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通用12篇)
在出現了某些事件和情況后,我們常常要開展全面的分析研究,調查完畢后,通常還需要完成調查報告,F在你是否對調查報告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通用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 篇1
前不久,筆者隨同人大的調查組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了解。調查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而且出現了團伙化、暴力化、低齡化等新特點。這里筆者就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預防對策,談談自己的看法,期待全社會用雙手和愛心,用法律和責任為孩子們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十分復雜,涉及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個方面。綜合分析,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即未成年人個體自身的原因和影響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觀環境。
一是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不成熟導致犯罪。青少年的認知能力不強,法制觀念淡薄,對事物的認識較為片面,對自己的行為還不能做出正確的估價和判斷。其涉世的無知性、盲目性難以應付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被別人拉攏、利用。有的為貪圖享受而盜竊、搶劫、詐騙,有的為了所謂的義氣,充當英雄而打架斗毆,傷害他人,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義氣用事,不計后果,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是家庭教育不完善導致犯罪,F在大多數孩子為獨生子女,有的因家長過分溺愛,一味嬌慣,養成了任性、自私、倔強的性格。有的家長因忙于工作或本身就有不良習慣,無暇顧及孩子,疏于對子女的管教,導致子女放任自流。不健康的家庭(包括單親家庭)子女因得不到應有的父母之愛,使孩子產生自卑和怨恨心理,或自暴自棄,或沾染不良習氣,逐步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是學校教育方式單一滯后導致犯罪。有些學校重智育輕德育,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學生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過重,同時忽視對雙差生的引導和幫助,導致部分學生厭學、逃學、輟學,過早流入社會,逐漸走上犯罪道路。近幾年,雖然各中小學校設立了法律知識和品德教育課,但大多形式單調,缺乏創新和吸引力,教育效果不盡理想,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榮辱、善惡觀念。
四是社會負面影響導致犯罪。社會中出現的拜金主義思潮、“黃賭”現象以及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促使一些青少年將“不勞而獲”的思想“合理化”,甚至錯誤地把犯罪當成了“發財致富”的途徑。渲染色情、兇殺、暴力的書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場,黃、賭、毒封建迷信等社會丑惡現象屢禁不止,嚴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部分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腐化墮落,直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對預防犯罪工作的幾點建議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行動起來,構建有效的網絡體系,共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一是進一步加大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不少干部群眾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形成社會合力。許多家長過于注重孩子考試成績,存有法制教育可有可無的錯誤觀念。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真正納入重要工作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宣傳《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通過向廣大青少年普及預防犯罪知識,使之逐步養成知法、學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習慣,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通過營造良好的法制宣傳氛圍,增強全社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抓緊抓好未成年人的預防犯罪工作,切實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
二是進一步做好在校生的預防犯罪工作。有些中小學校對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傾向。要轉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不良傾向,完善教育內容,強化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加強學生課外生活引導和管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確立“轉化一個差生與培養一個優秀生同樣重要”的理念,防止適齡少年兒童厭學、失學、輟學,過早流入社會。大力倡導警校共建活動,切實發揮法制副校長的作用,保障法制教育課規范有效。要熟悉學生的心理變化,加大開展學生心理咨詢服務的力度,及時矯治學生的心理障礙。要積極創辦各類家長學校,引導和幫助廣大家長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對孩子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增強家長教育子女的責任心和管理能力。
三是進一步優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政府雖然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納入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但總體上看,預防責任和任務還沒有全面落到實處。有的部門負責人責任意識不夠強,加之沒有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工作缺乏主動性,工作難以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效。各級政府要積極開展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大力整頓文化市場,加大對社區環境、校園周邊環境的綜合整治力度,特別要加強對新聞出版物、音像制品市場和網吧、游藝廳、錄像廳等營業性娛樂場所的監管,凈化社會環境,減少引發犯罪的社會誘因,為未成年人創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投資,盡快建立青少年活動場所,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動吸引青少年,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四是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調查顯示,家長對孩子不良習慣的矯正有時心有余力不足,缺乏科學的思維和方式。學校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矯治還很薄弱,沒有成文的措施和很好的手段。村(居)委會及有關企業對有問題的青少年幫教不力或撒手不管,形成了管理真空,成為社會治安的一大隱患。對此,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切實加強中小學生學籍管理,嚴格控制失學、輟學,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社區閑散未成年人的總量。要加強社區責任,大力整合社區資源,通過摸底排查、建檔立卡、跟蹤幫教、專人聯系等措施,加強失學、失業、失管狀態的閑散未成年人的教育與管理。民政、司法等部門要認真落實流動未成年人管理和服務、刑釋解教未成年人的安置幫教、流浪乞討兒童幫扶救助措施。公、檢、法、司等司法行政部門,要認真貫徹“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積極探索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治理、救濟的最佳途徑,制定有利于保護教育未成年人、防止重新犯罪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做好未成年人的司法救濟與保護工作。
五是進一步探索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長效機制。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要廣泛調動家庭、學校、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建立全社會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整體網絡。建立聯動機制,真正形成齊抓共管的整體合力。要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發揮好政法、綜治、教育、民政、團委、婦聯、工商和文化等部門的作用。建立責任追究制度,牽頭單位要敢于負責,有關部門要通力協作。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制定預防工作評估標準和考核制度,將各部門的預防犯罪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整體考核指標體系,做到預防工作與綜合治理工作同部署、同實施、同考核。建立預警機制,不斷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針對性。要及時了解掌握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新情況、新動向,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趨勢做出分析預測,逐步建立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的預警體系。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 篇2
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是和諧社會主義人際關系、改善社會風尚、提升人民道德素質、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重要舉措。
