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
地理課程標準的六個理念告訴我們:新課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學,不再是盲目的教學教材,傳授知識要點。而是要教授對學生的生活及終身發展有利的地理知識。另外,在教學中還得注意方法的指導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為此,本學期在教授基本地理知識的同時,更多地滲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識,通過探討學習,切實地為學生發展著想,讓學生學有所用。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標準。面對新的教科書,如何撰寫教學設計真感到無從下手。傳統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方法,真要跨出這一步,確實覺得有些力不從心。通過與老師們的切磋、討論,慢慢地理出了一點頭緒。
下面是我對新課程教學改革過程的一點反思:
1、創設教學情境,實現有效教學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從日常生活入手,力爭從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中,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眼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系。
2、激勵作用,提高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采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很好!說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豐富!真聰明等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欲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同時教師要不斷地贊賞學生,這樣能促進師生間的融洽與友誼,使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3、走進生活,體驗實踐樂趣
我們應該不斷的嘗試“做中學”的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筆、動嘴,對每一個問題進行假設和猜想,并分組討論、調查和研究,最后總結自己的結論。而教師所做的就是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定。它與新課程改革的思想觀念是不謀而同的.,其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獲取優秀的考試成績,而是學會如何應付未來的挑戰。
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1、要面向全體學生。班級授課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強課后輔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對他們關注的太少,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從而使有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信心不足,只會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
2、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要使學生有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并注重學法指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
3、教學方式形式多樣化。為提高教學效率,老師除了采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適當的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制作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進行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來。
4、努力自身的教學管理能力。對一些差生的教育真是有些力不從心。但要提高教學質量,下階段必須從這方面作為重點,努力提高教育理能力。
5、強化課堂練習。根據當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練習題,有針對地加以練習。
6、做到單元過關。根據每張單元測驗的情況,對沒有過關的學生進行補測。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2
1、高中階段培養學生讀圖潛力的好處
從歷年高考的命題來看,能夠說是“無圖不成題”,對考生的讀圖潛力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判讀、填繪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地形剖面圖,熟練使用各種示意圖、景觀圖、統計資料圖表等,要求學生靈活地進行“圖圖轉換”和“圖文轉換”。能夠說學生讀圖潛力的高低,在必須程度上決定了地理考試的成敗。為了適應考試命題的需要,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教師務必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
2、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主要類型
高中地理的學習是對初中地理課程的繼續和深入,學習資料上由感性認識逐漸進入到理性認識,偏重于研究地理學中的本質資料,高中地理中的地圖在資料和形式上更加復雜和多樣化,除了初中地理常見的區域地圖之外,還有一些等值線圖、剖面圖、數據分析統計圖表等資料,在學習的方法上除了識記之外,還需要進行理解分析。
3、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潛力的教學策略
3.1重視地圖運用,養成用圖習慣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首先要求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地圖,利用地圖在地理學中的核心作用進行地理教學,潛移默化地營造用心應用地圖的氛圍和習慣。同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讀圖學習,透過讀圖來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對地圖的學習興趣的良好習慣。如蘇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運動”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教材中的地球自轉、公轉示意圖和地球時區圖來直觀地講解地球運動的規律,利用讀圖來更好地理解日夜更替、四季更替、時差等現象的根本原因,調動學生學習地圖的用心性,養成良好的用圖習慣。
3.2鞏固基本技能,培養讀圖潛力
讀圖潛力建立在對地圖的基本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之上,教師應首先讓學生了解地圖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讀圖技能。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標注三大要素在地圖中的應用,其次要根據地圖上的圖名及主要因素把握住地圖的主要資料,引導學生利用地圖來形象記憶、歸納分析、直觀表述地理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地圖進行地理知識的遷移,將多付地圖進行綜合處理分析嘗試進行圖圖轉換、圖文轉換、文圖轉換、圖表轉換,進而推導出地理規律與原理。例如在必修1中講解亞洲的季風構成原因中,能夠將亞洲1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與亞洲1月季風圖結合起來,理解季風與氣壓之間的關系,從根本上把握住亞洲冬季風的構成原因。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圖中的顯性信息去分析和挖掘隱性的信息,總結提煉對解答問題的`有利信息,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
3.3進行填圖、繪圖訓練,全面提高讀圖潛力
透過對已有地圖的觀察、理解和分析,能夠提高學生識圖、析圖潛力,而填圖和繪圖的練習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眼、手、腦的通力合作,把握住地圖的更多信息并進行表現,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例如,在蘇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區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第三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中關于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布教學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水資源區域分布的地圖,從而加深對水資源南北差異的理解,為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填圖、繪圖的訓練,透過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勾畫描繪,能夠加深認識,同時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潛力,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4、結語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至關重要,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透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授和合理的讀圖、繪圖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和地理學習潛力,從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3
回顧本節課的內容,本人覺得有幾個亮點:
1、導入有特色。
用多媒體播放歌曲《歌唱祖國》,同時展示我國各大地形區和河流圖片來創設情境,激昂的旋律,壯麗的景色,會平息學生一切雜念,會讓學生激動,也會讓學生對我國地勢地形增加了解,心中已叢生萬般自豪!
