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年祭灶的歷史典故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典故吧,典故在傳達表現事物事理中畢竟是隔了一層,是一種由彼而產生的聯想,還苦于找不到優秀的典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年祭灶的歷史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年祭灶的歷史典故
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那么小年祭灶的歷史典故出自哪里呢?下面請隨小編一同來了解下吧。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边@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后,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 膠牙餳 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于《后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后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于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夸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后,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于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 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 。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后,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后,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后,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由于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 “跳灶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后,乞丐們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鬧于門庭,乞錢,謂之“跳灶王”,也含有驅邪之意。這一活動主要在我國的東南方進行。
小年夜祭灶習俗
何為小年夜?宋代人以臘月(農歷十二月)廿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今沿襲為傳統節日,稱為小年夜、大年夜。也有以除夕為大年夜,前一日為小年夜的。今北方以農歷十二月廿三日過小年,而南方、港澳臺以廿四日為小年,全國沒有統一標準。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過小年在廿三日,一般民家廿四日,水上人家則在廿五日。新會的小年夜祭灶索性廿三、廿四兩天都拜,并賦予不同的意思。廿三日晚的拜祀,是歡送舊一任灶神回天上去;廿四日早上的拜祀,是迎接新一年從天上派來的灶神到任,是否“連任”,凡間的人不知,如果是連任的話,他也夠倉促了,一年只回天上一晚。
灶神是民間神,本地又稱灶王、灶君、灶老爺、灶神菩薩,按民間說法,他一年到頭在這個家里,聽到了這家人的各種說話,到小年夜要回到天上玉皇大帝那里“匯報工作”,專門報告人間善惡,所以,這家人要在他上天之前先給點甜食,讓他滿嘴甜言,只說好話,以免讓上天給這家人降禍或折壽,因而,祭灶貢品都用甜食品,而沒有人用咸食品。一般用幾塊炒米餅,或炒米,或粉印餅,全株甘蔗,以及其它水果,也有加炒一碟齋菜,F代有簡單地買來糖果、甜點心“薩其瑪”。
灶神的對聯內容一般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心愿,好像灶王也可以賄賂,神也人性化了。拜灶神除“裝香”(上香)外,不少人又還燒紙制的小工藝品“灶柜”,像燒元寶一樣,兩天祭灶時各燒一個送給灶神!霸罟瘛笨勺灾疲话闶琴I來的。
拜灶神用的炒米餅又叫“炒米溶糖”,以燒開的紅糖水拌炒米粉,倒入簸箕或盤中,冷卻后粘結成塊,用刀切開成一個個小餅塊。炒米以燒開的紅糖水搓熟炒米粉,拌入炒熟的花生仁、芝麻,也有加入芫荽,捏成粉團,可即食,新會方言是一團、一段的意思,但現在人們怕制作時沾上手汗,又不怎么好吃,就很少有人做這種炒米粉團了。
新會歌謠:“炒米溶糖果合蔗,趷臀趷(音篤)拜灶爺!奔涝畹睦碛陕爜碛悬c滑稽,在人們心中,神大都嚴肅、莊重,拜神時誠惶誠恐,而拜灶神較為輕松。家家戶戶祭灶,不管窮人富人,體現“民以食為天”,祭灶有感謝、頌揚造物的意義。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對“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災殃”(《敬灶全書·真君勸善文》),告誡人們,“舉頭三尺有神靈”,做好事或壞事不僅“你知、我知”,還有“天知、地知”,客觀上有棄惡揚善的教化作用。
此外,到小年夜,就算進入“年界”了。小年夜至大年夜約有一個星期,要為過大年做準備工作,如“打火咸霉”(新會方言,搞清潔衛生),籌辦新年物品等。
大年初二,我和弟弟一塊到外婆家拜年。初春時節,剛剛下過一場小雪,雖說天氣很冷,但我的心卻是熱乎乎的,盡管車行的速度很快,但我還是感覺這車速太慢,我恨不得馬上就飛到外婆家......
