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化哲學基本問題研究
文化哲學作為全新的哲學形態,其哲學范式的轉換在現代哲學的研究領域內實現,哲學相關領域的研究為文化哲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形成開放的理論視野。
[摘要]
文化哲學是一種全新的哲學形態,對人的生存方式的轉變意義重大。文化哲學研究與人相關的一切活動和活動領域,并對人類已有的文化精神進行深刻反思,人不再是單向度的人,不再是固守個別特殊文化的存在,而是重回總體的人。文化哲學有別于以往只是從外在的必然性去理解歷史的意識哲學,而是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歷史理解方式,通過考察歷史的顯性和隱性文化內涵從歷史本真出發來理解歷史。
[關鍵詞]
文化;文化哲學;大眾文化;實踐
智慧文化問題越來越成為全球性關注的問題,全球性問題的深層內核就是文化的差異性,在意識形態的對立日趨模糊化之后,文化方面的問題就凸顯出來。文化哲學在現代多種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的洗禮下以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范式成為一種全新的哲學形態。文化問題的突出以及文化哲學研究的興起及深入是與人類社會的轉型密切相關的,在科學技術不斷創造歷史神話的新時代,人享受著物質豐裕所帶來的巨大便利,但是同時人越來越被巨變的現實所迷惑,人的異化、孤獨、焦慮等狀態盛行,人日益被其造物所統治,人類社會彌漫著深刻的文化危機。正是基于此,文化哲學的研究走向深入。
一、何為文化
歷史是屬于人類的,人在歷史中生成,人的全部發展史無疑是人類文化的發展史。對于人類文明載體的文化,哲學家們一直進行著豐富的研究,由于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多面性,對文化的基本定義也有著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內容,其中克魯伯考察了人類歷史上思想家對文化的不同定義,經過系統的分析整合,整理出文化的百余種定義,對文化的概念以及各方面內容有了一個總體性的認識。他們把關于文化的定義劃分成不同的組別[1]81-142:“描述的”(de-scritptive)文化定義20種;“歷史的”(historical)文化定義22種;“規范的”(normative)文化定義25種;“心理學的”(psychological)文化定義38種;“結構的”(structural)文化定義9種;“遺傳學的”文化定義40種;“不完整的”(incomplete)文化定義7種,可見文化定義非常復雜。同時,文化也被定義為一種活生生的有機體(斯賓格勒)、人類文明的總稱(泰勒)、展示人之本質的符號體系(卡西爾)、人的第二自然(舍勒)、人的現實的生存方式(胡適、梁漱溟)?梢姡@些定義都重在廓清文化的基本意義和基本功能,但最為重要的,無論哪種文化定義都離不開文化與人的關系,有時是作為個體的人,有時是作為共同體中存在的人。對復雜的文化定義進行梳理,總體上可以將文化分為兩方面,即廣義的文化與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關涉人的全部行為及人類的全部造物,與文明近似,“包括工具和消費品、各種社會群體的制度憲綱、人們的觀念和技藝、信仰和習俗”[2]52。而狹義的文化實際上等同于人化,是人類的歷史凝結成的生存方式和社會歷史運行的內在機理,包括具體的文學、藝術、思想、觀念、價值等。在文化哲學的研究中,二者都是研究的對象及材料。
二、文化哲學產生的前提
文化哲學研究的初期提出了一些個別的問題,之后研究逐步縱深化、系統化,文化哲學逐步開始從自在走向自為。20世紀30年代之后關于文化哲學的系統研究逐步興起并豐富,卡西爾明確使用“人類文化哲學”的概念,以人的符號活動為人的真正本質活動,這種符號活動包括人類一切象征性活動,人類世界的活動歸根到底就是一系列文化活動。
(一)總體現代化觀念的產生
現代化的邏輯演進及總體現代化觀念的產生是功利主義的原罪,以片面的工具理性取代的全面的理性概念,古希臘的理性概念經過啟蒙思想的滌蕩其倫理維度部分喪失,并降為韋伯意義上的工具理性,對技術的狂熱追求相應地刺激了一段時期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物質財富的涌流,但是工具理性卻有著兩面性,作為道德目的和完美德性的共識善維度在工具理性中流失,單向度的人出現,大眾文化危機盡顯。人與自然的沖突顯性化,人的危機全面爆發;诖,西方思想家率先興起對現代化反思的思潮,如德國法蘭克福學派、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等致力于實現人的真正的解放。后現代化思潮使哲學發生了從技術理性向以人的自由、發展為核心的研究轉向,總體的人以及人的總體性生活方式的實現有了可能,同時這種可能已經現實地走進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人類思想史的變革照進現實生活世界,人類整體的生存方式將發生徹底轉變,進而改造人類的意識,人的思想境界和理解方式的重構將使得全景化的文化視野在世界范圍生發。