2、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觀察、探索、發現規律。
地勢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可以直觀地從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得出“西高東低”的特點,但不容易形成“階梯狀”分布的認識。因此讓學生觀察分析“中國地形圖”,和沿32°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并請兩名同學到前面在黑板上畫示意圖,通過我一步一步教學引導,特別是學生探究性活動----繪圖,直觀地把這一特點展示在紙上(或黑板上),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比學生就直接地從書本得到結論,效果要好得多。從中也培養了學生讀圖和分析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等各類地圖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教師本身語言表達的'規范性和準確性有待提高。
2、課堂設計還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勢對交通的影響時,如能播放船舶如何經過階梯交界處的視頻資料,效果會更好,直觀、有助于學生理解。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4
在本組的學科教研課中,我教了一節關于土地資源的課。通過自己上課和本組組長、組員的點撥與評析,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獲。通過這次講評課,我感受頗深。
教學后的收獲:
1、土地資源部分教學是自然資源教學的"示范",從講解內容的選擇到講解方法與學習方法,都對以后幾章的學習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初中地理教學必須考慮教學內容及與學生實際理解力之間的關系,所以許多內容的學習應該通過讀圖、分析文字或圖表資料、景觀圖片等多給予學生感性認識,豐富其原有的表象,通過一定量的積累,再達到認識上的飛躍。
2、對于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體驗和讀圖,能夠了解一些,所以讓學生回答即可,根據學生回答內容引出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但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更明確這一知識點,所以分小組進行討論,這樣,才能達到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對于土地資源分布,主要以讀圖方法和能力的'培養為主。利用土地資源分布圖,結合中國地形圖和干濕地區分布圖,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和影響的。并且培養學生利用多幅地圖綜合分析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讀圖,讓學生說出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土地類型時,還要通過讀圖讓學生明確土地資源還有目前不能或難以利用的土地部分,使學生知道我國后備土地資源不足。并引導學生進行對本知識點的歸納,使學生明確主要土地資源的分布與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關系,為今后講解人類的活動提供基礎知識。
4、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主要在于學生了解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利用資料分析原因并能夠找出解決的方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土地資源有限與無限性的認識。最后認識到人類的發展不能夠以犧牲土地資源為代價。
教學后的反思:
首先,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要。鑒于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已成為自覺的行為,往往花更多的時間用來給自己充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駕馭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
其次,本節課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5
氣候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自然條件之一。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尤其對農業生產來說,它是一種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
本節主要講述了天氣和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及其區別,以“當你清晨背起書包走出家門最先感受的是什么?”為切入點,用身邊的問題引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體現課改中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歸納出天氣的概念。之后又附有天氣符號、衛星云圖以及相關圖片,可以幫助學生輕松掌握天氣預報的知識,更能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靶』顒印鳖}目的設計也是結合實際,讓學生了解天氣與生活的關系,反映了當前課改的提倡的“學習有用的地理”。
一、學習身邊的、有用的地理知識。
天氣和氣候,如果按傳統的授課方式,講起來會有些難度,因為氣候、衛星云圖等專業術語很抽象,而本節課從身邊的地理現象出發,從同學們的觀察、回憶入手,了解天氣和氣候,教案中列舉了既淺顯又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說明掌握天氣預報的重要性,使同學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得到知識。
二、給學生獨立思維的空間。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請同學們自己發現問題,師生一起探究問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現,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還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成為課堂的主人,營造出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和個性張揚的空間,充分體現新課改精神。
不足之處主要有: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角色的分工應細化,特別是組內的弱者應真正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有所提高,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學生。
(2)師生的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設計的路上引,問題的設計不宜太大,應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剖析。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6
我從教已有十三年,我們的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也已有十個年頭了,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有很多教學中的困惑和不解。
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在學習地理的時候,總是會問老師,“背”什么?“記”什么?難道我們的地理就是靠背和記嗎?為什么我們的學生看起來課本上的內容掌握的挺好的,一到考試就成績平平?
