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許多職場人面對發展無方向、升職無期望、薪資提不上、健康度下降、被新人替代、職位受冷落等種種職場危機,那么如何高效解除職場危機感?
職場危機感,到底是為何?
其實我們經常都在講人要有危機意識,這里的危機意識就是競爭意識。若放到職場來講,就是職業競爭意識。其實危機感恰恰反映了目前職場人士對于自己工作現狀的不滿,要么是職業給予滿足不了自己,要么是職業發展看不到希望,要么是競爭過于激自己不夠自信?偟膩碚f目前職場人士大多處于職業發展模糊和職業幸福感不強的狀況。
出現這個問題是有深層次原因的。主要有:
一、社會價值標尺和急功近利心態
什么是社會價值標尺呢?簡單說,這是一種社會觀念,如大家總認為白領比藍領好,藍領比農民工好,國家單位比私營企業好,研究生比本科強。又好比薪水高權位高就意味著成功。這就是一種社會標尺。但社會標尺慢慢影響者職場人士的時候,他們內心就會被社會標尺牽制,這樣就會往社會標尺的方向靠近。然后自己看著自己領的領子不滿意,看著自己的薪水不好意思說給別人,看著自己的職位似乎不太起眼,看著自己的學歷會想要不要再讀個高一點的……社會價值標尺實際上是一種心理依存,很多地是追求自身的社會認同感。但往往對于初入職場或者職業發展并不是很快速的人士來講,若拿社會價值標尺來看自己的職業和工作,則會使得自己一定會“危機四伏”,幸福感流失。
另外,現在的職場人士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態,總想著自己要在短期內發展起來?傁胫蛘吆玫耐度牖蛲顿Y就應該有好的結果或回報。最近網上有一則關于“爸爸,對不起!我北大畢業,但我沒能掙大錢、當大官!”的報道,說的是一名北京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在北大未名BBS上發帖稱,自己只找到了一份月薪8000元的工作,被父親惡語相加,家人覺得他很“丟臉”。這位父親就是典型的“付出就有回報”的模式,父親覺得兒子作為北大畢業生,“一年掙上百萬應該毫無壓力”,甚至在親戚面前這樣夸口過。而且這么多年自己為小孩付出很多,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愿意花錢投資最好的教育,好不容易小孩能讀上全國數一數二的學府,這些年培養孩子上北大是自己最大的一筆投資,盡管辛苦,但內心有時會很欣慰,因為這位父親會覺得:“嗯,讀完北大,小孩一定會找到個好工作,以后不會再煩啦,收獲的季節終于到了。”
越是對于付出的期望越多,就越容易會陷入急功近利的境地。急功近利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思維模式,如果老是盯著結果看的話,就會想著如果以最快的速度到達,而會忘記過程的美和體驗。因此,在職場里,如果畢業3年還沒有拿到年薪十萬,或者還沒有做到主管,還沒有買房買車等等,就會“危機四伏”,甚至有時還在苦惱,為什么我這么努力就是沒有好的回報?
二、當初的職業安全感和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這幾年開始在國內盛行,有的大學都開始講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對于現在很多的職場人士來講職業規劃還是有些陌生,他們當時選擇職業的時候更多地憑感覺或者外在的一種選擇模式,包含父母的影響。
有這樣的一種人:他從小生活安定的生活里,基本沒遇到什么大風大浪。如果你問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他回答到是沒考到自己理想的大學。大學畢業時找工作自己原本想去上海去拼拼,想著上海競爭太激烈害怕找不到好工作,于是放棄。后來聽了父母的,回到家鄉的三線城市做老師。工作兩年后,不安現實,但是想想自己還能做好什么、能轉到什么職業等之類問題時,又放棄了!但慢慢還是覺得比自己的同學發展要滿,收入也不多。面對婚姻、家庭,他選擇了忍著堅持。
這人是我的一個研究生學生。他的情況就是典型的職業安全感在影響他。安全感就是一個人感到舒服的區域。在這個區域我們得心應手,每天處于熟悉的環境中,和熟悉的人交往,對這個區域的人和是感覺到很舒適。每個人的這個安全區域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害怕失敗和改變而形成的。為了遇到更少的創傷,更少的失敗,更少的不舒服,我們選擇了自己熟悉的領域、自己認為可靠安全的空間。因為任何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和不測,都是我們擔心的。
另外就是大部分人的職業規劃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優勢和內心需求,因此在擇業時基本都是社會價值標尺或者父母的價值標尺,然后干了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不喜歡就選擇跳槽,但職業定位仍然不清晰,跳槽似乎是自己的常客。他們其實很想定位,但苦于無法。在沒有方向的跳槽下,自己的職業積累和經驗沒有太大的價值,因此嚴重影響著自己的職業發展。于是后面的危機感自然就會出現。
無論是職業規劃不清晰還是存在職業安全感,這些都會導致以后一個人在職場出現的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