一、社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首先,從整個社會大環境來看:由于社會轉型的高速度和不穩定因素的存在,許多傳統觀念和道德規范受到無情的沖擊,西方的不正確的價值觀念卻時刻影響價值觀尚未定型的未成年人,導致部分未成年人出現才大志疏、盲目自信、過分關注個人利益和私欲,缺乏自我約束,道德觀念淡薄的現象。而中國優秀的道德文化:誠實守信、勤勞善良、樂于助人、團結友善等正在慢慢消失。周圍不良的社會文化吸引著充滿好奇心、自控力差的未成年人。
其次,從學校來看:道德教育被肢解為空洞的說教。學校的德育工作缺乏與家庭、社會的密切配合,特別是農村學校,學校教育成了學生德育的全部。更嚴重的是現在的學校只注重成績和升學率,而忽視了道德教育。當然,這與教育體制也有很大關系。雖然我國已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可許多學校仍以應試教育作為本校的教育體制,這是影響道德教育地位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說是根本因素。
最后,從家庭角度來分析:家是未成年人的啟蒙學校,而家長則是未成年人的啟蒙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不良的家風,不和諧的家庭環境都會對孩子的成長與教育產生不好影響。當下,許多家長抱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重智育,輕德育,盲目地對孩子進行智力教育,忽視了優秀道德文化教育。甚至于對獨生子女的一味嬌慣,寵溺,這對道德教育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導致了許多問題。家長只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未成年人道德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1、大眾傳媒。大眾傳煤主要包括廣播、電影、電視、報刊等。例如,有的電影、電視作品為追求所謂的票房價格,用許多思想內容極不健康的作品吸引觀眾,宣傳暴力、兇殺、色情等;有些所謂的紀實篇,把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細加描述;有的報刊不僅表現在非法出版物的增多,而且許多所謂的正規出版物也在合法的幌子下宣傳一些不健康的內容。未成年人判斷是非的能力較差,但具有極強的模仿心理和模仿力,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最容易做出違反道德規范要求的事情。
2、不良社會風氣。社會現象形形色色、紛繁復雜,不僅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丑惡,特別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許多新的.游戲規則沒有建立和完善,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不斷出現。例如,有些人通過不正當手段在短期內可以暴富,有些人可以通過不正當途徑升官發財等。這些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會給未成年人學生的道德、心靈造成污染。
3、網絡。網絡給工作、生活和社會交往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促進了社會道德的開放性、多元性,但也給道德教育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例如,電腦黑客及病毒制造等不道德行為不斷產生;合理的個人隱私受到了空前的挑戰,改變了人們傳統的交往方式和情感方式;西方發達國家通過網絡將自己的意識形態、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等觀念四處傳播。未成年人學生是極易受網絡影響的群體,如不正確加以引導、處理,會給未成年人的道德行為帶來偏差。
三、社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
作為居住和成長的場所,社區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日益彰顯。中小學生一年中近一半的時間在社區中度過,社區正在成為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空間,是未成年人實現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場所,是未成年人集中活動的重要區域。未成年人的積極參與是實現社區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以社區為依托,推進社區未成年人思想工作,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社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重要舉措。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 篇3
按照辦事處的總體要求和部署,我們對分管的社區進行了入戶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社區總戶數1083戶,2884口人,F有未成年人417人,其中,高中生85人,初中生134人,小學生122人,幼兒66人,失學8人,待業2人。為了詳細了解和掌握社區的青少年思想德育教育現狀,我們抽樣走訪了105家,與一些家長、青少年進行了座談,取得了第一手材料。
二、存在的問題
就社區來說,當前青少年德育教育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理想觀念模糊。不論是在入調查中,還是在座談中,使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殘酷的事實:在走訪的105戶家庭中,有95個孩子對自己的將來沒有打算,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干啥,尤其是年齡較大的表現得更為突出!半S遇而安”、“到時候再說”、“沒想過”……是受訪孩子和家長說得最多的。
2、是非觀念淡化。在受訪人群中,我們向所有的家長和孩子做了一個提問調查:如果遇到歹徒正在行兇,恰巧被你看到,你會不會上前阻止?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幾乎所有的家長和孩子都選擇了回避。除此之外,缺乏禮貌、不懂交往規則、善惡不分在這些孩子中都表現得十分突出。
3、法制觀念不強。在這些孩子中,普遍存在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現象,法律邊緣模糊。除了殺人、放火、盜竊、搶劫之外不清楚其它違法行為。甚至一些青少年自身就存在著違法行為。
4、自制能力差。突出表現在逃學上網吧、打游戲、看黃牒黃書等方面。盡管學校和家長多方阻止,但成效不大。
三、加強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幾點建議
鑒于青少年當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為了使這些未成年人能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在將來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大任。我們建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未成年人教育和管理。
1、盡快開辦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課。由于學校的當前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很多學校都把德育教育課當作副科處理,甚至有些學校干脆就取消了德育課,使未成年人的德育水平極低,出現了荒漠化現象。所以,在社區開辦德育教育課已成當務之急。通過與家長溝通,我們建議利用雙休日成立社區德育教育班,集中未成年人學習,盡快補上這一課。
2、加強家長學校建設。未成人之所以出現這樣問題,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與其監護人——家長也有著直接責任。很多家長也痛苦地表示不會管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由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教師,在第一教師不稱職的情況下,出現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荒也就不奇怪了。為此,加強家長教育也勢在必行。
3、加強未成年人環境管理。外因往往決定內因。東利社區未成年人之所存在這些問題,與其成長環境也有關系。在東利社區,大大小小的網吧、黑游戲廳、歌舞廳不下十幾個,每天暄鬧不止,潛移默化中給未成年人成長帶來了負面影響。所以,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也是我們當前應該正視的一個現實。
綜上所述,盡管當前存在這些問題,但只要我們能從源頭上、根本上抓好,從正面教育入手,堅持經常,相信廣大提高青少年德育素質一定會有一個較大的轉變。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 篇4
為了做好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工作,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優先的保護,保障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遼寧省沈陽市青少年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將社會調查制度全面引入沈陽市兩級法院刑事和民事案件審判中。
一、組建隊伍,建章立制
社會調查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規定,但對于我國來說還是剛剛起步階段。為此,沈陽市青少年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辦公室與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通過多次協商、論證,從全市選聘兩級法院社會調查員(所選聘的社會調查員必須熟悉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法規,身體健康、作風正派、責任心強、具有相應的工作能力,而且自己所從事的日常工作與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有一定的聯系)50人(15個區、縣〈市〉各3至4名,市直2名),并聯合下發了《關于組建沈陽市少年審判社會調查員隊伍的實施方案》。方案中規定:社會調查員的日常管理、考核和培訓主要由未保辦負責,以確保社會調查員的組織建設和社會調查制度的開展和實施;規定對社會調查員參與社會調查和出席庭審,參照人民陪審員補助標準由委托法院給予報酬。
二、加強培訓,明確職責
一是培訓調查員如何深入到刑事案件或者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告人所在的家庭、學校、社區、工作單位、公安派出所等,通過走訪家長、老師、鄰居、同事、管片民警和會見當事人等方式對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情況、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成長經歷、社會交往以及導致犯罪的原因等方面展開調查;二是培訓調查員在法庭教育階段,如何參與對被告人進行幫教,促使其改過自新;三是在民事審判中,培訓調查員如何對涉及未成年人的撫養權、監護權、人身損害、繼承等合法權益進行關心和保護。四是培訓調查員在庭前社會調查中,若發現有遺棄、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時,及時給予干預,必要時建議有關機關予以懲處。
