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職業教育調研報告
以下提供一篇調研報告給大家參考!
職業教育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成為各級關注的“焦點”。最近,市委政研室會同市教育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農業局組成聯合調研組,對我市職業教育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深入縣鄉村、工礦企業和學校,走訪座談、查閱資料,基本摸清了全市職業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加快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一、職業教育發展概況。我市職業教育自開始創辦至今已近30個春秋,發展歷程波折起浮,曾有過“全國職業教育一面旗幟”的輝煌,有過“幾近低谷”的尷尬,也有過“腳踩就業和升學兩只船”的困惑。近幾年來,我市職業教育呈現出越來越好的發展勢頭,不少方面還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我市共有職業院校72(技工院校21所)所,其中公辦高職院校3所、中職學校47所;民辦高職院校2所、中職20所。初步形成了以5所高職院校為龍頭,67所中職學校為主體,168所職業培訓機構為依托,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教育體系。2006年,全市中、高職招生規模達到1.43萬人,在校生達到4.81萬人。骨干院校和特色專業建設得到加強,擁有國家級重點職業技術院校13所、省級重點職業院校11所,省級教學示范學校7所;擁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專業38個。職業中專的機電專業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專業,市技術學院的數控與機加工、機修鉗加工等專業被評為省級名牌專業。各職業院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堅持走校企結合、產教結合、工學交替的路子,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質實用型技術人才。“十五”期間,各類職業院校向社會各行各業輸送合格畢業生達到25萬多人,各類培訓機構共培訓350萬人次,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市職業教育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距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距群眾的教育需求仍有較大差距。職業教育整體上仍然處在“蹣跚行進、奮力爬坡”的階段,還面臨著諸多困擾,多年存在的“三難”現象仍然突出:職業教育招生難、職業學校辦學難、培養學生就業難。調研過程中,我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認為“三難”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市職業教育發展存在“六個不適應”。(一)認識不適應形勢。當前影響職業教育發展首要的是各個層面的認識滯后、觀念陳舊。近年來,國家將職業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事關科學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戰略重點,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就業壓力以及偏面的人才觀、擇業觀影響,很多人對職業教育仍然存有偏見。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從政府層面看,有的地方政府沒有認清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沒有看到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沒有看到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有的認為職業教育投資大、見效慢、周期長,不愿在這方面費力氣;很多地方重眼前利益、輕人才培養,重基礎教育、輕職業教育,重學歷教育、輕技能教育;有的縣市區政府至今沒有真正把職業教育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從學生家長來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上學就是為了跳農門”、讀書就是為了上大學。加之近年來就業壓力增大,部分職業學校教學質量不高,致使新的“讀書無用論”抬頭,不少家長認為孩子上職校低人一等,讓孩子上職校成了“無奈”的選擇。從企業來看,很多企業經營者認為,“教育就是教育、工廠就是工廠,扯不到一塊去”,致使“兩張皮”現象比較嚴重,企業和學校缺乏溝通、沒有配合。推進職業教育大發展的社會意識尚未真正形成,觀念更新的任務還相當繁重。(二)規模不適應需求。與我市對各類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職業學校辦學規模明顯偏小。據預測,“十一五”期間我市技能人才需求量(新增)38.4萬人,年均7.6萬人左右。而2006年全市高、中等職業院校年培養能力僅有1.43萬人,有的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在校生不足百人,辦學規模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要求,應當逐步實現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規模大體相當。我們在這方面差距更大,多年來我市職普比一直在20-40%之間徘徊,今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5.5萬人,職普比例只有26%,明顯低于我省多數地市,比全省平均水平還低12個百分點。(三)條件不適應辦學。發展職業教育需要財力作支撐。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張、中等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骨干示范學校的創建、實訓基地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市職業教育的投入水平不高,現有投入政策沒有完全落實。城市教育費附加不低于30%、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20%用于職業教育的政策,大部分縣市區沒有兌現;每年每班農村4000元、城市5000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經費,普遍沒有達到。2006年,我市預算內中等職業教育事業費為6920萬元,僅占高中階段經費總支出的22.9%,與我省先進市相比差距甚遠。由于投入不足,直接制約了辦學條件的改善。從學校辦學設施看,全市中等職業學校校均占地面積不足80畝,校均建筑面積不足1.5萬平方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大多數職校辦學條件簡陋,學校缺少基本的實驗、實習場所和設備。市第一職業中專占地只有30多畝,在校生1500多人,生均占地面積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生均占地18平方米的標準。從實習實訓條件看,1/5的職業學校沒有專業實習實訓場所。根據國家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生均儀器設備總值最低應為3000元,而目前我市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儀器設備總值僅為2001元。從師資力量看,我市大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的編制是幾年前核定的,隨著近年來職校規模擴大和在校生的增加,專任教師總體數量明顯偏少,專業水平也不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象兗州職業中專這樣的省重點職業學校,竟有20多位體育教師改教專業課。再就是非教學人員過多,比例嚴重失調,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占教職工總數的65.3%。在職業技術學院,二者的比例竟然達到1∶1。許多職業學校不得不高薪聘請校外技能型專家任教,難以保證教學時間和質量。“雙師型”教師更是嚴重匱乏,全市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13.9%,明顯低于全省30.1%的平均水平。(四)專業不適應市場。由于我市大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主要側重于升學(對口高職)或域外就業,和我市產業發展聯系不緊,“兩張皮”的現象比較突出。很多學校不是瞄準市場設置專業,而是依據現有師資確定專業,這就必然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脫節。一是為農服務“脫節”。據勞動部門預測,到“十一五”末,我市第一產業各類技能人才總量應達到2.46萬人,純增量應達到1.88萬人,年均應培養3700多人。而我市職業學校農林水類專業年招生僅有80人,缺口高達46倍。另據調查,我市中職畢業生回農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不足畢業生總數的5%。現在農民迫切需要掌握先進的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但如何發揮職業教育在農業技術中的作用,已成為十分重要而緊迫的現實課題。二是為工服務“脫節”。從五大產業集群技能人才供求關系看,一般來說,專業人才的培養有余有缺、供求之間適當不平衡是正常的。但我市的情況是,這種供求雙方基本上處于無引導、無組織的自發狀態,反映了我市職業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明顯不銜接。三是為三產服務“脫節”。據統計,我市各類職業學校為第三產業服務的專業,只有商貿類的市場營銷、餐飲兩個專業,年培養能力不足500人。我市已確定把現代服務業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明確了現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務四大重點產業,據測算,“十一五”末我市服務業中的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社區中介服務、金融服務以及飲食服務等傳統服務行業,共需要各類技能人才總量應達到20萬人,純增量應達到16.8萬人,年均需求量為3.4萬人。從目前狀況看,我市根本無力培養。以旅游業為例,我市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相對密集的景點景區,但全市竟然沒有一個學校設置旅游或導游專業。實踐證明,不與當地經濟掛鉤,職業教育不可能發展壯大;脫離現實經濟生活和產業需求,職業教育肯定做不大,走不快、也走不遠。(五)政策不適應就業。我市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充分,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尚不能成為促進和引導職業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我市各類經濟組織中,普遍沒有真正建立起技能人才從培養、使用到管理的規定和制度,技術崗位只有27%的人持證上崗,遠沒有達到全員持證上崗的要求。由于缺乏鼓勵在本地就業的政策,目前我市一方面缺少大量的一線專業技術人才,一方面相當一部分職校畢業生大量流向沿海和發達地區。金鄉縣職業中專,每年的畢業生全部流向長三角地區;職業中專數年來每年80%以上的畢業生到無錫、昆山、青島等地就業。調研發現,全市職業學校畢業生域外就業率高達60%。這就出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我市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培養的技能人才,卻走出去就業;而我市的一些企業又要拿出必要的成本,從外地引進技能人才。這“一出一進”背后,意味著教育資源的重復浪費和人才成本的雙重投入,確實值得深思。(六)體制不適應統籌。我市中職學校隸屬教育部門的有32所,其余15所則分別隸屬于勞動、衛生、建設等部門。多頭管理體制導致缺乏統籌協調、政出多門、各自為戰,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上,表現為結構失調、資源不足、投入浪費等。各部門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各有權限,難免有部門利益、各自立場和自我保護傾向,因而出現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難以互認、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難以融通、課程內容難以銜接、職業學校資源和社會企業培訓機構的資源難以共享的問題。顯然,如果不能對職業教育實行統一領導和綜合協調,構建起大職教格局,我市職業教育的發展必將受到很大制約。
三、對策建議。綜合分析我市職業教育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困難和問題,我們認為,職業教育發展應確立以下基本思路:堅持“大力發展”的方針,圍繞建設新的目標,以服務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緊扣我市優勢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尋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養高地,著力建構立足經濟、面向社會、服務各業的現代化職業教育新格局。按照這一思路,在整體工作擺布上,應做到“三增”、“三創”、“三強化”。
