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生創業故事反思
美國大學生創業故事包括:美國大學生的出租自行車創業故事、聽美國大學生講創業的故事、美國大學生用垃圾敲開財富之門這三個故事。
美國大學生創業故事1:美國大學生的出租自行車創業故事
比爾是美國費吉尼亞州的一位在校大學生,他的家庭非常富有,父親有兩家公司,母親是律師。但當他離開家上大學時,卻拒絕了父親的資助。
臨走時他信心滿滿地對父親說:“我只需要帶點車費就行,上學的費用自己想辦法解決。”
父母一臉吃驚,但是看到比爾那么自信,只好答應了。
剛到大學,比爾就跑到一家餐廳,他請求店主,說自己愿意為餐廳送外賣。因為大學里面是不允許開商店的,很多餐廳都開在學校外面,競爭壓力很大,所以店主很快就答應了,并且答應他每銷售一份外賣,能獲得1美元提成。
比爾為了提高銷售量,獲取更多的提成,用自己車費僅剩的20美元給餐廳印刷廣告,然后把全校每個寢室都跑了個遍,發廣告做宣傳。
當天就有人陸續打電話過來訂外賣,這是比爾意料之中的:學校寢室距離外面很遠,肯定會有學生不愿意多走路,寧愿多花高一點價錢。
以后的一個月里,外賣銷售量迅速增長,比爾從一天拿30美元的提成增長到了每天200美元!
令人意想不到是,當這份工作做得如火如荼時,比爾居然辭職不干了。他拿著掙來的五千多美元,到即將畢業的學長那里收購二手自行車。在學校,有些同學為了方便買了自行車代替步行,快畢業時,自行車不方便帶回家,只能當做垃圾賣掉。
比爾意識到了這一點,便立即做出了行動,到學長們那里進行宣傳,稱愿意高價回收二手自行車。大家一看有人愿意高價回收舊自行車,都很愿意把自己騎舊的自行車賣出去。這樣一來,比爾很快就收購了幾十輛自行車。
接下來,他邊發廣告邊把收購來的自行車進行修理、刷洗,之后又成立了一個自行車出租“公司”。
這次,比爾又抓住了新生們的心理。因為很多新生,想買自行車,但平常上課沒時間出行,只有周末才騎車出去玩,買新的到畢業時自行車只能當垃圾賣出去,很浪費,所以比較猶豫。這下聽說有人出租自行車,自然打消了買車的念頭。
于是,比爾以10美元一天的價格出租自行車,平常每天能租出去二十多輛,周末時自行車被一租而空?吹阶约旱“生意”十分火爆,賺到錢后,比爾繼續收購自行車,增加出租量。
一年以后,比爾正式成立了出租公司,他花錢請了一些人員,把出租自行車的范圍擴展到周圍好幾個大學,還開了幾家自行車店面,出售新自行車。
畢業時,他的出租公司和自行車專賣店加起來的銷售額已經達到父親一家公司的銷售額!
有人問到比爾創業的感受時,比爾答道:“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能走到今天,只不過是比別人多了一點敢想敢做的勇氣而已。”
因為敢想,所以夢想一直都在眼前;因為敢做,所以成功并不遙遠。
李開復說:“人生在世時間非常短暫,如果你總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過去了你留下來的只有悔恨懊惱。我常常說追隨我心,冒一些風險是值得的。雖然經歷風險的日子可能會比較艱難,但如果我不這樣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可能會后悔終生。”
美國大學生創業故事2:聽美國大學生講創業的故事
華爾街引發的金融危機正深刻影響著整個美國社會,也讓畢業生的就業蒙上了陰影。
在美國待了六年,馬上要從芝加哥大學金融專業畢業的小林決定不找工作了。去年年末,他與自己的大學好朋友——一個美國人一起注冊了一家培訓機構,打算白手起家自己創業。
日前,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講師Tony Eng和他的學生團隊來到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交流時,說起了這個故事。
也許,在經濟不景氣的形勢下,創業成了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一劑“良方”。
美國大學生找工作也很難
