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管理是一個經理和員工之間的持續對話過程”,注意,是持續,因此,考核指標制定完成,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的對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對話就是輔導和面談?冃лo導這個環節經常被企業忽視甚至忽略,在制定指標的時候,大家的參與熱情很高,能連續忙碌幾個月,這時候企業一把手的參與度也比較高,非常重視考核指標,經常親自修改下屬指標,包括基層員工的考核指標也都會親自過目。一個極大的反差是,當考核指標確定了,每個人的業績合同也都簽署了,企業又歸于平靜了,又回到了以前的常態,企業一把手把目光轉向了戰略和市場,經理又回到了以前的工作習慣,似乎考核工作已經大功告成了。
績效輔導環節的缺失導致了考核的時候意外經常發生,經理和員工對考核指標理解不一致,經理指責員工不努力,員工抱怨經理沒有說清楚,最終大家都疲憊不堪。
績效管理的價值在于幫助員工改善績效,構建經理和員工之間的績效合作伙伴關系,幫助員工和組織一起成長。那么,如何幫助員工成長,如何發現員工績效不佳的原因,并制定針對性的改善措施?是經理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當員工績效不佳的時候,我們要首先明確的一個問題是,員工知道自己的績效不佳嗎?通常,員工認識到錯誤的存在,也愿意去改正,但他們并認為那是問題。
舉個例子,假設我是管理工廠后勤的負責人,由于天氣炎熱,導致用電量過多,電力負荷不足,經常停電。我的領導找我來談話,“小趙,最近工廠停電,這不正常,趕快去修。”于是我領了命就去組織修理,半個小時后,故障排除了,電力又正常運行了。我也認識到停電造成停產是一個錯誤,但我不一定認識到這是個問題,我能認識到的錯誤是電力系統壞了就去組織維修,修好了就沒事了。由于我沒有認識到這是個問題,沒有認識到這可能是哪個環節管理不善造成的,可能會給工廠造成停產待工等嚴重問題,所以我就不會想到要系統檢查電力系統,是否需要增加變壓器容量,是否要更換線路,是否要限制某些不必要的用電浪費,而我只知道去修理壞掉的地方。這就是績效問題。需要通過績效分析去發現真正的原因。
所以,你要想知道員工是否清楚自己的績效不佳,最好的辦法是問他們問題?這些問題包括:
1、“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工作績效如何?”
2、“你如何衡量你的表現?”
3、“敘述一下怎樣才叫好的表現?”
4、“當你做錯事時,你怎么知道?”
5、“敘述一下怎樣才叫不好的表現?”
在這個前提的基礎上,我們來對員工的績效進一步分析,通常,影響員工績效不佳的原因有16個,下面我逐一進行闡述。
第一:員工不知道該做什么
這是比較常見的原因。員工不知道該做什么通常有四個答案:
1、 員工不知道什么是該做的;
2、 員工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
3、 員工不知道什么時候結束;
4、 員工不知道什么才算是完成。
最后一個原因是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不知道什么才叫完成,所以,可能的情況是,任務安排下去了,員工也在做,但是做出來的東西和經理要的東西差距很大。知識型員工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創造性的工作,不像車工、鉗工、木工那樣有明確具體的標準,知識型員工工作的要求通常都在經理的腦子里,如果經理沒有詳細地告訴他們要做什么,那么員工是無法準確地知道什么才叫完成的。
另外,你在安排工作的時候用過“不趕”、“不著急”、“你自己看著安排”這樣的字眼嗎?效果如何?例如,經理在安排工作的時候,員工問經理:“什么時候要?”經理順口說了一句“不著急,你看著做就行”。于是這個員工就認為這個工作可以放兩天再做也沒事,領了任務就去做其他他認為更重要的事情去了。沒想到的是,沒過三個小時,經理就來催:“小王,怎么樣,我安排你的工作做完了嗎?趕快給我,領導要看。”可以想象的結果是,小王肯定會很郁悶,甚至會很憤怒,心里會想,這個家伙,剛剛還說不著急呢,轉眼就和我要結果。
一個模糊的詞語是無法讓人理解的,經理的“不著急”也許意味著三個小時以內,而小王心目中的“不著急”可能就意味著兩三天了,作為經理,你無法控制別人想什么,但你可以影響別人做什么,你要做的就是明確地告訴員工你的截止期限。只有這樣,小王才會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規劃自己的工作,完成經理交給的任務。
所以,經理在安排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明確標準、開始時間、截止時間,給員工一個清楚的指令。
第二:員工不知道該怎么做
員工不知道怎么是因為知識、經驗和技能不足。很多企業的培訓體系非常不健全,員工培訓沒有系統的規劃,培訓目標沒有和員工的績效表現結合,沒有做到問題導向,經常追捧熱門課程和明星講師,一番熱鬧之后,員工什么也學不到。更多的企業沒有建立內部培訓體系,最多只是以老帶新,在工作上指導指導,缺乏系統有針對性的培訓指導。
很多企業在培訓之后,并沒有對員工進行測驗,員工是否掌握了技能,是否可以把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對于這些經理沒有明確的認識。通常,員工帶著耳朵聽課,聽完了也就完了,甚至筆記都不做,更別說課后的練習了。我們指導對于一個新東西,員工要經歷知道、相信和行動三個階段,知、信、行之間是有現有順序的,員工知道了才會信,信了才會去行動,行動之后知識才會轉化為員工的行為和績效結果。以前都說知識就是生產力,現在看來,知識的本身并不是生產力,知識的運用才是生產力,只有把知識和員工的工作結合起來,才能形成有效的生產力。企業的培訓往往只是停留在知的層面,甚至員工知了沒有,知道了多少,企業也無從知道,沒有任何形式的考試測驗,這是其一。
其二,企業會讓一些有經驗的人培訓新人,很多企業都有師傅帶徒弟這個機制安排,讓員工憑借自己的經驗指導新員工,讓員工可以快速地掌握工作流程和技能,快速上手,進入工作狀態,這個機制是沒有問題的。問題,這個機制經常停留在一個口號和號召上,缺乏配套的機制,比如師傅的獎勵問題,比如師傅的教育方法訓練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經常被忽略,直接把一個新人扔給老員工,老員工能做的就是憑借自己的經驗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