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大學生村官真正安心扎根農村,而且切實幫助他們在服務農村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編輯的,供大家參考。
前不久,山西省新選聘的8500名大學生全部奔赴農村擔任“村官”。
年初,山西省擬選聘8000名大學生村官,結果高校畢業生報名十分踴躍,總數竟超過8萬多人。太原市今年招聘了400人,遠遠超出去年的66名。晉城市是山西省選派大學生“村官”最多的市,今年選聘了702名大學生。呂梁市在選聘大學生“村官”中出現了萬人競當“村官”的火暴場面。據了解,山西省計劃在5年內為全省每村每社區選聘1名大學生干部。
農村是否需要大學生?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大批有創造性的人才。大學生年紀輕,知識新,并且精力充沛、朝氣蓬勃,干勁十足,適合在農村搞創新性建設。其次,建設新農村需要一個熱血沸騰的青年群體?v觀歷史,每一個時代的熱血青年都是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弄潮兒,當代大學生已經不是過去的“書呆子”,他們有著互聯網一般的腦子,有著國際化的視野和思維,更具有全局性的思考高度和廣度。建設新農村,大學生理應當仁不讓。再次,大學生村官是中國未來的管理者。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農村這塊最基層的廣闊的天地里,濃縮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平臺,大學生和農民一起體驗市場經濟建設中的苦辣辛酸,有利于為將來他們開創更大的事業奠定基礎。
農村需要大學生,大學生是否真心愿意到農村去?
農村需要大學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那么大學生是否真心愿意到農村去呢?今年,北京有1.9萬名大學畢業生報名當“村官”,其中研究生1800多名,還有17名博士生報名,錄取比例達到6.3比1。如此盛況得益于北京特殊的區位優勢及其他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凡北京高校畢業生在農村聘用兩年連續考核合格者,可辦理北京戶口;工作滿兩年后報考研究生,入學考試總分加10分;3年合同期滿后表現特別優秀者,可推薦免試入學;另外,在3年合同期滿考核合格通過相關公務員考試的,可優先錄用為國家公務員。以上一些優惠政策勾勒出一個大學生“村官”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圖。沒有區位的山西省也規定,大學生任村干部滿一年以上,重新參加工作或考研究生,都能夠得到加分。
上述現象說明,目前高校畢業生對就業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按說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不少大學畢業生認為,如今已不是“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年代了,每個個體都有選擇自己前程的權利。的確,大學生到農村之后所面臨的諸如職務晉升、工資發放、獎金福利、各種保險的繳納、檔案和戶口的管理等待遇問題,成了最現實的問題。
盡管大學生村官火暴驚人,但可以預見的是,流失是難免的。盲目的熱炒不僅不利于這項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而且還很容易造成大量大學生村官半路“夭折”。農村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的干部,農民渴望的是真心帶他們致富的領頭人。不可否認,一部分大學生有在農村奉獻青春的堅強信念.但大部分大學生當村官是因為城市就業難而“饑不擇食”,也有一部分大學生村官是隨風跟風,甚至還有一部分大學生是把當村官作為跳板,鍍金而已。“村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大學生就業前的緩沖帶。
如何使大學生村官真正安心扎根農村,而且切實幫助他們在服務農村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這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如果對這項工作領導重視不夠,經濟待遇偏低,教育管理工作跟不上,或者政治激勵不到位,就極易造成大學生村官的大面積流失。
為確保這項工作的長效性,當前亟需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選好苗子。并非每一個大學生都適宜農村工作,并非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勝任或者適合村官這個崗位。如果大學生學非所用,無疑又是一種人才浪費。因此,在挑選能吃苦、理解農村生活并且熱切期待在農村實現自身價值的大學生的同時,還要將大學生村官盡可能地安排在自己家鄉或是家鄉附近,只有對工作環境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民間風俗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了解得比較透徹,相對才容易溝通,也便于工作的開展。
其次,要開辟多種途徑,推動大學生對農村的智力支持。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超強的覺悟和奉獻精神,也并非每個大學生都能在農村實現自身價值。因此,有必要開辟更多的途徑,以推動大學生對農村的智力支持。比如鼓勵和幫助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帶動一方百姓致富;加強短期支教、支醫等服務農村的志愿者隊伍建設;設立大學生深入農村一線,調研農村、研究農村問題的項目等。事實上,農村潛在的巨大機會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如果能發揮這些大學生的帶動作用,讓他們培訓或指導當地農民一起加入現代農業的發展隊伍,那對農村的支持無疑更大而且持久。
三是高校要轉變辦學觀念,多為農民培養人才。農村的進一步發展固然受到農村教育水平低的制約,但根本的制約卻是來自農村生產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和體制的缺陷。這些制約不會因為大學生村官而得到明顯改善。在很多情況下,問題不是人才的缺乏,而是缺乏發現和利用人才的體制。眼下農民最需要的是他們自由、完整的土地權利和房屋權利,是享受起碼的醫療和社會保障,是下一代能夠有更多更好的和城里人一樣接受教育的機會。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是減少農民。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大學院校的辦學觀念要有根本的轉變,不在于“為農村培養人才”,而在于“為農民培養人才”。不要指望農民的后代上完大學后再回農村,而是要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實現從農村的農民到城市的市民的質的飛躍,并以他們在城市中的貢獻和作為去自然地反哺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