這么多年了,在自己的實踐中,我也不斷地在思考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歸根結底,兩個字——能力。城市的小學還好些,師資力量比較好,確切的說是老師和學生們接觸新東西的機會多,視野比較開闊,學生在家會有很多動手或者實踐的機會,有些學生還能隨家長一同去郊游,一塊去全國各地旅游甚至有的學生還出了國,這是多么好的學習的機會啊,也可以給老師帶回來很多教學資源。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也就不僅僅是“背”“記”老師給的東西,會自己探索新東西。而農村的學校就會因為條件的限制,學生們很少有機會接受新東西,能力的發展就受到了制約,在他們的經歷中,小學時,老師就是讓他們“背”和“記”,那么升入初中,還是在延續以前的學習方法,老師教的、給的東西背得很熟,沒說過的自己就不會分析和回答了。試想一下,我們的農村學生,在學習方法的學習上,比同齡的.城市學生晚了2、3年的時間,初中老師才逐步的引導他們生成自己的方法,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表現在成績上當然是平平。
我們不能苛求農村學校跟城市學校一樣,因為條件擺在那里,但是我們可以轉變自己的思想,改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地理學習的正確認識。為我們的學生早日具備同齡人的能力而努力。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7
1。高中階段培養學生讀圖潛力的好處
從歷年高考的命題來看,能夠說是“無圖不成題”,對考生的讀圖潛力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判讀、填繪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地形剖面圖,熟練使用各種示意圖、景觀圖、統計資料圖表等,要求學生靈活地進行“圖圖轉換”和“圖文轉換”。能夠說學生讀圖潛力的高低,在必須程度上決定了地理考試的成敗。為了適應考試命題的需要,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教師務必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
2。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主要類型
高中地理的學習是對初中地理課程的繼續和深入,學習資料上由感性認識逐漸進入到理性認識,偏重于研究地理學中的本質資料,高中地理中的地圖在資料和形式上更加復雜和多樣化,除了初中地理常見的區域地圖之外,還有一些等值線圖、剖面圖、數據分析統計圖表等資料,在學習的方法上除了識記之外,還需要進行理解分析。
3。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潛力的教學策略
3。1重視地圖運用,養成用圖習慣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首先要求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地圖,利用地圖在地理學中的核心作用進行地理教學,潛移默化地營造積極應用地圖的氛圍和習慣。同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讀圖學習,透過讀圖來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對地圖的學習興趣的良好習慣。如蘇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運動”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教材中的地球自轉、公轉示意圖和地球時區圖來直觀地講解地球運動的規律,利用讀圖來更好地理解日夜更替、四季更替、時差等現象的根本原因,調動學生學習地圖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用圖習慣。
3。2鞏固基本技能,培養讀圖潛力
讀圖潛力建立在對地圖的基本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之上,教師應首先讓學生了解地圖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讀圖技能。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標注三大要素在地圖中的應用,其次要根據地圖上的圖名及主要因素把握住地圖的主要資料,引導學生利用地圖來形象記憶、歸納分析、直觀表述地理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地圖進行地理知識的遷移,將多付地圖進行綜合處理分析嘗試進行圖圖轉換、圖文轉換、文圖轉換、圖表轉換,進而推導出地理規律與原理。例如在必修1中講解亞洲的季風構成原因中,能夠將亞洲1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與亞洲1月季風圖結合起來,理解季風與氣壓之間的關系,從根本上把握住亞洲冬季風的構成原因。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圖中的顯性信息去分析和挖掘隱性的信息,總結提煉對解答問題的有利信息,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
3。3進行填圖、繪圖訓練,全面提高讀圖潛力
透過對已有地圖的觀察、理解和分析,能夠提高學生識圖、析圖潛力,而填圖和繪圖的練習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眼、手、腦的通力合作,把握住地圖的更多信息并進行表現,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例如,在蘇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區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第三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中關于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布教學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水資源區域分布的地圖,從而加深對水資源南北差異的理解,為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填圖、繪圖的訓練,透過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勾畫描繪,能夠加深認識,同時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潛力,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4。結語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至關重要,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透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授和合理的讀圖、繪圖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和地理學習潛力,從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8
地理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灌輸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在學習時保證必要的時間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地理思維能力。在高效課堂的教學中,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
一、優化課前準備
第一,指導學生預習。地理是一門十分注重與生活相結合的學科,指導學生對新課進行整體預習。例如,在講人口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在假期調查自己家族人口增長和遷移的狀況,了解自己家族人口變化的特點,并試著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為學習人口的發展、分布做充分的準備。而且還要做好課前預習,每次上課前將相關的預習題留給學生,指導他們有針對性的自學,找出疑難問題。
