化》是冀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的第一課,是在上學期學習了“地表劇烈的變化”單元的基礎上,探究影響地表緩慢變化的諸多外力因素。重點是學生設計模擬實驗并進行實驗操作。本課通過4個相關聯的活動,用觀察、假設和探究的方式,讓五年級的小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山脈的變化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高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反思如下。
本課導入時,首先根據學生日常的生活體驗提問“你喜歡爬山嗎?你想知道山脈是怎樣變化的嗎?”來引入課題,而后出示了不同形態山脈的圖片來引導比較“老年山脈”和“幼年山脈”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想象“老年山脈”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老年山脈”會變成現在的樣子?引起學生的思考;第二個活動通過對有可能引起山脈變化的自然力量,提出假設;由于引起地表變化的諸多因素對山脈的影響極其緩慢復雜,對只有短短幾十年生命歷程的人類生命個體來說,是無法觀察到其變化的全過程的。因此,第三個活動是根據假設,進行模擬實驗,并記錄實驗的結果。
在第二個教學環節,學生的表現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設計課程時,我本來預設了多種引起山脈變化的因素,但還是有學生提出了生物尸體對巖石的腐化作用,初聽這個猜想,我有些措手不及,但隨即肯定了學生的猜想。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他們完全可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因此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充分預設,并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解釋與肯定。
其次,在學生設計實驗環節,仔細想來教學的每一部我都牢牢的掌控著,比如我事先準備了玻璃片,酒精燈,試管夾等。學生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模擬冷熱變化對巖石的作用”于此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設計實驗時只能摹仿課本給玻璃片加熱,然后用水冷卻。學生拿什么設計課本以外更開放的試驗方案?這里可以讓學生在看到課本內容和實驗器材之前先設計實驗方案,這樣的實驗設計可能五花八門,但也能最大限度的放飛學生的思維。然后再給出實驗器材引導學生根據所給器材設計實驗并操作。
遺憾的是學生對課堂上的模擬實驗和大自然的真正的風化作用還不能有效的整和,課堂上的體驗、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理解和實際總存在著一定的“縫隙”,學生經過實地考察后整理出的問題,課堂交流起來就很能切入到問題的要害。因此如果有條件的話,應盡量滿足學生親身體驗。感受到的往往比“想出”來的要直接實際的多。
探究教學所追求的不只是讓學生收獲知識、認識事物,還幫助學生獲得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的感悟與體驗;不只是讓學生獲得探究世界的能力,還鼓勵學生有質疑問題的勇氣和樂于創新的精神;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知識、智慧的重要,還讓他們體會到個性發展的自由、生命力量的彰顯。
最后,課堂實驗的完成并不是教學的終結,運用于生活實踐才是知識的升華。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用圖畫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態特征;能應用已有經驗對星座變化規律進行預測;在長期的觀察活動中培養記錄、分析資料并對科學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的能力。教學重點:學生小組觀察計劃的設計,學會一些觀察研究星座的方法。認識星座。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夠在夜間持之以恒的觀察星座和星空。
能力目標:與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體驗與他人合作的樂趣;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做到尊重科學、尊重證據。學情分析:本課與上學期的《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以及17顆《夏季星空》一起,共同組成了四季星空的長期研究活動,本課主要是研究春季星空的星座變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進一步探究星空變化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獵戶座的具體位置及變化規律;了解不同季節、不同時刻星座變化是有規律的。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春季星空》圖片、錄像。
2、學生準備:學生的觀察記錄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教學引入
殘雪消融,枝頭綻綠,斗轉星移。轉眼間,春天到了,在秋季和冬季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有沒有變化?北斗七星和冬季其他星座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同學們進行交流,回答
教師播放春季星空的錄象。
提問:根據你平時的觀察,再結合剛才觀看的錄象,你有什么發現?
展示課題:春季星空
學生交流觀察結果。
對觀察結果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從冬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內”和“從東到春”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交流、表達。形式可以多樣。
說出自己對星空的認識,說說北斗七星在夏季和秋季、春季的位置變化。
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同學們在上學期學習了秋冬星空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研究天上的幾個主要星座從冬天到春天都有什么變化,為后面的學習準備好事實資料。
重點認識北斗七星在春季時的位置。
自主觀察
交流總結
一、方案制定
經過我們的觀察獵戶座一天之中有變化嗎?從冬季到春季星座又有什么變化呢?
