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探究
為了更好地發揮德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可以增強德育教師的感情投入,密切師生互動關系。以下是小編J.L為大家分享的關于德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之論文范文。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闡述欣賞型、對話型、生活型、活動型等四種典型德育模式的具體特征以及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并提出了融合多元德育干預模式,培育其良好的心理素養。
【關鍵詞】德育模式;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機制;干預對策
大學階段是個體人格塑造的最后攻堅期,也是其向青年的過渡期,在這個階段,心理健康狀況對其成長影響最大。具體表現為大學生自我認知失調,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出現表里不一的現狀,本質則是個性化偏激的思維定勢,導致無法正確認識事物本質,進而采取錯誤的方式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德育教育則通過對規則、程序、理想等德育模式引導大學生采取恰當的行為模式進行學習或生活。同時,根據不同德育模式的影響機制與運行效果,對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采取針對性的干預對策[1]。
1.德育的典型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德育模式主要是指德育對個體心理及行為狀態產生效用的形式,其具有穩定的操作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個體根據約定俗成的標準進行特定的社會活動,主要體現為人們對相關事件進行判斷與處理的方式。同時,德育模式不同于傳統的理論傳授,其更多地包含道德的傳遞與教授,比純粹的傳統理念更加全面。其主要包括下述四個方面。
1.1欣賞型德育模式
在德育教育中始終存在兩對雙重矛盾,即道德“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之間的矛盾;德育學習的主體建構與教師價值導向之間的矛盾。同時,“欣賞型德育模式”還對道德教育進行了初步建設,如果說道德教育的內容是一首動聽的歌曲,那么道德教育的形式則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德育教育的結果則是通過在作品欣賞中悅納這首歌曲。由此可見,欣賞型德育模式可以通過恰當的引導推進德育主題在欣賞中完成價值觀的改造與升華。從邏輯學的視角來看,這一目標的實現可以內化為以下三個方面:(1)德育內容的傳播者與參與者應構建彼此聯系的溝通關系;(2)德育課程要融合道德要素的情景性,在情景中進行適度審美;(3)德育接受者在道德的熏陶下完成雙重價值的選擇與創造力的構建,在當前德育過程中,將德育內容納入學生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即可以通過學生感知道德的美感,推進德育的美化過程,而且存在美感元素的德育內容是欣賞型德育的前提,而德育過程諸多元素的審美化也是構建該模式的關鍵。因此,在欣賞型德育模式中,必須實現道德教育的內容、形式與互動三者的融合。
1.2對話型德育模式
“對話型德育模式”是當前德育模式踐行中最為典型的模式,其具備四個基本策略:(1)培育學生的批判精神;(2)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我;(3)營造師生自由交往的情景;(4)構建和諧開放的溝通方式。回顧傳統的學校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德育內容需要高于實際生活;第二,德育方式側重日常的灌輸說教,忽視學生個性;第三,師生之間需要消除溝通隔閡。而當前的“對話型德育模式”將德育的焦點轉到對話的關注上,其實對對話的強調主要強調雙向溝通與互動,這都恰好彌補了傳統德育的單向傳輸,這種德育模式對當前德育工作具有重構的意義。“對話型德育模式”具備3個方面的顯著特點:(1)德育對話強調教育內容應與現實生活進行深入融合;(2)德育對話注重對德育內容的理解性,(3)德育主要指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強調學生與教材的聯系,綜合以往的相關研究,筆者認為“對話型德育模式”強調的是師生之間心靈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包括具體細節的調整,為了保障德育對話的開展,在交流過程中,通過在德育溝通過程中與交流雙方平等對待;其次,師生雙方在德育活動過程中通過遵守相應的規則,最后,師生之間的對話要兼顧彼此的情緒,時刻保持真誠的態度,教師要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來開展適度教育。
1.3生活型德育模式
“生活型德育模式”與以往塑造型德育與動態型德育有著截然不同的地方,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生活型德育模式”注重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下對德育主體開展德育活動;(2)德育模式主要強調在德育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這個過程中應體現人文關懷;(3)“生活型德育模式”主要指在德育教育過程中,通過對德育進行感悟,推動當前活動的開展,在實際的德育過程中,需要堅持三個基本原則,即主導性、主體性與創新性原則。生活型德育模式具有特定的教育目標,主要幫助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按照相應的規則去約束日常的行為,進而規范日常生活,同時為了促進該目標的實現,還需要對具體的德育模式進行系統的操作,綜合以往的研究,其可以分解為四個可觀指標:(1)學會道德選擇;(2)學會道德實踐;(3)學會道德體驗;(4)學會道德感悟。根據這四個具體的德育指標,可以進一步總結出“生活型”德育模式的基本框架,通過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道德標準,然后根據這個標準進行德育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會增加對道德層面的體驗,從而提升德育的感悟。同時,在平常生活中進行德育教育才會更加合理,才能夠讓抽象的德育實踐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其感受德育的實際價值。
1.4活動型德育模式