提起美國大學生的就業情況,Tony很無奈地做了一個倒大拇指的手勢。“找工作實在太難了。”Tony說,據密歇根州立大學高校就業問題研究所測算,目前適合美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入門級”工作崗位比去年減少8%。
不過,在Tony看來,這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Tony在麻省理工學院的EECS(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即電子機械和計算機科學)學院任職。除了教授專業課程外,他還是EECS學院創業課程的負責老師,指導和幫助大學生們創業。
“金融危機或許點燃了更多學生的創業夢!”樂觀的Tony這樣評價眼前的危機。
去年來,不斷有學生跑來問Tony——“這個想法適合開公司嗎?”“至少有一半的學生還沒有畢業就曾開辦過自己的公司。”同樣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的Tony在讀書期間也創辦了自己的公司“RallyPoint”,申請了政府的小額貸款資助,專門研發智能手套。
其實,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氛圍一直十分濃郁。據悉,自1990年以來,每年該學院的畢業生和教師平均創辦150家新公司。每年,該校師生創辦的這些公司至少雇用上百萬人,銷售額達幾千億美元。
46%優秀高新技術公司誕生于創業大賽
有一年冬天,麻省理工學院的師生們一覺醒來,發現一輛雪佛蘭車“爬”上了學校查爾斯河邊教學樓的大圓頂上。
原來是一個學生突發奇想,想出用直升機把汽車吊到屋頂,給全校師生一個圣誕驚喜。Tony說,各種奇思妙想的創意和創新,在麻省理工學院隨處可見。“學校非常鼓勵學生們實現自己的想法,甚至還會出租直升飛機提供擔保。”創業大賽是大學生們實現夢想的良好契機。Tony說,他們學校每年都有幾家新企業從創業大賽中誕生,并有相當數量的項目被附近的高新技術企業以上百萬美元買走;由創業計劃直接孵化出來的企業,有的短短幾年就成長為年營業額達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據統計,每年美國表現最優秀的100家高新技術公司有46%出于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計劃大賽。在麻省,大部分教授都在給公司擔任顧問,每周至少有一天的時間呆在公司。“學校的理念是確保教學和研究處于最前沿陣地,確保師生不僅僅在課堂和實驗室的學習,而且學會如何發現問題,并把學到的東西很快地轉移運用到企業中去。”Tony說。
大學生創業,手續簡便政府支持
剛到杭州時,Tony和幾個美國學生一起去游西湖。午后陽光明媚,湖水波光粼粼,幾艘小船飄蕩在湖面上,Tony忍不住起了騎自行車環湖游的念頭。他們興致勃勃地跑到一個自行車出租點,咨詢租借事宜。一位工作人員讓Tony轉過路口到另一個站點辦理租借。Tony走了十五分鐘,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對方卻告知,要先辦會員卡。無奈之下,Tony又去找會員卡辦理點;舜蟾虐雮小時,Tony找到辦理點,郁悶地得知——卡已經賣完了!
“我想,這也許能說明大學生在中國創業和在美國創業的最大不同吧。”Tony說。2001年,還在念書的Tony曾在上海一家公司實習了兩個月。這兩個月,關于在中國創業他聽到最多的詞匯是“關系”和“面子”。“我感覺在中國很多東西還很不明確。如果不是本地人,也許創業會更難。”而在美國,大學生創業有著極其便利的條件,手續簡便,資金來源順暢,學校支持,還會受到社會和政府部門的悉心指導。
美國大學生創業故事3:美國大學生用垃圾敲開財富之門
在湯姆·薩奇眼中,人們隨手扔掉的果汁包裝袋可不是垃圾,他看到的是一個鉛筆袋;而一張被丟棄的唱片可以變身為掛鐘;糖果紙呢?當然是漂亮的風箏啦。
薩奇,28歲,美國新澤西州地球循環公司總裁。對這位商業奇才而言,正是這些奇思妙想助他敲開了財富之門。