(二)全球化的文化邏輯生成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人類的現代化提速,在全球化時代,全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前所未有地增強,其中,文化的多元價值盡顯,同質化和異質化矛盾分歧一再出現。在全球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致力于將其本身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念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普遍化,從而將和自身文化不同的文化同化甚至消滅,這是文化同質化戰略。但是伴隨著西方國家推行文化普遍化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則要求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堅持一種異質化的文化邏輯,在西方文化霸權下力求保持本民族、本地區的特殊性,以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同西方文化的普遍化抗衡,這是文化異質化戰略。
人類發展的歷史現實證明,民族之間應該保有不同的文化,各個文化之間的碰撞與對話,多元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形成民族統一的價值核心,展現出一定的時代特色,是人類時代精神的精華。人類整體是由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歷史構成的,根本不存在適用于所有人類而不考慮其文化的共同規范和規則,所以也不存在對人類進行比較和分級的普遍的標準。世界的文化格局是一個具有內在張力的文化間性結構,在民族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間,不會出現徹底趨同,文化間性的張力結構將成為文化進步的內驅力。在未來,文化的同質和異質之間的矛盾將被具有矛盾消解的建設性邏輯所替代,彼時,超文化形態可能出現,這是一種多元文化,西方文化的優越一元化和欠發達國家和民族的原文化的極端固化都將消解。隨著了解、交流的極大豐富,不同的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一種有機整合。世界文化是一種統一性而不是一致性,不是基于消除各種差別性,而是包容、理解、承認這種差別性,正是這種差別性更加體現世界文化的魅力及活力。
(三)共同價值核心的構建
文化的內涵包羅萬象極其豐富,人的文化產物表現為文學、藝術、戲劇、哲學等一系列形式,其中不同的文化領域和文化門類都是理解生活的獨特方式,體現其產生的時代世界觀和價值觀特色。美國思想家杜威就認為,文化產生的各種分類自然歷史的結果,是必然的過程,必然產生相應后果。
第一,各種不同的文化門類再現出的人類世界觀會產生一定差異性,但是隨著文化領域內部認識的不斷深化,將會導致完全割裂開文化的各部門、各門類間本應有的共同的內在聯系各自漸行漸遠,最終使得文化的諸多領域間彼此互不相通,出現文化門類內部自我封閉的傾向。文化各領域的專深發展使得各自分別形成一系列解讀世界特有的專業語言,這對于文化門類內部系統深入研究有一定幫助,但是正是因為過分專業化而使得不同門類之間的融合難以實現,這就造成了文化部門間發生了交流和溝通的障礙,各部門構成了萊布尼茨意義上的單子,由上帝預定和諧,使基本價值同美、善相對立沖突。
第二,文化門類內部各自形成特有領域的隔絕性導致文化各領域生發出絕對化傾向,往往把自己所在部門和文化門類的價值絕對化、普遍化,超越文化部門的界限,自認為可以沖破自身領域的樊籬將其普遍化到其他領域,建構出普遍價值,顯然這種普遍價值很大程度上是虛假的。這種虛假的普遍價值作為一種文化意識形態將打破文化生態的平衡,形成文化危機。出于對這種可能的憂慮,邏輯實證主義提出科學統一的期望,擬推行一種用科學辦法產生的人工語言,來統一各文化門類之間專業術語紛亂的運用,但是這種還原人類語言信息的技術極有可能會把相反的信息還原成相同的信息。文化分化伴隨著差異化、絕對化等現象變成了一種文化危機,導致文化自身逐漸走向失衡甚至失控。所以必須追求文化的理性統一,克服文化分裂的狀態,這也是一種文化訴求,代表著一種文化的內在趨勢,相對于文化整體來說,文化領域的特殊性也有著特殊的價值。
第三,在黑格爾的理性主義體系下,個人是沒有意義的,他看重的是一個整體,而個人在存在主義視角下恰恰是最真實最寶貴的,整體才是虛假的。由此,我們應該反思,打破二元對立的狀態,既保持一種特殊性,又保持一種普遍性,令特殊中具有普遍性,又不損害普遍中的特殊性,才能實現主客觀的統一。文化由于領域和門類的不同,呈現不同的樣態,但是不能消解其內在聯系,正是文化的本體論依據,使得各專業之間的交叉研究增多,形成本原的聯系,所以文化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與重合并不是人為的,根源在于文化本身就是整體。文化的隱背景演變為生活世界的顯背景,文化本身借以生成為意義實體,文化無處不在地打入人們的生活中,被人們切實地經驗感受著,從而打破了單獨性,文化總體的經驗出現,這時文化的總體性得以成為哲學的主題。