小年祭灶神有什么忌諱
忌殺生。小年的這一天,最好別殺生!什么雞呀、魚呀,都不能殺,會影響全家的運勢。大家做飯的話,最好在前一天就把食材準備好。
忌搗蒜。所謂搗蒜,就是把蒜瓣搗成蒜泥。
忌爭吵。小年可是灶王爺回天庭的大喜之日,而廚房又是他的地盤兒,所以這天在廚房里吵架,實在是不合適~大家就心平氣和一點。另外,廚房最好也打掃得干凈整潔一些。
忌邋遢頭發。老人常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所以小年當天大家最好洗個頭、搓搓澡,搞好自己的個人衛生!畢竟新的一年,要從“頭”開始。
忌串門。這個規矩很神奇,據說是親朋好友串門的話,會帶走自家的財氣,影響一整年的運勢。
忌大罵孩子。小年是個喜慶的日子,這一天最好別說臟話,更不能打罵孩子!會把家里的喜氣、財氣都給罵走,新的一年就沒盼頭啦。
灶神的來歷
在說祭灶神儀式之前,我們要先了解灶神是什么。
灶神也被稱為灶君、灶王爺,是主管千家萬戶爐灶之事的神仙。一家人吃飯問題都都歸他老人家掌管,所以備受人們崇敬。而且灶神是中國傳說里漫天神靈中資格最老的一位。
文史記載灶神在夏朝就已經是民間廣泛尊崇的大神。先秦時期祭禮國家大事,而灶位列“五祀”之一,有非常詳細、嚴格的流程。
灶神的原型已不能考察,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道教興盛,將灶神奉為“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而民間漸漸發展除了灶神奶奶的形象,很多人一起供奉灶神爺爺和灶君奶奶。
祭灶神的流程和講究
祭灶神的時間一般選在黃昏入夜之前舉行,全家人都要一起給灶神送行。首先在廚房灶神神位前擺好供桌,將準備好的甜點、瓜果、飯菜等奉上,甜點供奉灶神是讓他甜甜嘴,到了玉帝跟前多說好話。
接著由家主或家中最年長者給灶神上三柱香,其他人跟著作揖即可。然后將由竹篾扎成的紙馬和新鮮草料放入火盆燒掉,這是給灶神送灶馬和馬料。最后全家人給灶神叩頭,感謝今年灶神的庇佑,請來年給家中帶來更多好運。
什么是小年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愿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三。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過小年祭灶神的祝福語
1、辭舊迎新小年忙,擦窗掃地凈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鍋碗瓢盆洗干凈,買來雞鴨美味嘗。愿你小年多如意,快快樂樂迎新年!
2、辭舊迎新心飛揚,我的思念最綿長,寒潮來襲勢頭強,溫暖問候如暖陽。小年到來喜洋洋,祈愿新年更吉祥。祝愿前途很輝煌,愿你快樂最久長!
3、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小年過了,春節還會遠嗎?心意到了,距離還會遠嗎?祝福到了,幸福還會遠嗎?開開心心過小年,歡歡喜喜迎新年!
4、二十三,過小年,家家戶戶掃房忙;貼窗花,殺牛羊,歡歡喜喜迎新年;拜灶王,求吉祥,平平安安又一年;小年到,愿你幸福平安,合家美滿!
5、二十三,糖官粘,家家戶戶過小年;掃灰塵,貼年畫,歡歡喜喜迎新年;拜灶神,多祈福,幸幸福福一整年;小年到,愿你合家歡樂,年年有余!
6、翻開新的一年,首先寫下健康,記滿平安;接著連載快樂,歡笑每天;最后續作幸福,以喜劇收尾。愿大家在小年里一切順心,記滿順心每一天。
7、過小年,祭灶神,灶神上天言好事;擺五谷,加把糖,言完好事降吉祥;發短信,送心愿,愿你身體嗷嗷棒;工資漲,福滿筐,愿你來年運氣旺!
8、間過小年,歡天喜地笑語歡;快樂煙花燦,帶來好運和平安;吉祥貼春聯,和諧美滿共團圓;祝福聲不斷,愿你好事接二連三,幸福如意到永遠!
9、開心迎大年,小年快登場。開心辦年貨,糖瓜甜又香。祭灶雜面湯,平安送吉祥。干凈迎新年,庭院打掃忙。小年提前送祝福,祝你幸福又安康!
10、臘月二十三小年,清掃煩惱留快樂。擦洗污物顯清新,棄暗去霧光明見。掃除邪魔健康來,朋友你可早行動。購買年貨祭灶神,吉祥安康過小年。
【小年祭灶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中國象棋歷史典故09-25
小年的習俗與由來01-16
足球小知識越位的典故05-28
2017小年吃餃子06-10
最常用的詩詞古文典故匯總08-19
2017小升初必考典故成語08-28
護理的歷史發展11-02
漢服的歷史發展08-10
圍棋的歷史故事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