同學們能不能畫出北斗七星的形狀嗎?畫出冬季和春季的北斗七星的形狀。
大家都有了自己猜測,有的覺得星座是在自西向東動,有的覺得星座自東向西動,有的覺的星座在圍繞某個點在動但是自己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該怎么辦呢?
觀察星座需要一些工具,你們都需要什么工具呢?望遠鏡?還是用自己的雙眼。
共同交流完善方案。
二、觀察實施
1、整理去年以來對秋季和夏季星空的觀察記錄。
2、讓我們小組合作一起動手完成1月5日、4月15日、10月15日晚9:00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圖像的繪制。
3、仔細觀察四季中北斗七星以及獵戶座的形態和位置,你們能不能發現有什么變化規律嗎?
4、師小結: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三、認識獅子座
1、展示獅子座掛圖
2、獅子座在北斗七星的什么方向?
觀察獅子座的形狀。特點:
師提示:鐮刀形、尾巴向東,由三顆星組成一個三角形。
四、我們來尋找北極星
展示掛圖
(利用北斗七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
1、各小組繪制找星方法(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利用自制學具演示北斗七星、仙后座與北極星的關系
3、教師小結:利用北極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的方法,并下發北極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的圖片,供小組練習。
4、各小組匯報找星方法結論
5、師總結:要找到北極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北斗七星。從北斗七星勺子上的最外第2星沿直線向外延伸5倍距離?吹降倪@顆亮星就是北極星。
應用拓展1、讓學生進行尋找北極星的活動。不管學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然后堅持觀察北極星,知道晚上如何運用北極星尋找北方。
2、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動進行評價。
3、繼續觀測北斗七星,為學習下一課夏季星空做好事實資料的準備。
板書設計:
春季星空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北極星獅子座
教學反思:
1本課教學學生在進行了長期的秋季星空與冬季星空觀測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春節星空的變化,了解了春節的典型星座,進一步探究了星空變化的規律。
2我鼓勵學生對星空進行長期的觀測活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觀察、記錄,提示學生在課前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整理,為課堂交流觀察資料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鼓勵學生參與探究四季星空的長期科學探究活動中。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實驗、使學生能夠用科學實驗的證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學重點: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利用科學實驗的證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學難點:學生自主制定一個簡單的對比實驗研究計劃并進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指導學生學習進行自主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來研究斜面。
學情分析:在前兩年學習科學己有基礎上,學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學生對學習科學興趣很濃,接受能力快。本課教學內容趣味性、操作性強。斜面應該是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一種簡單機械了,雖然嚴格的標準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變形的斜面卻一直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在教學中,應該認真分析這些變形的斜面。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尊重事實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逐漸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使學生樂意與同學之間進行合作實驗。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關于斜面的相關資料
教師準備:關于斜面的相關資料、搭斜面的材料(長度不同的木板)、測力計、一塊木頭上釘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螺絲刀、鐵錘。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1.出示飲水桶
談話:今天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想請一位同學幫老師把這桶水搬到講臺桌上來,誰愿意幫助老師?
2.找一位同學來搬飲水桶。
3.找兩位同學來搬飲水桶。
4.提問:那么,我們一個人有沒有辦法把飲水桶搬上去呢?
5.讓剛才那位同學利用木板再來試一次。
6.提問:這位同學兩次搬飲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結:像這種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種簡單機械,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斜面。(板書課題)
學生紛紛舉手。
一位同學沒有把飲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兩位同學把飲水桶搬到桌上。(還是很吃力)
學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學生想不出教師可提示)
學生利用斜搭的木板獲得了成功。
學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過教師與學生親切自然的交流,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課題。
斜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簡單機械,設置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發現周圍的生活現象存在著科學道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問: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組織學生匯報各組的猜想。
3.提問:那么,我們能不能利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4.組織學生匯報各組的研究方法。
5.談話:各組同學開始行動吧!
6.組織學生匯報研究的數據和結果。
7.組織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
8.小結: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斜面確實可以省力。(板書:斜面可以省力)
實驗記錄單:
實驗內容測力計讀數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面的對比實驗
1.提問:請大家再來觀察我們剛才得出的數據,你還有什么發現?(教師可適當用不同顏色的筆劃出直接提起測力計讀數相同,利用斜面讀數不同的數據)
2.提問:造成這種現象可能和什么有關系呢?
3.提問:我們再如何進行研究呢?
4.組織交流各組的實驗方案。
5.談話:下面就開始我們的研究吧!
