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我市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3-04-04 23:02:28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我市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

          一、我市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
          近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2001、2002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225元、2393元,較上年增長3.4%、7.6%。
          我們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靠發展優勢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建設五大生產基地。抓住國家和省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機遇,建設百萬畝高油大豆生產基地,2002年播種高油大豆146萬畝;引進馬鈴薯精深加工企業,建設百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播種馬鈴薯45萬畝;推進農牧結合擴大飼料作物種植,建設百萬畝飼料牧草生產基地,播種飼料牧草32.6萬畝;依托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百萬畝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經濟作物總播種面積47.1萬畝;結合退耕還林,建設百萬畝柞桑蠶生產基地,放養柞蠶732把,栽桑樹700畝。
          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業。充分利用我市資源富集和生態環境優勢,建設綠色農業生產基地11個,種植綠色食品面積125萬畝,11個產品獲得A級綠色食品,2個產品獲得歐盟有機食品認證,產量達12萬噸。
          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領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引進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俄建設境外綜合開發區。農副產品出口發展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二是加快龍頭企業建設,靠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明確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提高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突出發展主導產業,圍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產業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產業,構建龍頭企業群體、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進產業化發展。
          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29家,帶動基地面積137萬畝。實施品牌戰略,重點培育 “玉鈴”牌馬鈴薯、“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干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影響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在縣域和中心鄉鎮重點建設和完善了7個具有較好基礎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全市現有各類農產品市場88處,基本形成了以鄉鎮批發市場為中心,城鄉農貿市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場體系。
          三是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新技術推廣和應用。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平均每年推廣項目20多個,累計推廣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生產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318萬畝。
          建設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實現農民增收5000余萬元。
          大力實施種植業和牲畜業良種工程。引進推廣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優良品種28個,建設各類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廣優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質品種率達95%以上。建設大牲畜凍配站點92個。
          努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應用水平。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產業、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年培訓鄉村干部、科技戶、種田大戶及青壯年農民15萬人次左右。
          四是夯實農業發展基礎,靠降低風險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和改造了***、**等堤防,極大地提高了這些地區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個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2002年,爭取國家級和省級旱田節水澆灌溉項目5個,受益面積可達16.22萬畝。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投資三年累計7113萬元,開發建設項目30個,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9.27萬畝。大力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以實施天然林保護為目標,重點實施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生態效益補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四年共落實退耕還林面積5萬畝,造林56.8萬畝,建成多種類型自然保護區5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125萬畝。不斷提高農機裝備水平。3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農機更新資金1.6萬元,更新大中型農機具4786臺(套),到2002年全市農業機械原值達6.776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95.63萬千瓦,畝均耕地擁有農機動力 0.132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86.5%。
          五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靠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畜牧業,實現農業內部轉移。目前,全市從事養殖業生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占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采集、食用菌栽培和水產等副業生產農戶也不斷增加。
          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拓寬社會轉移空間。通過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鼓勵和吸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截止2002年底,全市轉移剩余勞動力6.04萬人,占農村勞動力16.6%,平均每6個農業勞動力中就有1人外出務工,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占農村人均純收入28%。
          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向外拓展轉移空間。近年來,赴俄累計輸出勞務1.6萬人次,開發俄土地7000公頃,勞務收入8000萬美元。此外,還向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地區輸送勞務。
          六是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靠落實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穩定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農民生產投入積極性。
          堅定不移地貫徹土地承包政策,不斷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償”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承包權流轉,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
