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固然是保持公司運營穩定的前提,但是如果把流程作為當下時代中的運營思想,恐怕弊端會更多一點。
和層級一樣,績效是另一個一直以來被廣為詬病的管理學名詞,而績效在某種程度上還和層級有著天然的聯系。隨著組織形態的嬗變,人們對績效的憎惡感也越來越強烈。尤其是當績效的后面被追加上“主義”的時候,績效主義在諸如王石這樣的企業家眼里,就成為了企業的膿包。
仔細想來,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里,也確實把自己變成了績效大國。“多快好省”,“趕幫超”,“大干100天”這樣的標語都帶有濃厚的績效主義色彩。很多人都分析,王石前一陣子在微博上怒斥績效主義的背景,正是萬科集團的“5986模式”(拿地5個月動工、9個月銷售、第一個月售出八成,開盤得賣出60%)導致了其不斷陷入質量門的風波中。而有過萬科似教訓的企業,并不在少數。
不僅僅是在中國,通用汽車前副總裁鮑勃·盧茨在分析美國整體競爭力下降的時候認為,美國企業的經營理念出現了問題,“主要追求財務回報的領導者,將這種回報與商業計劃相掛鉤,操縱所有其他因素去達成該指標,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就算目標能夠實現,也只是曇花一現。”
在金融危機之后,創新精神被奧巴馬政府提升到了絕對高度,這可以看做是對之前美國式績效主義的一次糾錯。追求創新而非短期回報的硅谷精神在貝索斯、艾倫·馬斯克這樣的“瘋子”的推動下,被再次引爆。
一、不再卓越的通用汽車
王石在怒斥績效主義的時候,援引的是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郎在多年前的一篇文章《績效主義毀了索尼》。在這篇轟動一時的文章里,天外伺郎字里行間充滿了悲憤與惋惜。他覺得索尼自1995年實行的績效主義完全違背了創始人井深大的精神。專注于研發、忘我創新的激情團隊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讓大家整天想著如何獲取高額報酬的“外部動機”。
“今天的索尼職工好象沒有了自發的動機。為什么呢?我認為是因為實行了績效主義?冃е髁x就是:業務成果和金錢報酬直接掛鉤,職工是為了拿到更多報酬而努力工作。如果外在的動機增強,那么自發的動機就會受到抑制。”天外伺郎認為,這和井深大的“工作的報酬是工作”的理念完全相悖。
和索尼在電子科技領域的沉淪遙相呼應的是美國的通用汽車。這家在斯隆時代獨領風騷的汽車業乃至整個制造業巨子,在鮑勃·盧茨眼里就是活生生被績效主義搞死的。在他的新書《績效致死》中,以個人在通用之經歷,痛陳通用汽車的績效文化。
做產品出身的盧茨在同意加入通用的時候,提出了為公司創造價值的三個階段:改善現有產品;打造未來產品;永久改變公司文化。他認為用三年的時間可以完成,實際結果卻是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
其實,盧茨之所以會在最后一個階段提出永久改變公司文化,是因為他很早就看到,通用汽車的已經丟掉了“卓越”的氣質。平庸,不犯錯誤,完成自己領地內的指標,這是當時通用汽車的主流思潮。
而這股思潮源于上世紀70年代汽車設計部門的式微。在此之前,設計部門一直都是實權派。設計部門的主管才華橫溢,個性鮮明,那時的通用汽車帶有強力的個人風格,廣受好評。如果看美國70年代電影的話,會發現通用汽車簡直成為了美國的標志。
此外,斯隆對設計部門格外關照,其主管甚至可以直接給斯隆打電話。然而,70年代末期,情況發生了逆轉。設計部門要更大程度上服從“整個鏈條”,要多考慮團隊和財務狀況。隨后,設計部門失去了發起者的角色,反而是工程部門在設計上開始了主導。個性鮮明的設計師淪為了車身字體設計師。盡可能的多車型共享,控制成本,注意回報率成為了通用汽車設計的主導思想。
“浪費、傲慢以及張揚從不是誘人的特質,但是缺少這些特質的汽車公司卻付出了驚人的代價,熱情洋溢、活力迸發。迷人的創造力火山,變成了靜靜的山巒,僅在頂部有一處靜靜冒煙的火山口,散發的除了平庸還是平庸。這一向平庸的轉變對守財奴來說無比誘人,卻摧毀了企業競爭與征服的能力。”可以想象,當理工科出身的盧茨寫下如此文字的時候,他對績效的反感已經噴薄欲出了。
在日本汽車打入美國市場的時候,通用汽車也嘗試過各種方式的抵抗,比如到中國開辟新的市場,與日本品牌形成戰略聯盟,并購薩博等等。除了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其他的嘗試基本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盧茨認為,不能不說是由于通用汽車的文化發生了根本轉變,從產品至上變成了財務至上。通用汽車有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把有財務背景的人提升到運營崗位,而不是更加懂產品的人。職業經理人主宰了這家公司。頂層高管不再關注產品對消費者是否有吸引力,而是本著“成本最小化,收入最大化”的原則。至此,一股對偉大產品的專注與熱情,自上而下地消失了。
從盧茨的書里可以看出,績效主義對通用汽車的創造力起到了致命的壓抑作用。整車生產線主管是事實上的權力所有者,他的任務清單只對未來自己的薪酬負責,而找不到“打造全球最有魅力的同級別轎車”的信條。而事實上,并不是主管們真的對車型漠不關心,而是因為一旦他們感覺到設計有問題,就意味著項目延后,也意味著他們拿不到獎金。通用汽車當時的CEO瓦格納有一句名言,“財務分析告訴我,早點推出一款爛車勝過晚些推出一款好車。”此外,盧茨在開高層會議的時候,發現大家對產品的討論遠不如對財務指標的討論積極。
盧茨是個有心人,他并不認為績效主義戕害的僅僅是通用汽車。他的這本書的英文副標題是“the battle for the soul of American business”,這更像是向逝去的美國商業精神送上的一曲挽歌。通用汽車在很大程度上,也在很長的時間里,體現出了美國商業文化的精髓,所以,它的沉淪也可以被認為是傳統的死去。好消息是,艾倫·馬斯克借助了互聯網思維重塑了這一切,F在想想看,在精神層面上,現在的特斯拉和輝煌時期的通用汽車又是何其相似!
二、績效主義的背后
通用汽車曾經在我們的專欄里被作為層級的代表提了出來,可見層級與績效是一種“體”與“用”的關系。人力資源專家康至軍認為,“由于專業化分工的弊端,任何組織架構都會逐漸走向官僚主義,創新和靈活性被扼殺,直到新的領導者大刀闊斧進行調整。這在很多企業中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績效考核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