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文化視角下新聞英語中修辭格的翻譯研究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不同的民族文化會從語言表達中側面體現。如何分析文化視角下新聞英語中修辭格的翻譯研究?
修辭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其在文章中的使用能夠有效提升語言在意境、內容和形式上的美感,增強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新聞信息成為各國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修辭在英語新聞中的應用是極為普遍的,但是文化的差異對翻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恰當展現新聞撰稿人的意圖值得我們認真探究。
一、修辭格在英語新聞中的使用
英語新聞標題是整條新聞的核心,是對通篇報道內容的濃縮與概括。而修辭格的應用正好能夠鮮明的表達新聞的主題,利用有限的文字內容增強語言表達效果。
比喻修辭是利用一種常見的事物來代替需要進行描述的某種抽象事物,以便于人們理解。例如一則新聞標題為“Children Under Parents’ Wing”,中文翻譯成“父母翅膀下的孩子”,標題中將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比喻成鳥兒用翅膀保護幼雛,標題新穎又形象生動。又例如一則反映企業激烈競爭的新聞,其標題為“Swimming with Big Fish”,將市場上的企業競爭比喻成大小魚之間的競爭,標題詼諧幽默且用簡明的語句展現了企業競爭的激烈。
借代的修辭手法是指選用相關事物來描述需要表述的事物,借此代彼。新聞撰稿人通過新聞信息反映某一主題時,為了不使語言過于直白常常會選用此種修辭,使新聞標題富有深意。例如新聞標題“Israel Tests Washing-ton’s Tolerance”其中文譯文為“以色列,美國你還能忍多久?”,標題中用“Washing-ton”借代指“美國”,華盛頓是美國的首都、政治中心,雖然標題未直接提及美國,但是提到華盛頓很容易就使讀者聯想到美國。
擬人的修辭手法是指將無生命的事物賦予人類的思維和認知,使該事故變得生動鮮活,讀者在閱讀文章時也更加覺得親切。例如在一篇報道動物相關的新聞信息,其標題為“Lonely Gibbon from Zhuhai Seeking Loving Wife.”翻譯過來是“孤獨珠海長臂猿尋找愛妻”,這里將長臂猿擬人化,賦予了動物人類的感情,使讀者在閱讀文章時更能夠理解長臂猿的孤單和對愛妻的思念之情。
委婉的修辭是撰稿人為了規避一些禁忌類詞語而經常使用的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有效避免了使用粗俗的詞匯導致讀者產生厭惡心理。例如一篇關于貧困地區救濟的新聞“Bring Light to the Needy”,標題中“the Needy”代指貧困地區的孩子,委婉的表達形式避免了對貧困地區兒童的歧視問題。
二、文化因素對修辭的影響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不同的民族文化會從語言表達中側面體現。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在修辭格的應用上也表現出各自的特色。
一是受地理文化的影響。中國幅員遼闊有著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中華民族的祖先世代都依附于這片黃色的土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而英國屬于島國,四面環海,航海業興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處于海上霸主地位。兩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對其語言文字的表達也有著很大的影響,例如中國人喜歡選用陸地上的人、事作比,比如以動物形象“牛”作喻體,形容人酒量很大會使用“牛飲”,但是在英文中的表述為“to drink like a fish”,英國人則更傾向于與海洋相關的事物作喻體,喻體選擇傾向的不同反映出兩國不同的地理文化。
二是受宗教文化的影響。宗教文化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其必然在形象思維中體現。基督教是英國的主導宗教文化,英國社會生活中許多的行為準則很多都來自于《圣經》,例如他們在表達死亡時運用的委婉語很多都是出自于那里“to go to Heaven”(進入天國),“to be at peace”(心安神泰)。與英國相比,中國的宗教更具有包容性,形成多神并立的局面,主要包含佛教和道教,在表達人的死亡時一般常用“駕鶴西去”、“仙逝”、“羽化”等,委婉修辭格運用上的差異也體現了使用者不同的價值觀念。
三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語言使用者身處的外在環境、風俗習慣差異會影響個人的審美觀點,從而在修辭格的使用上有所不同。例如對于“狗”的認識上,英美國家將狗視為一種忠誠可愛的動物,在用“狗”做喻體時傾向于褒義方面,比如“a lucky dog”(辛運的人)“top dog”(最重要的人),但是在漢語中“狗”傾向于被用作貶義詞,比如“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又例如在對待顏色方面,黃色在中國是“帝王之色”,但是在英語中卻是以“紫色”為尊,“be born in the purple”即表示出生顯貴。修辭格的.使用深深印刻著民族文化的印記,充分展現了風格迥異的傳統民族文化。
四是受生活習慣的影響。生活習慣的不同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也存在很大區別,例如中國的樂器是竹、木制成的,用“絲竹”作為管弦樂器的總稱,而西方國家的樂器多為銅制,常用“brass”(銅)代指樂器;中國用毛筆書寫漢字,將寫字稱為“揮毫”,而西方國家的筆是羽毛制成的,英文表達則為“to drive the quill”;中國使用碗、筷子作為飲食工具,常使用“飯碗”一詞代指“生計”,但是西方國家的主食是面包,使用“take one’s bread out of one’s mouth”(奪人面包)來指代奪人飯碗。生活習慣的不同帶來的東、西方物質文化的差異在修辭格的使用上呈現出很大的不同。
三、新聞英語中修辭格翻譯對策
1.直接翻譯,保留原文本意
修辭格在英語新聞中的應用給翻譯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在翻譯工作中應當在保證原文本意正確傳達的基礎上,盡可能的還原修辭格的原貌,使用直譯的方式保留新聞的原有特色。例如一篇反映美國科技情報容易獲取的新聞,其標題為“The Open Barn Door”,我們可以直接將其翻譯為“敞開糧倉大門”,通過原文的直接翻譯,保留原文比喻修辭格的原貌,傳達文意的同時也更加的生動形象。但是在直譯過程中,翻譯人員必須對英語母語國家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因對修辭格的錯誤認識造成對原文本意的曲解。
2.意譯,注重內涵表達
在英語新聞翻譯中碰到無法進行直譯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受民族文化差異影響,有些英文表述是很難通過漢語一一對應進行解釋的,此時就需要對文章的內涵進行理解,通過改變原文形象的方式進行意譯,將標題的寓意進行合理的表達。
【析文化視角下新聞英語中修辭格的翻譯研究】相關文章: