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考核要量力而行!
績效考核這個概念由來而久,早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國就已經開始建立績效考核制度。放眼國內,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績效考核逐漸得到了眾多企業主的重視,也常聽HR們討論這個話題,有的正準備推行,有的正在推,有的已推行了幾年,效果怎么樣呢,用一句HR常說的一句話來概括,“績效是HR最難的一個模塊,風險很大”,看了這句話,你應該知道其中的含義。
為什么各家企業推行績效考核屢屢失敗,屢敗屢戰?推行績效考核是大趨勢,任何一個HR都無法阻止這一點,只是我們起步比西方國家晚了兩百年,固有的傳統文化觀念短時間內很難轉變,推行績效的阻力可想而知。然而,企業發展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絕對不是我們績效推行失敗的理由,找對方法是關鍵,外部環境我們無法改變,就從自身找找原因。
曾經聽HR討論推行KPI還是GS,BSC是不是更好這種話題,單從理論來看,BSC似乎更勝一籌,把績效考核生生提到了戰略層面,眾多跨國企業都在推BSC,我們也用BSC豈不是更國際化。如果你這么想,就已經輸掉了兩成把握,這讓我想起了中學時代學英語,去書店買英語聽力磁帶,有初級、中級兩種,當時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中級,因為中級聽懂了初級更沒問題了,結果發現中級難度實在太大,自己根本不具備聽中級的基礎,一段話只能聽懂幾個單詞,各種挫敗感直接打擊了我的積極性,效果適得其反。同樣的道理,企業選擇采取怎樣的考核方式,要看看自身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從簡單入手,逐步的摸索與完善,清楚考核的目的,切勿為了考核而考核。
通過多年的實踐和觀察,BSC對于大多數的企業是并不適宜的,BSC注重的是組織能力的打造,也就是常說的核心競爭力,看重的是組織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真正的BSC實際上是一種戰略落地的工具,需要企業有明確的戰略,根據戰略做出企業、部門甚至個人的戰略地圖和發展規劃,依據規劃提取考核指標,同時要求企業業務開展相對穩定,各部門分工明確且短期內無重大變化,具備一定的信息化基礎,只有具備了以上條件才可考慮推行BSC。
盡管許多企業都在推行BSC,實際上只是把KPI考核指標簡單的劃分為財務、客戶、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層面,而且往往分的也不準確,并未真正體現出BSC的精髓所在。如果你不是中國五百強企業,建議不必刻意推行BSC,能把KPI考核做好就已經不錯了。
國人做事喜歡大而全,有一點跟風情結,往往糾結于“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績效考核”與“績效管理”這種概念上的區分上,考核面要覆蓋全員,考核指標要涵蓋其主要工作,既要考核工作業績又要考核能力態度,既要上級評價又要員工自評,考核結果還要跟薪酬、晉升、評優等等關聯,各項制度、流程都想一步到位。在這里,建議把考核工作聚焦一下比較好,遵循但不拘泥于現代方法論,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量身打造自己的考核體系,權衡績效考核的投入產出,事先評估考核帶來的文化沖擊,未雨綢繆。
任何一種考核方式都離不了定指標、過程輔導、考核、結果應用這四個環節,實際上是一個PDCA循環過程。“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凡事攻心為上,在定指標之前,建議加入理念宣貫這一環節,國人的職業觀念里喜歡追求穩定,受父輩的影響,大部分員工都想找一個收入穩定、福利好、能熬到退休的企業,這種思想從根源上就存在一種惰性,這種惰性也成了績效考核最大的阻力,理念的宣貫就顯得尤為重要。至今許多HR依然把績效考核當成一種管理手段,一切從管理的角度來推行,在這里就需要先轉變這種思想,任何一家企業的業務部門永遠都是核心部門,HR永遠都是支撐部門,也可以說是服務部門,先服務后管理,需要HR們把績效考核看作是一種工具,用來幫助業務部門更好的完成組織目標的工具。我們推行績效的目的也是希望通過工具激勵先進,分解達成經營目標,提高組織協作效率,在組織內形成一種正能量的績效氛圍。理念宣貫的重心建議放在中高層,尤其是中層干部,他們是績效推行的主力,要讓他們認識到HR是在幫助他們學會使用這種工具,更好的管理下屬,同時,倡導正激勵的理念,考核的目的是用來獎勵的,不是用來處罰的。