三、深入實踐,突顯效果
社會調查員隊伍組建以來,參與了多起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引起一定的社會反響,成效明顯。例如,對孫某某等4人故意傷害案件、金某故意傷害案件和樊某故意殺人案件,在案件的審理中,社會調查員通過社會調查,對他們的犯罪成因分別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同時對監護人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并對未成年被告人進行法制教育,被告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都表現出了真誠的悔罪態度。在一起增加撫養費的二審案件中,社會調查員通過調查,發現原告是一名只有16歲的女孩,被告也就是其父沒有固定生活來源,又再婚,對原判決的撫養費支付不起,原告面臨輟學的危險。為了不讓女孩輟學,社會調查員到原告的學校進行了溝通和協調,最后學校領導同意為其減免了學費,保證了女孩不失學。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 篇5
社會調查制度是針對未成年人犯刑事司法審判而設立的一種特殊的制度,其目的在于以刑罰個別化處理為理論依據,關注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特點,保障判決的合理性,在國外又叫犯罪人格調查制度。隨著2001年最高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中確立該制度以來,刑事司法實踐針對該制度的事實進行不斷的探索,總的看來該制度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就在目前刑事司法實踐來看該制度的規定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導致該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未能得到良好的實行和發展。因此有必要在此結合我國刑事司法實踐執行該制度的客觀情況和暴露出的問題,就如何完善該制度提出一點淺顯的想法。
一、我國未成年社會調查制度存在的問題
1、社會調查制度的啟動具有選擇性。2001年最高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一條規定,開庭審理前,控辯雙方可以分別就未成年人被告人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以及實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現等情況進行調查,并制作書面材料提交合議庭。必要時,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關社會團體組織就上述情況進行調查或者自行進行調查。按此規定是否在判決前開展社會調查具有選擇性,人民檢察院、辯護人、法院根據各自的需要自行決定是否開展社會調查。到司法實踐中,由于是選擇性規定,不管是人民檢察院、辯護人還是法院開展社會調查的情況就極少。這種任意選擇,無標準啟動程序的規定使得該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未能得到良好的實行,成為一紙空文。
2、社會調查的主體不明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設立的社會調查制度,可以開展社會調查的主體有四個,人民檢察院、辯護人、法院以及接受法院委托的社會團體。在司法實踐中社會調查的主體就更為混亂,那么這種多主體調查的形式使得社會調查制度的權威性和調查結果的公正性受到質疑。
3、缺乏對社會調查結果進行評定的機制
社會調查報告要解決的問題是未成年人犯其即往的表現所折射出的人格特點,最終落實到未成年犯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的評判上。因此必須對社會調查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客觀評定,認定未成年犯的人格特點。但現有的社會調查制度并未對此做出規定,社會調查僅僅是羅列了未成年人即往表現的信息,但如何對信息進行評定,認證未成年犯的性格是否存在缺陷,是否予以酌情從輕處罰、輕到什么程度缺乏評判的客觀標準,具有極大的主觀隨意性。
二、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國的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
1、將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列為未成年犯處遇的畢經程序。
為充分的保障未成年犯的合法權益,體現刑罰個別化處理的具體優勢,充分考究未成年犯的身心特點和成長需要,保障科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應當將社會調查確定為未成年犯處遇的必經程序,排除該程序啟動的任意性。如此社會調查的啟動具有法律規定的嚴肅性,普遍適用于每一個未成年犯罪案件,這種普遍的、必然的適用性能有效的保證公正處遇可能出現在每一個未成年犯罪案件中,體現刑罰無差別化的普遍正義。
2、明確社區矯正組織為社會調查的主體。
社會調查的主體應當是能夠全面收集到未成年犯相關信息的單位,能夠及時收集到相關信息,同時對案件的處理沒有厲害關系。在國外,人格調查一般由緩刑官負責實施,主要原因在于緩刑官能夠全面及時的收集到相關信息,同時其長期從事緩刑幫教的社會經驗能夠幫助其收集到人格調查有關的信息。那么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人民檢察院、辯護人、法院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基于其特點職責的要求不能作為社會調查的主體。特別是法院事前進行人格調查可能使法官對未成年人的人格特點作出不當的評判,這種內心意識的提前干預,可能使法官進行處遇衡量時失去公正的立場。從司法實踐來看,社區矯正制度在我國正在逐步的開展,很多的地方成立的專門的社會矯正機構,因此社會調查在實行社區矯正的.地方應當由社會矯正機構進行,其優點在于作為社區矯正機構的地域性使社區矯正機構更容易接觸到未成年犯的有關信息,收集資料較為便利。同時作為社區矯正機構事前進行社會調查亦是對可能實行的社區矯正的提前了解,如果未成年罪犯被執行社區矯正則事前進行的社會調查將成為制定社區矯正方案的有力依據,避免了重復進行調查。
3、完善人格調查的內容
進行社會調查的目的在于充分收集信息,對未成年犯罪的個體因素進行評判,衡量其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的大小,以此作為量刑輕重的參考。那么社會調查結果在量刑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此社會調查具有著嚴肅的地位,其調查的內容應當充分圍繞評定人身危險性和主觀惡性所必須具有的基本要素。那么社會調查的內容不能具有任意性,社會調查制度應當規定進行調查時所必須調查的內容。
4、建立人格評審制度。
應當建立一種機制,對社會調查所收集的到的有關信息進行分析,認證未成年人的性格特點。同時應當從規則上明確那些傾向性性格可以成為酌情從輕處理的依據。對人格評審機構的確立,筆者認為可以將未成年人人格評審事項交專門從事未成年人保護的機構進行,這些機構收集到有關材料后對未成年人是否具有危險性傾向性格的應當進行認定。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 篇6
隨著青春期的來臨,少男少女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生理上的變化促使心理上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開始表現出對異性的傾慕與向往,希望自己能更多的與異往,有什么苦衷和心里話也愿意向異性朋友傾訴。這時,男女同學間相互吸引乃至發生早戀。但是,有些青少年不敢與異性交往,羞于談異性,與異性說話時則臉紅,出汗,心跳,呼吸加快,語言不連貫等,出現異性交往障礙。
怎樣才能打破這種異性交往的障礙呢?咨詢要點如下:
。1)更新觀念,主動交往。青少年由于性的萌動,產生對異性的渴慕,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現象,過分壓抑對于身心健康發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在當今信息開放的年代,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開放型的人際交往成了社交的主旋律,因此,不應將與異性交往神秘化。
。2)樹立正氣,創造環境,
打破封閉式的生活環境,用全新的觀念和熱忱的態度,發展同性友誼和異性友誼。樹立正氣,創造合適的氛圍,形成正確的'輿論,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己在交往時堂堂正正,一身正氣,不抱雜念,對別人的交往不冷眼,不遏制,不捕風捉影,不制造流言。
。3)分清友誼與早戀的界限。由于中學生生理心理機能并未完全發育成熟,如果這時戀愛,難免會有較多的沖動性和盲目性,但是,對于中學生來說,友誼與戀情之間的尺度不易把握,因此應盡可能增加群體交往,這樣的交往方式,既能渲泄情感,滿足少男少女的心理需求,又可避免越軌行為。
(4)交往時要大大方方,不要故作姿態,以免招來流言蜚語。少男少女們都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以獲得異性的好感和青睞,這是正常的。但這種表現一定要掌握尺度,要自然大方,不可粗俗輕浮。
。5)要善于學習異性的優點。由于性別差異,男女在性格和氣質方面各有長處,男生堅毅、剛強、勇敢、獨立;女生細膩、溫柔、嚴謹。不與異性交往,少男少女們很難發現異性身上特有的優點,而這些優點又恰恰是其本身所缺少的,因此,男女生之間進行正常交往,有利于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 篇7
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
(1)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現的特點
1、從年齡結構來看,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齡化方向發展。由于發育年齡提前和頻繁接受不良文化影響等原因,當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初始年齡比20世紀90年代有所提前,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殺人、搶劫等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日益增多;
2、共同犯罪普遍。未成年人因自身身體素質及其他能力的限制,喜歡結伴而行,相互利用、相互壯膽而實施犯罪行為的現象較為普遍。共同犯罪成為其主要犯罪形式;
3、“兩搶一盜”呈多發性犯罪。未成年人沒有經濟來源,經濟上依賴于父母。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未成年人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其父母經濟上的供給一旦不能滿足其物質需要,就容易想歪心思,鋌而走險,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以滿足其物質需求。
4作案偶發因素多。未成年人因心理發育尚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和干擾,容易沖動,其違法犯罪多具有偶然性,犯罪起意快,且一般沒有特定的犯罪對象,往往只要一人提議,其他人便不假思索同意,說干就干,不計后果。