第二,加強上課前的備課。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教師要鉆研教材、定好目標,背誦學生該背的內容,典型例題自己先要做,及時補充專業知識。和同學科其他教師集體備課,探討教學方法。上課時,根據各班學生實際情況和自己獨有的思考充實教學的各個環節,確保上課不打無準備之仗。
二、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采用“小組學習”、“分組討論”、“一幫一結對子”等的授課方式,這樣可以使每一節課的活動設計更加的切實可行。例如在講述《水資源》這一節知識的時候,我要學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觀察,幾個人一組,開放式的課堂學習,對“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句話進行分組討論。學生便能通過觀察和日常生活把水循環的`意義概括出來。
三、轉化教師角色
高效課堂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學生是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否發生變化,教師應針對這種變化提供相應的服務。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師也在成長,在新課改推進過程中,教師要用心去呵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通過優化教學細節來營造一種足以潤澤學生心靈的民主關系,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教學的過程變為學生的
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在課堂上可以多用一些“你認為呢”“誰還有不同的意見”“我們一起來探索”“我們開始活動”“非常好”“太棒了”“請坐”??的話語,以此來鼓勵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創設平等、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
四、認真反思教學過程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反思尤其重要。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高效課堂要求很多知識讓學生討論互相學習,在討論的過程中,可能有些學生所談內容大多是完全脫離了教材的內容,有些學生甚至在活動過程中趁機打逗,表面看上去很熱鬧,似乎每個學生都在參與活動,但實際上,教師對課堂的駕馭到底怎么樣?當整個活動結束后,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是不是很好?活動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流于形式,在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討論、探索、實踐得出結論這才是高效課堂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活動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嚴謹,對于活動的每一步都應該給予學生清晰地描述和指導,然后再要求學生進行實踐。新課改的這一要求實際上是對老師能否掌握整體課堂教學過程、能否駕馭課堂的一個重要挑戰。
總之,通過“高效課堂”的教學實踐與反思,讓我深刻的感悟到地理教師身上的責任和重擔。領會到節約、高效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概念,教學同樣需要。在實踐中我們要總結教訓,積累經驗,不斷改進,切實改變現狀,構建低耗高效的課堂,長足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9
每節課的到來,我都莫名其妙的感到一絲敬畏,害怕?擔心?期盼?都有之吧!害怕不能夠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因為只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才能夠確保自主學習的效果,如果只是蜻蜓點水的.裝模作樣的給學生自主的假象,是起不到自主學習的實際內涵,所以這一環節,應該確保時間的充裕,但是,也往往對授課的任務目標的完成有一定的影響,對于新課程所提倡的課堂改革就是讓學生掌握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變老師“教”為“不教”,而這不教的實現很大部分也依靠這自主學習階段完成的效果如何,所以這一環節很重要,不可或缺。把握得當,方能從容!但,每節課,我又都充滿了期待,期待每一節課都有新的發現和新的驚喜,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只能腐蝕掉一顆追求的靈魂,學生如此,我亦如此,一個向來不愛學習的調皮孩子,竟然主動大方毫無顧忌的爭先恐后跑到講臺前,據圖講解我授意的學習任務,在臺下同學驚詫甚至有點不可思議的目光中,自信滿滿的走下講臺,我為之欣喜。課堂上對于每個環節的有效處理,以及為了學生培養起一種合作學習的熱情,而有創意的語言點評,對組長組織學習方式以及細節處理的點評,從而讓每個小組長更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所應該擔負的責任,以及,為了這份責任如何去擔當,指明了方向,我竊喜,我覺得自己又長進了一點點!這一切都是我所期望的!課堂如人生,但又超過了我們獨立個體的人生,因為她是由眾多生命而締結的生命體驗!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0
有目標的教學,如百米賽跑;無目標的教學,如飯后散步”。制定恰當準確地教學目標,就能有效地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確定學習目標時,認真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特點,整體考慮了教材的編排、教參的建議,從實際出發,將課后思考題、《隨堂檢測》、單元過關等相關的練習內容進行有機地整合,讓學習目標“簡”卻“精”,“少”而“實”。而且學習目標制定要合理、科學,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設計。明確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及時間,使學生學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課堂上教師要訓練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進行方法的指導。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要少講、精講,講練結合,當堂訓練,檢測目標實施情況,以便于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教學環節要設計合理,環環相扣,教師講解時語言精練,不拖泥帶水。課堂上講練結合最大的好處是做到了堂堂清,能夠從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入手,提高課堂效率。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1
多年以來,初中地理教育教學在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潮和應試教育思想的雙重沖擊下,學生地理學習水平處在低谷狀態。特別是地理教學質量不令人滿意,經過多年來的地理課堂教學,特別是一年多來,在地理新課程課堂教學中,仍然有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學會判讀經緯度、計算實地距離、判斷方位和氣候類型、年平均溫差等實用技能,沒有具備基本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的公民意識。就目前來說,地理學科在初中教學中還是處于“小兒科”、“皮膚科”的地位。初中學生往往剛接觸地理學科積極性還比較高,但越往后,特別是進到八年級時,地理學科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現了地理課的“廬山真面目”,絕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不重視。而多年的地理學科的教學使我也體會到,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及《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指導下,以新課標,新環境,高要求進行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課堂教育教學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課堂教育教學改革:
