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何謂太極拳的“四法”“四功”?
太極拳,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何謂太極拳的“四法”“四功”?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何謂太極拳的“四法”“四功”?
太極拳的“四法”是“手、眼、身、步”;“四功”是“心、神、意、念”。
。ㄒ唬 四法,從字義上理解就是練手、練眼、練身、練步。
1.太極拳整體動作之眼法
眼法要隨著主要的手的動作而向前平視。凡動作變化首先用意識指導內部(內臟)向預定前去的方向作好安排,眼神先向預定前去的方向前視,然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所謂“一轉眼則周身全動”。這是“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內臟),然后形動(外形)”的細致的鍛煉方法。這樣細心體會地去練,可以逐漸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說動一齊俱動,說到一齊俱到,“形神合一”,也就能達到練拳有精神的評語。
看人練拳時如何看出他的精神貫注?首先可以從眼法上來判斷。俗語說:“神聚于眼”,“眼為心之苗”,有些人在練太極拳時專將目光輪流注視左右手掌,不隨動作的轉移將目光前視,對鍛煉視力的靈活性和延展及遠是沒有幫助的。眼神不靈動,定式時目光不嚴正地前視,則意無所專注,勁不能充足,神不能團聚,必然使觀者感覺到練拳者毫無神氣。那種采用靜坐時“垂簾閉目”式的眼半開半閉以及專視手掌的練法,除了對養靜有益外,對鍛煉視力是沒有好處的。練拳時目光隨動作轉移而向前方遠處凝視,既能使眼球神經獲得訓練,也有助于視力的恢復和增強。
在花樹叢多的綠化環境中練拳,既有利于呼吸新鮮空氣,使身體能適應氣候的變化,也有利于目力的恢復和增強。一天有一定時間進行鍛煉,對患病者大腦神經的恢復是有好處的。每天在公園練拳者比在室內練拳者在療效上、健身效果上要好的多,其道理就在這里。
練拳時能夠婉曲勻稱,氣勢相連,好像風中楊柳,搖曳生姿,富有節奏的情趣,是練功夫日久后,身手步協調,上下相隨,內外合一的表現,這是“誠于中,形于外 ”,里邊有情有景,外形上才能顯示出氣象萬千的“神氣活現”。而“神氣活現”,主要從眼法上透露。太極拳名家在演拳時“目光如電”,“目光四射”,“威而不猛”,不但在技擊作用上為了識透對方的動向,所謂“其機在目,敵情預曉”,以及先發制人地用眼法懾服對方;在藝術形象上也由于目光的靈活有神使演拳富于生命力。
目光經由手指尖或中指間前視,意貫指尖,指肚著力,食指或中指勁到,余指勁也到;手指尖勁到,足趾尖勁也到。眼神須照顧上下兩旁,要表現出大方、舒展、嚴肅、沉靜的神氣。勁只能貫到九分,神氣要貫到十分,勁似乎貫足而尚未貫足的時候,下一勢的動作就接著變動。每勢完成時的“似停非停,停而不!,是太極拳 “勢勢相承,著著貫串”的必要條件!皠艛嘁獠粩唷,“斷而復連”,即是指的形式上似乎停頓,而意識仍然貫注,內勁仍然運轉。
對極度神經衰弱者,眼光隨手轉動向前平視即會感到頭暈者,可以采用靜坐時“垂簾閉目”式的眼半開半閉來練拳,這是可以根據情況作決定的。拳的練法要適應學者的體力條件,這是沒有問題的。
2、太極拳的手法,手臂須松柔圓活,并須剛柔相濟,忌硬忌滯,動作螺旋式地旋轉作大小不等的弧形或環形,橫直順逆,起落伸縮,應走弧線,使關節圓活如意,筋肉纖維得到松舒的活動。太極拳術語的“沉肩墜肘”就是要把肩關節、肘關節放松。沉肩墜肘可以幫助胸部寬舒,背脊有力,氣不上浮,也有利于手臂引伸、收縮時力量加大。放松肩肘關節,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必須在每次練拳時對每個動作都用意識引導放松,特別在姿勢變轉時要用意識引導放松并旋轉肩肘關節,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只有先把肩肘關節松開,手臂動作才能靈活圓轉,不僵不滯。
