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構建邏輯分析
家承認天地萬物皆有規(guī)律,“道”就含有規(guī)律的意思,那么,道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構建邏輯探析是怎么樣的?
道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是道家人對天人關系理性思維的成果,是關于天人關系的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哲學思想體系,必定有其內在構建邏輯,筆者將其梳理如次:
一、道法自然——道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核心論點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道遵循事物的本來面貌,這是道的基本屬性,也是道運行的基本準則。所以“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51章。道之所以受尊敬,德之所以被珍貴,就在于它不發(fā)號施令而總是任事物順其自然。道法自然表現在尊重事物的本來面貌、尊崇事物的和諧與平衡、遵循事物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順應事物的發(fā)展趨勢等方面。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靈魂,也是道家、道教學說的綱領,“可以說法自然、宗無為正是道家、道教一脈心法”。同理,道法自然是道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核心論點,道家關于天人關系的思考都是圍繞這一論點而論證、深化和延展。正是這一理論基因使道家學說具備了生態(tài)學意義。張繼禹道長認為,這種道法自然的思想定勢,喚起了道家中人熱愛大自然、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美好情操。
二、天人同道——道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本體論基礎
作為生態(tài)世界觀,道家回答了天地萬物的來源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問題。老子明確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42章道產生混一的氣,氣分陰陽,陰陽之氣生出天地人,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生出萬事萬物。莊子認為,“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莊子•漁父》?梢,道是世界的本源,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萬物皆含道性。因此,天地萬物是平等的,“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莊子•秋水》),不存在誰貴誰賤、誰控制誰的問題。莊子甚至認定“物不勝天”(《莊子•大宗師》,要求“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莊子•秋水》)。兩千多年的實踐證明,這是相當客觀和深遠的見解。非但如此,天地、人、萬物還是互相聯(lián)系的整體。“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人與天一也”(《莊子•山木》)。它們相互協(xié)調,世界才能安寧!饵S帝陰符經》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天地、萬物、人三者互相利用、相生相克,達到均衡適宜狀態(tài),才能安穩(wěn)寧靜。既然如此,在這個平等而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世界中,人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自然,只能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效法自然。這就為“道法自然”找到了本體論依據。
三、禍福相依——道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辯證法基礎
老、莊道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為審視天人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萬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雙方對立統(tǒng)一(充氣而產生新的和諧體。莊子也認為,“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論》),矛盾雙方互相依存。天人關系也是一對矛盾,具體表現在第一,取和予的矛盾。人類要從自然界索取生活資料,但這種索取必須有所節(jié)制,“將欲取之,必固予之”(《老子》第36章),倘若能給予自然投入,人類將得到更多回報。如果一味強行從自然索取,人類最終將失去一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老子》第29章。第二,損和益的矛盾。“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老子》第42章。有些事情,看起來是減損,實際上是增益;另_些事情,看起來是增益,實際上是減損。例如,經濟收入增加,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是“益”。但環(huán)境破壞,生存基礎動搖,則是“損”。倘若人們得小“益”卻帶來大“損”,那就得不償失。反之,自我克制,受些小“損”,卻能得到優(yōu)良生態(tài)的大“益”。第三,禍與福的矛盾。“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58章。當我們享受著戰(zhàn)勝自然的喜悅,沉浸于幸福中時,。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6]是福是禍,需要重新認識。處理好這些矛盾,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就為“道法自然”找到了辯證法依據。
四、知常曰明一道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認識論基礎
