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大學生村官”已成為社會熱門話題。這一舉措在各地已開始探索,有成功的經驗可以總結,但更重要的是應及時解決這一舉措中的實際問題,其主要問題是要解決好能留在農村的大學生村官的后顧之憂,激勵他們能留在農村創業、就業,當好一名稱職的大學生村官。
今年3月,中組部決定,用五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這是中央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人才建設的重要部署。
從2002年開始,河南省鶴壁、平頂山、安陽等市安排了大學生到村任職工作。
2005年,河南省委明確提出用3-5年時間,基本實現全省每個行政村至少有1名高校畢業生的目標。
6年的時間,這些到農村的大學生任職情況怎樣?生活狀況好嗎?一些資料顯示,他們的任職狀況不容樂觀,并且人員的流失情況也比較嚴重。
村官現狀
呼遠征是汝州市年齡最小的大學生村官,只有22歲,就職于汝洲市尚莊鄉米廟村任村民委員會副主任。
呼遠征說:“這里(村委)沒有醫療保險,沒有住房公積金這些東西,只有發工資,感覺心里沒數。到時候年紀又大了,找工作也不好找了,到時候就失業了,真要有那種情況,束手無策的感覺,很悲哀。”
河南省有關政策規定:如果鄉鎮機關招考公務員時,原則上優先從任職3年以上的非在職大學生村官中錄取。呼遠征說,他現在只能寄希望于三年之后的公務員招考。
從實際工作看,呼遠征的心思沒有完全放在,如何發展村經濟和幫助村民發家致富上,因為,很現實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以及和他命運相同的大學生村官們。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還不能完全適應,農村“村官”的身份和與泥土“相依為命”的“零距離”融合。
汝州市從2003年10月份開始到2005年7月5日,汝州市445名大學生村干部,除19名被分配到城區19個居委會外,其余426名大學生村干部被分配到426個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助理。目前村官的流失率已達到67%,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
在汝州工作的大學生村官中,具有農學背景知識的,僅僅占4%。由于在專業知識結構上,遠離農業、農民急需的實用技術和農村工作的知識背景,只是憑著一腔熱情來工作,缺乏對工作的整體思路。
農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中國農業大學的齊卿卿認為,多數農民以種地或養殖為主要收入,他們渴求知識、渴求技術,更多的希望村干部能為他們帶來農業的信息與技術。
同時調查的數據顯示,大學生村官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煩惱和說不清楚的占57%;16%的人表示滿意,僅僅只有7%的人在適應。
河南大學的學生喬艷輝說:“有近一半的大學生村官有向上謀求發展的考慮。只有37%的人愿意扎根農村,留在村里做事情。還有一大部分將選擇回原單位或考研。”
鄭州輕工業學院社會學教師康紹霞認為,大學生到農村就業是我國今后農村基層工作發展的一個趨勢。農村工作艱苦,克服困難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所能解決的。吸收有農業專業背景的大學生到廣大的農村去,配以相應的社會保障政策,才能做到大學生村干部計劃的可持續發展。
收入低、村里矛盾復雜、工作不好做是農村工作的三項主要困難。
“工資待遇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會動搖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畢竟,他們不是志愿者,而是已經參加工作、要養家糊口的人。”河南大學實用心理學教師李小玉認為。
據粗略估計,目前全國至少有20萬名大學生村官,然而,這個可喜的數據背后卻是“用不上,留不住”的尷尬局面。以四川省為例,大學生村官流失率高達70%,在969名受訪者中,17%是因城市求職難,33%是為了便于報考公務員。
甚至有大學生村官對自己的身份問題發出質疑:我們算哪一類人?如果是農民,我們沒有土地;如果是工人,我們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國家公務員(干部),我們又沒有編制,工資跟他們相差一兩倍!”這些話倒是道出了現實,也真是難為了這些村官們。
大膽設想
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大學生知識背景遠離農村實際。大學生村干部具有農學背景知識的僅有4%。此外,醫學占2%,工學占6%,法學占3%,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占22%,理學、文學、教育學三者占總數的45%。而且平均年齡偏低在30歲以下的占79%,其中近兩三年畢業的學生占30%。
新農村真正需要什么樣的大學生?介曉磊總結了三點:一是熱愛農村、愿意把農村發展真正當成事業去做;二是有較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能適應農村艱苦的工作環境;三是有現代思想觀念和一定的專業知識,特別是法律和農業科學知識,能發揮特長帶領群眾致富。
2008年4月17日,介曉磊在廣泛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結合省情、農情和校情,特向河南省教育廳遞交了一份,由鄭州牧專來承擔培養,河南省新農村建設“村來村去”大學生教育試點工作的申請。如果申請能夠得到批復,那么,針對當前“村官”所面臨的---“留不住”、“用不上”、“下不來”三大難題都將迎刃而解。
介曉磊在向河南省教育廳的報告中,對于到新農村“就業”的大學生“村官”,介曉磊總結出了15個字即:“適用、實用、能用”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并且還要有一定的技術、技能,能夠安心在農村工作,吃得苦,能忍受寂寞。大膽的提出了單獨招生、定向培養、村來村去這一設想。
何謂“村來村去”?介曉磊解釋:“村來村去”簡單的講,就是從農村來到農村去。通過對年齡在40歲以下、具有兩年以上農村實踐經驗的高中畢業(含職高、中專、技校)或同等學歷的村干部、后備村干部、復員軍人或農村青年的在校培養,他們完成學業后,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回到農村去發展經濟,建功立業。
介曉磊舉了兩個實例。
在汝州市騎嶺鄉小陳村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的盧克文,畢業于鄭州牧專畜牧工程系,他說:“我之所以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可能是和具有畜牧專業的學歷背景有關,盡管我目前吸引不到資金,但我的專業背景和養殖經歷使我的工作開展得比較順利。”
2002年,淇縣公開選拔“大學生村官”。介同彬學畜牧專業的,擔任了原莊村黨支部副書記,他依托淇縣畜牧業較強的優勢,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從鄭州牧專請來了知名教授常年在豬場擔任技術顧問,科學化飼養,仔豬成活率達到99.8%,在5你時間里成為一名擁有7000萬元固定資產的“村官”。
“知識創造財富,專長決定發展,技能改變命運。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大學生在農村是受歡迎、被尊重的。”介曉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