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評劇的初期唱法-評劇的中期唱法
評劇曲調最早來源于冀東蓮花落。包括蓮花落調、什不閑調、民歌、小調、竹板書等,它不是一、二個單一曲調發展起來的。
蓮花落沒有形成戲曲形式以前,還屬于曲藝范疇,廣泛流傳于冀東廣大農村。當蓮花落發展到“拆出”階段,如《王二姐思夫》《開店》《小過年》等,出現了上下樂句的對應性結構,說唱性加強了,標志著它已初步戲曲化。后來由于河北梆子的不景氣,許多藝人投身到蓮花落班社中來,蓮花落藝人開始學習河北梆子音樂和身段,并借鑒了梆子的打擊樂。梆子唱腔高亢、激越,蓮花落藝人唱不了,他們把梆子板胡3-6定弦改為5-1定弦。唱腔雖然是河北梆子曲調,但由于調高降低了,假聲唱法不用了,無論在風格上,色彩上和伴奏樂器上都起了變化。這就是蓮花落藝人所說的“取消了梆子唱腔高音改平腔”,稱之為“平腔梆子”戲。評劇至今仍保留著河北梆子的尖板、導板和流水板等。
評劇向河北梆子借鑒,對蓮花落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與此同時,在唱法上也逐漸地在改善著。這對于形成評劇的大口落子唱法應該說是奠定了基礎。諸如后來的李金順、花蓮舫和劉翠霞等著名演員,都是以真假聲兩合水的大口落子唱法為特點。評劇的真假聲唱法,也和樂亭皮影有著血緣關系。老藝人成國禎曾說:“十句評劇九皮影”,在評劇尚為形成以前,樂亭皮影的唱腔很豐富,又有行當之分,蓮花落藝人經常從皮影中汲取營養和經驗。至今評劇曲調中仍保留著皮影的音樂成分。
自評劇出現第一代女演員之后。以李金順、劉翠霞、愛蓮君等為代表的藝術流派,在唱法上又出現了新變化。概括起來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真假聲兩合水唱法,如李金順和劉翠霞,另是本聲唱法(即俗稱大本嗓),如白玉霜和愛蓮君評劇第一代那輩演員中有很多人出身于天津的落子館,也就是坤書館。坤書館內搭一小舞臺,臺前橫著銅欄桿,女唱手們上臺是手扶欄桿演唱。當時所唱的多為大鼓書、牌子曲、鴛鴦調以及梆子、皮簧等。民國初年,慶春班的平腔棒子戲轟動了天津,坤書館看見蹦蹦戲受歡迎,讓女唱手們改學月明珠的落子腔調,于是在十樣雜耍之后由女唱手加演一出小戲,當年的李金順和花蓮舫就是在坤書館里開始了演戲生活。由于各坤書館稱作落子館。“落子館”為評劇藝術人才的培養及成長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諸如李金順、花蓮舫、劉翠霞、白玉霜以及后來的愛蓮君等,她們都是自幼在“落子館”里受到曲藝和戲曲藝術的熏陶和鍛煉的。李金順以唱功見長,她的唱腔得到觀眾的廣泛承認和歡迎,紅極一時。當時的評劇青年演員也竟相模仿。她的唱腔特點是什么呢?這要從她的意識經歷來分析。李金順幼年時期曾學了一年多河北梆子,以后又改學京韻大鼓,既有真假聲,又有大本嗓,我們從唱片中辨別到她的主要唱法是拔高音,變化不大,基本上以真假聲為特點。應該承認,這種唱法已經初步進入戲曲唱法階段了。另一種唱法是以白玉霜為代表的,包括以后的菊桂笙、劉艷霞和筱俊婷等。這些唱法的調高在G宮和F宮中間的選擇,發音以本聲唱法為主,也就是大本嗓唱法。本聲唱法近似京韻大鼓等曲藝唱法,而上述的一些演員也多是自幼學唱樂亭曲藝出身,譬如白玉霜在同慶落子館期間是學唱樂亭大鼓的,后拜孫鳳鳴為師改學評戲。這種唱法的共鳴位置偏低,聲音位置靠后,但它具有吐字清楚,中音深沉等特長,也得到了觀眾的廣泛承認和欣賞。上述的兩種唱法,代表了以蓮花落打底,梆子、大鼓唱法鑲邊的評劇發展第二階段。
【評劇的初期唱法-評劇的中期唱法】相關文章:
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聲唱法的不同06-09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區別09-03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異同06-09
民族唱法與流行唱法的異同有哪些08-13
聲樂分幾種唱法聲樂唱法類型12-09
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區別是什么09-11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怎么融合01-07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之異同06-06
通俗唱法概述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