道家承認天地萬物皆有規(guī)律,“道”就含有規(guī)律的意思,如“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老子》第77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79章。老子有時候將規(guī)律也叫做“常”,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老子》第16章萬事萬物蓬勃運動,各自都要返回自己的本根,回歸本根就叫做寧靜,寧靜就叫做復歸本命,復歸本命就叫做恒常的規(guī)律!肚f子》引老子的話說,。天地固有常矣,曰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莊子•天道》)。也就是天地萬物都有規(guī)律的意思。這些規(guī)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老子認為,天道“不爭”、“不言”,但是“自來”、。善勝”、“善應”、。善謀”,因此“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73章。人們行事如想“大順”,就應認識規(guī)律,了解規(guī)律。。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做,兇”(《老子》第16章。尊重規(guī)律,順應規(guī)律。莊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告誡人們,。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莊子•養(yǎng)生主》)。黃老道學更是直白地昭告天下。‘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7在此基礎上,主動利用規(guī)律,可以取得成功。。夫唯道,善貸且成”(《老子》第41章。只有大道,才善于幫助萬物,使萬物成長成功。天地的基本規(guī)律就是“道法自然”,基本要求就是“知和曰常”(《老子》第55章。這樣,尊重規(guī)律、順應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實際上就是要求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維持天地人之間的和諧。這就為“道法自然”找到了認識論依據。
五、慈憫貴生——道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倫理觀基礎
為了踐行“道法自然”,道家人確立了慈憫貴生的倫理情懷。慈憫者,慈悲憐憫也。貴生者,珍惜愛護生命也。老子將“慈”列為“三寶”中最重要的'一寶,指出:。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老子》第67章上天要救助誰,就用慈憫來護衛(wèi)誰。有了慈憫之心,則能愛護生命,有了愛護生命,則能獲取天下。老子說“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13章)以貴身愛身的態(tài)度對待天下,就可以將天下寄托給他了。奉老、莊為宗旨的道教進一步認為,。人為天地之本,當為善”。。人行善道,天地鬼神賜福助之,增延壽考,無諸惡事”。《《抱樸子內篇•對俗》說“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這就把慈憫貴生、行善積德與延年益壽、修道成仙聯(lián)系在一起,使之成為道家人最大的善和最高追求,從而叩中了人們內心最深藏的本能,喚起人們的熱烈回應。由此建立起了實現“道法自然”的動力機制,從倫理觀角度開辟回歸自然、保護自然的現實路徑。
六、知止不殆——道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實踐論基礎
實現“道法自然”,最好的辦法是停止對外部世界的過度干擾,任事物按自己的本性自由舒展。這就要求人們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老子說。‘治人事天莫如嗇。”(《老子》第59章治理人事,對待自然,沒有比“嗇”更好的辦法。。嗇”就是節(jié)制、愛惜的意思。老子認為這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第59章。節(jié)制的具體內涵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第19章,。為腹不為目”(《老子》第12章,亦即保持樸素,減少私欲,只求解決溫飽,不求縱情聲色。老、莊從正反兩面論述了節(jié)制的重要意義。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第44章。知足之足,長足矣。”(《老子》第46章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就可以保持長久,就可以永遠滿足。反之,貪得無厭,則“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第44章?梢“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46章。莊子指出,貪財而致病,貪權而使精神疲竭,心神不寧,滿心煩惱,可以說是天下最大的禍害(《莊子•盜跖》)。老、莊的論述不失為先見之明。近現代生態(tài)問題越演越烈,根本內因是人類欲望膨脹,對自然索取無度,肆意揮霍資源,污染環(huán)境。因此,解決生態(tài)問題的根本之道還是人類要改變現有生活方式,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停止對自然的過度開發(fā),讓自然界休養(yǎng)生息。做到這一點,就要“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老子》第48章),逐步去掉那些違背自然、違反規(guī)律的人為因素,_直到沒有悖逆自然、損害自然的“無為”境界。這就為實現“道法自然”建立起了踐行機制,從實踐角度開辟了回歸自然、保護生態(tài)的現實路徑。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見出,道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體系內建了信仰機制、動力機制、踐行機制。在信仰機制上,樹立明確的核心理念——道法自然,從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等角度論證和說明,形成完整的生態(tài)世界觀,以理性力量說服人們,筑牢人們保護自然的信念。在動力機制上,將道法自然與人們最本能的愿望。
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酉陽雜俎》的自稱代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1、從使用數量上來看,以“我”為主(120次),“吾”(55次}、。某”(36次}、。余(予)”29次}次之;
2、我”、。吾”界限模糊,但“吾”字用做定語的語法功能很強,數量上與“我”字做定語相當;
3、今“予”取代古“余”的進程還在繼續(xù),但這一時期之前,二者已基本成為古語詞,所以總體使用數量并不多;
4、某”字已經開始作為自稱代詞使用,做“主語”出現次數最多,。定語”次之,。賓語”最少,在具體應用中,。某”顯得比并“我”更加謙遜。
總之,《酉陽雜俎》處于近代漢語的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的人稱代詞還處在變化當中,舊詞與舊詞、舊詞與新詞之間的糾葛與競爭還在持續(xù),并沒有形成穩(wěn)定統(tǒng)一的局面。(長壽)、道家人最高追求(成仙)聯(lián)系起來,喚醒人們心中深沉的欲求,激發(fā)人們尊重自然、順任自然的內在動力。在踐行機制上,提出節(jié)制欲望,控制消費,減少對自然的干擾,指明保護自然的路徑。三種機制互相配合,形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邏輯順序,引導人們尊重自然、愛護自然。
【道家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構建邏輯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