正如曼海姆所言:“我們所有的科學都已成為文化科學,而我們所有的哲學則都已成為文化哲學。”[3]11這三個前提對文化哲學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人的生存方式決定了人理解和認識世界的方式,文化哲學得以產生的三大根本前提對人的生存方式的轉變意義重大,進而實現了人類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方式的根本轉變,人再不是單向度的人,不是固守個別文化、固守文化特殊性的存在。人以全面的方式理解文化、開放性地接受多元文化的價值,人重回完整的人,人的生存方式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個別走向總體。人的存在的分裂得以彌合,人的總體性生存方式生成。這種轉換也是哲學的巨大變革,哲學思考的范圍更加寬泛,思考范式更加多元,哲學門類和領域限制的打通極大地擴展了哲學的問題域及研究域,豐富了思想的境界。哲學得到了一種全新的詮釋,傳統哲學問題的積極意義的轉換,能夠解釋更多的問題,同時這一根本性的轉換也使一切哲學都無法回避文化問題,關于文化哲學各種研究就是當代哲學所內蘊的基本內核,文化哲學在現實的發展中從自在走向自為,正是在這種對現實文化邏輯的思想回應中體現出了當代哲學的文化性向。
三、文化哲學產生的背景及未來
文化哲學對現實有深深的關切,文化哲學不是與經濟哲學、政治哲學等相并列的部門哲學,而是一種全新的哲學形態,這種形態也是哲學范式的轉換,文化哲學研究與人相關的一切活動和活動領域,并對人類已有的文化精神進行自覺深刻反思,使其有別于以前的意識哲學,并不只是從外在的必然性去理解歷史,而是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歷史理解方式,通過考察歷史的顯性和隱性文化內涵,從歷史本真出發來理解歷史。
美國著名學者、文化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丹尼爾•貝爾在對當代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于《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提出,現存社會秩序中已經形成的發達國家社會內部在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了內部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三大板塊,在傳統時期有統一的價值核心,但在當今卻發生了價值斷裂,而且彼此對立、沖突,特別是自新聞傳播普及化以來伴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大眾傳媒使得韋伯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新教倫理發生大范圍崩塌,享樂主義、后現代主義中反文化思潮顯現并蔓延,大眾文化呈現出普遍化的危機,各自圍繞不同的軸心集體否定,所遵從的核心原則即是經濟效益至上,這是一種完全的資本邏輯,在政治領域其所遵循的是平等觀念,在文化領域占支配地位的不是經濟利益也不是平等權利,而是自我表現、自我滿足,充分要求個體的個性、自由和平等,表現出反制度化的精神傾向。這三個領域的不斷沖突標志著社會統一價值的斷裂,是任何現代化國家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為研究我國的現實問題開闊了視野。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價值激烈碰撞、重組的關鍵時期,社會多元價值、理念相互交織,價值斷裂不可避免地出現在某些領域中。目前,市場經濟的邏輯幾乎同化了所有的領域,這種資本邏輯的同化性應引起重視,經濟過程以社會主流的方式統治了部分文學、藝術創作的主題,以其巨大的市場效應鋪陳并轉化成文化商品,大眾文化越來越呈現出市場化因素,漸失文化的教化維度,而滑向低俗、隨意式消費維度。
文化已由深層的人生領悟逐漸轉變為快餐式的生命滿足。“科學”和“民主”是我國近代所倡導的啟蒙精神,原意是廣義的內在完整的理性精神和觀念原則,而不是狹義的自然科學和科技理性,然而人們在具象的意義中走向狹窄意義?茖W變為一種唯科學的意識形態,消解了科學和民主尊重個性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共同前提,中國近代的科學民主的啟蒙精神中深層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連帶消解,深刻內核被功利地縮減為單純的結論性口號式理念,作為各種運動的力量凝聚及訴求指引。我國的市場經濟即是建基于近代啟蒙的功利主義思潮上,自然科學和技術理性的充分發展固然重要,但是人文精神卻被放空、放逐到生命的邊緣,加劇了二者的對立。當然這種二元對立有著更深刻的原因,始于實踐的二元對立。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對人的行為和實踐作出規定,明確區分了“實踐”和“制作”兩種人類行為。認為制作和實踐完全不同。首先,實踐是一種德性的實現活動,是行為和道德選擇的最終善,重在于“行”,制作則是按照自然的原理去制作,重在于“知”。而科學和技術都是在追求某種具體的善,即“科學追求某種善,并對其不足之處加以充實,而把善本身放置一旁”[4]17。實踐和制作的區別之二在于二者所依據的是兩種不同的思考和理性。