“活動型德育模式”主要指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活動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這里的德育活動主要指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通過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推進外在活動的開展,在該類活動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推進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展,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意義中,只有對功能性活動提出授權,才能最大限度推進德育活動的開展。這里的活動主要指具有道德教育的意義或功能的個體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而開展的外在活動,該類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集體活動或者協作任務;另一方面只有不斷推進德育意義或功能的主題活動。總之。這些活動都具備道德調節與約束的作用,同時,“活動型德育模式”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活動既是個體德育內容形成、發展的內部動力,又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堅實平臺。同時在德育過程中,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還有,在傳統的德育教育中,德育活動的開展者往往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其主觀地認為學生只會被動接受道德知識,造成學生思想僵化,筆者認為德育教育的主體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首先,在德育活動中,重點構造師生的平等性,同時在平等性的基礎上拓展雙方主動性,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構建德育模式,促進其全程參與[2]。
2.德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
2.1德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
由前述可知德育模式主要包括欣賞型、對話型、生活型與活動型等四個模式,這四種模式以不同形式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影響。筆者認為這四種模式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人工影響模式,即欣賞型德育模式與對話型德育模式,這兩類模式主要通過德育活動的傳播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干預,同時通過活動的參與推進德育的鼓勵,改變大學生不合理的信念,促進其產生自我修正的強大動力,主動矯正其日常行為,同時在完善過程中,通過雙向作用推進工作的開展,因此,德育模式產生的效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產生互動作用。第二類是生態影響模式,即生活型德育模式與活動型德育模式,這兩種模式主要通過自然的情景進行德育活動的熏陶,通過德育活動的引導,塑造當前大學生的陽光心態。
2.2德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過程
同時,無論人工德育影響模式,還是生態德育影響模式,其影響機制的共同點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德育影響途徑的相似性,即是通過感染德育主體的心靈,提升其思想觀念,通過主流思想觀念與不合理信念進行尖銳的斗爭,最終讓大學生群體體糾正其錯誤的思想與不健康的行為;(2)德育影響的效果的相似性,無論是采用人工德育影響模式,還是采用生態德育影響模式,其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提高活動的效果?傊,德育模式效應渠道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途徑具有一致性,但是其作用的方向是截然相反的,德育模式主要通過正向渠道促進大學生群體接受先進的思想觀念;而心理不健康的大學生群體產生不合理的信念。因此,通過擴展德育模式的影響效應,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當德育模式的效應大于不合理認知產生的心理效應,那么大學生不健康的心理就會得到矯正,其心理素養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3.德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措施
3.1拓展大學生的學習渠道,提升其文化素養
通過前面的相關論述可知德育模式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拓展大學生的學習渠道,提升其文化素養。德育傳播者可以通過恰當的引導,讓更多的大學生個體參與到課堂知識學習過程中,通過眼界與視野的克服推進其不良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在對現實生活理解過程中,通過恰當的方式自覺認識到逆反心理的不合理之處,最終推進逆反德育模式的開展。同時,在當前德育活動過程中,只有不斷豐富知識體系,糾正以往偏激或者固執的行為,而大學生的不合理認知是產生其心理困擾的根源。當四種德育模式產生較好的影響的時候,能夠在一定程度抵制大學生不良心理健康狀況產生的過剩的心理能量,促使其冷靜地對當前發生的事情進行全面分析,當其看到問題本質的時候,其就會發現事情本來面目并不一定像事先所堅持的那樣,而且之前固守的觀念并不一定是真理,而且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群體就可以突破認知的狹隘,同時,對于心理不健康的大學生,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可以拓展其想象的空間,開闊其思路,從原來不健康思維模式中脫離出來。
3.2增進德育教師的感情投入,密切師生互動關系
為了更好地發揮德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可以增強德育教師的感情投入,密切師生互動關系。德育教師是情感的溝通者、傳遞者。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實驗結果可知,當教師給予大學生群體一定的情感投入后,大學生就會體驗到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圍,最終能夠促進學生感受到積極的人文關懷。同時,當德育教師將自己飽滿的情緒與真摯的情感投入到道德課堂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驗到更多關愛。同時通過恰當的方式促進學生心靈上的交流。而且,德育課堂能夠促進學生開拓思維,從多元角度思考當前發生的問題,促進其換位思考,推進其感悟到自己的思維模式與思維內容,并與德育的基本原理進行相互比較,推進其解決思維中存在的問題。只有當心理不健康的個體認識到自己問題的時候,才會推進德育活動的開展。同時,當德育內容以恰當的模式影響其不健康狀況的時候,師生之間互動才能夠得到更好地發揮,這樣德育模式與心理健康狀況也就能夠相互促進,共同推進大學生不健康心理的消除,最大化的發揮德育模式的影響效果[3]。
參考文獻:
[1]李重陽,俞鳳如.青春期逆反心理及應對策略.懷化學院學報,2016,12(9):166-271.
[2]清敏,金盛華,山田敬.中日青少年自住型發展的比較研究.外國教育研究,2013,30(2):21-24.
[3]吳波,方曉義。青少年自主性發展的特點.心理與行為研究,2015,4(1):22-27.
【德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探究】相關文章:
探討需求變動影響貿易模式演進內在機制02-28
漢字教學模式探究03-28
關于大學生德育新途徑探究02-22
企業能力營銷模式探究11-17
費率市場化生成機制探究03-27
顧客價值創新模式探究05-0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03-19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05-28
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2-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