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風民俗資料
福建有哪些民風民俗呢?為了滿足各位的好奇心,下面為各位整理了福建民風民俗資料,以供賞析和參考借鑒!
【1】福建民風民俗資料之福建懷孕習俗
媳婦懷孕使家中充滿了喜悅,對神佛的膜拜更虔誠了。除了祈求神明保佑胎兒健康發育之外。對孕婦更是關懷備至。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廈門人都很重視孕婦的營養。公婆不時在可口的正餐之外燉雞湯、豬內臟、黃花魚等,和之以俗稱"十三味"的中藥,給孕婦補養。臨盆前還要吃幾次豬肝炒老醋據說能防止胎衣不下、廈門的俗話中早有"補胎好過補月內(產后)"的說法,這說明廈門人早已懂得了孕期營養的重要性,拋棄了從鄉下帶來的孕期仍然稀飯場配菜脯,坐月子才大補的不科學陋習,消除了孕婦臨盆時因營養不良、心力衰竭而造成的生命危險。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都盡力而為。在給孕婦補養時,也考慮到可能對胎兒的不良影響,因此有些食品是禁止給孕婦吃的,如說吃雞時不能吃雞腳,吃了會生下手腳卷曲如雞爪的孩子,不能吃兔子肉,吃了會生下"兔子嘴"(幫嘴)的孩子。不能吃麻雀,吃了,生下的孩子長大了會好淫…等等。這些禁忌,現在還是盛行的。為了下一代的健康幸福,現代的婦女也寧信其有,而不肯吃這些食品了。這當然是不科學的,但卻反映了人們美好的愿望。懷孕的婦女,有的會有強烈的妊娠反應,嘔吐、畏冷、身疲,廈門人稱為"病子"。此時孕婦嗜酸味食品,婆家更是精心照料,每日點心不斷。寧可吃了吐,吐了再吃,而不能不吃或少吃。
其次是慎防動著胎兒。有了身孕的孕婦,禁行房事,不提重物,甚至說也不能看別人搬運重物,否則會動胎小產或難產。家中婦女有了身孕,除了平時經常挪動的物件之外,家中特別是孕婦房中的家具都忌搬移。據說胎神無所不在,說不定它正附在所搬動的那件器物上,打擾了它的安寧,會招來報復。在器物上釘釘子,更是絕對禁止的。萬一釘到了胎神的身上,就會報應到腹中胎兒身上的相應位置,使胎兒或瞎眼,或臭耳(耳聾),或瘸手瘸腳。這些自然也都是無稽之談。孕婦房中要掛美麗、健康、活潑的嬰孩圖畫,每天細細觀賞,向冥冥中的神明默析心中向往的嬰兒形象。據說這樣,股神才會在孕婦腹中塑造出如意漂亮的胎兒。這只是一種美麗的幻想、孕婦忌看喪家的熱鬧,因為在那場面,歪心的小鬼多得很,會沖煞胎兒。萬一"動著"了胎兒,孕婦無端腹痛,那一定是觸犯了神明,就要請"司公"來吹螺號,撒鹽米,去邪除煞,或到開元路的"土地公祖"廟乞符燒灰,摻在水中,讓孕婦服下,據說還挺靈驗的,但畢竟是違反科學的迷信。較有知識的則多用"十三味"中藥來安胎。舊時只有富裕人家才請得起醫生,貧困人家只有求神一條路。孕婦懷胎十月,確是冒著很大的生命風險,當時在婦女中盛傳著這樣的俗語;"不生不值錢,要生生命在水沿。"深刻地揭示了舊時婦女惶恐的心境。
孕期保胎的這些措施,避免孕婦進行重體力勞動,過勞而損身;避免外界刺激,給孕婦創造一個安靜、祥和的環境,這些都是有科學道理的,有利于母子的健康,至今仍為民間所推行。迷信的做法尚未絕跡,但是絕大多數的公婆和孕婦都已懂得上醫院求醫,絕不再拿生命開玩笑了。孕婦定期上醫院檢查,已成定俗。不生育的仍然"不值錢","要生生命在水沿"的悲慘命運卻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廈門還有一種很有趣而不科學的風俗,就是孕婦不能同坐一條凳子。據說,兩個孕婦同坐一條凳子,腹中胎兒的性別就會互相交換.叫做"換胎"。世俗重男輕女,倘若以陽換陰,豈不冤枉。雖然誰也不清楚自己腹中胎兒的性別,但人人都很自信懷的很可能是男嬰,別人懷啊那就不知道"是雞還是鴨"了。這種"換胎"的禁忌,孕婦應該早領會,婆家更是時時提防。孕婦上婦產科例檢時.挺著大肚子的孕婦走累了,到醫院往往一屁股就往候醫的長凳上坐下去,倘若那條長凳上原先坐著的孕婦馬上像玩"翹翹板"似的'起身站起來還好,否則剛坐下的孕婦立刻就會受到陪同的婦女的阻攔,不是說凳子不干凈,空氣不好,就是說"走得喘喘的,不要馬上坐下!"待尋到一條無孕婦的凳子,才讓坐下;一有別的孕婦來坐,又要即刻起身,弄得孕婦滿心疑惑。老腦筋的婆婆,如果碰上了不善領教的媳婦,往往心急如焚地說:"總是亂坐,以后換到一個‘查某’(女)的就’息德’(倒霉)了!"