5、犯罪手段漸趨成人化。隨著當今社會傳播媒體和科學技術的空前發展,未成年人通過網絡、電視、游戲、黃色刊物和他人的傳授,見多識廣,早熟、早知、思維活躍。一些未成年人有意模仿或者精心研究電視、電影、偵探小說上的犯罪方法作案,反偵查意識很強,犯罪手段漸趨成人化。
6違法犯罪的恥辱感日趨淡化。在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下,不少未成年人的恥辱標準明顯錯位,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群體性道德失范、價值觀念偏差和道德水準滑坡的現象,未成年人對犯罪的恥辱感越來越淡化。有的未成年人認為,老實本分等于無能,一旦觸犯法律受到懲罰,只認為自己運氣差,并不認為是什么恥辱。
7農村未成年人犯罪突出。當前,農村青壯年大多長年外出務工,導致農村“留守學生”、“隔代監護”的現象十分普遍,有的未成年人因從小缺少親情溫暖、缺乏家庭教育和家庭監管,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2)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態勢
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響,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在增加;其增長速度不如忽視,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從犯罪原因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未成年人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學校原因和社會原因。
。ㄒ唬┪闯赡耆俗陨淼脑
首先,從心理因素分析未成年人的自我認識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抵制各種不良影響的能力不強,思維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不能客觀的、理智的、冷靜的對待各種事物和現象,對比較復雜的社會現象難以正確認識,對自已的行為不能作出正確的估價和評斷。其次,從生理因素分析,由于未成年人正處于身體發育期,情緒、情感的社會化還很不完善,行為易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自我控制能力較差,難以抵制外界不良誘惑,難以有效的控制自已的心理沖動。再次,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較低,綜合素質較差,分辨事非能力較差,很難應付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被別人拉攏、利用,沾染不良嗜好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義氣用事,不計后果等?傊,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對事物判斷能力較差,模仿性、好奇心和虛榮心都很強,容易產生對立情緒、逆反心理和攻擊性行為,辨別是非以及自制的能力較弱,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或不法分子教唆而誤入歧途,從而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少年犯案發前大多都有喜歡上網、打游戲、吸煙甚至酗酒、賭博等不良嗜好,他們游手好閑,無事生非,從而導致非道德意識增長和產生違法行為。另外,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極為嚴重;未成年人的性犯罪,無一不與色情文化的污染有關;因為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幾乎是空白,因此,處于性早熟時期而對性的認識是既神秘又剌激,在有誘惑的情況下,極易引發未成年人性犯罪。
。ǘ┘彝ピ
家庭是一個人生活和成長的第一課堂,家庭環境如何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子女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壞,父母道德品質的優劣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當,對子女的心理、品德、愛好、理想和行為舉止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家庭環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說家庭教育很重要,很多未成年人就是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導致走上犯罪的道路!其中家庭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溺愛縱容型家庭;家長過分溺愛、放任,疏于管教,F代家庭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家長沒有履行好監護職責,遷就孩子的不適當要求,對子女的不良習慣不能及時發現并教育其糾正,特別是在物質生活上無限制,致使子女形成唯我獨尊、自私自利、占有欲極強的心理,當其不斷增長的需求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向家庭外擴張,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誘導時,極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2、不良教育型家庭;家長的不良教育方式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拔苗助長”型,二是“任其自生自滅”型。“拔苗助長”型的家長是投入多、交流少,在學業上對孩子抱有很高目標或對孩子容錯性較低,一旦孩子達不到目標或出現錯誤,家長不能耐心細致地說服教育,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而是奉行“棍棒教育”,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傷害了子女的自尊心,使其產生逆反對抗心理和自卑、悲觀情緒,甚至于輕生!白陨詼纭毙图彝ナ羌议L自尋快樂多,與孩子同樂少。
有的家長忙于工作,有的家長忙于生計,有的是父母離異,有的是家長外出打工,對孩子缺乏必要的關心和愛護,使他們過早地嘗到了生活的苦澀,失去了親情的呵護,性格孤僻,自卑,脆弱,最易交朋友,被壞人利用。
3、父母素質偏低型家庭;家長自身要求不嚴,對孩子影響很大。家庭中,家長的一言一行,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未成年人模仿性強、可塑性強,父母的言行影響著他們的成長,有的父母素質較差不能正確的教育子女,甚至顛倒是非,有的本身就有一些不良惡習,嚴重影響著子女的成長。在生活中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影響最大的人是父母。未成年人好奇心強,易受暗示,善于模仿,但辨別是非、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常常把與之接觸最多、聯系最密切的父母作為自己的模仿對象。
4、殘缺重組型家庭;家庭的完整是子女健康成長的搖籃,當離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它原因失去了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時,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壞。這種家庭既給子女心理造成了傷害,又給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缺陷。相當多的孩子因此產生深刻的情緒障礙,悲觀失望,嫉妒他人,不滿現實,形成一種反社會的心理,極易引發犯罪。
5、父母外出型家庭;隨著人口流動比例的增大,尤其是有些地方經濟欠發達,不少家庭為了謀生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將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或親屬,使子女的管教工作存在嚴重的缺陷,使一些未成年人因失去了良好的管教條件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ㄈ┥鐣h境
首先是宏觀環境的影響;近年來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強烈的變遷。與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更加顯得茫然不知所措。不斷涌現的新生事物,使他們的欲望不斷膨脹,但他們的能力使他們很難通過合法的手段去實現這種欲望,為了滿足這種欲望,他們很可能不擇手段,實施越軌甚至犯罪。加上當前我國貧富差距日益加大,他們在與別人的比較中,體會到一種貧困感,一些未成年人幼小的心靈種上了貪慕虛榮的種子,講排場、講吃喝、講穿戴、好逸惡勞、夢想一夜暴富,經濟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誘發青少年向往金錢物質,使得一些青少年為獲不義之財瘋狂作案;這種心態加大了他們心理的失衡,更加促使了犯罪的發生。其次是微觀社會因素的影響。網絡、電視、電影等傳播媒介的影響。傳播媒介的對未成年人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他們的很多行為舉止都可能是從這些媒介中學習的結果。渲染暴力、淫穢等思想的傳播媒介在某種程度上對青少年犯罪有很強的誘發作用。由于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社會閱歷淺,辨別是非能力差,對好壞良莠缺乏全面的判斷。在缺乏良性誘導的情況下就會受好奇心的驅使,往往是“一看、二學、三墮落”。另外是網絡游戲的誘惑;近年來,隨著網絡游戲的發展,網絡游戲在給人帶來樂趣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可以說網絡游戲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最重要的社會原因。因為網絡游戲的誘惑力,不少未成年人經不住誘惑,沉迷于網吧、游戲室,尤其是在校學生在那里結識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有的因為爭機子打架,有的因為沒有資金消費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四)學校原因
學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生活、學習場所,學校和老師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僅次于未成年人的家庭和家長,有的甚至超過了家庭、家長的影響力。
但現行教育制度存在的缺陷是不容回避的問題。一是單純的應試教育忽視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學校為了取得高升學率,以滿足社會及家長的期望,在教育內容的安排上,只重視教科書規定的知識教育而輕視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法制教育重視不夠。從近兩年審理的在校學生犯罪案件來看,他們的法律觀念非常淡薄,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沒有認識到自已的行為是犯罪,如有的人認為打打架,把錢賠了就沒事了。三是個別教師素質不高,教育方法不當。有的教師責任心不強,把差生視作“包袱”冷眼相看,使其對學校產生本能的抵觸情緒而輟學在家,給社會帶來了消極因素。四是學校管理存在問題,尤其對住校學生的課外管理不嚴,致使少數學生在校外租房居住,與社會的不良青少年接觸,而被引誘走上犯罪。五是學校管理單純強調“標準化”,忽略了以人為本。學校過于“標準化”的管理模式,使部分學生不能很好的適應校園生活,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能正確對待,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棄。