實踐的理性是“明智”,也就是善于籌劃對自身善及總體有益的事,可以理解為良善的好人的實踐,而制作的理性是“理智”[5]10,指的是科學和技藝的理性,是一種技術理性。實踐的意識應該是明智而非理智,并不是科學記憶性的思維。實踐智慧發展到今天被人們片面化地理解為功利性的技術層面,只是一種技術性活動,而完全拋棄了實踐的至善維度。實踐和制作的區別之三即是實踐不以外物為目的,其活動本身即自身即是完滿的目的,制作卻正是以外在的事物為目的,追求行動產生的后果及效果,可見實踐是自為的活動,制作是為他的活動。因此,實踐是自由的、無條件的人的活動,而制作是非自由的、有條件的活動。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實踐的主體是擁有大量閑暇時間的貴族,有條件培育至善而從事哲學思辨及政治活動。同時,作為道德的實現活動,實踐是“自足”的,形而上學就成為了和物質生產相對立的真正的實踐。而制作的主體是奴隸,其主要工作就是制作物,與物接觸,難免被物化、受物制約附屬于物,制作無論是主體還是對象都是不自由的,以他物為目的的。而實踐的目的則是完滿的、自為的,它深刻體現為對人類終極的道德關懷,有著深刻的超驗維度。
正是實踐的超驗維度和至善的終極關懷使得實踐極具魅力,有必要用總體性的實踐維度消解世俗化、物化的大眾文化傾向,重構人類學實踐觀,揚棄通過實踐獲得某種認識、把實踐作為某種工具看待的認識論實踐觀和通過人對世界的改造并成為自然的主人的本體論實踐觀,將二者內化為自身的環節實現人的真正解放,也是人的總體性、完整性的回歸,重建人的完整統一的生活世界。我們的現代化觀念一開始是學習西方,之后逐步豐富,為避免偏頗,要實現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同發展。今天,構建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定能重使社會意識回歸總體性,這種總體現代化更能完善文化的現代化。文化哲學作為全新的哲學形態,其哲學范式的轉換在現代哲學的研究領域內實現,哲學相關領域的研究為文化哲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形成開放的理論視野。文化哲學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其理論資源廣泛涉及人類文明的眾多成果,其中重點包括價值哲學、歷史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后現代的文化批判理論、哲學人類學、近代人本主義思潮、政治哲學、社會學等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各學科、多種理論相互交流融合,各民族地區之間交流的加深,世界的文化格局將會打破以往的模式,開啟商談、承認視角,文化間性的內在張力得以釋放,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間,會出現越來越強的文化整合,但是整合不是徹底趨同,而是多元共在,在自由、平等、發展等人類基本價值共識的基礎上共同驅動世界文化發展。
[參考文獻]
[2]馬林諾夫斯基.科學的文化理論[M].黃建波,等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3]卡爾•曼海姆.文化社會學論要[M].艾彥,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4]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王旭鳳,陳曉旭,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丁立群.實踐哲學:傳統與超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文化哲學基本問題研究】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及時代意義探討08-04
談中國哲學人生研究06-15
淺述中國哲學關于人的自由問題的研究06-14
談建設先進文化必須創新哲學理論和哲學觀念06-13
民族文化對服飾文化的影響研究論文06-05
周邦彥研究綜述文化論文04-15
淺談歷史哲學中的批判哲學08-04
文化創意中版權保護問題研究04-28
談談古人飲食文化的立世哲學(精選9篇)05-23
談現代西方哲學研究對象和基本特征論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