除了防"換胎"的禁忌外,廈門人還喜歡在"冬至"搓湯圓的時候卜問生男還是生女。"冬至"掛的湯國是祭祖的吉物,舊時人家平時飲食都是很節儉的,冬節做湯圓算是一種"好料"了。平時難得做,這時卻一大簸箕一大簸箕地做,煮好了吃上好幾天。全家老小都圍攏來搓湯圓,家有孕婦的家長,往往在湯圓全部搓好后再數一數。如果湯圓的總數是單數,就意味著胎兒是男性;如果是雙數,則是女性。無知的小孩往往會問:"這怎么數得完?"家長數完了又問:"一人可以吃幾粒?"機靈的女孩往往手中握著一個大湯圓,注意地觀察著家長的神情。家長數完數后,眉頭不展,她就一張開手說:"我手中還有一個!"家長臉色馬上轉陰為晴。倘若家長喜上眉梢,她就悄悄地一掰為二,報告她手中"還有兩個!"讓家長嚇一跳!搓湯圓,數單雙卜性別的習俗,時下仍流行不衰。數得單數的高興,數得雙數的也有"阿媽"做,不管今后應驗不應驗,都喜氣洋洋。古老的習俗將人們對即將降臨的新生命的憧憬推向更具體更形象的臆斷,不管是天上的太陽,還是水中的月亮,帶給人們的都是吟詠不盡的歡快樂章。
【2】福建民風民俗資料之福建風俗文化之“尾牙”
福建“尾牙”節
尾牙是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節日,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每月的初二、十六,是閩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的由來
牙的涵義
「牙」是漢族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農歷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只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而祭拜後的菜肴可以給家人或員工打打牙祭,因此也稱為「作牙」;農歷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作牙
「作牙」的起源出於善良的社會風俗習慣,代代相傳。所謂「牙」字,為「牙旗」之簡稱,因古時荒地滿目,未經開墾之地,時有相爭開拓,致有格斗、毆打等事發生。為識別起見,各地區(或軍旗)之西邊,均畫有獸牙之形狀,如牛角、羊角…等,以代表各地區之人員,或族人,或者軍隊的標志;至於古代商場的買賣介紹人,往往被稱為「牙郎」或「牙儈」、「牽鉤仔」,故商人向「牙郎」們請客致謝等方式,拜祭土地公的節目,稱為「做牙」。
頭牙
頭牙也正是土地公的生日,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一般農家在農歷二月初二這天舉行「春祭」,祈求一年五谷豐收并祝福土地公萬壽無疆;八月十五(農歷不分日或號)還要祭拜一次,稱為「秋祭」,在五谷有了收成時感謝土地公賜給人們的豐收。土地公是老百姓的守護神,崇拜土地公是根源於人類對土地的信仰,主要為求生命繁衍或農作物豐收。在神明里,土地公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反而更親近人間,人們遇見任何問題,都會找上深入民間的土地公,祈求豐收、生意繁榮,就連治病、升官、轉職也找他幫忙;臺灣的土地公特別多,所以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說法。
尾牙
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古時有一詩句「一年伙計酬杯酒,萬戶香煙謝土神」,這是舊時詩人述的尾牙情景。上聯「杯酒」是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說東家要辭退伙計;下聯是尾牙時節家家戶戶都在祭祀土地公。民間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祭拜之後,東家即宴請伙計,到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這天,商家們為了感謝土地公一年的照顧,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來酬謝土地公,而祭拜完的東西就會犒賞給員工們。
早期,一般商家或工廠要解雇伙計或工人都利用「食尾牙」這一餐來暗示。不過,舊時的人較為厚道,如果不是伙計實在不行,或是東家的事業經營不佳。是不會隨便辭退伙計,辭退的方式也不是發下一張解雇通知或者資遣,都在尾牙宴中暗示,告知員工被解雇。
