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考核的最后一步就是績效反饋,這關乎著績效考核的好壞。下面是yjbys小編為您搜集整理的績效反饋面談的5個技巧,歡迎閱讀借鑒。
1、績效反饋的有效性條件
在績效反饋中,主管首先得理解員工工作中的行為及員工對考核結果的反映,可以把握員工需要得到什么樣的反饋及自己該反饋什么信息,根據員工關注度的不同,將員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
第一層次是總體任務過程的層次或稱自我層次。在這個層次上,員工關心的問題是:我做的工作怎樣能夠為組織發展做出貢獻,我在組織中的位置是什么,對自己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第二層次是任務動機層次,該層次的員工關心的是他所執行的工作任務本身:這項工作怎么做,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完成這項任務。第三層次,即最低層次,是任務學習層次,員工關注工作執行過程中的細節和員工的具體行動,如主管告知一位該層次的秘書接電話的態度有待改進時,她會追問:我哪句話說得不對,你說我該說什么話,我就是這個語氣怎么辦。
基于員工關注的層次性,反饋干涉理論認為,滿足以下五個基本條件,績效反饋就能夠有效提高員工績效,促進員工的發展:
1.員工的行為調整,取決于對其績效結果的反饋與期初設定的績效標準的對比。
2.期初的績效標準是分為不同層次的,各個員工的實際績效可以與這些不同層次的績效標準相比較。
3員工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反饋結果與績效標準的差距才會引起他們的注意并調整其行為。
4.員工的注意力通常被導向某層級的趨中層次。
5.反饋干涉能改變注意力的所在,引導員工向較高層次努力,從而影響其行為。
對于層級越高的員工,對信息反饋的要求高,接受傳遞的信息就越快,他改變自身行為也就越快,相應地他的關注層次會隨之提高。這樣的反饋面談就能產生更令人滿意的效果,所以設法提高員工關注的層次,既是績效反饋面談的一個重要目標,又是績效面談的一個重要結果。
2、績效反饋中的信息不對稱
在實行目標管理(MB0)的組織中,無論是績效目標的設立還是績效標準的制定,往往都需要員工的積極參與,使員工的個人目標與部門目標、組織目標在整體上保持一致,通過努力實現個人目標——確保組織目標的達成。在績效評估流程中,包括360度績效反饋計劃,盡管實行了員工自我評估,但作為被評估對象,員工總是處于不完全信息環境中。員工對崗位職責,個人努力程度,勞動輸出的了解是比較完全的,至于主管是否了解員工的實際工作績效,績效目標的達成度,績效評價的結果,員工卻無從得知。
所以如果沒有員工績效信息的反饋,可以說在實行MBO績效管理中,員工與主管之間在績效評估中是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情形,以績效反饋這個時點為分界線,這是績效考評的事前信息不對稱。即使在績效評估之后進行信息反饋,員工與主管之間對反饋的時間、地點、方式、程序、氣氛、內容,甚至反饋出現的和諧與對立、結局等方面,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形。由于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程度不同是信息不對稱性存在的決定因素,很明顯,員工作為被評估對象,作為下屬,在信息不均衡分布的環境里,是處于信息劣勢的。
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處于信息優勢的一方在雙方的交往活動中,往往處于控制、主導地位。乍一看,這對于主管加強對員工、下屬的控制似乎是有利的。而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員工由于缺乏對交往活動的認識、信息渠道不暢、獲取信息不足,常常會做出非理性的行為選擇,破壞與主管達成的績效契約,妨礙個人目標甚至部門、組織目標的實現。所以無論是事前信息不對稱還是績效反饋中的信息不均衡分布,對于組織管理、提高績效都是有害的。為了逐步達成雙方的信息對稱,提高員工績效,實現組織目標,在績效評估末期進行考評溝通或者考評結果的反饋是必不可少的。
3、反饋面談技巧
在面談中應把握以下技巧:
1.時間、場所的選擇。避開上下班、開會等讓人分心的時間段,與員工事先商討雙方都能接受的時間,遠離辦公室,選擇安靜、輕松的小會客廳,雙方成一定夾角而坐,給員工一種平等、輕松的感覺。實行什么樣的開場白,往往取決于談話的對象與情景,設計一個緩沖帶,時間不宜太長,可以先談談工作以外的其他事,如共同感興趣的某一場球賽,上下班擠車的情形,孩子的學習等,拉近距離,消除緊張,再進入主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2.認真傾聽員工解釋。面談中主管常犯的錯誤是喋喋不休,連指責帶命令,這樣只會使面談成為只有一個聽眾的演講,而沒有信息的交流,調查表明即使主管聽了員工的談話也至多只記了對方不足30%的內容,所以主管應盡量撇開自己的偏見,控制情緒,耐心地聽取員工講述并不時地概括或重復對方的談話內容,鼓勵員工繼續講下去,這樣往往能更全面地了解員工績效的實際情況,幫助分析原因,這也是面談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矗
3.為了員工更多地表達對績效的看法,主管應多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激起員工的興趣,排除戒備心理,慢慢調動員工的主動性。稱贊員工多用“你們”、批評時用“我們”,這樣的溝通方式很容易讓人接受,如“你們九月份開發的項目,顧客非常感興趣,董事會也注意到了”、“我們對產品的市場調查還不夠,只做到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