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江西民風民俗資料
據悉,江西地處南方,是一個風景如畫,美麗動人的城市。而這里不僅擁有美麗的風景名勝,更擁有很多珍貴的傳統民俗風俗和歷史文化。下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江西地處南方,是一個風景如畫,美麗動人的城市。而這里不僅擁有美麗的風景名勝,更擁有很多珍貴的傳統民俗和歷史文化。
彩燈舞
彩燈舞,主要流行贛北語系各縣,其中九江、瑞昌、武寧、永修等地廣為盛行。古代的彩燈舞,大都表演在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時。今天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人們或在長街廣場,或在村頭灣邊,舞起各式各樣的彩燈,以增添歡樂氣氛。
彩燈種類繁多、名稱各異,其主要有:龍燈、獅燈、蚌燈、車力燈、茶籮燈、跑馬燈、采蓮燈等等。
九江“龍燈”
九江“龍燈”又稱“龍舞”,俗語“玩龍燈”。其形象各有特色,多用竹、木、布、紙等扎成,節數多則近百數,少則二、三十,但均為單數。軀體內能燃燭者稱為“火龍”,不燃者稱“布龍”、“沙龍”。“龍舞”套路甚多,常見為一手舉紅色綢珠,在兩條“龍”之間戲其作舞。“龍”隨紅珠或騰躍、或滾動、或盤起、或穿插,使觀者目不睱接。
九江各縣“船燈”又稱“采蓮船”。它用竹篾扎成一小船,蒙以彩布或彩紙,用綠色綢布表示水紋遮住少女雙腳。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撐篙(槳),艄婆撐舵,手搖大蒲扇;三人動作協調,模擬上灘下灘、順風擱淺等行船動作,船中少女唱各種小調,并配以鑼鼓,艄公艄婆不時插話幫腔,詼諧滑稽。
湖口漁鼓
湖口漁鼓,流行在湖口及鄱陽湖濱地區,它以豐富的鄱陽湖漁歌和民間小曲為基調,既能一曲單用、一曲多用、多曲聯用;又能以唱為主、說唱結合。演唱時,表演者左手持用河豚魚皮蒙的竹制鼓筒。右手執一根精致小木棍,同時拍擊鼓面和小跋,發出清脆、渾厚的“二響”聲。其聲似漁舟披風拍浪,旋律流暢,曲調婉轉,有濃郁的水鄉生活氣息。
儺 舞
儺舞,又叫“大儺”、“跳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它淵源于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以后發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種儀式,并逐步演變成有固定目的和內容的節令祭儀。這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一般有兩種表演形勢:一種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頭戴面具如冠,身著獸皮,手執戈盾,口中發出“儺儺”之聲。另一種由十二人組成,每人朱發畫皮,手執數尺長麻鞭,甩動作響,并高呼各種專吃惡 鬼、猛獸之神名,起舞時各有音樂伴奏。
由于儺舞流傳地區不同,其表演風格也各異,既有場面變化復雜,表演細致嚴謹,生活氣息濃厚,舞姿優美動人的“文儺”流派;又有氣勢威武磅礴,情緒奔放開朗,節奏勢烈明快,動作剛勁有力的“武儺“流派。這種古老傳統儺舞之花,至今仍流行于德安、武寧、都昌等縣的舞臺、廳堂和村鎮田頭。
瑞昌船鼓
船鼓,舊稱“龍船鼓”。原為濱湖水鄉居民在端陽節龍舟競渡時的演唱小曲,清代乾隆年間傳入瑞昌。在逐步吸收當地民間曲調的基礎上,得以豐富和發展。伴奏樂器除原來的小鼓、馬鑼之外,又增添了歡樂的嗩吶,形成獨具風采的瑞昌船鼓。