6.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根據情況,適當進行指導。
7.組織學生匯報各組的研究數據和結果。
8.總結:在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動物體,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書: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實驗記錄單
傾斜角度測力計讀數
三、鞏固應用斜面的作用
1.談話: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斜面這種簡單機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與什么有關系呢?
2.出示斜面的應用圖片(變形斜面)。
談話:請大家觀察斜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3.談話: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
學生思考。
小組交流。
提出猜想。
匯報交流。
各小組利用實驗器材設計實驗
集體交流研究方法。
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交流各組研究的情況。
分析各組數據,得出結論。提出研究的問題。
交流各組提出的猜想。
學生仔細觀察數據。
根據提示思考。
發現:這幾個組利用測力計時讀數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雖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卻不相同。
學生思考,回憶剛才的實驗,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傾斜角度有關系)
回憶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匯報交流,互相補充。
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匯報。利用已有數據,發現新問題。
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觀察、思考、匯報。
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科學的過程和方法。
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歸納概括能力。
適當的引導,放手讓學生大膽猜想,利用材料設計不同坡度實驗。培養學生好奇好問的習慣。
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對比試驗是科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實驗。
這是對知識的鞏固與拓展,進一步使學生認識體會到科學即生活的道理。
整個學習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傾聽,對學生大膽創新、仔細認真的學習進行表揚,并積極指導學生學會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提出問題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實驗方案
4實驗
、俜纸M實驗做記錄
、诜治鰯祿
、劢涣髡
5得出結論
實驗驗證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1引導學生用長短不一的木板墊起同一高度進行實驗,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并記錄下來
2引導學生比較木板的長短與彈簧測力計讀數的關系,得出規律。
3總結兩次實驗記錄,得出結論。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師: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個能登上塔頂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積小,應該怎樣修?
學生思考設計。學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發言把課堂探究進一步擴展為課下探究。使學生明白科學就在身邊,培養科學服務于生活的意識。怎樣才能較容易的騎自行車上陡坡?
板書設計: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學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觸較頻繁的一種簡單機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為什么要用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應用等卻是學生所陌生的。在本課教學中,我以盤山公路為切入點,按照“做中體驗—探究發現—交流總結—應用”的思路進行教學,介紹了有關斜面的知識。
科學教學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9
對于《光和影》一課,上了也有一個多月,但仍牽動我心,久久難以將之遺忘。今天,還是想一吐為快!這是一堂比較失敗的課,也許就是牽動我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既然失敗,自然有其緣由,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有這么幾點:
一、無法做到“用平常心上平常課”。
“用平常心上平常課”這句話是張鼎兒老師說的,就這么一句話,充滿哲理而又意味深長。我們老師在公開課時總是無法用一顆平常心對待,非想把一堂平常的課上得不平常,總想讓自己在公開課中“露一手”,而往往事與愿違,甚至無法克服緊張的情緒,無法脫去作秀的外衣,一切言行受“靈魂”控制,說得好聽點是對公開課的重視,說得直接點就是心術不正。當然,人非圣賢,誰可以用一顆平常心上一堂“不平常”的課?而這不平常的課往往淹沒在最平常的日子里,無法讓自己變得不平常。以上是一個俗人說的話。
