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就是勞動力日常的價位,勞動力供求決定的。當雇主可以用較低的工資在勞動力上隨便雇到人的時候,哪個企業會去提高工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相關文章,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yjbys.com/hr)。
工資到底該怎么走?人社部副部長信長星在8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定了下了基調。
信長星表示,現在確實有一個怎么去引導工資增長的問題,要保持中國一定的競爭優勢,在工資的政策、工資引導上,應該是適度放緩工資調整的頻率、提高的幅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從今年開始工資上漲明顯下降相關文章,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yjbys.com/hr)。
反映到地方工資調整的步伐上,據介紹,今年上半年,全國包括山東在內的六個地區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是11%;而去年是13個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調幅是13.5%。這意味著,從今年開始,工資上漲步伐明顯下降。
而之所以應該放緩工資上漲的步伐和頻率,信長星解釋說,這是由當下我國供求關系來決定的。今后只有創新驅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才是全中國保持競爭力的希望所在。
以下附發布會部分實錄:
信長星:勞動力成本上升,這個問題也是議論比較多,我也做過一些思考,我覺得還是要理性的、客觀的分析。首先要弄清楚為什么在過去這些年我們的工資會出現上升或者提高,先把問題搞清楚,然后再想怎么辦。過去十幾年確實工資增長是比較快的,原因在哪里?這不是哪一個文件、哪一個政策推動的結果,原因在于勞動力供求格局發生了變化。
在座記者大部分是80后、90后,從改革開放到本世紀初,20多年間,在沿海地區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線上的農民工,因為我是那個時候過來人,相當長的時間工資是沒有什么提高,沒有什么變化的,那個時候勞動密集型領域生產線人員的工資就是500、600塊錢,媒體和學術界呼吁的是要提高農民工的工資,也去推動他,但是做不到,為什么?工資就是勞動力日常的價位,勞動力供求決定的。當雇主可以用較低的工資在勞動力上隨便雇到人的時候,哪個企業會去提高工資呢?不會的。
為什么從2004年之后這種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呢?勞動力供求發生了變化,在2003年發生了什么?2003年我們第一產業勞動力份額首次穩定的降到了50%以內,然后一直持續下降。2015年第一產業勞動力占了28.3%,改革開放之初第一產業是70%,二三產業加起來30%,到去年正好相反,二三產業加起來71.7%,第一產業只有28.3%,這30多年正好倒了個。
隨著產業不斷飛速發展,城市化的推進,過去農業領域的勞動力、新生農業勞動力已經轉移到了非農產業,轉移到了城鎮,F在到農村看,在農村里有就業能力,比較年輕的勞動力,在家沒有出去的,幾乎沒有。有些是年輕的女的在家里帶孩子,我前幾天去問,你怎么沒出去打工,她說懷二胎了,在家帶孩子。2003、2004年還發生了什么?第一次在媒體上出現了企業招工難,從此以后招工難一直在蔓延,幾乎成為每年春節以后的一種常態,之后開始往中西部蔓延,勞動力供給發生了變化。當他不能以低的價位雇到人的時候,企業自然要提高工資,這是經濟學太容易接受的現象了。工資的提高、人工成本的上升有它的客觀必然性,經濟發展到這一步了,勞動力的狀況演變也到了這一步,我們必須去面對。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變化,所以我們才提出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對產業轉型升級是有一種倒逼作用的。
剛才講到的“機器替人”,為什么企業提出來,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倒逼。而且我們要保持在勞動密集型領域這方面的競爭優勢,就要不斷提高技術水平,F在我們相對于過去,人工成本的上升,至少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不像過去那么明顯,但是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講,我們勞動力成本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相對于其它一些勞動力成本比我們低的國家,我們雖然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不如他們,但是對吸引投資來講,絕對不僅僅只看工資,還要看勞動者素質,要看基礎設施,要看整個配套產業,要看整個大的投資環境,我們這方面的優勢還是具備的,關鍵是我們怎么發揮好。怎么辦呢?
第一,從工資的角度來考慮,確實有一個怎么去引導問題,要保持我們一定的競爭優勢,在工資的政策、工資引導上,應該是適度放緩工資調整的頻率、提高的幅度,怎么合理把握,來繼續保持我們的競爭優勢。我昨天看到的情況,今年上半年是六個地區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去年是13個,前些年都是普遍提高,提高速度明顯在放緩。幅度也有所下降,這六個地區今年上半年提高以后增幅平均是11%,這是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的,去年同期13個地區提高之后平均增幅是13.5%,今年明顯下降。
第二,保持競爭力,恐怕更重要的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我們不能僅僅盯著勞動密集型產業,要保持我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增長的潛力,拓展和發展的空間,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這方面中央提出了明確要求。對我們來講,就是怎么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對整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來講,希望還是在創新驅動。只有創新驅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才是全要素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才是全中國保持競爭力的希望所在。
第三,具體就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講,并不是說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就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是這樣。當然,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過去有一個遷移的軌跡,叫做“雁陣模式”或者“雁陣模型”,就是從勞動力成本高的地方像大雁那樣不斷往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遷移。但是在中國這么個大塊頭經濟體里面,這種“雁陣模型”是可以讓它改變方向的,不一定全部轉移到那些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我們也可以讓相當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產業梯隊轉移到中西部地區,讓雁陣模型往這邊引導,這是保持我們勞動密集型產業必要的份額,繼續保留這個領域一部分就業崗位,畢竟我們有相當一部分勞動力從素質到文化水平各個方面,我們需要在這個領域繼續占有必要的就業份額,解決好我們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