一、在地理教學中應加強“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要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專業地理的科任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和記憶,缺乏地理情趣。非專業地理的兼課教師更拘泥于課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專業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于嚴謹和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快、興趣是學生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么怎么會喜歡“地理”?怎么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更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造一個輕松、和諧和舒暢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都充滿著無拘無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親切的地理課堂教育教學和環境的氣氛。(教學反思 )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更需要地理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精湛的語言、詼諧與幽默、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初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發揚“民主”。
二、在地理教學中應用“互動教學”法
現在的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并且將地理課堂教學的“課堂”含義廣義化,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網絡“課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意參與教學過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需要布設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發布活動、地理新聞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學民主”。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在講我國的河流——“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的問題,學生圍繞著問題的提出,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八年級(1)班上課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有一男生舉手發言,一本正經地提出將黃河“幾”字形拉直,從甘肅的蘭州到河南的洛陽挖一條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觀摩課中,我也同樣聽到這樣的教學情景,也有學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學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任課教師的意料。但教師沒有指責、嘲笑,也沒有回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發言。在表揚有大膽的學生的設想的同時,教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是否同意他的建議,為什么? 由此全班同學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課堂討論既活躍、又深入,對師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地圖化
“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所以地圖教學是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 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說地圖是其他任何工具無法取代的。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學科內容的基礎性特點,學生無須死記硬背地理知識,完全可以借助地圖來掌握有關知識。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學習,也可以借助地圖來學習、掌握。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初中學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學好地圖,并用好地圖,對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當前初中生的地理學習還是停留在簡單的、機械的記憶水平上,對地圖的學習和運用則顯得比較薄弱,關鍵在于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很難真正懂得地理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僅如此,學習和掌握地圖知識,對于學生學習其它科學知識以及開發學生的智力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個人,不管是住在城市還是農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圖的幫助,這已成為當代人的共識。此外,學習中也需要地圖。大家都知道,地理學習的主要對象之一就是地圖,而其它學科的學習也需要地圖的幫助。如歷史就離不開地圖和地理知識,語文、體育、美術、外語、數學等課都要有地圖知識,才能學好,事實上所有的學科都是交叉的,不能截然分開。一句話,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也是離不開地圖這個必備的工具的。所以,在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示意圖、景觀圖、統計圖表等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了解,掌握判讀方法。地圖教學能力也是地理教師教學能力強弱的主要標志。地圖能力包括觀察、記憶、想象、演繹、分析、比較、判斷等綜合能力,這也是最具有地理學科特點的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如果地理教師本身缺乏地圖能力和地圖教學能力,很難成為一位好的地理教師,也就是說,不懂地理的教師。而一些地理教師不愿用、不會用地圖的情況實質是教學要求不高或教學能力低弱的表現。目前在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死記硬背”現象,恰恰與地理教師不重視提高自己的地圖教學能力有關。所以,地理教師還要努力學習和運用電子地圖等新的地理的教學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勢下的地理素質教育的新理念。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2
印度和中國的國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以中印國情的相似為主線,層層深入,貫穿全課,以便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線索。在學習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時,注意和中國的比較,加強了學生對我國國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對資源、環境產生的壓力反思我國的人口問題,由印度的水旱災害聯系到我國的三峽工程,由印度的`農業改革聯系到我國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業聯系到我國軟件業的差距。通過比較來認識事物的現象和特征,在相似國情的基礎上了解印度的獨特性。我認為學生學習地理,不僅僅是為了識記地理基礎知識,更要學會地理思維及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所學的知識有所判斷、解釋和運用,以便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揚己之長、補己之短,對別人一些成功的經驗善于學習和借鑒。
