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標準模糊工資如何掛鉤
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差不多已實行兩年半了?蛇@一改革本身的“績效”如何呢?正如業內人士認為的,并沒有從根本上調動人員的積極性,人們在事業單位所作出的貢獻以及工作質量,與工資水平之間并沒有直接掛鉤。在筆者看來,以下制約因素,或許是其中的關鍵和要害所在。
其一,“績效工資”中的事業“績效”究竟指的是什么,缺乏契合事業本性的明確界定。老實說,許多事業單位并非沒有“績效”。比如,中小學的“升學率”、“擇校費”;醫療機構的“處方費”、“檢查費”。只可惜,這些“績效”,與名副其實的“事業績效”扯不上關系,甚至是一種反“績效”,效果可想而知。
其二,“事業績效”究竟怎樣、由誰來評判,也缺乏具備公信力的考核體系。我們知道,目前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事實上是行政化、權力化的。所謂“事業績效”,難免淪為領導“說了算”的產物,“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因此,要想保障“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本身的績效,關鍵還在于不斷推進破除上述制約因素的改革,如明確績效標準和評價主體,改革管理體制,接受公眾監督和評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