尾牙-雞頭隱喻
以前尾牙宴的主菜是白斬雞,雇主將要解聘任何員工,則以雞頭相向,假如被免職的不只一人則執筷子夾起雞頭分別朝向將被「辭頭路」者。凡是尾牙雞頭所指員工,即表示不再雇工請他(她)另謀高就,這種暗喻方式勞資雙方心照不宣,毋須口頭辭退也不必書面通知,這是臺灣民間傳統的免職風俗。
假如雇主不想解聘任何員工,則將雞頭朝向自己或拿掉以示全體慰留。至于尾牙辭退員工為何要以雞頭相向表示,可能因為雞在民間習俗中是代表「家」和「加」,因為「雞」在臺語中與「家」和「加」同音,因此喜慶宴會通常是以雞象徵起家或增添福壽之意,「家」也有多出來之意,在尾牙時則以雞頭所指表示多馀之人,應自行離職。有俗諺形容說:「食尾牙面憂憂,食頭牙蹺腳捻嘴須」,「頭牙」因為沒有被辭退的顧慮,所以心情輕松愉很;臺語形容一個人的心情輕松悠哉悠哉叫做「蹺腳捻嘴須」。
福建“作牙”的意義
福建人最重視在每年農歷二月二日做“頭牙”,以及在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二月二日是“社日”土地神之紀念日,是一年的第一次“做牙”,被認為是頭牙,而十二月十六日,則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稱為“尾牙”。福建人做“尾牙”特別隆重,這一日過后,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了。
“做牙”的習俗是宗教活動,其背面又其實是涵有神道設教的提示,告訴人們所有成就并非只是個人的努力和手段,同時間也有賞善罰惡的神明在身旁默默監視和扶助。因此,人們應定時供奉和時時感激神明的庇佑,從而不驕不縱,以及服從為善施仁的社會規范。
過去的人價值觀崇尚儉樸,農業時代的生活素質與物質享受也不比今日奢華。“做牙”是為平日儉樸的飲食習俗提供適當的變化,定時加添菜肴,調劑生活。古人以宗教需要代替個人需要,并以此作為理由,去合理化上述的行為,如此便可以控制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不會把飲食放縱視為合理。
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
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于、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咸菜、筍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牙的本義是軍中帳前的大旗,大軍在出征之前,照例要祭拜大旗,確保旗開得勝、一路平安,稱之為“禡牙”。這個典禮后來被商號援用,於每年過完年后第一次開市時,同樣來個祭典,希望財源廣進,生意興旺。他們祭拜的對象,主要是福德正神,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土地公。這一祭禮稱為“牙祭”或“做牙”。
很多地方不過尾牙,但卻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影響。直到改革開放以后,人們還把大吃一頓美食叫做“打牙祭”,就是這種文化的遺存。
家中尊長領導幼輩拜祭神明,與東主領導雇工卑仆拜祭神明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通過這一宗教儀式,體現了互相的長幼有序和尊卑有分。同時,通過聚餐去平等共食相同的食物,又能加強一體的感覺,可以作為大家共同經歷一段努力時間的紀念,并提供實質的慰勞。
“做牙”這種宗教活動的祭祀對象,是以慰勞土地福德正神以及本家的地主為主;它也在喻示著人們,生活美滿的根源,是本身所依賴和生活的那片土地。
“做牙”,盛行于閩中,表面上看似帶有著一點點迷信色彩,但是不要以為那就是迷信。因其是一個土生土長悠久的華夏傳統節日。這是幾千年積淀來的文化遺產,隨著時間的流逝不但不會消失而且會更閃耀,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福建民風民俗資料】相關文章:
關于六字民風民俗的俗語諺語08-02
關于春節民風民俗手抄報11-15
春節民風民俗手抄報大全08-01
清明節民風民俗手抄報素材09-12
福建冬至吃什么12-28
福建特產有哪些?12-17
福建漳州的特產11-16
福建的特產干貨11-16
福建最佳旅游季節09-06
福建高考必讀名著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