為了比較的完整性,列舉了文明古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發展中國家等基本相似點,從而導致本節課容量比較大,加上計算機故障,有些重點、難點(如氣候、農業)分析得較為倉促些,原來設計的小組討論競答未得以充分施展。開放式多媒體教學容量大,更需要教師把握突出重點,給學生清晰的思路、鮮明的主題。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3
經過一學期的高效課堂教學的學習、培訓和實踐,我對高效課堂教學工作從入門到現在對教學流程和教學環節都有了一個系統和認識。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為了讓課堂更加高效,我們要從傳統的教學方式向高效的教學方式轉變,那么轉變的根本就是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那么,怎樣才能讓師生的教學方式發生轉變,如何讓地理課堂更加高效呢?
一、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
理念的轉變,是適應地理新課改的根本前提。地理新課改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實施地理新課程改革,地理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結合自己的工作展開并實施新課程的探索與研究。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只是師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爸亟Y果輕過程”是傳統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弊端。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教學的結果,甚至讓學生去背誦“標準答案”。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上,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掌握知識,掌握規律。傳統教學中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它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還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科學和
人文素養。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二、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什么,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近一年的教學實踐,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很大的轉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不斷增強,合作學習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在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1、不要讓“自主”變成了放任。只要走進課堂,就會發現:老師把一節課的問題引領呈現出來后,學習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以及組內、全班展示后,大多問題都可以學習明白,教師再重點進行點撥。這種學習方式,確實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張揚學生的個性,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自主性學習的理念在轉化成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出現了異化,認為學生自主了,教師似乎就可以退避三舍了。于是課堂上教師變得謹小慎微,話語不多了。他們在課堂上只是做出一種民主的姿態,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斷聽到的是“討論討論”“不要拘謹”“要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這一類鼓勵的話語,卻難得聽到他們分析與講解的聲音。豈不知,這種為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而弱化教師指導作用的教學行為,就是把自主學習給“泛化”和“圣化”了,是把自主演變成了一種放任。實際上,強調自主學習的課堂,更需要教師充滿睿智的引導。引導是一種真誠的幫助,引導是一種精當的啟迪,引導還是一種熱情的激勵。讓學生的自主與教師的引導合而為一,高度統一,相互促進。關鍵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尋找到“導”與“放”的切入點與平衡點,做到“導”“放”有度。
2、不要讓“合作”停留于形式。我們經?吹秸n堂上在學生沒有充分獨立
閱讀、思考的情況下就進行合作學習的情況,由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還不深入,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不深刻,這樣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只能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同時,各組的成員在組成上也差異過大,自然對各自承擔的探究任務、合作目標在完成質量上有好有壞,影響集體對文本的整體學習效果。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學生什么都不會的情況下,就放手讓學生合作,這與讓不會走路的孩子學跑步又有什么區別?還有一種情況是教師只關注合作的結果,忽視了學生在合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習慣。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據學習內容而定,關鍵是要看實施的效果。指導合作學習時要注意三點:一是做好合作準備。這里有兩層意思,對七年級的學生要教給他們學習方法,特別是對學生進行培訓。另外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必須對所需要研究的問題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然后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二是明確合作目標。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小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過合作要達到什么目標,各小組在合作中擔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務,從而有的放矢的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三、教學中怎么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
為了培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主動學習意識,也為了學生能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為將來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我們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來自主預習課文。但是通過地理課堂的預習,我發現學生的預習效率并不高。雖然我們的這種教學模式中只要學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60%—80%的任務即可,但是還有很多同學預習時進度過慢,或是沒有預習。預習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學生更好的交流以及展示能提供很大的幫助,同時也