三、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對策與建議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導致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會、學校、家庭和未成年人自身,因此,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實行綜合治理。
1、 優化家庭環境,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質量。個人的性格、道德品質、理想情操的形成,都與他從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熏陶有關。因此,每個家庭都必須以對子女負責、對國家的未來負責的高度出發,維護家庭和睦,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大力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質量。父母要首先從自身做起,提高婚姻質量,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子女當好表率。要筑牢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線。
2、 注重學校的教育功能。 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繼續,對未成年人的培養、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校要要改變那種只重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不良傾向。學校要在傳播文化知識培養興趣愛好,引導個性發展的前提下,使未成年人首先學會做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進和完善管理制度與教育方法要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同時還要開展法制教育,切實擔負起加強法制教育的重任,使未成年人從小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
3、 凈化社會環境。社會各方面,應齊抓共管,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未成年人成長提供一個健康的外部環境。一是要凈化大文化市場。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管、打擊力度,凈化影視報刊文化市場,加大打擊宣傳色情、兇殺、暴力的書刊和音像制品,杜絕黃、賭、毒對未成年人的侵蝕。二是要加大對網吧、游戲室的監管力度和處罰力度。該取締要取締、該關閉的要關閉、該處罰的要處罰,堅決避免不法網吧、游戲室給未成年人帶來的危害。三是要加強宣傳和普法力度。使未成年人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抵制不良習氣的能力,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做遵紀守法的公民。四是加強社會治安,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誘因,為未成年人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4、 構筑以學校為中心的學校、家長和社區三結合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網絡。首先應該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班主任應該定期做家訪或者召開家長會,多與家長交流,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對于后進生要多加鼓勵,讓他們樹立學習信心,對于一些不良行為要慢慢督促他們改正;其次,學校應當加強與學校所在地的公安部門和居委會、村委會的溝通與聯系,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讓在校青少年有安全感,并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發生。另外,學校應加強與相關執法部門溝通,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學校應與相關執法部門溝通,成立法制教育基地或類似組織,不定期邀請相關執法部門以案說法,提升法制宣傳的效果。
5、 落實刑事政策,實行司法預防。司法機關應認真貫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寓教于審,懲教結合,使其認罪悔罪,重新做人。首先,要改革庭審方式,在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有針對性地邀請學校教師、群團干部或心理學工作者介入庭審,實施心理矯正,從而打消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心理殘余。其次,在對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時,盡可能多適用非監禁刑,即多判處緩刑或罰金刑,給其創造重新做人的機會。再次,檢察院應設立幫教考察檢察官,負責對起訴到人民法院的少年被告人案件進行庭前調查,找準教育挽救的“感化點”,為庭審法官提供庭審注意事項和量刑參考意見。同時和少年法庭的法官一起負責做好判處緩刑的少年被告人的跟蹤幫教工作,建立幫教制度和幫教檔案,對少年犯進行長期有效的跟蹤幫教,促進其徹底改過自新,避免重新犯罪。
總結: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嚴重性不容我們忽視!我們應該多方面去了解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給予他們多一點關心!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 篇8
“你是風兒我是沙,你是牙膏我是刷;你是哈密我是瓜,你不看我我自殺”,“讀書苦,讀書累,讀書還要交學費,不如去當,有錢有勢有地位,還有美女陪著睡”……,日前寧德市關工委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當收集周圍同學中傳念的童謠、順口溜時,見到的卻是諸多這樣粗俗的網絡短信。
成年人究竟給未成年人創造了怎樣的環境?多項調查發現:當前寧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主流健康向上,但暴露的問題令人憂慮。據市關工委陳智民介紹,此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課題調研歷時1個月,采用問卷、座談、訪談調查相結合的方式,以涵蓋達標中學、重點小學、職業中學、市區、城鎮、沿海、山區為特點的10所中小學為調查點,各縣(市、區)關工委調查小組和市直組,按各自的問卷調查對象機械抽樣1000名中小學生(其中小學生300名、初中生400名、高中生300名;男生507名、女生493名),進行當場問卷調查。
10所調查點學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出本地區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的概貌。問卷調查結果堪憂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未成年學生政治信念正逐漸成熟,思想品德正向健康方面發展,法制觀念也不斷增強。主要表現在:對祖國的情感和態度正確的占77.1%;對信仰有正確認識的占58.9%;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較正確認識的占54.5%;對誠實守信、人際交往、社會公德能正確對待的占63.6%;法制觀念比較強的占72.35%。此次問卷調查同時暴露出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也存在著不少令人憂慮的`狀況。統計數據反映:
——作為中國人“自豪感不多”的占1.33%;“沒有什么自豪感”的還有0.32%:
——認為在人的一生中,“金錢最重要”的占2.55%,“權力最重要”的占0.80%;
——崇拜的對象是“明星”的達11%,“專家教授”的僅占3.90%,“英雄模范”的占5.20%;
——每月零花錢在“100元左右”的占8.9%,“200元以內”的占4.6%,“200元以上”的占3.2%。孤僻、任性、不合群;愛攀比、擺闊氣、追求時尚,等等,可謂是當今一些孩子的通病。比如: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從早上起床穿衣、洗臉、吃飯、上學、放學,一切全由父母包辦、接送;據一所達標中學統計,有百分之六十的學生上學帶手機;未成年人上網普及率奇高,在城鎮,家里沒有電腦的學生幾乎都上過網吧,尤其那些厭學的孩子沉迷網吧,甚至通宵達旦;一所小學組織高年級學生到勞動基地實踐兩天,有的家長讓孩子帶手機保持時刻聯系,一有呼聲就開小車接回家。
家庭教育狀況淺析勿庸置疑,學校教育、家庭影響對未成年人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本文由網絡提供,請登陸查看更多文章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成長成才的“第一責任人”。但是,由于家庭結構不同、家長職業各異、文化層次有別、素質參差不齊,對“第一”身份和責任的認識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在調查中了解到,當前家庭大概有以下幾種模式,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千差萬別:
——和睦溫馨型: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又是孩子的教師還是孩子的朋友,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需求,善于溝通,教子有方,一家子親密無間、和和美美、快快樂樂,孩子的身心、智能、品德得以和諧發展。
——嬌慣溺愛型:視獨生子女為“掌上明珠”,一家六位大人圍著一個“小太陽”轉,孩子從小受到百般呵護,過著“殿下”、“公主”式的生活,養成自私、偏狹、“唯我獨尊”的心態和生活上的低能兒。
——殘缺不全型:或父(母)早逝,或父母離異,孩子缺少完整的親情愛撫,容易導致畸向發展。
——簡單粗暴型: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一旦不盡如人意,便冷嘲熱諷、惡語棒喝,矛盾激化。父母失望、放任不管,孩子叛逆、厭學、出走,甚至走向反面。
——貧病交加型:父母或下崗、或體弱多病,生活難以為繼,孩子思想負擔重、精神不振、心情憂郁,多有自卑感、負疚感。
——恣意享樂型:父母或“地位”不低,或收入頗豐,常常生活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之中,父親迷“麻”,母親迷“舞”。孩子迷“網”,全家“各得其樂”。
——疏于管理型:父母外出經商、打工,孩子托“管”,往往產生“近朱”、“近墨”現象。綜觀家庭教育狀況,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深知一個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長期存在著的重文憑輕能力和人才高消費的用人制度。大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但遇到了“教子成才無方”的難題。
