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促進孩子成長的七種家長之愛
成長,一般指人長大成人,也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擺脫稚嫩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斷變得成熟穩重的一個變化過程。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促進孩子成長的七種家長之愛,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種家長之愛:
一、有回報的愛,不讓孩子做"白眼狼"
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但母愛所帶來的危害也往往正是因為這"無私"。母親像大地一樣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其精神固然高尚,但若一不小心,也可能"愛你成了害你",培養出一些白眼狼來。
反面:一個并不富裕的職工之家,辛辛苦苦供養兒子上研究生,什么要求都滿足他,自己吃咸菜饅頭,卻給兒子買筆記本、高檔西裝。平時家里有個什么事,卻從來不肯麻煩兒子,連父親得了重病都因為怕兒子耽誤學習沒告訴他。后來兒子畢業了掙了錢,當他母親問他要錢給父親治病時,他卻以還要結婚買房子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絕了。
正面:一個母親在刷牙時,牙齦出血,水池里紅了一片。女兒見了皺著眉頭表示惡心。這位母親就說:你上次大便不正常,我親手收集好送到醫院;我牙齦出血,你不僅不問怎么回事,還表現得這么厭惡。女兒聽了后,忙關心地問母親為什么會出血,要不要緊。
"關心他人"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本能,但如果長期處在被關心的環境中,這種本能就會弱化。尤其是形成了習慣,被關心的人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他人的優待,而關心他的人會像陷入泥潭一樣不得不繼續犧牲下去!≌l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白眼狼,一個不孝順的人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正因為如此,母親們要及早地從泥潭中拔出來,早點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并要求孩子給予力所能及的感情回報。要讓孩子知道:母親也是人。
二、有距離的愛,不讓孩子做"金絲雀"
人到中年,母親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與孩子長相廝守,感受孩子帶給她的平和的快樂。但孩子總是要長大的,不會長久地呆在母親翅膀的庇護下。他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而不是做籠中的"金絲雀"。
反面:兒子上初三了,突然變得像個小倔牛,開始跟家長無緣無故地頂嘴。母親卻非?謶,只要兒子有什么事都要跟著他,不管是跟同學逛圖書館還是游泳,都像個保鏢一樣寸步不離。結果同學們都笑話兒子,假期也不再來找他玩了。
正面:女兒要上小學了,為了怕她不適應離開媽媽的日子,媽媽特意把她單獨送到遠方的孩子小姨家住了一陣子。雖然頭幾天女兒有些不適應,但很快她就跟小姨家里的人混熟了,很招大家喜歡。這樣開了學之后她也能很快開始結交新朋友了。
孩子是娘身上的肉,要是一會兒不在身邊,就覺得像是心都被人偷走了。但孩子終究要走向社會,做一個獨立的人。況且,進入了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學會飛的小鳥,他們渴望尊重,而這尊重大多數時候就是"距離"的代名詞。家長恰當地保持距離,既有助于維護親子間的關系,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有限度的愛,不讓孩子做"寄生蟲"
現在因為學業繁重,許多媽媽成了"后勤部長",家務全包不說,還要幫著孩子擇校、打聽考試信息、跟老師處好關系……別提有多累了。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墒,學習好就能應對人生的各種問題了嗎?只會學習的人跟寄生蟲有何區別?
反面:女兒回到家就哭,媽媽還以為她受了什么欺負,仔細一問,原來是因為不會用剪刀剪圓被同學們笑話了。媽媽一聽,不屑地說:這算什么事?不就是不會用剪刀嗎?一會兒我給你剪一百個不一樣的圓你帶到班上去。
正面:某大學教授的兒子在高三前,不僅沒有受過母親的多少指導,反而還被"逼"著洗衣服、做飯。雖然他一直表現都平平,但能力和人緣都特別好。到了大學里更是當選了學生會干部。這時候,母親看他確實刻苦踏實,才開始有意識地給予一些學習上的指導。每年大學新生報到之際,都是父母們最忙的時候,他們幫著孩子忙里忙外的,而孩子們卻束手旁觀。孩子要獨立生活了,父母們想幫孩子做點事,這是人之常情。但做什么事?是做點實際的勞動,還是教給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兩者的差別卻很大。幫孩子洗衣服,不可能洗一輩子,總有一天孩子要自己洗衣服;但教會孩子怎么洗衣服,卻能讓他受益終生。
鄙視勞動、輕視實踐,絕對不應該是今天的母親應該具有的觀念。"紙上得來終覺淺",一個脫離生活實際的人,很難自己獨立生活,也很難與他人相處融洽,更很難在工作中做出什么成績來。只有從小就讓孩子"自己來做",他才會走出依賴,走上獨立。
