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組織部等有關部門決定,從2008年開始,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今年各地選聘的大學生村官陸續地上任。這是解決農村人才軟肋的一項重要創舉,更是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培養造就經過基層實踐鍛煉、對人民群眾有深厚感情的黨政干部后備人才的一種好方法。
從今年3月份發布招選公告到篩選確定培訓學員,從理論培訓、企業實習到上周的結業、簽約,首批“紅領”,可以說是在媒體全程聚焦和社會各方關注下新鮮出爐的。人們好奇的是:這些年齡35歲以下、擁有大學學歷的“紅領”,能不能在新崗位干得好、干得長?是否會虎頭蛇尾、曇花一現?
溫州非公經濟發達,非公企業黨建也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有許多獨樹一幟的做法。與企業黨組織建設紅紅火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企業黨建工作力量的明顯不足。可以說,市委組織部此時啟動“紅領”計劃,并全程主導“紅領”的招選、培訓和推薦,是出于現實的考慮,并付諸殷切希望。對已經或希望招聘“紅領”的非公企業來說,則希望用這些新鮮血液來彌補不足,使黨建為企業和諧發展發揮更多實際的作用。
在種種熱切目光中走上崗位的首批44名“紅領”,顯然并不輕松。
能不能耐得住寂寞,是對“紅領”的一個考驗。“紅領”在企業里要做的具體工作,包括收繳黨費、定期召開支部會議、黨組織關系接轉、服務黨員等繁雜細碎的事情。比起企業中接觸決策核心的管理人員、經手大宗交易的業務人員、具備一技之長的技術人員,“紅領”崗位顯然是平凡而不起眼的。加上企業工作時間較長、壓力更大,如果沒有心理準備,新鮮勁一過,難免會無所適從、甚至放棄。
前后幾次采訪中,我聽大學生“紅領”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是“平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計劃在今后工作中運用企業這個平臺,鍛煉自己所學的外語、法律、國際管理等專業知識和能力。當我問他們是否已把“紅領”作為長期職業時,很多人委婉地說,“這么大的企業,我相信以后還會有很多機會。”
前一個想法,無可厚非。從大學生中培養選拔“紅領”,就是看中大學生的觀念新、知識新、素質強。但是我想,招聘他們的企業,并不缺少學外語、學法律、學國際管理的優秀人才,而是缺少優秀的黨務人才。如果“紅領”們沒有明晰的工作定位,不去腳踏實地做好黨務,而把精力過多用在本職之外,自然會影響工作,也影響自身發展。
后一個回答,則不能不讓人思索。比起多年前的非公務員不去、非事業單位不進,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確使現在大學生的就業取向更加理性。然而,首選城市、大型企業、熱門崗位的現象,仍然很普遍。此次和“紅領”簽約的20多家企業,都是本市規模大、知名度很高的非公企業,有很強的就業吸引力。如果換成地處偏遠、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不知有多少人會簽約?
所以,我真切地希望,這44名大學生,都是真正喜歡“紅領”這個職業并樂意去從事的,而不是抱著“曲線救國”想法,把它當作轉往大企業熱門崗位的“跳板”。否則,無疑是浪費了組織部門的培養成本和企業的用工成本。
非公企業以效益和發展為目標,黨建工作同樣要為這一目標服務。“紅領”所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在今后實際工作中會逐漸凸顯出來。這就需要“紅領”真正沉下心去適應非公企業這片水土,迅速進入角色,腳踏實地學好、做好企業黨務的各項基礎工作。一個包子吃不成胖子。在做好本職的基礎上,才可以談創新,才有促進工作的能力。
行行出狀元,但并非人人都能成狀元。這幾年,國家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基層就業,大學生村官、大學生社區主任等層出不窮。光環背后,是大學生頻頻中途放棄的事實。對大學生“紅領”來說,當“全國首創”之類的贊譽聲逐漸平息,只有真正熱愛這個職業,才會為它沉下去扎實工作,才能體味收獲與成長。
在我看來,除了“紅領”本身,組織部門這個“娘家”也要做好后續跟蹤服務。畢竟,這些“紅領”都不是黨務科班出身,走上實際崗位后會遇到許多業務方面的困難,需要組織部門的支持幫助。對企業這個“婆家”來說,請多給他們創造發揮才干的機會,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紅領”。
在首批“紅領”培訓中,有人退出,也有人因難以勝任被實習單位否決。應該說,現在正式上任的44名“紅領”,都是順利通過第一輪考驗的。然而,更嚴峻的考驗還在后面,希望首批大學生“紅領”們,能在這條路上好好走下去、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