改進道德建設的建議通過此次調研,市關工委的工作人員對我市中小學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狀況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對癥下藥,他們建議加強和改進其思想道德狀況要切實做到全黨重視、全社會共同參與,有必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及時解決問題。
要進一步加大青少年、科技館、體育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的投入,并免費向未成年人開放,辦好適合未成年人年齡特點的電視、電臺的節目、欄目,以滿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在目前尚無能力完全杜絕網吧的情況下,盡在網絡。是否考慮設網吧一條街,以利有效監控和管理;嚴禁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社會、家庭、學校要合力創造一個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健康、安全、有序、規范的綠色網絡環境。當前一些成年人價值觀發生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以權謀私等消極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等,給未成年人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要教育好未成年人,首先要教育好成年人。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全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修養水平。尤其是各級、各部門在職干部要起表率作用,為未成年人做出榜樣,自身不正焉能正人。同時,要加強廣大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做好教師的德育培訓工作。廣大教師要為人師表,注重師德修養建設,以高尚的情操教書育人,真正做到德智雙馨。政府有關部門和學校要舉辦或繼續辦好家長學校,并進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家校聯系制度,改進家訪內容和方式,多溝通、多交流、多理解、多配合,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同聲齊唱”。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 篇9
通過調查,從未成年人上網的基本情況、網絡對未成年人成長產生的影響、引導未成年人安全上網的主要做法和經驗、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時代健康成長的設想及建議四個方面,分析了網絡對未成年人成長的影響。
為了更有效地參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工作,省婦聯兒童部圍繞網絡對未成年人成長的影響專題在全省開展調研。在13市(地)城鄉抽取2600名中小學生、1300名上網學生家長作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254份并匯總分析。主管領導于6月份帶隊赴哈爾濱、大興安嶺區縣實地調研,并與專家、學生、教師、家長代表座談。此外,還通過“兒童網絡安全行”征文、走訪心理咨詢機構等途徑了解了有關情況。
一、未成年人上網的基本情況
1.未成年人上網較為普遍
調查發現,上網已成為未成年人成長歷程中的普遍現象。此次問卷調查到的上網學生占了93.4%,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在10至13歲之間開始上網的學生最為集中,占39.8%,僅有1%的學生在5、6歲時開始接觸網絡。學生上網已持續三、四年的占25%,還有25%的學生網齡已達5至20xx年。81.6%的同學每周至少可以上網一次,5.2%的學生可以每天上網。
2.未成年人上網較為理性
調查顯示,絕大部分未成年人上網較為清醒理智,認為自己喜歡上網但不迷戀的占54.2%,上網與否無所謂的占40.1%。47.7%、34.9%的家長也分別對自己孩子的上網行為做出了比較理智、上不上網無所謂的評價。未成年人上網時間在較為合理的范圍之內,74.8%的學生能將上網時間限制在2小時以內,81.6%的學生能將上網頻率控制為每周上網一次或只在周末定時定點上網,57.3%的家長也明確表示孩子上網時間一般在1至2小時之間。80%以上的學生對基本的網絡道德有正確的認識。66.1%的學生表示不會在網上填寫真實的個人和家庭成員資料。89.1%的學生表示不會向家長隱瞞自己上網的真實情況。88.8%的學生表示不會去見網友。
3.未成年人上網有成人監督指導
調查表明,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學校為未成年人學習使用互聯網創設了基本條件,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家庭、學校中上網,家長和老師對未成年人上網也起到了一定的監督指導作用。55.2%的同學在家里上網,20.6%的同學在親朋家上網。70.5%學生表示自己上網受到家長監督,70%的家長也認為自己的監管有一定效果。家長、老師等也較注意告知孩子上網注意事項,學生問卷顯示,由家長告知孩子上網注意事項的占39.6%,由老師告知的占23.2%,親戚告知占10.7%。
4.未成年人上網重要內容是游戲娛樂
調查發現,大部分家長和孩子都認同上網已成為未成年人學習之余游戲娛樂的重要內容。與上網相關的內容是學生之間樂于交流探討的話題,34.8%的學生還是由同學朋友教會上網。學生常瀏覽的網站類型依次是游戲類、教育學習類、娛樂時尚類,交友聊天類網站,比例分別是34.1%、18.2%、16.2%、13.6%,休閑娛樂的內容總計占了63.9%。調查還發現,男生更喜歡游戲類網站,比女生高出7.5個百分點,女生更常瀏覽娛樂時尚類網站,高于男生3個百分點,喜歡交友聊天類網站的男女生幾乎各占一半。
5.未成年人出入網吧現象仍然存在
調查表明,還有13.1%的學生出入網吧,9.6%的學生只有到網吧才可以上網,3.5%的學生是在有別的上網條件的同時也常常到網吧上網,男同學占網吧上網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90%以上的學生去網吧是為了休閑娛樂,極少部分學生是因為學習需要到網吧上網。統計結果顯示,在網吧玩游戲學生占了近一半,玩暴力刺激類游戲的學生最多,達70%以上。談及上網吧的費用,60%的學生表示要使用平日零花錢,其他學生則要向家長要錢,或用自己的部分生活費和壓歲錢來支付。
二、網絡對未成年人成長產生的影響
調查表明,網絡對當代未成年人產生了日益深刻、廣泛的影響。73.7%的學生認為上網對自己產生了有利影響,15.7%的學生認為產生了一些不好影響,4.5%的學生表示積極和消極影響都存在。很多人形容網絡是雙刃劍,善用是福,放縱是禍。
1.網絡給未成年人帶來的積極影響
一是有助于開闊視野、求知啟智。問卷顯示,33.6%的學生在網上常瀏覽教育學習類、青少年專業類和新聞類網站。學生對網絡開闊視野這一積極影響認同度最高,達40.6%。在他們眼中,網絡是知識金庫,想找什么都能找到;網絡是全能教師,能解無數個為什么。學生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在網上隨意搜索瀏覽,可以通過網校聽各地名師講課,有的學生有不會的問題也樂于到網上探討。網絡常變常新的豐富內容使未成年人始終緊跟時代步伐,交流互動的形式也使得學習知識的過程更生動有趣,激發了未成年人的想象力,鍛煉了未成年人的思維能力。
二是有助于放松心情、舒緩壓力。調查表明,網絡的方便快捷、多姿多彩,特別是玩游戲、聊天、聽歌、看電影、看電子書等休閑娛樂功能都使孩子們感到快樂,有助于未成年人緩解心理壓力,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問卷顯示,88.4%的學生在網上玩游戲,83.9%的學生有自己的網友,他們玩游戲的時候可忘卻煩惱,與網友傾訴可求得情感共鳴,以減輕課業負擔等帶來的心理壓力。21.4%的家長也認同孩子是為了緩解壓力才上網,23.1%家長認為上網使孩子心情愉悅。
三是有助于塑造個性、培養能力。56%的學生認為上網有助于溝通能力的培養,26.1%的學生認為上網能培養創造性和探索精神。未成年人在網上經營空間博客、與人互動等,可以較大程度上避免現實人際交往障礙的困擾,能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見解、展示自己某方面的才華,能進一步鍛煉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自尊心、自信心等,在某種程度上還滿足了精神上的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利于未成年人良好個性的養成,對于現實生活中這種發展、需要得不到充分滿足的孩子來說更是有特殊意義。
2.網絡給未成年人帶來的消極影響
一是上網無度傷害身體健康。過度上網是影響未成年人身體健康的重要誘因,33.8%家長最擔心過度上網會有損孩子身體健康。6.7%的學生表示自己上網曾在4小時以上,1.4%的學生承認曾經通宵上網。網絡無限開放、信息龐雜,孩子上網計劃性不強,貪戀玩游戲、聊天等,都是致使上網時間、頻率增多的原因。未成年人長時間坐在電腦前一動不動,加上遭受電腦屏幕的電磁等輻射,很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影響骨骼和組織發育,引起視力、記憶力下降等傷害性影響。由于對網絡的過度依賴,未成年人參加室外鍛煉、游戲的興趣減少、頻率降低,也不利于身體成長發育。此外,在網吧上網的孩子往往處在一個比較混亂、煙霧繚繞的`環境當中,對身體健康不利。
二是思想道德素質面臨挑戰。調查表明,2.6%學生認為網上可以有不文明言行,4.5%的學生認為網絡上相互欺騙很正常,2.7%的學生對網絡道德的認識較為模糊混亂。有同學舉例說,生活中不能偷竊,但網上“偷菜”沒有問題。未成年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尚未完全成熟,主觀判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完善,面對良莠不齊的網上信息和網絡服務難于分辨對錯和正確取舍,網上的違法不良信息和有害網絡游戲很可能使未成年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腐蝕,少數未成年人因上網而產生了思想道德認識上的偏差。
三是產生行為問題和嚴重后果。據調查,有的未成年人因為沉迷上網而產生了逃課、逃學現象,在學習的黃金時期荒廢了學業甚至輟學,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勢必造成不良影響。依賴網絡也易出現心理問題,產生焦慮、亢奮、幻覺等現象,嚴重的還會出現“網癮”,據了解,我省未成年人網癮不是個別現象,在去年哈爾濱市一名心理醫生披露的工作日記中就記載有300多位這樣的孩子。此外,未成年人心理上不成熟、涉世不深,易受不良風氣、行為影響,有的還對家長隱瞞自己上網的真實狀況,他們可能因為沒錢上網產生欺騙、偷竊、搶劫等不道德或違法、犯罪行為,也可能因為與陌生人聊天、見面成為被欺騙甚至犯罪的目標,或者一時沖動成為惡性案件制造者,諸如《14歲女孩遭網友拐騙》、《初中生殺人后照舊玩網游》等與網絡相關的新聞屢上報端,在這類事件中未成年人都要承受比較嚴重的后果。
三、引導未成年人安全上網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1.立足廣大家庭,引導家長關注未成年人上網安全