(一)“三增”:就是增強對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增加職業教育投入,增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首先,要充分認識職業教育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發展職業教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我市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市既是較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又是人口資源大市,推進經濟戰略轉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區域競爭力,必須把發展由依靠資源優勢為主,轉變到依靠人才、技術和勞動者素質為主上來,必須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術過硬、素質優良的實用技術人才隊伍?梢钥隙ǖ卣f,我市成為人力資源強市之時,就是我市經濟騰飛之日。因此,必須從戰略和長遠發展的高度來看待職業教育,打破“就教育論教育”、“為抓職教而抓職教”的封閉狹隘的思維方式,糾正各種忽視長遠發展的“短視”行為,破除各種陳舊觀念的束縛,樹立抓職教就是“抓發展、抓經濟、抓民生”的觀念,強化抓職教就是“打基礎、謀長遠、創優勢”的意識,真正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的總體規劃,做到工作上優先研究、發展上優先安排、政策上優先落實。其次,要廣開渠道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要認真落實政策,保證職業教育的財政性撥款。市、縣兩級政府都應建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重點用于骨干示范學校建設、師資培訓、實習實訓基地和農村職業學校建設。支持鼓勵新建或擴建職業學校,借鑒外地的經驗,凡新建職業學校,市政府可一次性提供啟動資金100萬元;擴建職業學校,提供啟動資金50萬元;創建成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市政府一次性獎勵200萬元,縣級政府予以配套。改革財政投入制度,建立按生均培養經費撥款的新機制,保證中等職業學校的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投入不低于普通高中的水平。拓寬職教經費籌措渠道,市、縣在安排使用農村科技開發和技術推廣經費及扶貧資金中,應安排一定比例(10-20%)用于農村勞動力培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應安排不低于5%的資金作為農村職業學校、成人學校建設經費。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按照2.5%足額提取職工培訓經費,列入企業成本費用。第三,動員各種力量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國家提出“職普比例大體相當”的要求,對我市來說任務相當艱巨,擴大職業教育培養能力是當務之急。市縣兩級都要加大職業學校建設力度,在全市大力實施“2531”工程,確保2010年前,每個縣市區至少建設完善一所高標準的職教中心,“達到占地200畝、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在校生3000人以上、實習實訓設備1000萬元以上”的要求。要改革職業學校招生辦法,在計劃指導下盡量放權給職業學校,讓其自主考試、自主招生。要挖掘辦學潛力,改變傳統的正規學歷教育的思維定式,將成人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納入職業教育的范疇,不斷擴展職業教育生源空間,通過政策引導,讓最應成為職業教育對象的中考高考落榜生、農村富余勞動力、退轉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農民等群體,能夠“無門檻”或“低門檻”進入職業學校,接受崗前、在崗、轉崗培訓以及繼續教育,達到“讓最需要接受職業教育的人,到最需要生源的職業學校培訓”目的,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
(二)“三創”:就是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創新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創新用工就業制度。創新教育發展模式方面,重點是突破體制性障礙。除勞動部門舉辦的技工學校外,其他行業企業所辦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構,均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跨層次的資源整合,切實改變目前多頭辦學、分散管理、資源浪費的狀況。積極創新辦學體制,構建“政府辦學為主、多種形式并存”的辦學格局,政府在重點辦好一批骨干示范院校的同時,通過優惠政策扶持和引導各種形式的民間職業教育機構發展;采用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讓一些職業教育特別是培訓機構直接進入市場;要制定專門政策,引導企業強化職業培訓,明文規定“辦企必聯校,建企先選校”,即凡在職職工規模達到3000人以上的企業,均應建立相應的職業培訓機構,或者委托一所職業學校承擔企業培訓任務;凡不足3000人規模的新建企業應事先選擇合作的職業學校。積極推進多形式合作辦學,支持成立以骨干院校為龍頭、若干學校和效益好的企業為依托的職教集團;實施“名牌帶動”,積極創建“名牌學校、名牌專業、名牌基地”,走外延擴張與內涵提升并舉的發展之路;以爭創“全國百所示范高職院校”、“全國千所示范中等職業學校”為抓手,實現我市職業教育的高水平發展。當前,要突出辦好市區三所高職院校,按照“保持優勢、突出特色、適度競爭、錯位發展”的原則,合理定位,統一規劃,避免重復建設,通過辦強辦大“龍頭”,發揮對全市職業教育的示范帶動作用。創新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方面,重點是強化對經濟社會的服務功能。緊緊圍繞我市的產業基礎和發展需要,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做到“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就開設什么專業”,“先定專業、后聘教師”。我們通過調查認為,今后五年我市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應當重點建設培育8類實用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即機械加工、煤化工、醫藥食品、紡織服裝、商貿流通、旅游服務、建筑建材、農產品加工等。圍繞這8類基地建設,重點培育80個骨干示范專業,力爭30個專業進入國家和省級示范專業序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專業體系。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培訓項目和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實行靈活的學制和學習方式,做到長短結合,以“長”促穩、以“短”促活,為學生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等創造條件。