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淺談美學與哲學的混淆的論文
雖然人們延續了Aesthetica這個“美學”的名稱,公認提出這個現代知識新學科的鮑姆加登是“美學之父”,但由于鮑姆加登所設想的這個新學科的出身、對象、價值口標等有別于其它現代知識的屬性及其復雜度,后來的美學家們對這個新學科做出了多種多樣的理解、闡釋和判斷。不論鮑姆加登自己對“美學”的說明和解釋多么不完善,或留下多少瑕疵,我們都必須承認他的這一假設是對本來就存在而未被提出的學科的發現,這個發現開啟了一個用以回答人類一開始就遭遇了的感性和情感問題的系統性的現代知識學科。實際上,鮑姆加登本人對這個新學科的闡釋就已經偏離了美學本來具有的“感知定向”,正如克羅齊所言,這個新學科“在他手里受到的是一個時機尚未成熟的洗禮”。不用說,他身后的美學家們為完善美學這個學科做出非凡努力的同時,也在美學的演變史上走出了某些歧路。這是值得我們去洞察、清理和研判的。吉爾伯特說得對:“美學與其說產生于任何純粹的悟性活動中,不如說產生于爭辯過程中。美學的演變史需要重新審視、反思與爭論。
一
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是西方的主流聲音。在美學歷經白般挑剔,接著又被普遍承認之后,把美學視為哲學的分支或一個部門的說法相當普遍。譬如許多權威的詞典產影響廣泛的美學、美學史和哲學史著作盡都如是說?吹竭@些判斷,我們盡可以說這種把美學作為哲學的分支的看法主要在過去,在西方,但從事實上看,這種觀點既跨越了時代,也跨越了文化地理的界限。在中國目前的美學體制中,美學依然是作為哲學這個一級學科下屬的一個二級學科,在中文學科中它只是以“文藝美學”的身份充當一個研究方向而已,這就不僅在人們的認識上而且在學科體制上確定了美學對哲學的從屬身份。當然,有些學者可能并未有意地明言美學是哲學的分支,但在討論美學的過程中卻把美學是哲學的分支視為一個不言自明的事實,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吉爾伯特和庫恩的《美學史》,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學簡史》,杜夫海納的《美學與哲學》,李普曼( M. Lipman)的《當代美學》等相當多的美學著述,大體都是這種言語姿態。盡管也有不同的聲音,但把美學作為哲學的分支這一判斷所形成的話語霸權和重重疊疊的遮蔽,仿佛積重難返,使美學返回其本真之路顯得“道阻且長”。
二
在判斷美學的學科屬性時,不能將思想動搖當做學術包容來展開。面對西方主流觀點給美學所做的定位,除了20世紀初的王國維和蔡元培等還沒有表現出明確的懷疑之外,上世紀上半葉的多數中國美學家并未完全跟在西方美學主流觀點的后邊人云亦云,新時期中國美學家對此的反思看起來則更加深入,這實在令中國美學自豪。但是,不少有影響力的美學家在美學的學科認識上,依然讓人模棱兩可,在此我們不妨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有的學者說“所謂美學,大部分一直是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和藝術社會學三者的某種形式的結合。比較完整的形態是化合,否則是混合或湊合。在這種種化合、混合中,又經常各有不同的側重,例如有的哲學多一些,有的藝術理論多一些,有的審美心理多一些,如此等等。從而形成各式各樣的美學理論、派別和現象”;認為“多元化標志某種統一的完整的體系或系統的永遠消失和不再建立,包括哲學,也不過是提供一種觀點或觀念,不會再是包羅萬有、解釋一切的完整體系。
三
美學被哲學困住,理由并不充分。作為一個學科的美學,的確起源于西方,起源于西方哲學的話語過程,但是,知識也有“種族”嗎“母體”便能確定“子體”的身份嗎?美學所具有的所謂“哲學性”是主觀注入的,還是天經地義的呢?美學中包含著“哲學性”的因素就決定了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嗎?我只能說,美學被戴上的這頂“哲學之冠”,遮住了認路的眼睛,成為一個迷途中的學科。這些問題我們也許不能一下子就解決掉,但人們的反思卻不應、也沒有停止過。
四
美學如何成為自己,這關乎美學的立身之本。美學被哲學困住,是必然,是應該,是需要,還是誤解,我都想過。遙望歷史,直面現實,思來想去,有一個由未來抵達眼前的強烈呼喚—美學如何能成為它自己。與這種呼喚相伴隨的是搜索自我和他者的思考沉積。
【淺談美學與哲學的混淆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音樂哲學還是音樂美學12-11
美學邊界論綱哲學論文11-16
淺談禮樂哲學論綱論文02-13
淺談紫砂原料與紫砂作品的美學特性論文02-18
論古希臘模仿論的美學價值哲學論文11-16
淺談歷史哲學中的批判哲學02-21
淺談斯賓諾莎政治哲學中的自然主義論文02-1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