作為參與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全省各級婦聯高度重視未成年人上網安全問題,并將之納入小公民道德建設、“雙合格”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中統一研究推進部署。今年,省婦聯將“突出保障未成年人家庭上網安全,指導家長做孩子上網安全的守護者”作為貫徹落實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經驗交流會精神的年度工作目標。與省文明辦、外宣辦、通信管理局共同開展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家庭護衛行動,引導家庭成員自主參與揭發監督行動、家庭教育指導行動、社會實踐行動、輿論宣傳行動,自覺抵制網絡淫穢色情和低俗有害信息。與省文明辦策劃實施了家庭教育巡講龍江綠蔭行動,在全省開展家庭道德教育宣傳實踐月活動,將保障兒童上網安全作為一項重點內容,引導廣大家長重視、關注未成年人上網安全問題并學習掌握必要方法。在全省組織開展“兒童網絡安全行”家庭教育主題征文活動,呼吁社會共同關注并幫助解決兒童安全上網這一問題。
2.切實履行職能,確保未成年人遠離網吧和不良信息
全省網絡監管部門對網吧等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加強監管治理,設立揭發信箱和揭發電話,組織安裝遠程監控軟件,對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的網吧進行從嚴處理,取締無證照網吧。關工委組建“五老”義務監督員隊伍,老干部、老專家、老軍人、老教師、老模范們在制止未成年人進網吧、發現揭發黑網吧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新聞出版部門加強對互聯網出版活動的監管,對本省網站擅自登載、鏈接、傳播含有低俗和淫穢色情內容的網絡小說、電子書、網絡游戲的行為采取必要措施,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的網上文化環境。教育部門注重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并積極搭建平臺,各中小學普遍利用信息技術課、思想品德課、生活課對學生進行網絡安全、網絡道德教育,在校園電腦上安裝防控軟件堵截不健康的網絡信息,有的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網陣地引導學生開展積極、健康的網上生活學習,通過組織參加網上比賽、活動等向學生推薦優秀少兒網站和專題網站,在假期為學生定時開放微機房作為“綠色網吧”。
四、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時代健康成長的設想及建議
時至今日,未成年人已成為中國的網民中的最大群體,據20xx年底數據,中國3.84億網民中約有三分之一是未成年人,這些上網未成年人約占未成年人總數的三分之一。未成年人正處于身心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網絡上的淫穢色情信息、未成年人的網癮現象、因網絡引發的惡性案件,這些嚴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已為社會普遍關注,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時代健康成長已刻不容緩。建議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從長計議,勇擔重任,強化管理,著力加強網絡文化建設,鞏固網絡安全保障體制,積極防范網絡給未成年人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是推進完善網絡立法進程。盡管全國有一系列與互聯網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互聯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進行規范,但伴隨著網絡產業的飛速發展和日趨復雜,法律的滯后性和不完善也凸顯出來,建議完善現有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有關違法犯罪行為的懲處力度,如通過法律明確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對網絡信息內容負責,對網絡色情等網絡犯罪行為進行認定,推進網絡郵箱、論壇、博客、視頻實名制等,對網絡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的行為進行有效跟蹤和處理。
二是加大行政監管力度。建議相關部門對互聯網從業單位審批認定給予政策傾斜。鼓勵建設內容豐富、寓教于樂、各具特色的服務未成年人的專業網站。為各級圖書館開設電子閱覽室提供場所、設備等各方面的必要支持。嚴格審批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控制網吧的布局和規模。網絡監管部門要對網吧等上網經營場所進行常態化監督管理,確保上網身份登記制度、“不準未成年人進入營業性網吧”措施的真正落實,對違規營業的要從嚴從重處罰,堅決取締。
三是加強網絡技術保障。要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在防范違法有害信息和保護、規范未成年人上網中的作用。利用網絡技術及時監測未成年人上網狀況,對反映出來的問題給予充分關注和必要研究。開發保護未成年人上網安全的優質軟件,推廣免費過濾軟件,進一步提升“綠壩”等現有軟件的性能,保證用戶安裝使用這類軟件檢測、過濾、截獲有害信息的同時不影響其他功能。對現有網站、信息進行分級管理,借助網絡安全認證、身份認證技術,限制未成年人對有害信息資源網站的訪問。
四是完善全方位社會監督。建議全面打通網上揭發中心、電子郵件、電話、短信等監督揭發通道,建立揭發快速反應機制和揭發查實有獎制度,更廣泛地發動群眾對威脅未成年人安全上網的行為進行監督揭發。加大對政府監管行為的監督,對網絡審批、網吧監管工作領導不力、工作不實、徇私枉法的部門單位和個人,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責任。動員網民參與網絡信息和服務的監督,嚴厲打擊發布、傳播不良信息的網絡行為,及時消除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要繼續發揮“五老”、家長等群眾力量參與對網吧經營行為的監督,對查實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的網吧要堅決取締,經營者再次經營也要受到嚴格限制。
五是促進行業自律。各級互聯網協會、網吧行業協會要發揮組織優勢和能動作用,引導協會成員實現自我管理,為建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環境做出努力。要宣傳表彰為營造健康向上、和諧有序的網絡環境做出貢獻的互聯網從業單位,為其更好發展提供便利。要促進門戶網站、知名網站帶頭自律,以健康、生動的高品質內容吸引受眾,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要引導網吧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確保不接納未成年人出入網吧。
六是家校聯動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家庭、學校應共同努力,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幫助未成年人掌握上網自律、自護的本領。要引導家長、教師科學施教,營造溫馨成長環境,建立融洽親子和師生關系,支持未成年人發展廣泛的興趣愛好、參與喜聞樂見的活動,避免一部分孩子因心理精神需求不足或壓力過大而迷戀網絡。要提升家長、教師現代信息技能和網絡道德素養,使其成為孩子的示范榜樣,并能及早對孩子進行網絡用途、操作技能、網絡道德和安全知識等方面的教育。要共建校園網或班級網等網絡陣地,提供健康有益、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的知識、信息與服務,給他們以充分展示自己和交流互動的平臺。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 篇10
一、調查范圍、對象及方法
調查采取分專題、定學校,以問卷隨機抽樣調查形式為主,隨機訪談、座談會、網上調查等形式為輔的調查方法。振興區屬小學23所,本次調查選擇了紅房、站前、六緯路、永昌、二緯路等5所小學,占小學總數的21.7%。圍繞調查主題,設計了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學生課業負擔、校園文化、社會實踐課等5個專題,發放問卷2 893份,其中,學生問卷2 793份,教師問卷100份。各專題都相應進行了隨訪活動,對生生關系、學生課業減負、校園文化等專題進行調查,組織召開學生家長、社會人士和教師座談會3次,開展網上調查1次,調查工作歷時3個月時間。
二、調查結果及情況分析
1、師生關系的現狀及產生原因
我們共發放了200份學生問卷和30份教師問卷,對當前師生狀況滿意的學生數185人,占問卷總數的92.5%,教師數25人,占問卷總數的83.3%;認為不滿意的學生數2人,占問卷總數的1%;認為一般的教師5人,占問卷總數的16.7%。大家對當前的師生關系狀況總體是滿意的,認為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教學負擔超載、心理壓力過重、感情交流困難以及教師的教育、教學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欠當。老師和“問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待縮短,70.2%的學生喜歡“朋友式的老師”,而老師認為“教師犯錯誤時也應當說聲對不起”的只有43.5%。不少學生認為老師有明顯喜歡和偏袒成績好學生的情況。學生在回答“老師對待優生差生一視同仁嗎”問題時,選擇一視同仁的占問卷總數的61%。
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主要有4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師出于職業上的考慮,對用功的學生和能夠按要求去做的學生比較喜歡和偏愛,使得另一部分學生的向師性心理得不到滿足。二是教師和學生以“一”對“多”的關系,增加了老師全面了解學生的難度,進而影響因材施教方法的實施,一些學生產生了消極情緒。三是小學生的不成熟性決定了有的學生容易違紀,容易對老師產生誤解,難以約束自己的行為。四是學校、家庭和社會配合得不好。
2、生生關系的現狀及班集體對學生關系的影響
問卷調查發出300份,隨機訪談學生10多位,同時做了網上調查。學生與班集體關系融洽的占78.5%,與同桌關系融洽的占91%,與異性同學關系融洽的占26%;卮稹坝靡粋詞或一句話形容你與全班同學的關系”,大部分同學選擇“友好相處”、“純真友誼”和“你尊重我,我尊重你”等。學生氣質類型與交往關系能力方面,各種類型學生對友情都有渴望和要求,其中外向型氣質的學生最高,占被調查者的2/5。班集體對同學的交往影響方面,班集體較好、較團結的,學生關系一般都較融洽,交往的積極性也較高,而班集體松散、較差的,學生情緒相對低落,交友的積極性也不高。
對“好學生”的理解,學生和老師存在著差距。老師從管理者角度出發,認為“好學生”應該聽話,遵從師訓,成績優秀。受學生們歡迎的“好同學”有兩類,一類是成績拔尖,性格隨和,與人為善的同學。一類是學習成績平平,但聰明、好動、風趣、樂于助人,在班里有一定號召力的學生。調查表明:現在的孩子比較重視與同齡朋友的交往,對家長和老師的依賴性逐漸降低,遇到問題首先愿意與同齡的朋友交談,把朋友作為傾訴對象。
3、學生課業負擔情況和原因
調查發放學生問卷882份,教師問卷57份,召開座談會1次,訪談教師、學生、家長10多人。大家對現在小學生課業負擔超重問題基本形成共識:一是學生在校時間長,少數教師采取提前到校、推遲放學的方法延長學生的在校時間;二是學生課業減負的家庭壓力太重,學生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后,還要做家長購買的課外補充習題書,或參加補習班、興趣班、特長班、提高班等,學生身心疲憊不堪;三是教輔資料泛濫成災,小學生書包過重仍然是一個突出問題;四是部分教師教育觀念、教學能力不適應課改壓力,習慣“填鴨式”教學方法,缺少“教育智慧”。