練拳時用意不用力,動勢時要以手領肘,以肘領肩;停勢前要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輕輕運動手臂,微微有膨脹延展的意思始終貫串在兩臂之中,“膀隨腕轉”,“腕隨掌轉”,觸處成圓,拳論所謂:“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凡需加大運動量者,上下肢都要貫勁!霸磩友,勁貫四梢”。上肢的以意貫勁須敷滿于全部手臂,而勁點則隨動作的技法作用而隨時變換,沉肩垂肘,內勁貫足,沉著、松靜,兼而有之。兩肩切不可貫勁,兩肩宜松沉,手臂動作才能靈活無滯,也有助于沉氣。內勁由兩肩收于脊背,注于腰間,由上而下,謂之合;內勁由腰間通于脊背,布于兩膊,達于手指,是由下而上,謂之開。太極拳功夫之步驟,先求松靜,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以至不柔不剛,亦柔亦剛。貫勁之法,為積柔成剛階段,為增強體質,發展力量打下堅實基礎。是功夫從實處下,從實處托出虛來的階段。即前人說的:練成渾厚之勁,再從渾厚勁練出輕靈來。用功日久,手臂自然地會產生沉重的感覺,沉重中帶有輕靈,輕靈中帶有沉重;輕靈而不流于漂浮,沉重而不犯僵滯。手臂圓熟,內勁像水銀那樣地既沉重又流動靈活,隨意可轉移到某一點。這就是拳論“運勁須無微不到”,“勁似松非松”,“似剛非剛,似柔非柔 ”,“外似棉花,內如鋼條”所要求達到的境界。
腕關節要圓活,手指宜松柔微曲,前推時掌根微微著力,手指微曲而不犯硬,手指太曲則不易意貫指尖,太直則犯硬。意須貫到手指,指肚微微著力,練習稍久,便會感覺到指尖膨脹,指肚也顯得飽滿,這是血氣旺盛,達于尖端的征象。拳論說:“勁貫四梢”,四梢指的是兩手指尖和兩足趾尖。這種勁貫四梢的鍛煉方法,能使周身勁力集中于手指尖、足趾尖,極為符合于“運勁須無微不到”,氣血周流全身,達于尖端的運動生理。今天我們鍛煉太極拳的目的是為了治病、保健、為了增強體質,在鍛煉方法上仍然采用技擊家的鍛煉方法,當然不在于追求它的技擊性作用,而是為了它在運動生理上有增強體質的價值。
腕關節也必須靈活而又沉著,不可松軟,也不可強硬,處處要“似松非松”,叫做“坐腕”。手和腕的圓轉、輕靈、沉著,才能符合“全憑兩手轉”的練法。
練太極拳從全身來講要求“上下一條線”;從兩手來講要求“全憑兩手轉”而不離中線。人身的“上下一條線”為頭頂至尾閭;中線以鼻與臍為界限。兩手運轉時,左手管左半個身體,右手管右半個身體,中間以鼻與臍為中線,在左手往右運轉,右手往左運轉的過程中,都須經有上對鼻尖,下對足尖的一瞬間,使動作在圓轉中不離中線,對身法的保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極有關系。
3.太極拳整體動作之步法
步法中的幾個基本姿勢稱作“步型”。步型經過移動轉換才稱作“步法”。
太極拳對步法的要求是:進退轉換,虛實分明。左虛則右實,左實則右虛。前進后退時,身腰隨著轉換。邁步要輕靈,不可重滯;落步要穩健,不可搖擺、顫動或笨重。
步法是平衡和支撐全身的根基,動作的靈活或遲滯全在步法的正確或錯誤。
太極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樣地須走弧形,劃圓圈,決無直來直往,直上直下的動作,腿部的動作又須和手臂的動作同時協調進行,只有“手隨足運,足隨手運”,才符合 “上下相隨”的原則。邁步時先須將一側的胯根微內收,這一側的腹部充實,坐穩在一腿,穩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緩緩地弧形邁出,但膝關節須微屈,保持膝關節的蓄勢和靈活性。落腳的方向、角度和轉變時足尖的外撇、內扣,或足跟的左旋右轉,其主次先后,都須辨別清楚,虛實主次,條理分明。
太極拳步法的虛實變換,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這是為了動作做得細致,為了“運勁須無微不到”。這種漸變地分清虛實的練法,輪流以一條腿支持全身的重量,似乎得到輪替休息的好處,但因動作的緩而勻,近于靜力性運動,所以實際上一條腿的支撐力很大,因此運動量也是很大的。久練太極拳的人,腿部肌肉特別發達,健步如飛(太極拳的雙人推手是一種競技性的運動,因此堅持推手運動的,上肢的肌肉就特別發達。)但對于初學太極拳者,即使是身體好的也會感到不易支持,因此對初學者特別是年老體弱者,開頭不應該要求步法分清虛實,開頭只能要求邁步小些,架子高些,降低它的運動量,以后視熟練程度和體力條件再要求邁步大些,架子低些,分清虛實和均勻地漸變,逐步提高運動量,逐步增強腿力和膝關節的支撐力量。