地球循環公司不像其他垃圾回收公司那樣把垃圾打碎、分解或制成漿,再做成其他東西,而是收集各種廢棄包裝,想辦法讓它們“重生”。例如,優酪乳瓶可以改造成花盆;零食包裝袋可以做成浴簾。公司85名員工制作的商品多達200種,目前通過Petco(美國大型寵物連鎖店)、沃爾瑪等零售企業銷售。
薩奇的公司如今市值達740萬美元,并已進軍墨西哥、加拿大、英國和巴西,和2002年草創時的情況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當年,薩奇是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年級新生,和同窗好友喬恩·拜爾聯手參加一次創業比賽,計劃利用蚯蚓的排泄物制成有機肥料。盡管沒能贏得比賽,他們還是決定放手一搏。兩人傾其所有,向親友借錢,透支了所有的信用卡,還請來創投專家羅賓·塔特相助。
由于沒錢做產品包裝,薩奇和拜爾只好上街,在資源回收箱里搜集空瓶,還差點兒被抓進警察局(他們不知道這樣做是違法的)。不過,他們倒有一個意外收獲:發現大多數廢棄空瓶的尺寸其實大同小異,蓋子也大致通用。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利用生產線來快速裝填產品。目標非常明確:化垃圾為產品!薩奇覺得他可以從普林斯頓大學退學了。
地球循環公司首推的產品是肥料。他們利用大型餐廳的剩飯剩菜養殖蚯蚓,將蚯蚓的排泄物裝在回收瓶里販賣。結果這種廉價又環保的綠色肥料,迅速在市場上贏得口碑。
2004年,家居建材連鎖超市家得寶開始把這種肥料放在旗下的加拿大商店里銷售,形勢一片大好,就連園藝產品巨頭施可得,都開始注意地球循環公司這個新興的'競爭對手。
2007年,施可得將薩奇的小公司告上法庭,聲稱地球循環公司的黃、綠兩色包裝圖案,與施可得的品牌包裝圖案過于相似,誤導了消費者。
地球循環公司立即更換了包裝,薩奇卻形容這次訴訟是“前所未有的好事”,因為媒體大肆報道“小蝦米對抗大鯨魚”,讓地球循環公司有以小搏大的宣傳效應,業績一夜間飆升了一倍以上。地球循環公司自此迅速成長,并增加了新的生產線。
發動龐大的“資源回收隊”收取原料
地球循環公司的另一件明星產品,是用果汁包裝袋制成的鉛筆袋。最初,該公司共同創辦人羅賓·塔特聽說,加拿大某處存放了2000萬個回收的卡普里陽光果汁袋,被壓成一堆堆又黏又臭的垃圾塊等待處理。他趕到那兒,說服加拿大官員把這堆可怕的垃圾交給他。“他們認為我腦子壞掉了!”羅賓說。
隨后,他找到了卡普里陽光所屬的卡夫公司,向幾位負責人說明來意。對方欣然認同了這個資源再生的好主意。
如今,地球循環公司的倉庫,每周都會接收200萬個來自“資源回收隊”的包裝袋;厥贞牫蓡T來自學校與非營利組織,并由幾家袋裝食品公司贊助;厥杖藛T每交出一件回收物品,可以得到兩美分的報酬。
新澤西州羅賓斯維爾市沙隆小學的老師艾倫·瑪麗薩,動員學生組織了一支回收隊。僅僅一年時間,孩子們就收集了2萬個果汁包裝袋。“表面上看來,他們花了好大力氣才賺到400美元,”瑪麗薩說,“不過,這些活動能讓他們更加了解垃圾回收的重要性。我們還給每個孩子買了一個用果汁袋做成的鉛筆袋。”
“自然界沒有垃圾”
贊助企業也從中獲益。只要由他們的產品包裝改制的商品成功售出,他們就可以得到銷售額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七,但同時也得捐出部分收入給慈善團體,企業形象因此大大提升。卡夫公司的杰夫·沙赫利說:“由于我們公司的努力,大約500噸垃圾(相當于1億多個包裝袋)擺脫了進入垃圾場的命運,我們捐款超過25萬美元。”
來到地球循環公司的辦公室,一切物品都經歷著自己的“第二春”(或許是“第三春”、“第四春”了)。這些家具打哪兒來?薩奇說:“垃圾車。”他老愛強調,自然界沒有垃圾。
地球循環公司進行垃圾回收再制作,必須與許多大公司合作,但這些大公司往往被傳統環保分子視為“生態大敵”,薩奇承認他一直受到批判。
“但百分之八十的美國人都在大賣場購物,”薩奇說,“因為比較劃算,這點是不會改變的,問題出在那些有機、綠色產品總是比較貴。而我們公司的所有產品都由免費的垃圾制成,人們有權利不必花大錢,也能保護地球。
【美國大學生創業故事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