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冬至傳統故事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于后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冬至的傳統故事,希望能為你提供幫助:
冬至節的故事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吃餃子故事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睎|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美食故事
冬至是嚴冬季節,人們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經過數千年發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節令美食傳統,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為冬至節令食品。而伴隨著冬至食俗,還有很多民間傳說。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此俗由來已久。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戰亂,安享太平。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后來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在南宋時,臨安人也在冬至吃餛飩,也包含著對異族的憎恨和對太平的向往。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餃子的風俗,稱為吃“捏凍耳朵”。這也有傳說: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原為醫官,告老還鄉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的鄉親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施舍給鄉親吃。鄉親們服食后,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而且混身發熱,頭上冒汗,于是稱贊冬至吃狗肉真好。狗肉性熱,冬天吃了確能暖身壯陽。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狗肉羊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在冬至至大寒的節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補益身體,以求來年精神抖擻身強體壯。
在江南水鄉,則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習俗。這也緣于古代傳說,南方的部族首領共工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因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粥,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后來這種赤豆粥也稱為“冬至粥”,其中除了赤豆以外,也加入紅棗、核桃肉等,補益身體。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用糯米粉制成,內包用赤豆制成的豆沙,加上芝麻暈油等,這種圓形的甜品,也許原來也有與赤豆粥相同的起源?但后來逐漸引伸到“團圓”“圓滿”,合家同吃表達人們對家庭幸福的祝愿。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可見冬至吃湯圓的風氣之盛。
冬至傳統故事
一、匈奴與餛飩的傳說
相傳在漢朝時期,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境。當時匈奴部落中有兩個首領,分別姓渾和屯,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因此便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和“屯”的諧音命名,就叫作“餛飩”。為了平息戰亂,過上太平安樂的日子,老百姓就在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包餛飩吃。
二、宋高宗趙構與餛飩的傳說
相傳宋高宗趙構非常愛吃御廚制作的餛飩,有一次御廚沒有把餛飩煮熟,因此就有人要將這個御廚治罪,但因為只有這個御廚會做餛飩,趙構就赦免了他。后來這種餛飩的制作方法流傳到民間,品種花樣越來越多,成為冬至必備的節日食品。
三、捏凍耳朵的傳說
相傳醫圣張仲景曾經在長沙做官,當他告老還鄉時,恰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張仲景非常難過,于是讓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驅寒的藥材放到鍋里煮熟,然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放到鍋里再次煮熟,就做成了一種叫作“驅寒嬌耳湯”的藥物,分給老百姓吃,不久,大家的耳朵就都好了。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就在每年的冬至這一天,便模仿做著吃,形成“捏凍耳朵”的習俗,后來人們就稱它為“餃子”。
四、吃狗肉的傳說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民間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個好的兆頭。
五、女媧與冬至餃子的傳說
相傳女媧用黃泥做人,到了冬至那天,天氣寒冷起來,黃土人的耳朵被凍掉。她就在一個個黃土人的耳朵上都穿個小孔,用一條線通過,一頭打個結扎住,一頭塞進黃土人的嘴里,讓黃土人咬住,這才保住耳朵沒被凍掉。后來人每到冬至節,就包耳朵形狀的餃子,意思是讓女媧做的黃土人咬住帶線“餡”的耳朵,不被凍掉。
六、吃赤豆糯米飯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期,有位叫共工氏的人,他有一個兒子,品行惡劣,危害相鄰,最后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他又變成疫鬼,每到冬至這一天,就出來殘害百姓。但他有個缺點,就是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糯米飯吃,以求驅趕疫鬼,消災避難。
【冬至傳統故事】相關文章:
2016冬至吃什么傳統食物01-13
2022冬至習俗吃什么傳統食物“補冬”11-09
冬至的古詩03-18
寧波冬至吃什么,寧波冬至習俗12-22
有關冬至的對聯01-25
冬至節詩歌03-19
冬至的來歷及習俗03-20
冬至節的來歷10-31
冬至餃子的來歷03-19
冬至節的由來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