兩足雖然分清虛實,還應該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只有虛實相互滲透,才能變化靈活。
凡前進的腿,必須先提大腿,虛勁于膝,帶起提腳跟,足尖斜向下垂,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實。做云手動作時橫行前進的腿則須先落腳尖,然后足掌、足跟落地,全面落實。
凡后退的腿,必須先提大腿,蓄勁于膝,帶起腳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緩緩后伸,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后全面落實。
兩足開立,凡后腿稍向前移,不向前邁出的,都是先提大腿,蓄勁于膝,帶起提腳跟,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后足跟落地,全面落實。如“左摟膝拗步”接“手揮琵琶 ”,“單鞭”接“高探馬”等足部動作,都是后腿向前移動而不邁過前腿,這種步法,稱作“跟步”或“墊步”。后足雖向前進而不邁過前足的,都是先落足尖或足掌,由于前后足尖距離不大,前后足跟可在一條直線上對齊。
凡前進或后退時步伐較大,如“摟膝拗步”前進的弓箭步,或如“倒輦猴”后退的丁八步(弓箭步的反式),后者足不應站在一條直線上,要站的偏開些,較易在動勢和停勢時站得穩當。
凡需加大運動量者,上下肢都需貫勁,“源動腰脊,勁貫四梢”。下肢貫勁之法,骶骨要有力下沉,帶脈極為充實,臀部與足跟成垂直線,屈膝開胯圓襠,臀部之力要貫到足跟,由于軀干和上肢的重量下壓,膝關節更堅固有力。雙足之勁,似乎纏入地下,有盤根錯節之意;前足沉實踏地,小趾著力,中心落在兩足中間。兩足的虛實變換全在隨勢由腰襠的變換來移動兩足的虛實比例。
歲久積功成,下盤就能在任何變動過程中保持平衡,穩固如大樹之不可動搖。在推手時就能勁起腳跟,力由脊發,達于手指,發力較大、較集中、較快。
4、太極拳的身法,主要為“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處處不使身體各部位散漫失中,要表現出中正、大方、嚴正、舒展、和順的形象。前進、后退、左旋、右轉時,四肢動作不論如何轉換,自頭頂、軀干至會陰,始終須形成一條直線(“上下一條線”)。拳論說:“百會(頭頂)、中極(臍下小腹處),一氣貫通!狈彩巧硐蚯案⒑笱、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線平衡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身法上的缺點。兩肩與兩胯,兩乳與兩肚角的上下對齊,齊進齊退,不先不后,是做到身法上“上下相隨”,“上下一條線”的關鍵。
太極拳身法的“中正”,和靜坐時的身法端正是一致的。保持軀干正直,對老年人特別重要,上身前俯,頭向前傾,彎腰屈背,失去虛靈頂勁,這是衰老的象征。許多著名書畫家,不論在工作或平時,都是“正襟危坐”,軀干筆挺的。
但是練拳不能不有伸縮,身法有時也有歪斜,有時彎腰幅度極大,只要仍然保持“百會、中極,一氣貫通”的原則,這就是所謂“中正之偏”。
太極拳身法的輕靈、空松、圓活,全憑腰、胯、胸部的運轉,使在任何角度上能保持全身的平衡,最忌頭、身前傾,彎腰屈背。身法的中正,“尾閭中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重視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沒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會直僵僵地得不到運動;練拳時如果刻刻留心“意注丹田”,腰部松沉直豎,骶骨有力、帶脈(腰部周圍一圈)自然充實,下部自然有穩重的感覺;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節用意識控制盡量松舒下沉,自然就會有“含胸拔背”的姿勢,“松肩沉肘”可以幫助“含胸拔背”姿勢的形成。“含胸拔背”不同于弓背凹胸的病態姿勢。“含胸拔背”時內部橫隔向下舒張,自然地形成橫隔式的深呼吸,可以幫助氣沉腹部,使上體輕靈,下體穩重,它不同于挺胸的上重下輕。胸隔的一張一縮,一升一降,使隔肌有力,腹腔和肝臟也受到有規律的時緊時松的腹壓運動,有利于輸送血液和促進肝臟機能的活動。相對的使胸腔和肺部也獲得舒張的鍛煉,加強了肺活量。這樣一開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節和韌帶得到鍛煉。“勁貫脊中 ”,“力由脊發”,“牽動往來氣貼背”,即指含胸拔背而言。
