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博鰲看中國中小企業的五大憂患
一、配角有多少主動權
“由于現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大企業為龍頭的整個生產鏈和供應鏈正在逐步形成,所以現在一些大的公司都采取外包的形式,這就為中小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參與全球經濟的交流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所以,雖然參加這次會議的中小企業少,但是中小企業可以從大的跨國公司的戰略布局當中得到啟發。”從這段發言里,我們可以看到,龍永圖認為中小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扮演的是一個配角和附庸的角色,他們的機會在于參與大公司的外包項目,基本上是在產業鏈的下游。并且要隨時關注“大的跨國公司的戰略布局”,基本上是一個看人臉色的被動地位。
二、資源和利潤的雙重擠壓
即使中小企業可以介入到大企業的產業鏈中,但是在資源供給和利潤分配上依然要受到國有大企業的擠壓。在21日中午的博鰲午宴上,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在解釋中國近年保持高增長低通漲的原因時說明了,中國近年GDP增長主要來源于投資的加大,投資加大會帶動物價上漲,而投資主要是在向能源建材化工等原料型領域,導致了這部分價格上漲,而消費品由于生產能力過剩,價格并為明顯上漲。而我們看到這些原料能源型資源基本掌握在國有大企業手中,下游中小企業隨著價格的上漲,其運營成本反而增加。
雖然本次博鰲論壇都在談論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但是很少有大企業意識到,企業責任不僅僅是對環保,對社會公益事業加大投入,并且也需要對下游企業承擔各項責任。中國傳統大企業往往很少意識到這一點,下游企業不僅在資源成本上得不到優惠,在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方面,更沒有話語權,使得供應鏈低端小企業惡性競爭,利潤微薄。
三、宏觀政策傾斜下的競爭力匱乏
在21日嘉賓午宴關于中國宏觀經濟趨勢的主題研討中,經濟學家樊綱指出了一個中國大型企業近年來競爭力加強的背后秘密。那就是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企業的利潤在增加,而與中小企業不同,占有優勢資源的國有大型企業的利潤并不參與股權分紅,因為國家是大股東,而80年代制定的制度延用至今,當時國有企業虧損,因此利潤國家就不要了直接留給企業,同時企業所得稅從33%降低到了25%.難怪當天在現場愛立信的老總在提問時不無感慨地說“我很遺憾自己不是中國的國有企業,也很遺憾我們國家對我們這些大企業沒有這樣優惠的政策”。雖然樊綱教授提出了這個問題,但是當被問道這個趨勢還會如何發展以及什么時候才能夠改變的時候,他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時間表。而在場的龍永圖部長雖然也認同這個問題,但是顯然也沒有表達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決心和時間規劃。很顯然,中國要先打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國有大企業先樹立起來,對于整體國家經濟是有幫助的,畢竟,這是一條最簡捷的道路。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未來可以選擇的路非常有限。基本上只有兩條路,一種是作為國有大企業的下游企業,為其供應下端產品和服務;一種是放棄做國內大企業的下游供應商,而直接轉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通過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找到在國際貿易分工中自己的定位。
如果是前一種路,前面已經分析了,必定會受到大企業資源和利潤的擠壓;而如果是后一種,那么對于中小企業的挑戰就非常大,一方面很多能源型生產資源掌握在大企業手中,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要想參與國際競爭,創新投入需要很大,而中小企業在這方面既沒有大企業因政策原因獲得的大量為分配利潤,又比大企業缺乏更多的融資渠道。因此,從企業競爭力方面,中小企業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才有可能找到突破口。
四、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還將長期存在
在21日的午宴上,龍永圖對中國國有銀行有一個非常生動的描述,他說,中國國有銀行現在是“嫌貧愛富”,中小企業貸款在中國非常難。本次博鰲論壇最受參會者和媒體追捧的人是2006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孟加拉國銀行家鄉村銀行的創始人尤努斯。尤努斯的鄉村銀行向600萬貧窮老百姓貸款,并且95%是家庭婦女。而在中國,則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鐘家輪是北京一家燃料電池公司董事長,2000年,他的公司研發一種燃料電池技術突破了杜邦公司技術壟斷,獲得了國家計委的批準立項,建設國內第一家燃料電池產業化實驗基地。項目總投資1億多人民幣,其中8000萬需要銀行貸款。雖然當初一家銀行曾出具材料同意貸款,但是從開工到現在,4年過去了,他卻沒有從銀行拿到一分錢。其實,鐘家輪遇到的問題,并非個案。據統計,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雖然創造了60%的產值,但是他們獲得的融資的比例僅占20%左右。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商業銀行還沒有建立專門的市場研發機構,缺乏內部組合風險分析的數據庫,更沒有健全對企業貸款的風險評價和防范體系,內資銀行只有克服了這一系列的問題,才能解決貸款中的種種矛盾和問題。
五、生存壓力下整體市場環境的惡性循環
此次博鰲論壇,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個重要的議題被反復討論,這是一個很令人振奮的話題。有很多代表也發出了向所有企業的呼吁,讓每個企業都來關注社會責任,加大在環境保護、員工關系、社區義務等方面的投入。可是試想一下,對于那些在為生存而打拼的中小企業來說,他們面臨著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并且這種競爭往往是在產業鏈的低端下游的惡性競爭,資源的匱乏、資金的匱乏、人才的匱乏、信息的匱乏,這些都使得中小企業很難再去兼顧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更為嚴重的是,為了企業自身的生存,很多企業在競爭中往往被迫選擇了不守規則破壞誠信商業原則的行為,盡管商業誠信法制建設不斷推進,誠信經商的道德呼吁在不斷加強,但是這些在企業生存競爭的嚴酷顯示下,都顯得非常蒼白,不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問題,商業誠信環境的建立就舉步維艱。而對于創造了60%產值的99%的中小企業來說,這是一種無奈的行為,但是這樣的對商業誠信環境的破壞同樣也影響到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一方面,大企業的下游供應商的不誠信行為會導致大企業的產品競爭力下降,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失去商機;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現代商業環境下,失去了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也勢必導致中小企業更多地轉向為國際大企業做代工,這對于大企業來說是釜底抽薪,盡管大企業不擔心在占比99%的中小企業中尋求下游供應商,但是優質的供應商會被更有競爭力的國際企業俘獲,國內大企業只能獲得二流的供應商。這樣的現象在近年來已經非常明顯,這一惡性循環還將持續。
【從博鰲看中國中小企業的五大憂患】相關文章: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案例02-21
美國中小企業融資經驗03-29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事項03-29
分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02-26
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03-26
中小企業融資的五大潛能03-09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問題與對策05-30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研究12-06
分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問題與對策11-16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和對策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