創新用工就業制度方面,重點是推行職工持證上崗。要使職業技術教育成為職工進入企業之前的必經之路,以此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認同度和吸引力。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鼓勵企業在本地職業院校中進行招工,引導職業院校畢業生盡可能在當地就業,推進“訂單培養”、定向培養,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學校與企業的良性互動,共建共贏。認真落實《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完善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加強對就業準入制度執行情況的監察,對違反規定的用人單位進行糾正并依法給予處罰。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安置工作,建立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為職業院校畢業生提供優質服務。建立學歷文憑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教育培訓制度、學歷文憑和職業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經人事、教育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認定的相關專業畢業生,不受工作年限限制,可直接申請參加專業技術從業資格考試。
(三)“三強化”:就是強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對職業教育的組織領導。強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實習實訓條件差已成為困擾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大難題。這個問題不解決,職業教育就沒出路。建議今后市級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要重點用于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刹扇“以獎代撥”的方式,即縣市區和學校先拿出資金購買設備、建設基地,然后由市財政獎勵其價值的2/3,直到該校實訓基地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為止。同時,應當明確規定,新建職業學校,專業實習實訓設施必須達到設置標準,否則不予審批;現有職業院校,凡實習實訓條件不達標的,原則上不審批新的基建項目。要探索實習實訓的新路子,在全市職業學校推行“頂崗實習”模式,并使之制度化。“最新的科學技術在生產線上、最新的農業技術在大田里”,因此,要想讓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管打實用”,就必須讓學生走進工廠車間、走向田間地頭。要深入探索“企校合作、村校合作”的有效途徑,在全市開展“一企聯一校,一村聯一校”試點工作。同時,設立“市職業教育年會”,定期舉辦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做到“普教有高考,職教有大賽”,使之成為職業學校學生展示能力的舞臺、走向社會的平臺。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點培養認定一批以校長為主的職教專家隊伍,打造引領職業教育發展的領導團隊;培養認定一批專業帶頭人,打造專業建設的中堅力量;培養認定一批骨干教師,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力爭“十一五”末,全市“雙師型”教師要占到專業教師總數的60%以上。要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全面推行教師全員聘任制,全面實施管理人員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和教師職務聘約管理制度,形成“職務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工資能高能低”的用人機制。啟動師資培訓工程,安排專項資金,對專業教師進行相關專業技能培訓。改革職業院校用人制度,支持職業院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高技能人才和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才,擔任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人事部門要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在專業教師、實習指導教師的聘用方面,給予特殊政策支持,對學校急需的專業技能人才,可以適當放寬學歷要求;對于到職業院校擔任教師的專業技術人員,可按照相關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教師職務,實行聘任制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規定的待遇。強化對職業教育的組織領導。盡快成立由市政府領導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的職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設立職業教育綜合管理辦公室,統籌協調管理全市職業教育。各級政府要切實承擔其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統籌規劃,分類指導,依法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建立職業教育考核評估機制,把職業教育列入政府考核和領導干部任期目標考核體系。要建立網絡人才信息公布制度,搭建全市統一的人才供需“平臺”,促進各企事業單位與職業院校的信息共享。大力宣傳優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突出貢獻,大力宣傳職業教育的先進典型和先進人物,倡樹正確的求學觀、擇業觀和人才觀,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崇尚技能、崇尚創新的良好氛圍。
【教育局職業教育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文化旅游產業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7
歷史調研報告04-13
教師調研報告03-03
陶瓷調研報告03-04
有機調研報告02-16
高校調研報告01-27
地熱調研報告01-24
手機調研報告01-20
簡易調研報告01-19
災區調研報告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