另外,我們不能從形式上來理解“含胸拔背”,否則會養成僂背的病態姿勢,與立身中正的原則不符。隨著動作的一開一合,虛實變換,脊椎在中正的狀態下,得到微微的屈伸運動。
身法的中正安舒、輕靈圓活與沉著穩重三者相結合,是太極拳身法的特點。
(二)四功從字義上比較費解,因為“心、神、意、念”,幾乎完全指的是內在的神經活動或精神作用而言。
傳統對“四功”的講法是“發之于心、達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
“發之于心”是講練拳時,一切發動在“心”,故要求“心靜”!靶牟混o則意不!,練拳時不“刻刻在心”,則內外的形與氣盡皆散亂。
“達之于神”,指精神要貫注。精神提起則周身舉動自然輕靈。故傳統理論中有:“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慮”,“內固精神,外示安逸”之說。
“行之于意”,是說練拳要以意運行,用意不用力。也就是所謂的“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以氣運身”。能如此,則自然能夠氣遍周身,達到內養的目的。
“想之于念”,主要講練拳時要做到“念念不忘”的意思。一招一式刻刻留心,則自然能練到“便利從心”、“完整一氣”了。
“四功”就是心、神、意、念。意動神隨,我想怎么做,動作是什么樣的圖形,心念一想,身體就跟上了,你沒跟上就沒有自如。也就是在練拳過程中要由“意”所在的統一思想引領全身,完成預定的動作,是“意識引導動作”。是說練拳時要以意運行,用意不用力,也就是所謂的“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以氣運身”。能如此,則自然能氣遍周身,達到內在修養的目的。所以拳論中才說:“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意氣君來骨肉臣”,“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太極拳從起勢一起,首先靜下來,達到心平氣和,從哪里開始先動,動作過程是怎樣,完成時的狀態是什么,也就是起點、過程、終點三要素都要在意念中很明晰,動的感觸是什么,是輕輕飄飄的飛舞,還是穩穩地前進,這都是神、意的內容。“四法”還比較好理解,“四功”看不見摸不著,有的人不太容易體會。對于“四功”過去拳論上有幾句話講解, “發之于心,達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
“發之于心”,就是練拳的一切源起,發動都在于心,“先在心,后在身”,“心為主帥”,所以練拳你一定要心先靜下來,打仗司令部得冷靜,不浮躁。
“達之于神”,就是精神要充沛,要貫注,拳論上說“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慮”,“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精神固達了,周身才能實現一舉動皆輕靈。
“行之于意”,就是一切行拳均在于意的運用,“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沒有意,只是形,就是體操了!耙鈿饩齺砉侨獬肌,意是一身的統綱,練拳要 “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以氣運身”,所謂“用意不用力”。
“想之于念”,就是練拳時要做到念念不忘,“勢勢存心揆用意”,不泄怠,“變轉虛實須留意,雖然放松但不隨便,這樣才能做到“勢正招圓”。我認為意念活動要從開始動作起,一直灌到收勢完成,這樣才是真正的內外精神全力集中在你的動作上。
【何謂太極拳的“四法”“四功”?】相關文章:
太極拳基本功06-15
太極拳基本樁功03-15
太極拳的運氣法10-28
楊氏太極拳腿功訓練01-13
太極拳腿功練習方法10-14
太極拳的基本功訓練03-09
太極拳基本功技法06-22
太極拳入門基本功03-15
太極拳腰功練習方法08-16
太極拳樁功的練習方法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