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考核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服務于老板,使其能夠了解自己的員工在做什么,從而決定員工的職業調動與獎勵。而對于員工的能力等方面,企業培訓是很有必要的。作為人力資源管理者,對于績效考核的一些問題也應該有相應的了解,下面進行相關績效考核的重點分析。
各類機關、事業單位和大部分國有企業,在實施績效考核時大都選擇德、能、勤、績四個要素。但對四者的定義卻往往言實不一致,并且其中一些要素不僅難以量化考核,而且根本沒有必須考核。
德,大都定義為一種政治標準。
實際上是僅僅看下屬員工對作為考核人的上司主管的忠誠度。忠誠就有德,不忠誠就無德。但這種標準也往往使考核人陷入困惑:昨天還似乎很忠誠的人,僅僅過了一天,也僅僅是因為自己在權力、地位上有些失落,就不再忠誠了。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忠誠,絕對的忠誠只能是皇帝的新衣。只有當你能夠為他帶來一定利益和欲望的滿足,并且他無法從其它地方謀取這種利益和欲望的更多滿足時,他才會忠誠。這可以稱作忠誠行為選擇定理。只要你不能給他帶來利益和欲望的滿足,或者有人能給他帶來更多、更大的利益和欲望的滿足時,他對你的忠誠就成了毫無意義的事。所以,把建立在忠誠基礎上的德作為一個考核內容是一個沒有價值的選擇。
若將德嚴格定義為政治標準,更沒有意義。這是企業內部員工績效考核,不是選拔黨和國家領導人,政治理想、政治態度等等與對企業業績貢獻沒有多少直接的關聯。
能,也就是能力。
它是做好工作、創造好的業績的前提。但它作為一種潛在的東西,不轉化為現實的行動,對做好工作又會毫無幫助。并且,對它的考核評價如何精確量化也是一個無法克服的大困難。能力,裝在他人的體內和腦中,準確地把握除了通過所做成的事檢驗之外,就不再有其它任何有效辦法。而做成的事卻直接是業績了。也就是說,從所做成的事進行考核,這已不再是考核能力,而是考核業績了。建立在心理學研究成果基礎上的心理測評,盡管不能說都是狗皮膏藥,但其測評結果的價值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因為受測評人不免會揣度猜測測評人希望得到的結果,答案選擇也不免都建立在這種揣度猜測基礎上,這就使這種答案選擇根本無法說明被測評人的實際。
勤,就是勤勞,也就是工作態度的一種表現。
它是做好工作、創造優異業績的一種過程表現。但如果沒有能力作前提,它也會變得毫無意義。甚至如果沒有德提供最基本的忠誠,建立信賴關系,勤或許僅僅是他討好上司主管的一種偽裝。上司主管在時,工作勤懇、積極;上司主管不在時,又換成另外一種面孔。這就使對勤的考核的價值變得微不足道了。不過,如果沒有實行彈性工作制,對上班時間的考核還是必要的。
績,直接是績效或業績。
它是下屬員工相對于企業價值(續致信網上一頁內容)和目標的實現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的一種實際貢獻。這才是績效考核,真正需要明確界定的東西。企業聘用一個員工,既不單純為了為政府解憂,減少下崗工人,降低社會不安因素,更不是老板想經常看到他們做事的樣子,而是最終讓他為企業價值和目標的實現貢獻一點力量。所以,所做成的事——業績才是企業老板之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