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質量管理的文化分析
當今,質量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語言,是全球追求的目標。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提出要重視、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 ,并且正在努力尋找提高產品、服務質量、不斷滿足顧客的期望和要求的有效途徑。
1、當前國內的企業經濟環境
由于市場發展的不成熟,市場競爭機制的不完善,我國產品和服務質量改進緩慢,表現出假冒偽劣產品混進市場,服務水平低下,不能滿足顧客的要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iso9000系列已經成為企業加強科學管理,增強自身競爭能力的戰略措施。自2000年開始,大中小企業進行iso標準認證,如令人陶醉的春風漫及全國。乍聽之下,不禁振奮;可是,經過對原企業認證過程的參與,而企業認證前后的管理模式只是換湯不換藥,質量管理效用沒有實質性的改觀;另外,一些企業,包括鄉鎮企業,根本沒有申請資格(基本的文件、資料、記錄都沒有),竟然只是繳上十幾萬元的咨詢費,所有程序資料一律代辦,形式通過,萬事大吉;耳聞之下,更覺齒冷心寒:認證機構作假——如此助虐行為猖行,則國將不國矣,何談企業振興、民族強盛?!
質量管理應是一種企業文化,而不是追隨的時尚。
質量認證是一種追求,不僅僅是手段。手段的功效是短暫一時的,文化的影響才是深遠、長久的。急功只能近利。
2、營銷觀念的發展階段
企業管理 的營銷觀念的發展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1)。生產觀念——重生產,輕銷售;
(2)。銷售觀念——生產、銷售并重;
(3)。市場觀念——以顧客為中心,營銷組合;
(4)。社會市場觀念——符合顧客長遠利益和社會利益,獲得企業和社會的收益。
3、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正本歸源,質量是基礎,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是企業競爭的第一要素。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與同行相比,幾乎都具有明顯的質量管理優勢,而許許多多的企業也正是由于質量水平低下導致失敗。欲使經濟持續、穩定、高速增長,在生產和服務領域中,一方面要不斷采用高技術,開發新產品,滿足社會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必須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檔次,以擴大產品國內外市場份額。
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提高而企業的產品質量和質量管理thldl.org.cn水平是其關鍵因素之一。只有減少與質量有關的損失,對效益才有貢獻。質量損失包括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由于質量不滿足規定要求,對生產者、消費者和社會所造成的全部損失之和。它存在于產品的設計、制造、銷售、使用直至報廢的全過程,涉及生產者、消費者和整個社會的利益。
4、企業質量文化的培育
質量認證的造假危害更大:它好比為了局部利益,大量伐木取材,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其所獲之利乘以百倍、千倍,十年乃至二十年也不能彌補其損失。
企業進行質量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我們企業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質量文化的培育不可或缺。
什么是質量文化?質量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經營活動中形成,遵循最高質量目標、核心價值標準的質量觀念的行為規范。它不僅直接表現為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管理和工作質量,而且還從質量心理以及質量意識形態等方面表現出企業的整體素質。在我國相當多企業中,質量文化層次低:管理層盲目以利潤為中心,缺乏對員工的教育培訓,整體質量意識和敬業精神淡薄……
企業想要基業常青,必須重視企業的質量文化建設,必須:
(1)提高企業家、高層管理人員的職業素質。企業家是質量文化的創造者,他們設定企業價值,并通過日常行為去強化、影響企業員工;同時,企業家也是企業質量文化的保護者;質量文化數代不變,企業家功不可沒。
(2)質量經營戰略——依靠質量,樹立企業品牌;不斷提高質量競爭意識。
(3)全員參與——企業員工是企業的血液,只有依靠他們才能實現新陳代謝,企業才能更加適應企業環境內外部的變化。
5、質量管理的管理
另外,我國的質量管理有待正確管理:在加強企業質量文化建設的同時,加大對認證機構的監督和懲處力度;企業還必須真正轉變經營機制,走向市場;國家和地方政府轉變職能,不干預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企業要轉變經營機制,就須改革企業體制,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制度不應只是口號,更需要真正的行動。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走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企業才能重視質量,提高質量意識。
6、結論
市場經濟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機遇,也給企業管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然而,只要我們不斷提高自身的質量意識,并把之滲入我們的企業文化,企業煉好“內功”,企業就能堅強,就能壯大,就能長久。(當前企業發展誤區:企業一味做大、做大,結果反而競爭力越來越小,越來越弱。)
【質量管理的文化分析】相關文章:
景區質量管理分析10-17
施工項目質量管理的分析08-07
建筑質量管理的分析與概要10-28
企業的質量管理職能分析06-22
質量管理與質量意識的分析10-16
質量管理失敗十原因分析09-13
華為質量管理體系分析06-06
建筑施工企業質量管理分析10-10
施工質量管理及控制分析10-03
施工項目安全與質量管理分析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