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效率的年代,企業往往特別關注人均效率的指標,人均銷售額、人均產量、人均利潤等等,并時刻與競爭對手相比。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公司通常要求在日常運作中盡量杜絕懶散現象。盡量減少庫存、壓縮流動資金,削減管理費用。在流程再造的項目中,也試圖把員工的工作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把等待等“空閑”時間消除掉,最大化員工的價值。員工往往是完成上一個工作,馬上趕下一個工作;完成一個項目,立刻趕下個項目,沒有總結、回顧的時間,更談不上工作的創新、持續改進。
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企業過冬時采取的招術也是減員增效,削減成本和管理費用,裁員或凍結編制,經常導致一個人干兩人的活,表面上看起來效率是提升了,但是工作質量下降了,經常需要返工、增加浪費、拖慢團隊整體的效率。最后,很可能得不償失。
著名企業管理教育專家平行老師認為,問題是,如果把公司所有的“閑暇“都排擠出去后,創新也就被排擠出去了公司。創新需要時間:做夢的時間,思考的時間、學習的時間、創造的時間、實驗的時間。允許一線工作人員,特別是骨干人員,將10-20%時間花費在既與每日工作相關也與公司核心業務無關的項目上,這樣的做法太難了。
一些公司進行知識管理項目的過程中遇到大難題之一,是員工沒有時間做工作的事后回顧和總結,沒有時間學習知識庫中的知識,沒有時間參加“實踐社區”。光是應付日常工作、救火的事情就忙不過來。這是一個目標管理的問題,過分強調某些目標而忽視了其它重要目標。例如,過分強調效率,可能把員工在工作中需要做的知識總結的時間、改進或創新需要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員工發展需要的學習和培訓時間等都忽略了。這些都是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看起來短期影響不大,但將影響到企業的創新、改進和可持續發展。
企業在高速發展一段時間后,就會發現,專業能力稀釋了、管理能力下降了,導致了質量問題、成本控制問題、客戶滿意度問題、員工流失率問題。企業不得不放慢發展速度,調整幾年,加強專業能力提升、管理能力提升。也有些快速發展的企業,因為企業能力和創新跟不上競爭的要求,就倒下了。
閑暇,是創新最重要的條件。無論員工多么富有創造力,如果公司不給予他們偶爾脫離崗位并從事一些非緊要工作的權利,他們的創造力就依然在“冬眠”。思考、學習和討論的時間,是員工自我調節、學習成長必須的,也是把員工個人知識轉化為組織知識所需要的。知識傳承的路徑,總結提煉、分享、學習、使用和創新,需要給員工一些時間。
日本企業在這方面做得較好。員工們都積極參與“合理化建議”、“質量圈”等持續改進活動。員工在工作中不只是貢獻了雙手,還貢獻了大腦的智慧。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目標管理。一個好的做法是運用平衡記分卡,可以用于企業、業務單元、小組,甚至個人。平衡好財務、客戶、效率和學習與發展四個維度的指標,做到可持續發展。其實,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還是較低的。在我們的產品和服務質量還需要大的提升情況下,投入人力資源來推動創新和知識管理,回報是很大的。
我們有多少企業,愿意讓一線工作人員,特別是骨干人員,將10-20%時間花費在創新上或知識傳承上?做對的事情,有時候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