船鼓的演唱形式原為一人站唱,后來發展成眾人幫腔,演唱時在木橙上將裝一只木刻的 “龍舟”,船頭系一單面鼓和小馬鑼,敲敲擊鑼,以唱為主,兼插說白,唱詞為驛偶句,有五、七、十字不等句。傳統曲目有《鬧端陽》、《花朝調》、《拜新春》等。
瑞昌剪紙
剪紙是我國民間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瑞昌素有“剪紙之鄉”的美譽。
瑞昌剪紙以簡練優美、構圖勻稱、造型生動、剪法明快為特點。以剪刀為工具,陰、陽剪法俱用。題材多取民間傳說、花卉鳥獸、戲劇人物等。一幅好的剪紙,既可作門窗、頂棚、筐籮、家俱的裝飾;也可作枕套、鞋面、門簾、桌布的繡樣。給人以美的享受,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武寧采茶戲
武寧地處幕阜山區的武寧縣,境內盛產茶葉。由于當地有采茶歌流行,漸漸形成了采茶小戲, 名為“三角班”,大約在清代乾隆年間,武寧采茶戲就流傳到湘、鄂、贛部分地區,后經許多藝人的創造、革新、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武寧采茶戲;并以縣城為中心,在修河上游稱“上河派”,修河下游稱“下河派”。前者受漢劇、湘劇、寧河戲等大型劇種影響,長于做功。后者受湖北黃梅、陽新采茶戲影響,側重唱功。
武寧采茶戲現有大小型劇目150余種,多數為民間傳說題材的文戲,其中也有少量的武戲。該戲的唱腔可分正腔、花腔、雜調三大類,它們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唱腔優美、通俗易懂、有濃郁的地方氣息。
武寧鋤山鼓
鋤山鼓,又稱“催工鼓”、“打鼓歌”。至今武寧縣船灘、溫湯、南岳、東林、里溪、揚州等鄉甚為流行。它是民間獨具地方風格的傳統藝術,也是集體勞動中以歌助興,擊鼓作氣,寓娛樂于勞動的一種活動。
鋤山鼓多出現于集體挖茶山、鋤油茶林、開荒墾地等勞動場地。幾十人一字排開,由一人擊鼓領歌;眾人一面揮鋤勞動,一邊搭號相和,節奏快慢有致,旋律粗獷,格調高昂。
鋤山鼓點一般分為三番:初番弛而慢,二番漸轉快,三番急而捷。隨著鼓點節拍的起落,歌調節奏的悠揚,但見很鋤飛舞,陣陣“喔唿”之聲鏗鏘作響。
星子西河戲
西河戲流行于贛北的星子、德安、九江一帶,又名“彈腔戲”。因贛江下流分東、西兩河、其西河流經星子境內,故又名“西河戲”,俗稱“星子大戲”。
早在清代嘉慶年間,西河流域各縣就活躍著一支專唱皮黃的彈腔戲班,到清代道光年末年,便在星子縣成立了第一個“義和班”。從此形成了一種以星子為活動中心,以二黃、西皮為主要聲腔,雜以青陽高腔和當地民間小調的彈腔劇種。
西河戲體裁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劇本結構冗長,內容崇高忠、義、廉、孝,臺詞念白多鄉音俚語,服裝道具也古色古香,F有傳統劇目約150多種,許多鄉村尚有業余劇團,逢年過節,她以特有的風韻,備受群眾歡迎。
修水寧河戲
寧河戲是江西地方大型古老劇種之一,它發源于修水縣,流行于贛北及湘、鄂、贛交界一 帶。
寧河戲文武兼備,唱、念、做、打完整成套。傳統劇目可查者約4000余種,多系整本,聲腔以二凡和西皮為主,兼收徽調、昆曲和民歌小調。
潯陽紙扎
紙扎,淵源于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以后逐漸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
潯陽紙扎習俗,明清時遍及城鄉,每逢節日或喜慶之際,民間藝人則充分施展其技藝,扎制成高意詼諧的“老鼠攀葡萄燈”,喜得貴子的“麒麟燈”,望子健康的“鴨(壓)子燈”,祝賀新婚的“鴛鴦燈”, 祈求豐收的“金魚燈”,以及名種花草、鳥獸等。這些色澤艷麗、造型拙樸、寓意明快的各類紙扎品,均取竹、木、線、紙為主要材料。以竹、木為骨架,以線團縛部位,糊彩紙以裝飾。為喜慶歡快的活動頻添幾份色彩,同時也為哀喪、祀祭場面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江西民風民俗資料【2】
