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歷史成語故事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經典歷史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1
安然無羔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因為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負責處理。趙威后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后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后再出兵。趙威后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協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后。威后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里很不興奮,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能夠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后面嗎?”
威后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假如沒有收成,怎么會有百姓?假如沒有百姓,怎么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能夠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后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它的意思是: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2
單刀赴會
周瑜死后,劉備為了和吳國重新聯合起來,答應孫權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荊州交給吳國。
這時劉備已經很強大了,他的軍隊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劉備在西川建立了蜀國,派關羽和他兒子關平駐守在荊州。
孫權聽說劉備占領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國向劉備要荊州。劉備聽
了諸葛亮的計謀,寫了一封信交給吳國的大使,讓他到荊州去找關羽。
吳國的'大使拿著信來到荊州,卻被關羽拒絕了。關羽說:“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趕回了吳國。
孫權大怒:“劉備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魯肅出了一個主意:請關羽到吳國來吃飯,趁機把他抓起來,逼迫關羽交出荊州,不然的話就殺死他。
關羽接到邀請信后,笑著說:“我才不怕他們,我一個人去,看他們敢把我怎么樣?”
第二天,關羽乘船來到吳國。魯肅早已經布置好了軍隊,只要關羽不答應,馬上就把他抓起來。
在酒席上,魯肅笑嘻嘻的提出歸還荊州的事,關羽就說:“我今天是來喝酒的,國家的大事我們不談”但魯肅還是一個勁兒地提起荊州。
過了一會兒,關羽站起來拉住魯肅說:“我有點醉了,荊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說完就拉著魯肅向江邊走去。
吳國的士兵怕誤傷到魯肅,不敢對關羽下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關羽拉著魯肅走出去。關羽一直把魯肅拉到江邊才放開手。等吳國軍隊來追趕時,關羽的船已經開出很遠了。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3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4
望梅止渴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著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軍隊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
這個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頭頂烈日,戰士們一個個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不過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覺喉嚨里好像著了火,很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樣子,鮮血直淌。每走幾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逐步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在山崗上極目遠眺,想找個有水的地方。不過他失望地發現,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干旱的地區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一個個東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難得再走多遠了。曹操是個聰明的人,他在心里盤算道:這個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這么耗下去,不但會貽誤戰機,還會有很多的人馬要損失在這里,想個什么辦法來鼓舞士氣,激勵大家走出干旱地帶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腦子里蹦出個好點子。他就在山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里頓時生出了很多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
就這樣,曹操終于率領軍隊走到了有水的地方。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難。可見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充足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5
東漢末年,袁尚進攻平原,審配與陳琳留守冀州,曹操趁機圍困冀州。袁尚派主簿李孚扮作曹軍去攻冀州,審配見是李孚,就與他商定先用婦幼與老弱殘兵假降曹操,主力部混出城與曹操決戰,被曹操識破,曹操將計就計取了冀州。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6
東漢時,樂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賢德的女子。一次,樂羊子拾到了一塊金子,高興地拿回來交給妻子。妻子說:“有志氣的'人會嚴格要求自己,把撿來的東西拿回家是敗壞自己的名聲。樂羊子深感慚愧,就把金子放回原處,然后說:“你很笨要笨鳥先飛,要出外求學去。”所以樂羊子就出外求學去了。
但一年后,樂羊子因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妻子把他領到織機旁說:“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織出來的,日積月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我把它剪斷,就前功盡棄了。求學也和織布一樣,不能在學到一半的時候放棄。”樂羊子深受感動,又回去求學了,七年沒有回家。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7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里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里環境還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伙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不過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后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個次,孟軻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于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因為他天資聰明,后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于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8
商朝末年,紂(zhòu)王荒淫(yín)無度,殘暴不仁,人民生活十分艱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紂王的胡作非為,就躲到渭水河邊過著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侯姬(jī)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有人好意地告訴他這樣釣不到魚,姜子牙只是笑著說:“魚兒自我會上鉤的。”人們嘲笑他,他也不理會。
結果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請。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還繼續釣魚,嘴里念著:“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回去報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請,姜子牙看見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著:“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來搗亂!”大臣也只好回去報告。最后,姬昌就準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一心想要尋找賢能的人,就答應輔佐(zuǒ)他。姬昌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就封他為太公。
之后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9
響遏行云的故事
戰國時候,秦國有個名叫薛譚的年輕人,他的嗓音不錯,也非常熱愛音樂。于是,他四處拜師,立志要成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后來,他拜秦國著名的歌手秦青為師,經過一段刻苦的學習,他歌唱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薛譚覺得自己已經學得差不多了,可以出徒了,他就對秦青說:“老師,這些日子給你添麻煩了,現在我學得也不錯了,我打算明天就回家去。”秦青心里有些失望,不動聲色地說:“好吧,明天我給你送行。”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擺酒為薛譚送行。告別的時候,秦青打著拍子,唱了一支略帶悲傷的歌曲。高亢的歌聲,震動了樹木,飄向空中,仿佛天空中飄動的白云也被這歌聲阻擋住停止不動了。(原文是:“撫節悲歌,聲震林木,響遏行云。”)聽了老師精彩的演唱,薛譚才意識到自己的盲目自滿是多么愚蠢,他十分慚愧地說:“老師,我原來以為自己的水平和你差不多了,現在才知道差得太遠。請老師原諒我吧,我想繼續跟著你學習。”秦青聽了很高興,又重新收他做了學生。從這以后,薛譚一直非常虛心地跟隨老師學習,再也不敢說已經學成的話了。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10
汗馬功勞
汗馬功勞典出《史記·蕭相國世家》,里面說了這么個故事。蕭相國,也就是蕭何,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當年劉邦起兵反秦時,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干將。后來,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做了皇帝。
劉邦論功行賞,按功勞大小封賞群臣。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便封他為酂(zàn)侯,賜予豐厚的俸祿,食邑也是最多,有八千戶。
這個酂(zàn),是中國周代的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一百家為酂(zàn)。酂(zàn),就是聚集的意思。
蕭何當時被定為首功,劉邦還封了他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準許他穿鞋帶劍上殿,這樣,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
劉邦那么高看他,其他人肯定不服,當劉邦知道之后,就說了:哎,各位都知道狩獵吧?將軍們異口同聲地說:知道啊。劉邦說:那你們知道獵狗吧?將軍們又點點頭,但是猜不透劉邦葫蘆里到底要賣什么藥。
就在將軍們疑惑之時,劉邦接著說了:狩獵的時候,獵狗負責追殺獵物,它們的行動完全按照獵人的指示。你們呢,攻城略地確實有功,但你們只是功狗而已。而蕭何呢,他是給獵狗發出指示的獵人,他是功人。而且你們多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的兩三人就算難得了,但蕭何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的隊伍,跟著我一同出生入死。你們說,那我給他的.封賞要比給你們的厚重,是不是應該的呀?