二、指導不到位,無法很好地駕馭課堂
學生的實驗需要老師的指導,而到底這么指導,指導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指導多了,束縛學生手腳,無法還課堂于學生;指導少了,學生的實驗會顯得雜亂而低效,有時在原地打轉,無謂地消耗時間,付出與收獲不成比例。指導要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常說要努力做一個無害的老師,如今看來這確實也有一定的難度,一個無害的老師,光光有愛心是不夠的,光光有責任心也是不夠的,“做一個無害的老師”,首先要讓自己有一桶活水,有一個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系統……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0
通過對教材的內容的重新演繹,學生主體性得到更好發揮。在實驗中,學生體驗到了如何根據目標,設計出實驗,最后一步步達成目標的過程;學到了用實驗探究問題的方法,能力得到提高,視野得到開闊。稍有遺憾之處就是學生對于凸透鏡成像的原理和規律并不是特別了解,需要老師補充相關內容。正因為如此,也就不可能讓他們獨立設計探究實驗了,不然就可能有某些與教學內容不怎么相關的現象干擾教學的進程。
本課中的學生實驗部分我共設計了兩種方法,分別在兩個班級進行了試驗,效果大有不同:一種方法是學生分好小組后,自己看老師給出的實驗步驟,邊做邊思考,然后師生共同商討得出結論。另一種方法是分好小組后,教師指導學生一起做,教師對于某些關鍵性的,學生理解時有些問題的地方及時予以幫助,最后師生共同形成觀點。兩種方法試驗下來發現第二種方法更好,更符合學生實際。雖然看起來第一種方法更能體現學生主體性,但畢竟運用的知識是學生還沒真正學過的,一下子脫手讓他們自己來,確實是有一定困難。由此看來,符合學生實際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1
教材分析
1、“人與環境”和前兩個單元構成“環境”部分,在前兩個單元的基礎上,研究“人和環境”的關系:人對環境有需求,人的行為對環境也有影響,人與自然要和協相處。
2、“環境與保護”單元是本冊的綜合,是對前幾個單元的概括和總結,突出了本冊的“環境”主題,教育學生要重視環境、保護環境。專題研究“做個環保小衛士”教育學生要將保護環境的行為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真正成為“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因為所學內容比較直觀,貼近生活,學生對此比較熟悉,應該感興趣。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由于學習《科學》這門功課已有三年,學生要自己學習并拓寬知識面不會很難。
3.學生認知障礙點:環境的影響和人類息息相關,可是為什么說的和做的不一樣。
教學目標
1.能分析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2.能通過角色扮演體會人類對環境破壞帶來的后果,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其他同學扮演的水平。
3.能預測認為覆蓋某塊地時給生物造成那些影響。
4.能準確地描述實驗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和體驗人類的活動影響了環境,影響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人類的生存依賴于環境,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類的生存。人類的活動又影響著環境。那我們人類對環境有哪些影響呢?
2、出示課件,展示圖片,學生談感受。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動植物的“訴說”
1、學生以小組觀看有關自然環境的圖片和資料,自主選擇自然環境,并說出生活在其中的動植物。
2、小組活動:選擇角色,并討論分析“他”的生存對環境的需要。
3、課件出示反映人類活動的圖片,學生觀察,談感想。
4、角色扮演,小組內表演,并推選代表。
說說各自的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動空間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談自己對人類的呼吁。
5、全班展示,表演,評價,談收獲。
活動二:改變一個小環境
1、小品展示學生日常生活行為,主題為:日常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2、根據小品內容學生展開質疑:
這些活動真的會影響環境嗎?如何判定?如何驗證?
3、引導制定模擬實驗計劃。
4、預測實驗結果,小草會有什么“反應”。
5、動手實驗。
6、小結:注意做記錄,隨時觀察。
三、總結。
1、列舉人類哪些活動影響了周圍環境。
2、談實驗活動的感受。
四、教學后記:
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回會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板書設計
動植物的“訴說
第一組是森林 金絲猴 樹被人們砍光了,
抓我們送到動物園去,
剝奪了我們的自由
第二組是草原 跳鼠 人們在這里大量放牧,
草原退化,我們的同伴越來越少了
第三組是湖泊小魚 人們把亂丟垃圾,大規模捕撈,
恐怕那一天人類在也吃不到魚了。
那么對于那些小動物,花草樹木的控訴,我們該怎么做呢?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是讓學生了解根的形態和作用的。主要包括觀察、描述植物的根的特征;知道根系有直根系和須根系兩類;測量根系的長度,了解根系的分布特點;運用簡單的模型觀察根尖形態,從而了解根的作用。在這一課教學中,通過...