四、有擔當的愛,不讓孩子做"替罪羊"
母愛有時候會成為一種借口,成為母親犯錯時拿來辯解的擋箭牌。"我做這些還不是因為愛你",這話經常被一些母親掛在嘴邊,但是,真的是因為愛嗎?可不要讓幼小的孩子當自己的替罪羊。
反面:兒子快中考了,母親從他的抽屜里搜出一封情書。過了幾天,母親趁著兒子不備到學校里大鬧了一場,那個寫情書的女孩從此再也不敢同兒子說話。到了快考試的時候,母親又拉著兒子給校長送禮,請他在監考時"放一馬"。盡管兒子幾千幾萬個不愿意,母親卻打著"母愛"的大旗強迫兒子。
正面:某才女高考的時候得到了北大的保送名額,但她更希望去北京電影學院學習編劇。北大是每個高考生都夢寐以求的目標,自己考的話,卻很有可能雞飛蛋打。她為此猶豫了好長時間。而她的母親不僅沒有給她壓力,還鼓勵她不要被別人的眼光所左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做個有擔當的母親,可真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嘴上說著"為孩子著想",其實是因為自己內心深處的一些私心、一些虛榮……罷了。更有甚者,反正孩子也年幼,沒有辯解和反抗的能力,自己犯了什么錯誤,能推到孩子身上的都推到孩子身上。新世紀的母親,要敢于負責,敢于承認錯誤,不拿母愛做幌子、強迫孩子達到自己要求的目的。要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權利,讓他自己做出選擇,為了孩子長久的發展著想。
五、有原則的愛,不讓孩子做"霸王龍"
"護犢",這是動物界普遍的現象,人也莫能例外。護孩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母愛的表現,不管別人怎么說,"我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我的孩子沒有錯"。正是有了這份保護和支持,孩子們才能有堅定的心理基礎去適應以后更加復雜的人生。但如果護犢超出了正常范圍,不論孩子犯什么樣的錯誤都姑息包庇,那孩子就會變得是非不分、無法無天,成為一條難以馴服的"霸王龍"。
反面:小軍的媽媽最頭疼的事就是每到天一黑,就有女生到家里來告狀,說小軍又打她們了。但每當女生們一走,小軍媽媽就會在院子里裝腔作勢地拿筷子敲樹:"跟你說多少遍了?別招惹那些女生……"表面是在訓小軍,其實卻是在嫌那幫女生太多事。
正面:亮亮不小心用彈弓把另一個同學的眼睛射傷了,但是在場的人都說不清到底是誰。亮亮媽知道了這件事,主動帶著亮亮去賠禮道歉,不僅賠償了同學的醫藥費,還要求亮亮必須每天去陪同學一個小時,給他講課、講故事。
教訓孩子、懲罰錯誤,好像一直是鐵面無私的父親做的事,而母親只會死死地摟著孩子:"不要打他、不要打他。"今天,我們反對再打孩子,但更反對姑息孩子的錯誤,混淆孩子的是非觀。愛不代表不懲罰,正因為愛孩子,才要讓孩子能明確是非,敢于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如果護著孩子,結果就會"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那時候,做母親的就悔之晚矣。
六、有表達的愛,不讓孩子做"沒頭蒼蠅"
中國的家長都很含蓄,不喜歡直接表達對孩子的感情,有時,明明很想對孩子好卻總要用截然相反的方式表達。所以孩子有時候就會猜疑:家長是不是真的疼我?他們也許根本就不愛我!時間久了,他們就像沒頭蒼蠅一樣,時而自卑,時而自棄,時而又因為家長的一句話欣喜若狂。
反面:母親節,琴琴辛辛苦苦幫媽媽做了一張會動的賀卡,原本以為媽媽會很高興,沒想到她收到后,看也不看,第一句話就是"你作業做完了沒就做這個?"又接連訓斥了好幾句。琴琴傷心地回到屋里哭了半天,直到媽媽親口告訴她:其實我很喜歡你做的這張賀卡!
正面:小穎參加學校的跑步比賽跑了倒數第一,她掃興地回到家里。媽媽聽說過后,很高興地說:"你年齡這么小就敢參加跑步比賽已經很不錯了。下次再跑肯定會超過這一次的,對吧?"小穎聽了,知道就是倒數第一在媽媽眼里也是很光榮的,這才開心地笑了。
愛,藏在心里,偶爾迸發一次,固然顯得很珍貴。但幾千年來,正是因為母愛藏得太深,我們才變得猶疑不定,變得不自信。我們看到的,多是母親失望的擔憂的面孔,聽到的多是否定和批評,在這種氛圍下,我們缺少了行動的勇氣,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機會。今天,新世紀的母親,要敢于把心中的愛表達出來,要用語言和行動去支持孩子,做他們永遠的精神動力。我們要永遠都能讓孩子看到我們信任和支援,讓孩子從"沒頭蒼蠅"變成裝備齊全的戰斗機,勇敢地向前方沖去。
七、有保留的愛,不讓孩子做"小蝸牛"
外國人說"上帝不能時時在我們身邊,所以他發明了母親"。但問題是,母親也不可能時時陪在孩子身邊。她在的時候,固然可以幫助孩子擋住外界的風雨,但她不在的時候,她卻不能給孩子裝一個殼,讓孩子像小蝸牛一樣保護自己幼嫩的身軀。
反面:鵬鵬在班里總是"常勝將軍",不管同學們比什么,他只要回家跟媽媽一說,媽媽都會幫他準備得好好的。就像有一次,同學們比賽"腦筋急轉彎",頭一天鵬鵬一個也沒猜對。晚上跟媽媽一說,媽媽立刻幫他從網上下了一大堆腦筋急轉彎的題讓他猛背。但是鵬鵬中考的時候差點連最差的高中都沒考上,他受不了打擊,差點就要開煤氣自殺。
正面:下雨了,母親還在加班,她心里紛亂無比:要不要給孩子送傘?后來,她索性想:就當我現在在美國呢,他總不能靠我一輩子。結果,兒子等了好久,雨也沒停,自行車也沒法騎,坐車又倒錯了車;氐郊业臅r候,他渾身都濕透了,還開始發燒。雖然如此,兒子卻變得逐漸堅強起來。