那些被劉邦稱為“功狗”的人,聽了這番言論,無話可說,只好屈居于“功人”蕭何之下,不再爭鬧。而“汗馬功勞”這個成語也是由此而來。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11
樂不思蜀
故事發生在三國時代。話說劉備死后,傳位于他的兒子劉禪。說起劉禪可能諸位有人不是很熟悉,但他的另一個名字各位一定印象深刻,各位可曾記得,趙子龍長坂孤身闖敵營單槍匹馬救下一個孩子,對猜的沒錯,劉禪就是那個差點被親爹摔死的倒霉孩子,阿斗。
作為一個親爹,劉備大概也知道自己兒子得斤兩,所以臨死前將劉禪托孤給非常靠譜的丞相諸葛亮。覺得有諸葛亮的盡心輔佐,即使自己兒子不大聰明的樣子,也略安心了,劉皇叔也就安心的駕鶴西歸了。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劉禪小哥哥真的`是干啥啥不行享樂第一名,每天吃喝玩樂,一統江山什么的都成了浮云。政務軍事打包丟個孔明先生,當起了甩手掌柜。
諸葛亮雖水平卓絕將蜀國治理的很是妥帖,也在軍事上穩穩頂住其他兩國的壓力,可謂是鞠躬盡瘁肝腦涂地。
無奈歲月不饒人,當80多歲的諸葛亮終于也撒手人寰以后,魏國帶大軍兵臨城下,劉禪無力對抗只能上表歸降了。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曹家表面上并未苛待,封其為安樂公,劉禪依舊錦衣玉食的活著。沒有了國事煩心的劉阿斗徹底放飛自我。吃喝玩樂斗蛐蛐遛鳥小日子過得也是有滋有味。
某一天,司馬昭請劉禪飲宴,酒足飯飽遇到一群來自蜀地的群雜耍藝人,司馬昭故意奚落戲耍這些藝人,想借此羞辱以前的蜀國國君,沒想到劉禪只在一旁拍手叫好,并無二色,司馬昭便故意問劉禪,在這里過得好不好,想不想家。劉禪聽后沒心沒肺的笑了并痛快的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12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我躲到肓上面,你躲到膏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名醫到了。名醫診斷后,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兩個小孩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病入膏肓”這則成語,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地步。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13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么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14
【成語】: 方寸已亂
【拼音】: fāng cùn yǐ luàn
【解釋】: 心已經亂了。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劉備因兵敗暫時投靠荊州劉表。他聽說徐庶很有謀略,便請來做自己的謀士。不久,曹操進攻荊州,劉表病死,劉備向南敗走。這時曹操抓了徐庶的.母親。徐庶為了營救母親,不得不向劉備辭別,去見曹操。臨行前,他指著自己的心胸說,本來想和將軍共同努力,建立霸業,只是因為老母親被抓,方寸亂矣(心里亂得很),所以只好告辭了。徐庶還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方寸:指心。這個成語指心緒已經慌亂。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15
愚公啊,你為何要如此愚?人們都以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你為榜樣,但我可就要好好說你一通了。
王屋山和太行山本就是隨著地質形成而亙古存在的山脈,你又怎么能為了一小部分人的便利而任意毀壞森林呢?人類應該敬畏自然,而不可隨意破壞。當這兩座大山被移開,那生活在這里的飛禽鳥獸、花草樹木又該怎么辦呢?你這簡直是嚴重破壞了它們原本穩定的生活,破壞了這里固有的生態環境,破壞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你難道還不知錯嗎?
再者說,你當年輕易作下的錯誤決定,為何又要讓你的子孫后代遭受移山之苦呢?即使交通不便你們完全可以搬出大山,又為何要特立獨行呢?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成語故事11-08
歷史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21
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07-22
歷史的成語故事10-24
歷史成語故事10-14
歷史成語故事「經典」11-26
歷史成語故事11-25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11-28
歷史經典成語故事12-20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