本課是讓學生了解根的形態和作用的。主要包括觀察、描述植物的根的特征;知道根系有直根系和須根系兩類;測量根系的長度,了解根系的分布特點;運用簡單的模型觀察根尖形態,從而了解根的作用。
在這一課教學中,通過一系列觀察、比較活動,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學習運用模擬研究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認識神奇的植物世界,產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培養他們崇尚科學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學開始中,我先創設了學生可能見過但不一定認真思考過的問題情景,引出問題“根這么重要嗎?” 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從而想了解根有什么特點,它在泥土里是怎樣分布的。在觀察、比較和測量了根系以后,學生很自然地又會想到,根這樣分布有什么作用呢?因此,又讓學生了解根深扎土壤是為了能固定植株。根還有其它作用嗎?從而讓學生在觀察、交流與分析中得出,根還有吸收并運輸水分和礦物質的作用?傮w來說,本課教學還是比較流暢,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3
《蚯蚓的選擇》這一課來自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在這節課中,學生將進一步鞏固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生活經驗——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在課堂上,學生將經歷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是把蚯蚓放入半邊明亮半邊黑暗的紙盒里,觀察蚯蚓往哪邊爬。在這個實驗中,盒子里的溫度、濕度等條件都是一樣的,只改變了光照這一條件。第二個實驗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濕土中間,觀察蚯蚓往哪邊爬。在這個實驗中,只有土的干濕條件不同,其他條件均保持一致。
在備課和做課前準備的時候,我遇到了幾點困難:
1、分組實驗材料如何準備的問題:實驗材料需要準備很多,是由我統一準備還是由學生分組準備呢?在和另外的科學老師交流之后,達成了共識——分小組讓學生帶實驗材料,在前一節課結束的時候,我通知學生下節課要帶的實驗材料時,也著重強調了安全問題。
2、上課實驗探究實驗的安排問題:如果想要讓每個小組在課堂上完成這兩個實驗,35分鐘的上課時間就很緊張,探究時間和實驗效果就無法保證了,所以最后我決定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要做的實驗,兩個實驗二選一完成。實驗結束后,請小組來交流實驗結果,這能保證每位同學都能了解實驗的結論。
五個班的這節課都上完之后,我發現,學生準備實驗材料很有熱情,但是對材料準備的要求都沒有聽仔細,讓大家準備一個貼上保鮮膜的鞋盒做實驗器材,結果很多學生放進了泥土,實驗就沒法進行了,除此之外,很多蚯蚓裹著很多泥土,實驗過程中一動不動的,最后實驗失敗的也不占少數?磥,在課堂上進行生物類的實驗,難度很大,不光要嚴格控制實驗條件,還應該對實驗材料的準備進行多次強調和解釋。
科學課堂是一個歡樂的課堂,但這種歡樂需要我們老師和學生的認真準備來共同營造,相信通過一次次的失敗和認真的分析,我也能上好一堂生動的精彩科學課。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4
《奇妙的護身術》是冀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九課,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解決兩個問題:“保護色”和“擬態” ,基于這一教學重點,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第一,我以情境導入法,以動畫的形式出示一張圖片,圖片上有5種小動物,這些動物都是以保護色來隱藏自己的。同學們在游戲中感受動物護身術的神奇,順勢引出課題。
第二,這一環節解決什么是“保護色”和“擬態” ,一開始以動畫的形式出示一組動物,圖片上有十一種動物,這些動物是以保護色或擬態的方式出示的,同學們非常的感興趣,小組合作觀察交流,獲取知識,然后小組匯報結果,同學們沒有找到的,教師出示,學生們都瞪大了眼睛,露出驚訝的表情。進一步感受動物護身術的神奇,提高學生們探索求知的欲望。趁機按動物保護自己的方式不同分類、歸納總結、引出概念,之一環節順暢自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效果很好。
學生把課外收集到的動物的另外各種各樣的方式以表格式進行匯報,有的學生可以列出7---8種另外特殊的保護方式以及代表動物,比如有的學生說:“還有斷尾、放臭氣、噴墨、逃跑、警戒色、卷縮、盔甲,長刺等等!痹谶@環節中,由于學生課前收集了豐富的資料,所以在這環節中顯得學生的課外知識非常豐富,同時,學生與學生之間也相互獲取了不少新知識,很好地為這節課走上了高潮,這時,雖然這節課到了尾聲,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非常濃厚的,如果能在第一、二環節中把時間控制一下,擠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放在資料匯報這一環節,那這一環節就有8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學生之間的匯報與交流了,這樣一來,學生更能得以充分的展示,更能完善整節課。
這節課讓我深深地懂得了,要想上好科學課,就要熟悉課標,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現狀,多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做好課前的一切準備工作。而對于像我一樣的初教者來說,更要認認真真,一步一步地進行。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學了科學課的基本模式:提出問題——學生探究——交流討論——得出結論。通過《奇妙的護身術》這一課的教學,學生學得輕松、快樂,老師點撥到位,如果能科學地把握時間,把匯報環節上得更精彩一些,學生將會得到更多的課本得不到的知識,從而把別的同學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因此,我將會在今后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在突出重、難點的同時,還要注意時間的把握。
相信在不遠的明天,我會成為我科學教師隊伍中合格的一員的,以此作為這學期我奮斗的目標,我會時刻為自己加油的!首先,學會從情景入手;再學會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就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摸索,相信我的課會越來越進步的。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2-13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04-07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25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11
小學的科學教學反思范文11-05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5-27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與教學技巧11-06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范文11-20
小學科學《蝸牛》教學反思12-06
小學科學優秀教學反思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