每個地方都有約定俗成的表示親熱的方式,就像銷匙一樣,一個稱呼,一個手勢,就能開啟你與當地人的屏障。你若身處江西,有一個與當地人溝通的秘訣——親熱地稱呼一句“老表” !可別小看這個似乎有些土氣的稱號,它在江西是拉近陌生人之間關系的橋梁,說不定好客的主人還會因此把你請到家里,嘗一嘗客家人獨有的“擂茶’。而江西人自己也相互以稱呼“老表”取代“同志”、“老鄉”等說法,樸實中平添一份親切。
江西人對“老表”的青睞由來已久,最早的說法恐怕要追溯到圖騰時代。據象“表”在舊時多指木,清江吳城遺址發掘出商代紅土祭壇“分布著大小洞上百個,多成行排列或間有錯疊,’,這顯然是江淮流域及江南地群原始崇拜的象征。于是便有人說“老表”本是圖騰表柱的土俗、是圖_象在江雕群中的記憶殘留。這樣的圖騰溯源雖然能把“老表”的起源向前推移,但畢竟涉及謝艮多山代懷能夠蘭并接受的人并小多。老_『_辭按今天的思維力式,把“老表”聊為姑表親。M人喜歡“老表”’外鄉人也『老農”農達他們對江西人的親熱和歡迎。也正因為如此,江西人對表親自妖而然地懷符一種濟意識的`眷戀情感,尤其表現在對舅舅的尊重程度上更是外地人所無法比擬的。 ’
但究竟是江西省的表親,還是江西與相鄰省份的表親關系傳說中又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有人說,“老表’ \的稱謂是江西客家人為著適應陌生的環境而自發倡起的。秦漢以來,中原漢人或被躍,或駐扎,或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而舉族南遷,大都定居于關山重重阻隔的閩、粵、籍山區。土著人自詡為“坐地虎”,稱客家人(即中原漢人)為“過山虎”。土客相爭,奪田奪山,兩虎相斗甚為激烈。而彼此不同籍、不同姓、不同宗的客家人便睿智地用“老表”這種似親非親、似故非故的稱呼來加強與其他客家人的感情,以達到攜手團結、同舟共濟、患難相依的目的。久而久之,“老表”便約定俗成,成了江西客家人之間聯誼、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親切稱謂。
另一種說法也關乎遷徙,卻不是遷入江西,而是遷出江西。“老表”是周邊省份賦予江西始祖的昵稱。因人口過早飽和,江西人大都為稼穡耕墾奔走在窮鄉僻壤之間。福建人覺得只有他們才能叫江西人“老表”,廣東人也認為自己和江西人有著姑表親緣,湖北則傳說當年湖北人曾被殺戮一空,后來是靠著江西的三兄弟遷徙過來,才得以傳承的,至今仍存有紀念這三兄弟的祠堂,更多的還得數湖南人,元末明初的連年戰禍和兵災使湖南大部分地區田園荒蕪,廬舍成為廢墟,原有居民大量散亡,隨后,蘇、浙、院、閩、籍人,特別是江西人大批涌進湖南……民謠便傳出“江西填湖廣”的說法。因此,現在的湖南人一講江西人,多稱江西老表。“江西老表”指江西、湖南兩省人的祖宗存在表親關系,是湖南人對江西人的一種昵稱。
此外,還有一些說法。如:餘南是風水文化的發祥地,籍南客家駕信風水在地方志上也有載:“俗水,往往葬后^^余年,自行開視,以驗穴之吉。”唐朝末年楊筠松避藤南,外創風水“形勢派”。有人便根據這些史實,判斷籍地先人相信風水,問時乂作辻徙中便于掌握方丨’江網人麥隨請帶‘只喪,即的羅攝,M此被外鄉人稱為“老表”。還有的說法更玄,與張天師有關。眾所周知,張天師擅長畫符,即畫裱。