          積極推進撤鄉并村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全市鄉(鎮)由86個減少到64個,行政村由859個減少到626個,鄉(鎮)村兩級干部減少1500人,減少行政支出1300萬元。
          積極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嚴格控制農民負擔反彈。加強村級民主制度建設,積極推行村級民主選舉、村民議事、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切實增強農民對村務工作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從源頭上遏制農民負擔反彈,農民負擔呈逐年減輕趨勢。2002年全市實行稅費改革后,共減輕農民負擔7706萬元,人均減少114元,畝均減少10元。深化農村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把農民增收納入干部考核重要內容。把促進農民增收納入包鄉、包村、包片、包點、包戶責任制,作為考察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將所包對象增收與否、增幅大小、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條件,調動了農村干部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積極性,轉變了干部作風,提高了為農民服務的水平。
          二、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性問題比較突出 結構制約。
          產業化經營剛剛起步,沒有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基礎。農業資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十分脆弱。龍頭企業普遍規模偏小,組織形式和利益機制不完善、不規范,帶動能力弱。農村小城鎮建設慢,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不強。在產業內部結構中,種植業比重大,林牧漁業比重小。
          市場制約。從國內市場看,近年來,由于市場需求變化,農產品賣難十分突出,農業增產不增收,增收空間越來越小。從國際市場看,**農村開放度不高,毗鄰俄羅斯的區位競爭優勢沒能得到有效發揮。目前,我市大豆、小麥價格超出國際市場價格20%—50%,已失去市場競爭能力。畜產品、蔬菜等雖有一定價格優勢,但因規模、品質等問題,在短期內開拓國際市場難度較大。從**自身看,地處偏遠,處于中心市場末梢,輻射面小;人口總量僅為173萬,農業人口占65%,城市化水平低,社會購買力規模不大,內需拉動力較弱;缺少規模大的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特別是缺少能夠輻射全省、全國的“龍頭”市場。
          體制與政策制約。從體制方面看,我市土地流轉機制尚未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民發展商品生產信息不靈,市場交易能力低,難以應對市場變化和規避市場風險。從政策方面看,近年來由于受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影響,農民收入明顯減緩。1997年到2001年,糧食市場價平均下降40%左右,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增加。
          科技與信息制約。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2002年我市農業科技貢獻率42%,低于全國8個百分點。由于農產品質量差,名特優品種少,過腹轉化和精深加工水平低。農村信息服務滯后。農村專業協會、中介組織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機制不健全。政府部門缺乏對農民的信息引導,預測性、定量分析少,導致農民決策缺乏依據。
          勞動力素質制約。敢闖敢干進取精神不夠。缺乏闖大市場、創大事業的膽識和氣魄。特別是一些農村基層干部駕馭市場和帶領農民闖市場的能力不強。科學文化素質不高。全市農業科技人員僅占農村勞動力1.2%。農村勞動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許多農業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廣應用。民主法制意識淡薄。自覺、主動參與農村民主管理意識差,特別是發展市場經濟所必需的契約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農民收入增長。
          三、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建議
          新形勢下必須準確把握農業發展定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則,采取綜合措施,確保農民增收實現新突破。 圍繞結構調整夯實增收基礎。切實把經濟結構調優、主導產業調強、運行機制調活、經濟效益調高,構筑具有**特色的質量效益型農業基礎。調優經濟結構,就是在糧牧企、產供銷、農科教、一二三產業之間,建立起協調發展的關系;調強主導產業,就是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專業化、規;a,壯大區域主導產業;調活運行機制,就是積極完善健全土地經營、金融服務、中介組織聯結機制等,大膽探索和建立農業保險、政府保障等農業經營風險保障機制;調高經濟效益,就是按效益最大化原則,建立全新的產業結構,真正實現農民增收目標。 圍繞科技創新挖掘增收潛力。加快培育、引進、推廣農畜優良品種。種植業選育、引進品質優、產量高、抗病性強、成熟早、脫水快的優質品種。加大技術推廣力度,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生產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農產品貯藏、保鮮、包裝技術。注重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提高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水平,確保產品的商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增強農民依靠科技增產增收的自覺性。 圍繞項目建設加大增收力度。利用結構調整上項目,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項目,實現農產品增值。通過技術改造、機制創新發展和培育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龍頭企業,建立一批高技術、高起點、高附加值、高效益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和商貿型的龍頭企業。 圍繞小城鎮建設擴大增收載體。根據我市實際情況,要建設四種類型的小城鎮:以工業生產為主體的工業主導型鄉鎮;以從事商品流通和為城鄉人民提供生產生活服務為主體的商貿主導型鄉鎮;以游客和貨物集散為主體的交通運輸主導型鄉鎮;以旅游服務業為主體的旅游休閑主導型城鎮。完全放開農民進入小城鎮的戶口限制,與原居住居民在醫療、教育、就業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圍繞市場流通搶抓增收關鍵。加快建設一批牽動全市、幅射周邊地區乃至全省、全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力支持興辦各類經貿公司,支持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和各種民間流通組織。積極發展訂單農業。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增加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 圍繞非農產業拓寬增收渠道。引導農民積極發展勞務經濟,建立市、縣、鄉三級勞動信息管理網絡,形成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充分發揮勞動管理部門主渠道作用,在各縣、鄉(鎮)建立勞動保障站,在勞務輸出人員集中的地方設立辦事機構,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管理。 圍繞減輕負擔強化增收保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有關政策,堅決杜絕加重農民負擔。進一步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全面推行村級財務公開和村務公開。扎實開展農村“三亂”的專項治理工作。把減負工作與農民增收結合起來,與改革和規范農村稅費制度結合起來。

        【我市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11-15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02-12

        關于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12-14

        對我市蔬菜產業發展調查報告12-21

        縣農民收入情況的調查報告03-26

        2022關于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10-15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11篇(集合)12-23

        我市農村公路管理情況的調查報告12-11

        農民收入社會調查報告范文10-14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暑期社會實踐11-1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