能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概括總結能力等等,但是現在有的學生預習流于形式,預習的效率非常低。所以在預習時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精心設計預習的引領問題。打無準備的仗必輸,所以在備課時要把問題設置得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想學,而不是老師逼著學生學;根據課程的總體進度來合理安排預習時間,預習的時間可以自由調節,讓那些學困生也能有信心來完成,讓他們積極參與,而不是看客;問題的設置不能過于籠統,讓學生有明確的預習目標,就如校長說的,把問題分解開,設置成若干小問題,讓學生能找到答案,或是通過思考和交流能總結出答案,問題不要設置得過難,否則學困生就更沒信心了。
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加強對學生預習的指導和培訓。地理課堂中,發現很多同學在預習時只是填空,而不是像有的同學那樣在書中圈點教材,或是在圖中找答案,我們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良好預習習慣不是天生具備的,預習要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有的同學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習后。感到學習成績并沒有明顯的提高,就想放棄預習,這是不可取的。在教學中我們不光強調學生在知識上的幫扶,應該更重視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幫扶。
四、教學中為什么要讓學生來展示?
高效課堂中,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要想讓學生的學習有主動性,我們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就要給學生一定的空間來表現自我,讓他們在學習中有樂趣,有主動性。
讓學生展示,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課,學生被動的接受,看似老師把所有的知識點都講到了,而且也講得非常透,但是教學中的效率并不高,原因就是學生沒有主動性,只是被告動接受,推動了學習
的樂趣。讓學生展示,符合初中學生的愛動的特征,這樣就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有主動學習意識,課堂學習效率就會高。
一些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在學習上沒有自信心,教學中讓他們來展示,可以幫助這部分學生樹立自信,要努力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多給予他們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從點滴的進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樹立自信心。如:平時上課時一些較簡單、容易的問題,盡量讓他們展示,讓他們在同學們面前也能表現自己。老師要及時肯定他們,讓他們認識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讓學生來展示,可以檢驗學生的自主預習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檢驗這兩個環節中學生對教材的知識掌握程度,由于我們課堂中的時間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問題都在課堂上講到,對于一些學生可以學明白的知識,教師沒必要重復,通過展示,特別是學困生的展示,我們可以了解學生哪部分知識學得好,哪部分知識沒有學透,沒有學透的知識再通過小組探究和老師的精講來完成。
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學生的將來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通過讓學生的展示,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等等。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過程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能力目標 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
情感目標 通過從材料到總結分析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名人的故事,激發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要求:
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
了解大陸漂移假說以及其形成的條件
教學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地質現象
教學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教學方法:材料演示 由現象到推理總結出的本質原因的過程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海陸是變遷的
師: 世界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變成田地,田地變成大海。比喻萬事多變化大。
師: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古人久已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圖片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1、地中海的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將消亡。
2、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3、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總稱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已往是什么狀態?)
4、荷蘭的國土面積在已往的百年中為何在不停擴大?
師:請同學們總結海陸變遷的方式?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1.地殼變更;2.海平面升降;3.人類的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變的呢?
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閱讀《魏格納與大陸飄移假說》。
生:閱讀。
三、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及其合理性
師:魏格納發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驗證假說,分組討論
師:結合學生學生所觀察的作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要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1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終身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現并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呢?
生:科學解釋的前提是認真的觀察分析總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現在咱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結構。
師:對照現在的世界地圖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
活動:分組討論。
總結:
生:之前沒有大西洋,后來非洲、歐羅巴洲與南北美洲逐步漂移開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漸縮小。
師:太平洋將來會怎樣呢?