他曾“占得天下年熟三十七年,但人民多災難。乃是皇王大帝旨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下凡察看人間善惡,善者多傳于人,免得一家災難。若抄得?張免得一家災難,抄得十張免得十家之災。”他的符核得到皇上的贊賞,民間便流傳出“江西老裱”,后來才異化為“老表”。不過,將“老表”一詞傳播開去的還得歸功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境。明史上,在《朱元璋本紀》中講述了一段關于他與漢王陳友諒在江西的戰爭。
據民間傳說,當年朱元捧和陳友諒在鄱陽湖進行了一場殊死較量。當時,陳友諒擁兵60萬,大艦數千艘,朱元璋只有20萬人,且都是小船。在?次戰斗中,朱元璋陷入重重包圍,饑寒交迫,險象環生。在生死關頭,是江西老鄉幫助朱元璋殺出重圍。獲救的朱元璋在跟老鄉告別時,一再叮囑:“有朝一日打下江山,你們別忘了來看我啊。”老鄉接過話似真似假地說:“大人要是登基當上了皇帝,皇宮戒備森嚴,衛士恐怕會把我們這些鄉巴佬攆得遠遠的,到時別說拜見大人,恐怕連人影也見不到啦!”朱元璋笑道:“怎么會呢?如果衛士擋駕,你們就說是我朱元璋的老表,看誰還敢擋駕?”老鄉響亮地回答:“忘不了,朱大人,日后一定去看您!恭祝您飛黃騰達,心想事成!”
辭別江西老鄉后,朱元璋南征北戰,歷經滄桑,擊敗陳友諒百萬大軍,推翻元朝統治,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當上了明朝開國皇帝的特大喜訊傳到江西大地,鄉親父老們大喜,立馬推出幾位代表,踐山涉水,千里退適來到應天府拜見朱元璋。衛士聽說客人是皇上的“老表”,果然一路綠燈,暢通無阻。朱元璋得知“老表”來了,便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安排時間接見這幾位特殊的客人。朱元璋身著龍袍坐在龍椅上,看見“老表”進來,龍顏大悅,請他們坐下,隨后便與他們拉起了家常。臨走前,“老表”們把從家鄉帶來的土特產之類的禮物奉上,朱元璋則熱情地給“老表”送行。
皇上破例接見江西“老表”的消息立刻傳遍全國各地,于是“老表”的稱呼代替了“老鄉”。隨著時間的推移,“江西老表”就這樣叫開了,越叫越響,至今常叫不衰。然而朱元璋在歷史上的名聲似乎一直得不到后人的認可他可以殺掉與他一同經歷過腥風血雨的生死將領,難道真的會在乎幾個小小的“江西老表”嗎?于是,便又有了另一種傳聞:
1368年’朱元璋做了皇帝。他手下的各路人馬,紛紛入京向他朝拜和慶賀。他見如此多的人馬一下涌入京城,不但住宿困難,自己也難于應付。于是趕緊下令,要各路人馬按順序進京。當他聽說西南的一路人馬日夜兼程,已達長沙府時,就急傳口諭,命這支人馬“在長沙歇息三天,然后聽旨進京。手下人聽錯口諭,誤將“歇息”聽成是“血洗”——“在長沙血洗三天”。皇帝金口玉牙,出口成旨,違旨者斬。于是明軍在長沙進行了一場血腥的大屠殺。他們見人就殺,不分男女老幼,殺得長沙十室九空,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不見人跡。
過了許多年,從江西那邊“吱呀,吱呀”推過來一輛土車,車上坐著一美麗少女,少女的身后是一英俊的青年男子。他穩穩地推著車,趕著路,出江西,過瀏陽,一路來到長沙東鄉,見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就在這里住下了,男耕女織,安居樂業,繁衍后代,直至百歲而終。以后許多長沙人都視從江西過來的那對少男少女為自己的祖先,江西是他們的父母之地,江西人是他們的親戚。于是,稱呼江西人為老表。
【江西民風民俗資料】相關文章:
安徽民風民俗資料04-11
山西民風民俗資料04-03
民風民俗資料作文04-03
各地民風民俗資料06-22
民風民俗資料200字04-03
民風民俗資料800字04-03
少數民族民風民俗資料06-17
蒙古族民風民俗資料04-03
各地的民風民俗資料300字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