理念宣貫之后,就面臨著怎么定指標,考核指標的制定實際上是經營壓力的向下傳遞,是一個上下博弈的過程,建立在上下級充分溝通的基礎上,需要以上級為主導,不要過于民主,以防爭執不休?己酥笜瞬粌H用來衡量某個組織、某個人的績效表現,也是當期工作重心的體現,因此,指標不需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求多,根據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承受能力和企業文化特征,適當的選取幾個當期重點工作拿出來考核即可,一般不超過十個,如果是中小型民營企業建議不要超過五個。考核指標制定的難點在于目標值的確定,不要指望一開始就能找到合適的目標值,目標值也不一定是數字,根據以往的經驗,需要至少經過兩輪的考核目標值才能相對合理。
需要注意的是,考核指標不要刻意追求量化,實際工作中許多工作都是不能量化的,特別是對于職能部門的工作,評價都是比較定性的,而且許多工作只能由上級根據完成情況酌情打分,這類指標即使前期模糊一些也要拿出來考核。通過考核讓員工意識到這些工作的重要性,通過考核逐漸摸索出有效的評價方法,我常拿評價高考作文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一篇文章的好壞很難量化評價,但是卻有一套從題意、結構、語言、書寫、文采等維度嚴格的評價標準,這種方式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另外,考核指標一定要有評價依據,如果缺乏評價依據,就要考慮制定一些配套的流程、措施來獲取,評價依據的獲取成本不易過高,不能因為考核而影響正常的工作效率。
過程輔導就是常說的績效輔導,這個環節很容易被忽略,時常聽HR說終于定完指標了,終于簽目標責任書了,然后長舒一口氣,好像定完指標就等著考核了。實際上,定指標只是績效考核的一個開始,前面我們也講了,考核的目的在于提高績效,而提高績效的行動就體現在過程輔導這個環節,F在的企業都在提核心競爭力,喊著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口號,而落地實處則更多的體現在員工業務水平上,員工就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許多企業稱之為人力資本,我們對員工進行過程輔導,提升員工業務水平,就是為了讓人力資本產生更多的收益。
過程輔導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公司采取績效考評會的形式,也有的公司采取小組會議或一對一輔導,實際上過程輔導貫穿于整個考核周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這里建議管理者不要拘泥于正式的會議,有時非正式的輔導會更容易讓人接受。現實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有一家企業老板自從讀了MBA之后便推行績效考核,為了體現過程輔導,每周五下班后都組織一次績效檢討會,由各部門領導撰寫固定格式的PPT,逐一上臺講解各項指標完成進度,由于部門較多,每個部門至少需要10分鐘講解時間,大家急于下班,除了老板點評幾句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人發言,使績效輔導變成了績效監督,給部門領導的感受是老板在監督他們,并不是在輔導幫助他們,這種會議又過于頻繁,結果是個個怨聲載道,每周應付了事,此項措施最終也不了了之。
考核和結果應用環節是最令人頭痛的,許多企業實行考核結果強制分布,無論評多少分,總會分出A+、A、B、C幾個績效等級,每個等級意味著獎金的差距,這是下屬員工最敏感的因素,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員工申訴,甚至離職。造成無法客觀評價的因素有很多,指標的難以量化,目標定的或高或低,對下級實際工作表現的了解程度,員工工作本身的難易程度,以及個人印象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考核者的判斷。如果你無法解決以上問題,建議暫時不必將考核結果公開,每個部門一般最多十幾名員工,誰表現好誰表現差都有目共睹,可以在評分時在部門內予以橫向比較,并且前期只強制分布績效突出的員工即可,也就是只獎勵暫不處罰,這樣比較容易推行,待考核過幾輪有了一些經驗之后,再逐步的走向正軌。
提高績效水平是我們推行績效考核的目的所在,與其相關的所有工作開展都要以此為前提,不要迷信方法論和模型,量力而行,摸索出適合本企業的考核方法才是成功的關鍵,沒有更好,只有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