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業:學會溝通
引導語:與燦若繁星的知識點相比,結構化思維才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資產,認知專家和記憶高手們已經對此做出了證明。溝通作為一門科學,同樣依賴結構化思維的建立。
菜根談:把每一次的遇見當成修行,把每一次的修行當成精進,把每一次的精進當成認知,把每一次的認知當成遇見。
一直都認為,商業是一門可衡量的樸素哲學,比如,人生觀是一種對人生的看法,而這個看法其實就是一個內容型產品,而我們每一次對該看法的表達和傳遞,其實就是該內容型產品的流通,如果該看法影響了他人,那就意味著該內容型產品的成交,而一旦成交頻次自然性增加(口碑導致的復購率提升),就會使得該看法成長為一個品牌,品牌的人格化,即個人品牌的誕生。
這個道理中其實蘊含著一個有意思的公式:看法≈產品,溝通和表達≈渠道。很多人有著不錯的看法和觀點,即產品價值挺高的,可就是沒人看得到、看得懂,甚至形成認同,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渠道密度不夠,沒能把『貨』鋪開。溝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種溝通共包括三種:一對多的演講與寫作、一對一的對話與說服、多對多的討論與辯論。
仔細研究一下這三種溝通方式就不難發現,一對多和多對多發生的頻次明顯低于一對一,即,一對一的對話與說服是一種更加常態的溝通方式,因為它占據了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溝通時間,與家人的相處、與同事的相處、與客戶的相處、與好友的交流,其實都是在讓看法在兩個人之間不斷流通。用商業哲學來解讀就是,大部分的單子是一個一個成交的,一對多那是促銷和會銷,多對多那是展銷。
一對一溝通,是看法這個產品的定制化交易。
實際上,正像大部分人賣不好東西一樣,大部分人在溝通上也會表現的不夠優秀,即使市面上充斥著大量的溝通課程,也不幸地陷入了傳統的填鴨式教育的窠臼,溝通哪能是靠著幾條技巧就可以通達的呢,一定是先靠啟發,再靠復盤構建習慣,最后用習慣來自然保持,直至優化迭代。
我一直認為,與燦若繁星的知識點相比,結構化思維才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資產,認知專家和記憶高手們已經對此做出了證明。溝通作為一門科學,同樣依賴結構化思維的建立。接下來,結合自己的心得,特給大伙兒帶來一個關于溝通復盤的'結構框架。
溝通三原則
第一,人格平等。
氣場這個東西就是用情緒來構建人格勢能差,有了人格勢能差,就會直接左右溝通中的觀點優劣,這也是為啥兩個不同氣場的人還沒開口說話,勝負已分,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而作為一個真正聰明的溝通高手,一定要從生命平等這個高度,去給自己的內心映射人格平等的感覺,這樣就可以避免因場景導致的人格不平等。
自信才能構建平等,平等才能擁有人格。
第二,求實求真。
這是一個充滿謊言的世界,即使家庭、公司、圈子,信息不對稱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但這符合規律,因為信息不對稱是對自我的保護。對于溝通而言,信息不對稱是一種莫大的障礙,或者說信息不對稱就是溝通這個渠道的最大成本。由此看,破除謊言、消除信息不對稱等于在降低溝通成本,因為只有信息對稱了,溝通效率才會提高,信任感才能友好地建立,看法這個產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交了。
只有客觀而詳實的信息,才能帶來溝通的高效性和準確性。
第三,敢于吃虧。
任何資源都是匱乏的,溝通看起來是看法的流通,而實際生活中的很多看法往往承載著利益的交換,即很多的對話其實是利益的博弈關系,用商業來解釋就是,產品定價的高低影響著成交量的大小。在這個階段,聰明的商人大都喜歡細水長流,即溝通中切莫執念于不饒人,要敢于并善于示弱、吃虧。
溝通和做生意一樣,吃虧關系廣,利小生意多。
溝通中的兩種信息
第一,顯性信息。
即表達者通過語言直接呈現出來的信息,一般來說,這樣的信息是加工過后的信息,通常對表達者本人更有利,但好玩的是,一旦表達者說的多了,就會出現前后信息的不匹配,即說著說著說漏嘴了,而這樣的現象時常發生,表達者本人卻渾然不覺。給我們的啟示是,在溝通時,盡量多聽多問,信息量越多越好。
第二,隱性信息。
多指表達者的行為語言,比如眼睛的閃爍頻次、語調、音量、小動作、著裝風格、喜好等,它是表達者的無意流露(不排除偽裝可能)。這種行為語言其實是對顯性信息的一次證偽,會更能反映出表達者的立場和動機,之于溝通的意義也就更大了。用商業解釋就是,賣東西的真正高手從來不直接講產品,而是先展示自己的人品、學識和情感,用行為給買家創造信任感。而這種由行為帶來的信任感,恰恰就是最重要的隱性信息。
察言觀色,勝于巧舌如簧,切記。
在兩種信息中,要盡量做到信息量的擴大,憑借自己的聆聽、發問、觀察、感覺和回憶等,不斷豐富信息量,這樣才會給溝通之后的判斷和決策,提供最客觀、最詳實的信息基礎,這也解釋了張居正所說的『慮之貴詳』。
溝通中的動機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同樣,一次遇見后的溝通也是有原委的。在經過了上述信息的搜集,是該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整理了,對于一次有效的溝通而言,信息加工的最重要工作就是研究表達者背后的動機(動機是中性詞,切莫當成度人之腹的陰招)。通常情況下,有三個動機需求:痛點(逃避痛苦)、興奮點(追求快樂)和利益點(得失權衡)。
發現動機沒有捷徑,這個考驗的是總結、歸納和推理能力,甚至在自己做出判斷后做驗證處理。相比于信息搜集的規;,發現動機講求的是信息深度和準度。
溝通后的決策
做完以上的梳理和評判后,一般會呈現給溝通者三個東西:共同點、差異點和沖突點。共同點好說,是兩人關系建立的基石,也是兩人孜孜以求的方向;面對差異點,基本就要考驗溝通雙方的格局了,尊重甚至學習差異點的人,是勝者,糾結于差異點的人則淪為了差異點的奴隸,被尊重者驅使;沖突點,一般是指涉及核心利益或者看法上的嚴重相悖,屬于差異點的升級版,對待沖突點的態度,其實是對利益(或原則)底線和利益目標的博弈,但此處須主動掌握分利規則,目標是雙方利益最大化。
溝通后的決策,體現了一個人的格局,和對利益的權衡之道,張居正說『斷之貴獨』,正是此意。
好吧,溝通作為一件家常便飯之事,不再做過度延伸了,要不然就成了老學究,與解決實際問題無補。總結一句就是:溝通就像渠道銷售,別讓滿滿的價值因為渠道不暢而囤貨在家、成了積壓品;豐盈自己的最好方式不是讀書,而是向人學習,溝通能力恰恰是向人學習的必備通路。
學會了溝通,每一次的遇見都是精進。
【如何創業:學會溝通】相關文章:
6.創業者如何創業
7.如何創業賺錢
8.如何農村創業
9.海歸如何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