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范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1
《認識鐘表》是青島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幅學生放學回家后通過電話向老師匯報回家時間的生活情境圖引出掛鐘,通過對掛鐘上不同時刻的直觀認識,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正確讀寫整時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養成合理安排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我們一年級組的三位老師在形成共案的同時,根據本班學生特點又各有特色地進行教學。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1、創設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呢?于是,我利用課件,伴著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表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征,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鐘面,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3、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并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表后,學生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于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并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還通過課件演示了分針的轉動是怎樣引起時針的轉動的。學生好初步了解了時針一天要轉兩圈,以便能區分鐘面上的時間可以干什么事情。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1、由于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表和電子表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
2、由于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說,師有代說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說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3、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讓學生猜是什么時刻,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于和小組內同學去說,有的甚至在玩。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2
在“認識鐘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里,已經有了一些鐘表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表”帶給了經驗基礎。課前,為了讓課堂上撥鐘的時候不至于太亂,也為了了解學生在這塊的認識,我先讓孩子撥出四時,巡視了一下,發現大多數孩子明白分針長,時針短,明白把針指著四,但不是所以孩子都能撥對,有了這樣的了解,在課的安排上,我將重點是介紹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難點放在認識大約幾時上面,
。病撛O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在課的最后,我用動畫制作了一個小故事,兩個小動物分別在幾時的時候做什么事情,1.復習了時鐘的認識,2.教育孩子要珍惜時間,3,透過故事中兩個八時,小動物做的事情不一樣,比較明白一天中有兩個八時。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搞笑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僅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用心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構成時間觀念,并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持續濃厚的學習熱情。、
。、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透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鐘,撥一撥、說一說,然后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學整時還是不錯的,后面在教學大約幾時的時候,語言不夠規范,上的過快,導致部分學生對于什么叫大約幾時,不是很了解,最后全部課上完還多幾分鐘,今后在這方面要注意。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3
《認識鐘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十單元的資料。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是以后學習時分的基礎。一年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表的'生活經驗,因此大多孩子會看整時,但這些經驗只是粗淺的、感性的,對不同的孩子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
一、利用生活經驗
鐘表在學生生活中就應是隨處可見,十分熟悉的東西。因此,抓住學生對鐘表的已有認識,從一開始的謎語導入,到你明白鐘面上有些什么,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并逐漸規范數學用語,比如學生交流的長針、短針,生活中常說的幾點鐘等。在認識幾時后,請學生根據畫面及所示的時間用完整的話說說“在什么時候的幾時小朋友在干什么”。使學生掌握比較嚴謹、規范的數學語言,逐漸提升學生的認知。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墩J鐘表》的設計著力體現了這一理念。個性是學習大約幾時時,透過小明和媽媽看電影這一事情,明白“快到7時”和“7時剛過”都能夠說成是“大約7時”。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出發,學生感覺十分親切自然,學得也個性認真和投入。最后的“鐘表修理匠”練習,既搞笑味性,又很好地鞏固了數學知識,同時還使數學有了鮮活的生活味。
二、注重動口、動手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鐘面上的幾時和大約幾時,并能根據相應的時間在鐘面上撥出來。因此,在教學時個性注重讓學生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如老師說學生撥,老說撥學生說,同桌合作一人說一人撥等。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并能歸納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三、巧設兒歌點題
在新課結束時,我把整課的資料概括提煉成了一首兒歌,讀起來瑯瑯上口,孩子們很是喜歡。
叮鈴鈴,叮鈴鈴,時鐘叫我早早起。
滴答滴,滴答滴,時鐘催我上學去。
分針指在十二上,時針指幾讀幾時。
快到幾時剛過幾時,都可說成大約幾時。
認識時鐘真搞笑,珍惜時間寸光陰。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4
《認識鐘表》是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資料,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認整時和半時。
課前,我安排孩子們準備了“鐘點學習器”。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猜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必須要珍惜。(謎底:鐘表)然后出示了鐘表店里的各種樣式的鐘表,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之后,我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面,認識時針、分針,并加以區分,讓孩子們指出自己“鐘點學習器”上的時針、分針。緊之后,透過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點認識“整時”、“半時”。
在認識整時時,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動中與整時相關的主題圖,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認鐘表,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畫面資料。
2、集中展示“整時”的4個鐘面,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它們的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3、讓孩子們在“鐘點學習器”上撥一撥整時時刻。隨后的半時教學和整時教學步驟基本相同。在認識了整時、半時之后,我又出示了電子表計時,讓孩子們了解電子表計時方法,學會正確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表示整時、半時。最后,我安排了一組“認一認”的練習,要求學生會認,并能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計時。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遷移新知。注重孩子們的動手潛力的培養,透過“我說你撥”,“我撥你認”,“師撥生認”,“生生互撥互認”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用心參與到活動之中來。在孩子們認時刻的時候,還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認的,要求學生完整表述,體現思維的層次性。
整節課下來,大部分孩子都會認、撥整時時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認“半時”時還有問題,比如:5時半,有的孩子容易認成6時半。仔細思考后,我發現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對于鐘表上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不清楚,不能準確決定是過了幾時,沒到幾時,所以才會出現上述問題。
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迅速針對“半時”學習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1、進一步認識鐘面。
2、出示活動鐘表(時針、分針能夠轉動的),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即:1→2→3→4→……→12→1→2→……。經過這樣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在認半時時有了很大的進步。
3、認、撥幾個特殊易混的時刻,如:12時、12時半、6時、6時半,讓學生進一步區分整時和半時的不同。
4、讓學生回家試著在真實的小鬧鐘上撥整時和半時,進一步感受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潛力。
課后,我還有這樣的一個思考:
如果課堂上的學具不用“鐘點學習器“,而改用真正的鐘表(小鬧鐘),效果會怎樣?當孩子們在小鬧鐘上撥一撥時,是不是就自然地觀察到了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更利于半時的認識?
但同時我又有以下困惑:
1、真實的鐘,時針、分針運動時有滴答滴答的聲音,是否會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
2、孩子們本來動手潛力就差,在鐘上撥整時、半時是否更難?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范文】相關文章:
人教版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8-14
幼兒園《認識鐘表》教學反思范文04-16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05-15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2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