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只有躲在殼里的蝸牛不會遇到外界的風雨,否則不管是鷹也好,魚也好,都難逃各種劫難困厄。保護孩子只能保護一時,而如何讓他們變得堅強,學會應對困境,才能讓他們受用一世。對孩子所遇到的困難,我們要反應得"慢半拍",要鼓勵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甚至,偶爾我們還可以"沒有困難制造一些困難",讓孩子的生活中充滿了難題,也充滿了挑戰。這樣,他才能從弱不禁風的小蝸牛成長為處變不驚、應付自如、獨當一面的勇士。
親子故事:
每一種行為都會產生一個行為結果,讓孩子體驗“行為后果”,他就有了辨別行為的經驗,知道哪些行為是適當的,哪些行為是不適當的,這就能減少孩子犯錯的機會。
一回家,小偉就把自己的東西隨手一放,以致經常在上學前找不到東西而向媽媽求助。那天,小偉找不到自己的紅領巾,媽媽也急著去上班。兒子喊媽媽幫忙,媽媽一邊幫著找,一邊埋怨兒子亂放東西,結果母子兩人都遲到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越早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就越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當媽媽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她找兒子談話了。媽媽很鄭重地說:“你有自己的房間,你的物品怎么放自己決定,如果找不到,媽媽不再幫你,所以你今后要養成把物品擺放到固定位置的習慣。”
媽媽說到做到。一次,兒子因為找不到語文書向媽媽求助的時候,媽媽柔聲說:“很抱歉,我沒辦法幫你!苯Y果,小偉又一次遲到了。有了這一次教訓,媽媽發現兒子在用心地改變自己,放東西逐漸地有次序了,找不到東西的次數越來越少。
事實上,孩子的感受力是很強的,當“壞的結果”出現時,他會很快意識到自己哪些行為是不正確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讓孩子體驗“行為后果”呢?
溝通技巧:
1.從小就讓孩子“體驗后果”
孩子在6歲以前,給他一個充分自由的成長空間很有必要,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自由的邊界,否則可能會讓孩子戴上“不自由”的枷鎖。
妞妞在家里喜歡穿著鞋在床上蹦跳、拿著大人的書當廢紙撕、用小番茄當飛鏢……媽媽見了,總是一笑而過。上幼兒園后,妞妞還是經常穿著鞋在床上亂跳;滑滑梯不排隊,總是爭搶;還撕別的小朋友的圖畫書。老師批評她,小朋友不喜歡她,使她覺得不自由,每天早上哭著鬧著不愿意去幼兒園……
幼教專家提醒,規則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對于孩子在自由成長中出現的一些違反規則的行為,大人必須明確指出“你這么做不對”。家長及時制止孩子不正確的做法,孩子做事情才不會以“我喜歡”為標準,而是以“能不能做”為標準。
2.提前告知孩子“行為后果”
孩子思想簡單,考慮問題不周全,又容易被環境左右,很容易做錯事。如果提前告知孩子行為后果,就可能使得孩子冷靜思考自己的行為。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不端著碗追著孩子喂飯吃,也不勸說孩子多吃點,而是收起家里的零食,告訴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會挨餓!弊尯⒆佑H身體驗一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才能控制自己的壞行為,建立良好的行為。
3.讓孩子品嘗后果
有一則故事: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然而,他3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他向路人訴說苦惱:“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向他們傳授捕魚技術,這么多年辛苦總結的經驗都傳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技術還是很差!”路人問:“他們一直跟著你嗎?”“是的,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們跟著我學!甭啡苏f:“你只傳給了他們技術,卻沒傳授給他們教訓!
當家長告訴了孩子行為后果,孩子還一意孤行的時候,那么就讓孩子品嘗后果。這時,父母不必為可能產生的后果預先做防備,更不用擔心孩子的不當行為會持續發生,只管提供機會讓孩子體會自己行為的結果,孩子自然會從不當行為的結果中得到教訓。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讓孩子品嘗后果能夠促進孩子的成長,但是一定要以安全為前提。
【促進孩子成長的七種家長之愛】相關文章:
利于孩子成長的七種早教方法!03-23
利于孩子成長的七種早教方法介紹03-15
孩子的七種教育你給了嗎?03-20
企業內訓促進員工成長01-11
小升初使孩子成長08-10
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十個生活細節03-04
小升初家長與孩子的經驗02-25
插花的七種形式03-22
孩子成長的黃金8年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