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創業的認識誤區
危機時刻,許多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丟了,自然想起了創業。但對創業許多人存在誤解,以為創業只是年輕人的事,或者創業只能拿到風險資金才能創業等等。其實這些也是想當然的誤解,創業有時比你們想象的容易。
經濟寒冬之中,大量公司倒閉、企業裁員,凱恩斯主義也越來越不那么管用,這時候,人們再次想起了熊彼特,“創新”、“企業家精神”、“創業”,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門話題。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2009年3月中旬專門推出創業專輯,講當然危機時刻,各個國家除了重視凱恩斯的經濟激勵計劃外,許多國家的政府部門對創業尤其重視,認為創業是打破目前經濟不景氣下的惡性循環,提高就業率和恢復經濟活力的一劑良藥。也有人提供質疑,認為經濟蕭條原本就意味著創業環境的惡化和相關可利用資源的減少,在這個時候鼓吹創業,究竟是正當其時,還是有些病急亂投醫呢?
從一般觀點來看,經濟不景氣時期的創業要更艱難一些,當經濟下滑、人們的收入下降、需求減弱,連那些曾經業績良好的大公司都生存艱難,初創型的小企業又如何能在寒冬中存活?但與此同時,也有人指出,現在恰好是創業者的良機:首先是人力資源上的優勢,大裁員的背景下,創業者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招攬優秀的人才,而“人”的因素,一直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其次是運營成本也會有所降低,至少寫字樓辦公室的租金有可能會大幅下降;而面對最嚴重的需求減少問題,關鍵則是有沒有足夠的創造力去發現和引導需求。
“創業”一詞始終與“創新”緊緊相連,尤其是在這個蕭條時代,若只是復制已有的企業和產品很難獲取真正的成功,人們更期待看到變革者的出現,期待看到有人能打破僵局,開創新局面。說到底,經濟寒冬就是大浪淘沙,機會總屬于那些最具“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英雄。
誤區之一:創業者都是單干戶,“孤膽英雄”?其實創業更需要與人合作,合伙創業很重要。
太多人習慣于把創業者想象成“孤膽英雄”,而事實上,不管蘋果、微軟還是Google,這些耳熟能詳的創業神話,其初創者都是兩個或多個合伙人,創業者并不會離群索居,恰恰相反,他們需要與人合作,需要社會關系網絡,更多事實表明,比起遠離他人,創業者更喜歡“扎堆”,正如美國的硅谷,年輕人們在咖啡館里高談闊論,交換各自對生意上的看法,形成了一個十分有利于創業的信息網絡,這種良好的創業氛圍和當地為創業者提供便利的各種基礎設施一起,共同把硅谷營造為“創業者的天堂”,據統計,全美有1/3的風險投資,都流向了硅谷和波士頓的`創業者們。
誤區之二:創業者是年輕人的專利?,其實老爺爺級的創業成功者也不少。
固然,許多關于創業的傳說中,那些年紀輕輕的“天才”們二十歲不到就走上了自己的創業道路,然而我們不要忘了,也有65歲才開始創業的肯德基老爺爺。畢竟,創業不僅僅是電腦、網絡這樣新興行業的專利,也不僅僅是年輕人的專利,很多時候,由年齡和閱歷所積累起的財富,也將成為創業的重要資本。
誤區之三:必須要得到風險基金才能創業?其實大多數創業者是親朋好友互借的。
正如前面所述,創業不僅僅是新興熱門行業的事,而風險基金恰好只對生物、高科技、電腦網絡等熱門領域有興趣。
統計顯示,大多數創業者的啟動資金,并非來自風險基金,而是自己的家人,朋友,合伙人和其他對這一創意有興趣的人,即是著名的3F原則:Family,Friends,Fools。
誤區之四:創業一定要先有個創新產品?其實提供一些新服務等也是可以創業成功的。
創業者并不一定要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新發明,有時候,甚至并不需要在產品本身上做出創新,一位歐洲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家指出:大多數成功的創業者,并非是在產品上做出革新,而是在生產過程上做出革新,包括讓消費者獲得更好的服務體驗、創造更有效率的產品流通體系等等,都可以成為創業者的啟動之源。
【有關創業的認識誤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