生:會消失。
師:據科學家考證,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洲地下埋藏著大量的.煤礦,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活動:討論?偨Y:
生:煤是樹在高溫高壓下經過很長時間形成的,樹是生活在溫暖潮濕的地方。說明南極大陸之前不在這里,而是在1個溫暖多雨的地方,后來才漂移到這里的。
師:所有剛才咱們討論的問題都可以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的成立,魏格納用生命代價收集證據,驗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的正確性。
練習: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
大陸漂移學說是誰提出來的
總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依據和驗證過程,通過老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來驗證假說的正確性。最后由老師總結得出結論。
課后反思:教學設計體現了一定的駕駛教材的能力。如在一開始上課時就通過 “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有海洋動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古人類活動的遺跡”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問題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帶領學生一起深入學習,在講授大陸漂移時采用動畫效果,使學生清晰地看到大陸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記憶,學生樂于接受。
本節課的教學細微的改進在教學效果上能出現巨大的差別。雖然一個很小的改變對于老師來說沒有多大差異,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另外一種思維方式,所以通過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是每一個細節!凹毠潧Q定成效”,特別在教學上,每一個細節都能夠改變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重視每一個細節的設計,全面、多方位考慮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特點把握好每一個細節,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提高教學效果。
從本節課的實施情況來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的反映還算積極,對提出的問題能夠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但有些拓展知識可能對初一年級的學生還不太適合。
這堂課雖然做了較充分的準備,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還有待于提高。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一、海陸變遷的原因:
1、地殼的變動;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類的活動(填海造陸)
二、大陸漂移假說
海陸的變遷的例子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5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志性體現。強調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理解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潛力、獲取新知識的潛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潛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近20年,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方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和情感體驗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鬃诱f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地理教學過程就應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用心的情感體驗。
此刻的初中生思維活躍,由于認識水平的局限性及觀念意識,普遍對地理科不重視,在課堂上的情緒不是冷漠呆滯就是惟恐天下不亂。如果教師在教學觀念上不更新,上課時只是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勢必造成學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興趣。因此,我們教師務必用“心”去施教,熱切地關注學生。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為基礎的新型師生情感關系。
首先,我們教師的課前準備除了寫教案,更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資料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了解學生的需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忙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一樣的學習資料,選取不一樣的學習方式。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角:一是用心的旁觀者,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狀況,思考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學生,贊賞學生,啟迪思維,激勵斗志,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三是培養學生的自律潛力,讓學生學習在“熱鬧”中“有序”的進行。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為例,該片段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從教學方法創新角度出發,教師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游戲法,采用多媒體技術制成“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于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具體操作如下:
[教師啟發]簡要地介紹拼圖游戲的操作方法及競賽規則。
[學生活動]學生出于好奇,躍躍欲試地進入競賽活動狀態中:
第一輪:能夠看課本(《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七頁“1。7中國政區圖”),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于東北的3個省;二、位于北部邊疆的1個自治區;三、位于黃河中下游的6個省、直轄市;四、位于長江中下游的7個省、直轄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個省、自治區、個性行政區;六、位于西南的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七、位于西北的5個省、自治區。)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第二輪:不能夠看課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第三輪:正式開始競賽,不能夠看課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教師點評]對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及時給予肯定。成績居前六名者,能夠獲得獎品(注:“中國政區拼圖”競賽游戲,在學生完成拼圖時電腦能夠自動記時)。
這樣的教學方式使“死”圖變“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游戲中體驗了簡單愉快的學習過程,實現了“快樂教學”。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創新精神得到了體現、創造潛力得到了提高。不難看出,一堂課的質量與教學法創新性呈正相關。
再次,善于處理偶發事件,一要做到冷靜沉著,不急不燥,善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先把偶發事件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和最短的時光內。二要充分認識和挖掘偶發事件所包含用心因素,善于引導,即使進行批評也不能埋沒了閃光點。總之,教師用自我熱切的情感去影響著學生,關注學生,使學生在地理課堂上其樂融融,興高采烈,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地理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用心,信心是越來越強。
二、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資料,求得新的發現,從而到達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好處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構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透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好處建構,它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齊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搞笑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搞笑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應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用心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地圖是地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僅能幫忙學生構成空間觀念,理解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而且有利于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地理新課程中附有超多的插圖,如八年級上冊就有120幅左右,而且種類很多,有示意圖、素描圖、景觀圖、統計圖、曲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并且均是彩色圖。應對這些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教者,你想過沒有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潛力?這些都是我們地理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關注學生對知識目標的認知和追求,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潛力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確定,關注學生個性的張揚,注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主動探究,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針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我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06-25
精選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0-13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精選)06-10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05-24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06-24
(精品)初中地理教學反思07-09
[精品]初中地理教學反思07-06
(熱)初中地理教學反思07-06
[集合]初中地理教學反思06-13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精華】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