學生課業負擔超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會上對考試狀元和考名牌大學的宣傳此起彼伏,升學競爭愈演愈烈。二是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惜花大量金錢為子女找家教、買資料、上培訓班,學生負擔沉重。三是社會和家長仍以升學率評價學校,使得學校在減負等問題上態度曖昧,不敢邁開步子。四是學生承擔著太多的壓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使素質教育、因材施教成為空中樓閣。
4、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問題
調查范圍定為五、六年級學生,發放問卷211份,對教師作隨機采訪。97%的學生對學校的環境建設是滿意的,但也提出希望學校環境建設更富兒童情調的建議,40.7%的`學生在問卷中要求學校在環境建設方面“增加我們自己的作品”。根據問卷、座談和隨訪結果,大家普遍認為校園建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制度文化建設尚待完善。二是鼓號隊、秧歌隊、體育隊、管樂隊、文學社等校園社團學生多為被迫參加,學生喜歡的興趣小組活動項目少,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三是活動開展、文化建設全員性不夠,活動僅限于在少數學生中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缺乏資金,學校捉襟見肘。
5、小學生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要求
調查共發放問卷1 200份,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性格小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和心理狀態設計問題。據統計,92%的學生喜歡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其中32%的學生喜歡參加游戲式的實踐活動,35%的學生喜歡參加服務類活動,30%的學生喜歡參加文娛類、讀書類的社會活動。高年級有56%的學生、低年級有48%的學生認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豐富課余生活。32%的學生認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了解社會,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增長見識,培養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12%的同學認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自己變得更有自信。
關于深入組織小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調查認為:一是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二是活動形式上要充分考慮符合學生的年齡和生理特征;三是活動組織上既不能放任,又要大膽放手,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老師要盡力指導。
三、工作建議
1、大力開展素質教育的宣傳工作。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必須努力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把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開展素質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更是全民的事,是全社會的責任。要用科學發展的人才觀統領素質教育,形成強大的宣傳聲勢,取得實效。
2、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是學生發展的領路人,“師愛”是學生生理發育、心理發展不可缺少的“陽光雨露”。學校要取消大班制,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保證老師有足夠的精力照顧到每一個學生。
3、大力營造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機制,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把素質教育貫穿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個階段。
4、進一步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校園文化建設和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經費列入教育經費計劃,使學校有資金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 篇11
一、xx學校的概況
廈門市xx學校1998年11月由廈門市人民政府批準建校,1999年4月正式開辦。工讀學校由市教育局主辦、市公安局和司法局協辦,并派員參加管理工作的一所特殊學校。它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把接受工讀教育的學生改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并掌握一定生產勞動技術和職業技能的合格公民。在校學習期限一般是一至三年,參照原來的文化程度,將72名在校生編為初一、初二各一個班,初三年段兩個班,學籍仍保留在原學校,其進入工讀學校的經歷不記入學籍檔案。畢業后由原校發給畢業證書,并一視同仁參加升學考試,在校生按同等初中收費,另收生活等費用450元。工讀生畢業后,學校還有一年時間對他跟蹤,發生問題,還要幫教。
五年多來,xx學校先后接收工讀生372名,從其中145名調查的錯誤、違法性質來看,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長期曠課,夜不歸宿,嚴重違反校規的19名,占13.1%;二是打架斗毆,無理取鬧,對抗辱罵老師的31人,占21.38%;三是有偷盜、賭博、搶劫、勒索行為的85人,占58.62%;四是有流氓習氣,挑逗女同學,直至犯有兩性錯誤的6人,占4.14%。
幾年來,xx學校認真貫徹“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學育人,造就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對在校生要求集中食宿,實行半封閉式、半軍事化管理,進校三個月不讓回家,切斷社會關系。在管理教育中堅持嚴格管理和耐心說服教育相結合;在課程安排上,以部編教材為主,正課教育與社會輔助教育、適當勞動鍛煉相結合;在教育方法上以表揚鼓勵為主,堅持表揚鼓勵與批評懲誡相結合。全體教師既是傳道授業的師長,又是他們學習生活的密友。幾年來,他們在教育挽救這批后進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明顯的成績,把這批處于犯罪邊緣的后進生中的大多數改造成好學上進,遵紀守法,文明禮貌的好孩子。據已經離校的83名工讀生調查,已拿到畢業證書的有34名,占離校總數的40.96%,有44名工讀生因表現好,學習進步,被批準返回原校就讀,占離?倲档51%。還有2人入團,1人入黨參軍。原工讀生林某某,去年畢業后考入某中等專業學校。當他拿到入學通知書時,激動地哭了。他說:“我是個浪子,我所以有今天,是老師幫助教育的結果。”初二年段阮某某的媽媽一再夸工讀學校辦得好。她說:“是xx學校挽救了我的'孩子,現在小阮的學習成績不僅是公認的好,還學會了洗衣服,干勞動活。放假一回到家,就幫助家里干這干那。”現在她對孩子的前途充滿了信心。
二、在校生犯錯違法的根源
從現有在校的72名工讀生的年齡來看,大部分是十三、四歲的孩子,最小年齡僅12歲,最大年齡也才16歲,他們是怎樣走上錯誤違法道路的?從59名犯有各種錯誤違法行為工讀生來看,大部分都可以從他們的家庭和家教中找到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四種情況影響著未成年人的發展和健康成長。一是家庭結構不健全。有父無母或有母無父,或父母雙亡或父母離異。這種不和諧的家庭在小孩的心理和性格形成上產生負面影響。二是家長喪失或缺乏監護管教能力。使這些小孩長期無人管束,致使他們為所欲為惡習不斷。三是溺愛嬌慣型的。使小孩從小養成嬌橫行為,無心讀書,大把花錢,無錢便勒索同學。四是雙職工、雙勞力型的。家長平時沒精力管,聽之任之,孩子出了問題又不夠冷靜,態度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家長對立。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 篇12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國的未成年人都是怎么運用互聯網的呢?下面是有關的調查報告。
中學生上音視頻網站首要是聽音樂 最新發布的“xx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75%的人使用網絡音視頻內容。中學生最關心的音視頻網站內容是音樂和影視。
這份調查顯示,被調查中學生最喜歡瀏覽的音視頻網站是土豆網(80.6%)和優酷網(76.3%)。此外,除問卷列出的音視頻網站外,答題者提到較多的'音視頻網站還包括酷狗、56網、迅雷看看及百度視頻。
這份調查還顯示,從被調查中學生對音視頻網站關心的內容分布來看,排在第一位的是音樂,57.7%的中學生通過音視頻網站收聽音樂,其次是影視,49.8%的中學生利用音視頻網站觀看影視作品,再次是動畫,比例為40.5%,之后依次是時尚娛樂資訊、搞笑內容、體育、視頻新聞、視頻課程和語音視頻聊天。多數中學生認為網上信息可信度不高 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中學生大多對網上信息的真實可信度持懷疑態度。其中,認為網上信息大部分或絕大部分真實可信的只占26.6%。 這份調查顯示,更多的人對網上信息的真實性存有疑問,其中,36.0%的人認為網上信息只有一半是真實可信的,19.0%的人認為網上信息大部分不真實可信,還有10.7%的人認為網上信息絕大部分不真實可信。
參與此次調查的專家表示,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生是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并非全盤相信網上的信息。此外,這份調查也顯示,一半以上的被調查家長對網上信息的真實可信度也持懷疑態度。
“xx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是由中國青少年社會服務中心聯合北京郵電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單位和有關專家參與開展的針對我國中學生互聯網運用狀況以及與校園暴力有關問題的專題調研。
此次調查于xx年4月至9月實施,主要針對11歲至18歲之間的初中、高中各年級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長,在天津、內蒙古、江蘇等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27個市、縣進行實地調查。
【未成年人犯罪及預防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題班會04-09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題班會(優選)06-04
開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總結07-25
學習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體會06-05
有關留守兒童預防犯罪的探討03-18
預防青少年犯罪主題班會07-27
預防職務犯罪心得體會11-01
關于預防青少年犯罪的調研報告10-26
檢察部門預防職務犯罪趨向調研報告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